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83|评论: 47

新年专帖之13:与共兴欢度十四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9 16:50 | |阅读模式

昨晚,云中浪子大哥随及发了一组"南充新闻"

今天,邓如意老师又发了一组“摄影世界”

我的这些,即不算是新闻了,效果确实不敢称摄影,那么,姑且弄一组“以文会友”吧(实在不敢称文),以图片来解释我的文字。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6:50 |

记忆里“送蛴蟆儿”还是十年前的事了……

那是一种乡村的民间活动,出了这个村或许就没有这种活动了,城里更是没有这样的风俗。以致于论坛里有朋友提出参加这项活动时,许多坛友都纳闷,这个“蛴蟆儿”(青蛙的别名)如何送,是捉来然后放生??当然不是这样,青蛙这两天出来的少得可怜,到哪去拿这么多的嘛。此活动准确地说有两种意思:一是春天到来,乡下开始了平整田地,他们希望来年获得丰收,于是提前将青蛙送下田间,是一种祈福的愿望;另一种是送“邪魔”(蛴蟆儿的谐音再延用),春暖还寒,许多人都被暖和的太阳给诱惑了,早早是脱掉厚厚的衣服,结果很容易得感冒,于是大家便把这段时间的感冒称为“邪魔瘟”,用这种方式来送邪。两种寓意结合,送“送蛴蟆儿”这种民间活动就是一种送邪祈福的愿望,跟某些地方祭天有些相似……不过一节农家竹,一根小蜡烛就可以做许多个“蛴蟆儿”了,相对而言,这种简单却隆重的活动更受人们喜欢。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7:13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瞧妹妹砍竹的认真样,还真有点像个熟手哈。

砍完竹后,一般选有个三四个竹节长的小竹子,然后把最上面大约20厘米的竹节选,用弯刀将中间压破划出细条(不出头),然后上下使劲一压,便成一个小灯笼型,然后放进开始就箍好的小竹圈,放在中央处,将小细条竹块均匀弄好,这样一个小小的“蛴蟆儿”就算做成了,挖些泥土放在竹节处用于稳固插在上面的半截蜡烛(只需1/2就行了,长了容易烧外面糊的纸),然后糊上粉的、白或、或花的纸,留一下小门便于点蜡,这才是真正做好了。竹子较长的,还可以做两个连在一起甚至是三个(制作过程由孤独畅想给大家传哈,我当时在认真地、投入地、忘情地作“蛴蟆儿”)。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7:00 |

有人在坛里发言,说共兴等地有大型的活动。于是我们几个无聊的人便于十四下午3点多前往共兴镇。一路兴喜、一路期待,在想那是怎样的盛况。车行20分钟左右,到达了目的地。当我们进入乡村时,都有许多农家门前摆放了各式各样的“蛴蟆儿”了,有的小孩自己在做,有的大家也帮着做。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很神圣的风俗活动,一种很可爱的手工活,不会有人觉得放弃了家里的农活来为孩子为编这些而无聊,更不会有人笑话。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7:04 |

当我们走到目的地时,大家来不及休息,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活动:走进竹林、选竹子,砍竹节,编“蛴蟆儿”。悠悠的竹林,没有因修整而有造型,但是凌乱却很自然;农家狗也是那样的护主,有人走过边狂吠不停.片片竹叶或大或小,或青或黄,或高或低,很是随意,这就是乡间!!很自然随意的乡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表于 2009-2-9 17:05 |
学习了,LZ都没有上点图哈

热心会员

发表于 2009-2-9 17:20 |
图啊。。。。在哪 

发表于 2009-2-9 17:18 |
还是没搞懂!~~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7:16 |

   一般都做成这样,如果竹子较高,可以做两个甚至三个: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如果你不小心压破时出了头,没关系,直接将细条相互缠绕,这样也可以弄成另一种造型的“蛴蟆儿”,这样不用压,也不用中间的圆圈鼓起,更是方便,只是由于上面是空的,不是很好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然,如果只剩一节了,那也方便,随便找个铁丝将其挂在其他木棍上,一个打更式的灯笼“蛴蟆儿”就做成了。乡间可随意找一个棍节之类的哈。“醉里挑灯看剑”就是这样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7:24 |

   陆陆续续,做了约十来个,于是大家一起拿着这些到共兴街上了,瞧这一大队人马,热闹吧,这只是我们一小部分,而且当时人还未到齐哈。有的在路上,有的在吃饭……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位男士居然拿了三个,我看点灯起时他怎么放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8:07 |

   前面的街道开始热闹了起来,鞭炮开始了送行,凡参加这个活动的,几乎是每人拿着一个“蛴蟆儿”,一家人有一个人手里还抱着三五个花筒等。红的小灯笼,五彩的烟花……没有参加的你就自个儿在那里边看图,边读字,边想象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7:59 |

   鞭炮四起的街道,一霎那时顿时沸腾了起来,街道两边的市民都将烟花放起,优美的弧线,点点辍落的烟雨,鞭炮放开的烟雾,在这个朦胧的夜晚显得异常美丽!!

  我一共做了三个,都一一给朋友了。于是,站在黄线间,看两这的烟花飞起,绽放,然后仰头拍照。由于有的放得矮,直接纸屑酒在头上了,于是手一动,有的图片便不是很清楚了,可是正这是于这样,才有这些模糊与晃动的照片,呵呵,我估计坛里的高手是拍不出来这种的哈。他们拿得稳,按得准……(自我解嘲一下)这个美丽的夜晚,真的.好喜欢。本来无聊才来此,本来也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但是却被人们的这种隆重的气势与浑厚的传统节日给感染。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7:42 |

   在街上闲逛了一会儿,吃了些零食,结果还发现了一个牛魔王。直径一米长,够牛!!


后面吃东西去了,没有等他弄好,借用邓老师的这张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7:48 |

    公元2009年正月十四旁晚六点三十分.桥头第一个"蛴蟆儿"开始点燃.

    环顾四下,许多人都三五成群在站在街边,等待着夜临降临,希望这个盛大的民间活动早点正式开幕.(开始不明白,后来知道了,大家要集中在一起,先点起灯,然后等大部队的出发跟随后面).

在一片的鞭炮送行中,牛魔王出发了,后面许多的“蛴蟆儿”都开始跟随,边走边放鞭炮,一片腾云驾雾的阵势,随及歌谣四起,烟花漫天(第一幅引用邓老师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7:32 |
    到了镇上一看,长的,短的,红的,花的,大的,小的,是每家每户都有三五个。咦,上面还有字呢。这个作法跟孔明灯有些相似哈....我们也拿着笔写一下,只是由于是空心且纸簿,确实不好写。早知就先写好了再糊上。不管了,先给这些作品亮个相吧,来个集合盘点。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8:29 |

  人多车让道。共兴车辆为双向四车道,中间有绿化带隔开。当时我们送行时,顺着河边靠右走,大家三五一排的,占了一个车道;后来人越来越多,占了2个车道。于是警察出来协调,让车只往另一车道开了。人家四车道的变成两车道了。

大家隐约可以看到绿化带哈,我就是站在这中间拍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8:24 |

   基本这个情况就是这样了;继续前行,直至加油站500米一桥头,大家就把这些东东放在桥边了,然后各自回家,继续放烟花。有的还要回去摇嫩竹。

  都不知道还有哪些是未发了的。有时横着拍,有时竖的着,可是我发上来的时候为了便于大家方便看,就横的一组,竖的一直,弄乱了。

  说明一下

  牛之一:特大牛魔王。一般“蛴蟆儿”直径5-10厘米,他弄了个1米长;

  牛之二:蛴蟆样式多。长的,短的;一节的、两节的,还有五个的,以及单独像个打更灯笼的;当然还有牛之一哈,

  牛之三:烟花炮竹响。从六点三十五开始,一路的鞭炮与烟花都未停,直至八点我们离开时,共兴的上空还缩放出美丽的烟花。

  牛之四:人多车让道。共兴车辆为双向四车道,中间有绿化带隔开。当时我们送行时,顺着河边靠右走,大家三五一排的,占了一个车道;后来人越来越多,占了2个车道。于是警察出来协调,让车只往另一车道开了。人家四车道的变成两车道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18:10 |
前面的长长队伍看不到头,后面长长的队伍看不到尾。

   只有满街的歌谣在回荡,只有漫天的烟花在开放,还有阵阵动感的鞭炮声“噼噼啪啪”!!!

   长长的两公里,密密的人群,说两万人不算多吧。多而不乱,密而不挤,秩序还是蛮好的,尽管如此,当地派出所的警察还是派人来跟随队伍左右。这样的节日不仅热闹,而且感到一片祥和!

  歌谣内容: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上河(十四晚上送上河)”









发表于 2009-2-9 21:01 |

不错,我也在现场!!……

非常真实!……难得的民风民俗……原汁原味!……

发表于 2009-2-9 20:41 |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