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38|评论: 36

周子古镇打造文化节点 全力以赴冲刺国家AAAA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6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7月25日上午9:28分,烈日当空,天气炎热,星期六。在蓬安县委副书记、县旅发办主任陈鹏泉,县人大副主任吴刚,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嘉陵第一桑梓国家AAAA级景区创建办主任刘雪梅,蓬安县建设和规划局干部陈国胜等同志的陪同下,四川多维雕塑研究院院长严永明先生专程从成都赶到蓬安,上述领导和专家一行专门深入蓬安周子古镇进行实地踏勘设计新的文化节点。

    领导和专家一行从龙角山下的红军街出发,一路走,一路探讨,一路认真探勘设计,顶着烈日,冒着酷暑,领导和专家们沿途经过新华街、下河街,先后对红军街的黄角树下小卖部、拴马孔、马厩、金银花、连理枝、周子客栈门窗、下河街石墙、古民居台阶石、打铁铺等景区景点,进行了详细而周到的设计,从细节处着眼,将周子古镇的景点设计得更趋完善和合理,此行专家为周子古镇又设计了14个新的文化节点和靓点,为全力以赴冲刺国家AAAA景区增添崭新靓丽的风景线。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蓬安县委副书记、县旅发办主任陈鹏泉同志和四川多维雕塑研究院院长严永明先生在一起为周子古镇设计新的文化节点



 

蓬安县人大副主任吴刚同志在周子古镇设计文化节点现场


周子古镇的吊脚楼

[此贴子已经被cqy1976于2009-7-26 10:33:22编辑过]

发表于 2009-7-2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实事,做好事,为人民造福的好领导,人民不会忘记!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表于 2009-7-26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6月21日省市旅游局领导调研蓬安旅游工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009年6月21日,省、市的旅游局领导专程赴蓬安调研蓬安旅游工作。蓬安县委副书记、县旅发办主任陈鹏泉,县人大副主任吴刚,副县长蔡良斌,政协副主席吴来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雪梅,文体旅游局局长王俊英,嘉陵第一桑梓风景管理局局长宋俊华,县规划办主任汪敏,相如镇党委书记罗靖,相如旅游公司总经理刘庆平,总经理助理陈志等一行一同参加调研工作。

    省、市的旅游局领导高度肯定和评价了蓬安旅游工作搞得好,嘉陵第一桑梓风景区风光秀美发展快很有特色。尤其是省、市的旅游局领导在乘船考察了蓬安独有的旅游精品节目————生态奇观百牛渡江,省市旅游局领导赞不绝口地说道:“百牛渡江这样的旅游精品在全国都是罕见的,据我们所知,只有广西搞了一个牛过河的旅游项目,但是,无论规模、气势,还是可看性、趣味性,那根本是无法和蓬安的百牛渡江相提并论的。蓬安的百牛渡江气势雄伟壮观,完全可以令蓬安因此而成为全国都出名的一大旅游目的地,百牛渡江就是蓬安旅游的一大看点,一大亮点,生态奇观百牛渡江可以吸引全国很多游客到蓬安旅游!”

    接着,省、市的旅游局领导与我县领导一行又考察了嘉陵第一桑梓风景区,最后,在画圣广场,省、市旅游局领导和蓬安县委副书记陈鹏泉、县人大副主任吴刚、副县长蔡良斌等我县领导一一握手道别。临上车时,省、市领导仍旧赞不绝口地评价“搞得好,蓬安的旅游工作搞得好!”(邓四平摄影报道)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表于 2009-7-26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支持。

发表于 2009-7-26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7-26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事,早点评上。

发表于 2009-7-26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支持。

发表于 2009-7-26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蓬安的旅游搞得出名!我们在外面的蓬安儿女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举全民之智,聚全县之力,全力以赴、聚精会神、背水一战创建嘉陵第一桑梓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培育三产龙头,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切实造福蓬安人民。

发表于 2009-7-26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昨天很早的时候上龙角山的时候他们都已经在那里了,真的是辛苦啊!

蓬安的旅游很有希望啊!

感谢你们了哦!

发表于 2009-7-26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录[隐藏]

作者简介
原文
注释
参考翻译
篇章结构
  1. 论点
“人恒过,……”解释
“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愤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 《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任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商朝人,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商朝贤臣,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集市,做买卖的地方。
  (8)降大任:下达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降:下达。任,责任,使命。
  (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饿,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使……贫穷。乏:绝。此指让一个人受贫困之苦。空乏:资源缺乏,即贫困,使……不顺。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拂:违背。所为,所行。 乱:扰乱,使……错乱。
  (15)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不能:没有的才能。
  (18)恒:常常。
  (19)过:过失,此处指有过失。
  (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晓。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则,如果。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没有与之敌对的国家或突发事件。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死:使……死亡。

参考翻译

  {语文版}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忍饥挨饿,使他们的身体空虚乏力,使他们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或有所作为];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另一版本}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 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赎回。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之苦,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让他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强起来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 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灭亡。由此可以知道, 因有忧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却足以而使人败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 九年级下册

篇章结构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而处于安逸之中则使人丧失斗志。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读过,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许多人将逐字逐句的串译串讲奉为经典,奉为至尊,视若祖传秘方,不可逾越。我则认为,强调诵读,方为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
  我想,这篇名文的教学重点,如果定位于学生的诵读,而且是大声诵读,当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心理学教授吴忆峰先生曾讲过格律诗的背诵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声读出来,然后合上书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大声读,然后再合上书回忆;然后大声读三四句,然后再合上书回忆;再后是一至四句连起来一起背。这样反复下来,一首格律诗便背下来了。这是比较快捷、比较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其实我自己背书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没有像吴先生那样去总结罢了。
  笔者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我想,如果每课都能积累一点,若干年后,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三、我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
  上课前,我曾考虑过,以日本大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使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的事例导入,后来想想,这样一来可能时间会拉得较长,甚至会大大突破教学时间的安排。而文章首段的“于”字在该段中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这个字词放在引入内容中,是十分合适的;而“发”一词,也使人不敢轻视:首先,它在段中首句“于”字之前,它的位置,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其次,“发”的意思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与后五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因此,我上课时,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在这段时间里,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文言文的学习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都要求学生预习,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效率),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
  (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读第2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为重读)
   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三)教读第1段
  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
  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让全班男生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渐渐明确:①出身卑微,经过艰苦的磨练才显露出不同的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④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发表于 2009-7-26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发表于 2009-7-26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表于 2009-7-26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表于 2009-7-26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和南充市委书记刘宏建一行莅临蓬安嘉陵第一桑梓调研指导工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009年7月7日上午,骄阳似火,天气炎热,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和南充市委书记刘宏建一行在蓬安县委书记邹平、县长袁菱、县委副书记陈鹏泉、县委宣传部长王超、县人大副主任吴刚等蓬安县领导陪同下莅临蓬安嘉陵第一桑梓调研指导工作。

    领导一行沿着滨江文化休闲区、周子古镇景区、龙角山景区先后考察了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的建设和开发情况。省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和市委书记刘宏建同志对蓬安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进步和发展造福人民群众的举措表示了高度肯定和满意。

    同时,省委宣传部长黄新初和市委书记刘宏建对蓬安嘉陵第一桑梓即将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寄予了殷切地嘱托与厚望。(邓四平摄影报道)





发表于 2009-7-26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表于 2009-7-26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表于 2009-7-26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