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晴
早上5:30,队员们起床,6:30坐车前往蒲溪乡抢修公路施工点,继续开始工作。余震不断,飞沙走石,山路狭窄,悬崖施工,这就是甘孜州抗震救灾突击队面临的作业环境。原有的公路路段,早已被大地震损毁,几乎找不到一段完整的路基和路面,满山全是震落的巨石和塌方的乱石堆。施工现场山势险恶,峭壁悬空,是理县抢修灾后公路施工作业难度最大、施工条件最差、安全隐患最大的路段之一,也是理县境内抗震救灾的硬骨头。据当地人介绍,大地震后陆续来了几批抢险救灾队伍,包括本地的交通施工队伍,当看到施工现场的艰险后,都摇摇头回去了。
“时间就是生命,蒲溪乡老百姓还等着我们抢通公路。我们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打通这条生命线!”面对如此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全体参战的突击队员,心中想着灾区人民,一切为了灾区人民。他们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那里最危险他们就争着到那里,那里最艰难他们就抢着到那里。在抢修一段十余米长的路基堡坎过程中,突击队员们面临着在悬崖上施工作业的难题,加之施工作业面十分狭小,仅有四十几公分的宽度,致使有些施工工具无法使用。担任打堡坎任务中的一排突击队员们,用双手合力将上千多斤的巨石,喊着铿锵有力的号子,齐心协力将巨石移向路基,放入堡坎基础,打牢公路承重的基础。豆粒大的汗珠,从他们的脸上滑落,他们用手一擦,继续工作;手套磨烂了,他们就脱掉手套,空手干活。有的队员脸被擦花了,互相勉励着,相视一笑;有的队员手磨破了,拍拍手,大声吼着号子,继续投入战斗。
按照预定25日抢通公路的工作计划,全体突击队员们优化工程作业流程,强化安全意识,强化团结协作意识,与素有“铁军”之称的解放军某部官兵和蒲溪乡的民兵、群众,协同作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和排除万难的精神,加快施工进度。早上7点开工,中午11点30分休工,但突击队全体队员一致要求延长工作时间,加快抢修进度,力争早日抢通这条生命线。午饭时间,全体突击队员就在工地上顶着烈日,就着风沙急急地吃了干粮,很快又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施工中。直到下午3点,突击队员们才收工。
与此同时,为解蒲溪乡羌族群众急需救灾物资的燃眉之急,指挥部一方面加紧施工和作业,另一方面派出突击队员向灾区群众输送救灾物资。“我们是全县目前灾后唯一没有恢复交通的乡,村民每天只喝两顿稀饭,不少村民因地震造成骨折等外伤,如不及时医治,将有生命危险!”蒲溪乡党委书记恩波头向甘孜州抗震救灾突击队介绍。了解到灾区的情况后,突击队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张雅军的带领下,来自泸定县兴隆镇的二排全体队员将近10吨的救灾物质背送到了蒲溪乡,送到灾区群众的手中。
身着橄榄绿迷彩服的二排突击队员,冒着不断飞落的石块,顶着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攀越在险峻的山路上,艰难地徒步行走在狭窄的小路上。他们相互照应,相互鼓励,背负着灾区人民急需的救灾物质,翻山越岭,历经3个多小时的急行军,胜利抵达蒲溪乡,将运送的救灾物资送到灾区人民的手中。当地羌族群众见到突击队员,犹如见到亲人一样,他们满眼含着热泪激动地说:“谢谢你们了!你们从甘孜州那么远的地方,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我们抢修公路,还帮我们运送救灾物资,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灾害无情、人间有情,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太感谢你们了!”带队的张雅军深情地说:“这次地震灾害让你们受苦了,我们甘孜州90余万人民群众牵挂着你们。我们这次来就是帮助你们抢通公路,抢通生命线,帮助你们重建家园!”
突击队还向灾区人民带去了医技人员和药品,现场查看伤员病情,现场发送药品,现场提供医疗服务,为灾区群众解决实际急需的困难。这给灾区群众带来了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救灾路上的橄榄绿,带给灾区羌族群众的不仅是救灾物资,还有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希望,还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还有甘孜州各族人民的牵挂和问候。相信通过军民携手、众志成城、共度难关,灾区人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下午,我赶到理县县城,发这几天的稿件和图片,让泸定老百姓看到突击队工作的真实情况,让队员的家属看到后放心。到了县城,我用无线网卡上网,可网速十分缓慢,无法将图片发出去。我找到理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协调了一台宽带网的电脑,开始发图片。可网速还是不快,从早上一直发到下午三点过才发完。中午没有来得及吃饭,就在附近买了沙其马就着矿泉水应付一顿。还好,今天终于把稿子和图片发出去了,平时几分钟就能完成邮件的发送,在理县却花了近6个多小时。没有办法,这是在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