(二)竹隐亭楹联:竹亭隐高士,诗卷集蚓鸣。也在九曲天阶中:
(注:此图源于海峰石先生的原图) 亭柱上有一楹联:竹亭隐高士,诗卷集蚓鸣。 这幅楹联取自五木乡石马村当地一位古人的掌故:陈凤,石马村人,明宪宗成化(1465~1488)年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一说吏部主事),由于其人生性高洁,淡薄名利,醉心道学,因此在仕途的巅峰时期辞官回乡隐居,悉心研究道学,其间建竹隐亭一座,供其修行之用,并著有诗卷《吲鸣集》一集。南天门九典天阶栈道上的“竹隐亭”即取其诗卷之名,上联“竹亭隐高士”是指竹隐亭中隐居着陈凤这样一位高洁之士,下联“诗卷集蚓鸣”即指陈凤在隐居期间著述的《吲鸣集》。 陈凤在仕途的巅峰时期辞官回乡隐居,悉心研究道学,并建竹隐亭一座,供其修行之用,与魏晋时著名隐士“竹林七贤”相似而更为高雅。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 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总的来说,他们的思想观念都与道教的理论基础和教义相关。陈凤与魏之竹林七贤相比却不是纵饮之辈,而是虚怀若谷的慎独高士,其所著诗卷名为《蚓鸣集》以“蚓鸣”自谦便可见一斑。 “蚓鸣”本是一个比较少用的生僻贬义词,乃成语典故“蛙鸣蚓叫”的简捷用法。“蛙鸣蚓叫”本指青蛙与蚯蚓的鸣叫,比喻浅陋的识见或议论。陈凤不愧为高士,在所著诗集名称上将贬义词活用为自谦词。成语“蛙鸣蚓叫”在明·陈凤之前,笔者尚未查到出处。在其约300年后的清代才有记载,清·章学诚(1738~1801)《文史通义·诗话·书坊刻诗话后》:“小慧私智,不知大体,自安於蛙鸣蚓叫,君子亦无校也。”可见明代五木陈凤是最早应用“蛙鸣蚓叫”成语的文人了。 九曲天阶上山段两旁种植了大片竹林,翠竹林中又复建了当年陈凤隐居修道的竹隐亭,更显示了这里古今浓郁的文化色彩,用“竹亭隐高士,诗卷集蚓鸣”作为竹隐亭的楹联,又提升并彰显了景区和策划者的文化品位。 以上竹隐亭名称及楹联来源系秋风秋月先生提供,值此特向秋风秋月先生致谢!若有不当之处,还请网友秋风秋月先生和景区策划者指正。前发《……竹隐亭楹联:竹亭隐高士,诗老集蚓鸣》因有文字及史实错误,特以此稿修正,并向读者及五木南天门景区致歉! 2013-10-29 本帖最后由 战立克 于 2013-10-29 21:4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