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晴
早上5:30起床,队员们急急地吃了饭,7:00赶赴施工现场。今天的任务很艰巨,就是抢修一处在悬崖上的公路路基。队员们热情很高,分成两队开始施工。一队负责在悬崖上挖路基和砌堡坎,另一队负责输送石块。这时候原属叶挺部解放军127师的官兵和蒲溪乡的民兵、群众也都来了,大家合在一起干。尽管早上山沟里很冷,大家却干得满脸是汗,挥汗如雨。上千公斤的巨石,十几个队员和解放军、民兵、群众硬是合力将它搬起,放到公路路基上。临近中午的时候,一条长二十几米,高近十米的堡坎终于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队员们都很高兴。这条堡坎是非常关键的一处,堡坎通了后,大型机具就可以直接通过,就可以直接在悬崖上用机具作业了,这样就能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早日抢通这条公路。理县县长刘云建来到现场看望慰问突击队员,在看到突击队员们筑起的公路堡坎后,他赞叹不已地说:“我原想这段路是肯定恢复不了,我已准备了材料架钢架桥。没想到咱们泸定县的民兵把它修复了。说实话,你们虽说是民兵,但却更象正规部队。”
下午是休息时间,我串了串队员们的帐蓬,很有收获。大家都为能够参加这次抗震救灾行动,感到荣幸。其中接触到一位名叫孙贤荣的退伍老兵,很让我感慨。孙贤荣,一位来自泸定县兴隆镇兴隆村的党支部书记,解放军某部退伍军人,老红军孙名山的后代。“5.12”汶川大地震后,他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看到灾区所受到的严重灾害,看到全国各地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医疗队和志愿者源源不断地赶赴灾区开展救援行动。作为一个时时牵挂着灾区人民的老兵,他坐不住了,恨不得马上赶赴灾区去帮助灾区人民。当得知泸定县人民政府和泸定县人民武装部正在组织民兵突击队,准备前往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时,他立即报名参加,并动员了五个村民一同参加。
无论是在营区生活中,还是在抢通理县蒲溪乡生命线的施工中;无论是在民兵管理中,还是在帮助灾区群众运送救灾物质中,他都以一个老兵的本色,时时处处当先锋,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他被安排在二排三班担任班长。他以一个老兵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管理和带好民兵。在原部队养成记日记的良好习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继续保持着。每天做了什么工作,与灾区群众交流的内容,民兵的思想动态等情况,都可以在他的日记里看到。
他和二排全体队员为蒲溪乡的老百姓疏通整理出一条便道,让老百姓能够安全地通过便道进出山里山外。让他感到特别高兴地是,在抗震救灾途中,他遇到了原所在的解放军某部官兵。老兵见到新兵,格外亲切。他们相互交流参加抗震救灾的心得,孙贤荣也把部队的老传统讲给新兵们听,这更鼓舞了新兵们参与抗震救灾的积极性,激发了新兵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我是一个老兵,橄榄绿永远在我的心中!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参与救灾行动!”孙贤荣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一个老兵心系灾区的情怀,用行动见证着退伍不退色的军人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