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57|评论: 4

【中外节日大全】世界儿歌日(3.2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3 13:01 | |阅读模式

【中外节日大全】世界儿歌日(3.21)

世界儿歌日

    “世界儿歌日”是国际诗歌会创立的,由13岁以下儿童每年春季的第一天举行庆祝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世界名人的赞助。活动的主题是:我与他人;消灭战争;缔造和平;四海为家。每年这一天,各国儿童组织、教育机构用各种形式庆祝这一节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8-3-23 13:03 |
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好的童谣能激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但是目前,在很多学校里流行的却是“灰色童谣”。

  “灰色童谣”的流行,从很大程度上也说明孩子们有着很强的认可感。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们因为缺乏对流行文化的辨别能力,一味地跟从“灰色童谣”。在惟分数论甚嚣尘上的驱使下,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被挤压了。与此同时,校园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学生苦苦寻找情感发泄的方式。“灰色童谣”如同一抹灰色的阳光,让其眼前一亮,虽然不能得到温暖,但会带来一丝丝放松与快乐。

  “灰色童谣”的流行虽然只是一种校园文化现象,但是它并不是孤立而存在的。“灰色童谣”像是一面镜子,把目前我们的文化浮躁且非理性的一面照射进学生们的心灵中。如一些影视剧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改编”、“戏说”、“恶搞”等,如此缺少敬畏传统文化的态度,传导给孩子们的也是无休止的“娱乐情结”,这一切不能不说是“灰色童谣”摧生的文化背景。“灰色童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唐诗宋词或流行歌曲“改编”的。因而其对孩子们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会左右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童谣,可以说是最初的人生理念的吟诵。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棒杀“灰色童谣”,孩子们本身没有错。我们所做的就是应满足正孩子在成长中对文化的需求。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应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儿歌,另一方面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文化审美情趣引导,使孩子们早点远离“灰色童谣”,让健康向上的新童谣如同清泉一样流进孩子们的心灵,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08-3-23 13:06 |

  21日是“世界儿歌日”。“小燕子,穿花衣”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曾受儿童喜爱的经典儿歌被渐渐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和“成人化”儿歌。孩子的歌声中为何“童真”不再?

  孩子歌声“成人化”

  记者近日在南京一些小学采访发现,一些孩子在唱这样的歌:“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不放松……”

  南京徐女士的儿子上五年级,不久前她无意中听到儿子哼唱:“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要我学英语,那是不可能……”徐女士问孩子从哪里学来的,孩子回答:“周围同学都会唱!”

  除了这类“灰色”儿歌,一些流行歌曲如《双节棍》《死了都要爱》等,孩子们张口就唱。

  南京长江路小学四年级学生王金宇告诉记者,幼儿园时,老师教过一些儿歌,但同学们都觉得那些歌“老土”。记者有一次看一个儿童“选秀”节目,主持人让一个还不到4岁的小孩给大家唱首歌,他毫不犹豫唱起《两只蝴蝶》。

  江苏《绿洲》杂志多年致力于优秀儿歌推广,总编辑张锋告诉记者,很多电视台推出的儿童“选秀”节目中,凡是以唱歌展示才艺的孩子大多选择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等出现频率最高。“很多学校课间时播放的是流行歌曲。”

  一些家长反映,有的孩子还会从网络上下载一些不适合孩子的彩铃。

  儿歌为何少“童真”?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儿童文学家樊发稼表示,作为传统儿童文学的一种,儿歌是孩子最初的艺术启蒙,是儿歌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善美。“拉锯,扯锯,外婆家门前唱大戏”、“大公鸡,喔喔啼”,这样的儿歌朗朗上口,在许多人心里留下美好印记。可如今,孩子的歌声中很难找到这样的“童真”。

  吉林省作家协会理事、儿歌作家钱万成表示,现在的孩子之所以喜欢唱流行歌曲和“灰色”儿歌,和当前社会氛围分不开。随着娱乐业兴起、各类选秀节目流行,能唱会跳、长相漂亮的“明星”受到追捧。打开电视和网络,播放的多为流行歌曲。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儿童文学家樊发稼认为,孩子喜欢唱那些成人化的歌曲,与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状态有关。从幼儿园到小学,为了应对各种层次的选拔和考试,老师把精力和时间花在教孩子考试科目上,家长让孩子参加一个又一个特长班,与考试成绩无关的儿歌渐渐被忽略。

  “我们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樊发稼说,“回忆我们的童年,那些优美动听的儿歌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传唱呢?夏天晚上,坐在庭院里听爷爷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奶奶在旁边摇蒲扇,边哼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学校操场上,一群快乐的孩子一边做‘丢手绢’游戏,一边唱‘找朋友’。现在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情境和快乐了。”

  《绿洲》杂志总编辑张锋认为,缺乏新的优秀儿歌作品,也是孩子对儿歌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让孩子享受儿歌乐趣

  一些老师认为,为孩子成长提供宽松环境,少些急功近利,让孩子充分享受儿歌的乐趣。

  张锋等人认为,应该适应时代潮流,多创作新的优秀儿歌。目前儿歌创作困境在于艺术表现力不强、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优秀儿歌作家本身是教师。他们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创作出的儿歌自然亲切感人,富有表现力。

  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和新蕾出版社主办的“唱响荣辱观”新儿歌创作征集推广活动于2007年1月启动。作为活动发起人之一的张锋说,希望吸引更多人关注儿歌。让孩子们在传唱新儿歌时,从小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张锋发现,即使有了好歌,推广也不容易。从今年初开始,他们把征集来的优秀新儿歌的光盘、儿歌集免费赠送给学校。“但一些学校推广这些儿歌积极性不够。”

  在过去,经典儿歌被广泛、持续传唱,离不开当时儿童电影、报纸副刊、广播等载体的大力传播。但目前这些载体大多被流行音乐占领。缺乏载体支持,儿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樊发稼说:“希望教育部门、儿歌作家、家长等广泛参与,有效促进优秀儿歌创作推广。”

 楼主| 发表于 2008-3-23 13:04 |


    1976年在比利时克诺克的两年一度的国际诗歌会中创立了世界儿歌日,由13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在3月21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春分)———春天到来的第一天举行庆祝活动。主题是:关爱儿童、缔造和平、消灭战争、建设家园。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和支持。每年这一天,各国儿童组织、教育机构用各种形式庆祝这一节日。

    我国从1999年开始,每年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庆祝世界儿歌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3 14:29 |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