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人读到某期《四川戏剧》上的以下文字: 80 年代后, 在“振兴川剧”的旗帜下, 又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对川剧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和保护, 在振兴川剧的 第一个十年里, 有计划地录制老艺人拿手好戏125 出(含大幕、中幕、折戏) , 参加录制人员约500 人次。在对演员表演 技艺进行录像的同时, 又对川剧琴师演奏技艺和川剧打击乐演奏技艺进行了抢救与继承。对老艺人的拿手好戏包括鼓 师、帮腔、琴师抢救录制工作的开展, 为川剧艺术保留了一大批老艺术家精彩表演的声像资料, 丰富了川剧艺术的宝 库。据不完全统计, 仅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现存有川剧传统手抄本2000 多册, 图片(老艺人照片、剧目、戏曲雕刻及 其它) 5000 幅, 录音磁带1280 盒, 传统唱片1533 张, 录像带59 盒(625 个剧目) , 这些珍贵的资料记载了晚清以来川 剧的主要剧目和代表剧目, 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采和剧目个性, 为今人、后人提供了大量学习和研究的依据。 上文提及的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系国有艺术科研单位,列为“振兴川剧”的三大基地之一。 该单位理应高度重视这笔川剧宝贵财富的保护工作,尤其是音像资料,做到专人负责,落实到位。 鉴于磁介质不利于音像资料的长期存储,迫切希望开展数字化工作,将模拟音频转化为数字文件, 以延长其保存寿命。至于该单位的数字化处理,是否进行,进展如何,我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