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891|评论: 63

大力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推动巴中经济转型升级(讨论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3 07:34 | |阅读模式

为巴中发展,我们几个热心巴中经济的同仁,不揣冒昧,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讨论、批评、指正!!

讨论联系邮箱:wqm12300@163.com

QQ:502912739

大力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推动巴中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绿色食品工业 农林畜原料
精深加工 产业集群

面临巴中经济塌陷的严峻现实,笔者围绕大交通形成后,巴中如何定位、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这一难题,对全市10多个农产品生产基地、60余家有代表性的涉农企业和10余个市、县级经济部门分别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资料收集、专题座谈、个别走访等方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

通过调研,结合总结国内外各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从发挥巴中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等有利条件和顺应国内外绿色产业发展趋势出发,巴中的主导产业应定位为:大力培育发展以绿色食品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要通过产业化使农林畜产品资源达到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再通过资源就地精深加工以充分提高商品的产值和附加值,打响“巴中绿色食品”并倾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必须尽量避免陷入我们的初级绿色资源生产成为其它地方的原材料基地的怪圈);其次是饮料(酒)制造产业集群、中药材等经济林果种植及其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最后是高品质高附加值多样化蔬菜产业集群等。(当然,这与我市争取发展天然气产业并不冲突,特别与巴中发展旅游产业有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之妙用。)这需要今后几届党委政府用5年到20年的时间,通过聚集要素、整合资源等方式,一以贯之的逐步培育和发展,使以绿色食品工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导产业。这是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市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最佳选择。

一、培育以绿色食品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是推动巴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依据
   

1
、区域经济要从比较丰富的要素禀赋出发,选择有市场、能带动区域发展的产业,优先发展、重点支持。产业是城市生命力所在,产业发展根植于特定的区域,服务于区域发展,不同的区域发展路径必然有不同的产业布局。多数的区域发展理论,如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梯度推移论、厉以宁的转型发展论,认为 “市场力量的作用总是倾向于增加而非减少区域间的差异”,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区域非均衡发展是绝对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区域发展首先产生在中心城市、产业集群区、交通带、城市圈这些称为“增长极”的地方。要素禀赋论、主导产业论及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进一步给出了区域选择主导产业的主要基准:(1) 产业关联。只有与其他产业形成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才能通过聚集效应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2) 市场潜力。所选产业有充分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市场能充分接纳该产业生产的产品。(3) 资源禀赋。能立足资源优势,发挥区域比较优势。(4) 产业演替规律。一般的产业演替,从生产要素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逐步过渡;从劳动对象看,由农畜林初级产品生产再向加工工业过渡;从产出角度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再向更高附加值演变。
   
2
、产业集群具有低成本、创新、竞争合作和区位品牌四大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上下游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服务性机构(如专业学校(院)、制定标准化的机构、行业协会等)所构成的群体。

一是适应国内外产业发展潮流的现实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不再靠单打独斗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是组成产业集群,以集群的力量与大公司、大企业竞争。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优势能把各个企业、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网络,集聚各种人才、信息,形成整体规模效应,增强企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避免单个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足、竞争力不强问题。有利于推动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形成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更新,克服产业过早衰退。 

二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区域发展依赖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在于其产业的竞争优势。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来看,随着国际化经营的不断加快,产业集群一经形成就获得了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国内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依靠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如浙江经济特别是其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靠的就是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的作用。

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方式,它能够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优势,拉动本地的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工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实现产业集约增长的新型模式,同时产业集群也能以专业配套协作的全球化来应对经济全球化,这是实现工业化的新路径。

四是扩大招商引资的竞争要求。产业集群对外来投资的最大吸引力是配套成本较低,这正是许多外来投资者最关注、最看重的;从地方政府来说,创造较好的园区环境,在一定的范围内集聚一批配套型企业,比减税让利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小的机会成本。因此,可以说培育产业集群是扩大招商引资的长效载体。

3、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模式

支持产业发展更利于关联企业集群发展。从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实践来看,各级政府及部门已从支持“企业-产业”转变为支持“产业-企业”。因为政府在公共政策之外,单独支持某一个企业是有违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平的;实际经验也反复证明,这种支持对企业意义不大,一是政府自己做不到或承受不住的承诺后患无穷;二是产业不兴旺,单个企业也不会有什么像样的发展前途。而支持产业化、支持产业集聚,对企业却具有长期的战略性的意义,企业得到的将是长期的战略性利益。

产业从集聚到集群一般要有:较长的产品价值链、优势的区域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宽松的制度环境、充分的市场竞争和畅通的融资渠道以及特色的地方集群文化等条件。这些理论为巴中怎么推进发展,如何在众多的产业中选择主导产业优先发展,怎样把主导产业培育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带动区域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努力方向。所以,要围绕支柱产业,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支持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及下游产业,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集群,把孤悬的点状企业拉成链条产业,把产业链条变成产业“板块”,形成产业集聚区。

(二)现实选择
   
1.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它既是朝阳产业又是永恒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重要性

  
从国内外情况来看,食品工业大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内城市(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为食品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和地区越发达,越把食品工业作为重大战略来抓。如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在20%以上:法国是全球第一大食品出口国,其食品工业产值占其工业产值的20.3%,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从业人数占其工业从业人数的20%,成为法国工业中增长最快、盈利最多的行业;日本的食品加工业是继机电制造业、运输机械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荷兰目前食品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7%。国内如河南省的食品工业对全省GDP的贡献达到五分之一,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山东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其中年产值上亿的企业就有200多家,食品业与58%的农民建立了经济联系,山东省七大支柱产业中,食品工业与机械、化工产业并驾齐驱,同列三甲,极大地推进了经济发展。

从国家宏观政策看,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2006—2010年全国食品工业重点的粮食、油料加工,果蔬食品加工产业,主、副食类方便食品等六大产业,这些正是我市农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

从生活消费的趋势看,未来食品消费市场广阔。食品工业现代化和饮食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消费构成中,工业食品消费比重占到了整个食品消费的80%以上,而我省目前还只有30%左右。这一差距告诉我们:食品工业有着巨大市场需求空间。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20我国年人均GDP将达到305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预计到2010年将分别为30%和40%,2020年分别达到25%和35%。当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时,食品消费由量的追求将转向质的追求,向质量、营养、方便、安全转变,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将保持两位数增长。未来5—10年,我国将是世界收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至少有一亿家庭即3亿多人口进入年收入1万美元以上的行列,食品消费需求不仅总量会增加并越来越多样化,商品性消费取代自给型消费的趋势明显加快,特别是工业食品的消费比重将会大幅增长,消费市场巨大。

从发展条件看,以色列人均水量只有320立方米.相当世界人均水量的1/33,但其“沙漠农业”创造了人均生产总值1.7万美元的奇迹,获得“欧洲的厨房”的美誉。如果巴中通过差异化的绿色产业发展战略,避免与周边城市的低水平竞争,加大力度发展以绿色食品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增强食品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可能成为成、渝、西安等其周边城市的厨房和菜篮子。特别是巴中北部临近中国南北分界线,南北气候和种植传统差异很大,我们很多农产品为北方地区和东部同纬度地区所不具有,我市的农产品市场和广大的北方市场乃至东部市场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2、资源结构决定了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应成为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支柱产业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特色体现在绿色、纯天然、无污染生态农业区的原材料。生态环境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54%,比全省高出 23.21%;南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62.6%,绿化率 98%。巴中空气指标优和良的天数,去年达到 364 天。全市有 59 个农产品获得了安全农产品认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现有181家涉农企业是巴中发展食品工业的基础。如以南江黄羊、空山黄牛为代表的特色养殖和加工产业,以通江“两耳一菇”为代表的特色食用菌产业,以金银花为代表的特色中药材产业,以平昌江口醇、小角楼为代表的白酒产业和驷马的豆瓣产业,巴州区惠昌、高金食品、大众食品、胡婆婆食品和巴罐罐头,以及巴州区和平昌县的蔬菜产业,等等,许多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和做大做强的基础和条件。南江黄羊在成都、在全国都是叫得响的,通江的银耳、木耳是历史品牌。现在缺的是规模、缺的是把它做大做强,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工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是注意我市发展干果的条件。二是不必对每个产业都强调做大做强,有的产品产业需要控制规模,才能保证质量和产生“物以稀为贵”的效果。)

巴中选择走以绿色食品工业为支柱(主导)产业的发展路子,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大多是低能耗产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 二是农产品再生速度快,是可持续发展产业。大力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资源优势互补”原理,又符合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

3、与“三农”紧密相连的属性决定了以绿色食品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必将成为巴中的主要富民产业

一是目前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巴中2008年三次产业的构成:第一产业占 41.7%,而全省是 18.9%、全国是 11.3%;第二产业占 23.9%,而全省是 46.3%、全国是 48.6%;第三产业占 34.4%,而全省是34.8%、全国是 40.1%。从结构来看,巴中还处在农耕时代,农业经济是巴中的主体。我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太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常多,农村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大产业为支撑,不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就缺乏产业支撑,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富民强市,民生改善将成为空谈。

二是理论与实践均已证明,发展绿色产业集群正是破解“三农”,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抓手。首先,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工业可以加速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农产品加工业随着精深加工水平的提升,可以实现农产品附加值成倍增长,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例如粮食加工到第一层米、面阶段,可增值20%;加工到第二层如氨基酸等,可增值50%到100%。价值1元的粮食经过精细加工,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可增值2.2元。湖南永州地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利用红薯开发出APG活性剂产品,一吨红薯的产值可由500元增加到2万元以上。其次,能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工企业及时把市场需求信息传输给农民,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生产结构,不仅可以防止因盲目生产带来的损失,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产、供、销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民分享整个产业链上的利润。最后,农产品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随着沿海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农民因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减少而返乡寻找就业门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正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途径。

三是绿色食品代表消费潮流,产业关联大,市场前景好。据预测国内绿色食品年需求量增长将达30%。食品产业包括上游的农业、中游的食品工业和下游的食品营销和餐饮业,产业链条长,承上启下的作用明显。有专家认为,做足农产品深加工同样身价格百倍,有的附加值甚至高于汽车等重工业,此外,从产品的市场潜力看,巴中的银耳、黄羊等特色食品市场前景好。

四是绿色食品符合产业演替规律和区域发展实际。食品业与生物技术紧密相连,符合技术进步方向。区域的比较优势在“绿色”,发展绿色食品能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现阶段看,由于巴中存在资金、人才短缺,发展机械、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有困难,如果要大规模发展化工由于与国家定位巴中为秦巴生物多功能保护区的规划相左。巴中选择发展绿色食品集群,符合本身发展定位,细化发展方向,也符合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农副产品产业的要求。

五是旅游产业将为绿色旅游食品企业集群插上腾飞的翅膀。巴中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红色、绿色自然文化遗产必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演替规律等的分析,大交通形成后, 食品业是区域优势产业。例如平昌的白酒产业集群、市工业园和通江和南江的工业集中区已略具集群雏形。



4
、巨大的加工潜力为做大做强以绿色食品工业为主的绿色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食品加工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比值约为3:1,我国为0.5∶1,我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也意味着潜力,如果把粮食、食用植物油、畜禽、茶叶、果蔬等产业,进一步提升加工比率,延伸产业链条,达到发达地区加工水平,全市任何一项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综合产值都将翻两番以上。

——大米加工产业。粮食加工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营养米、小包装大米、米粉、营养糙米、发芽糙米等绿色产品,积极开发大米淀粉、淀粉糖、大米蛋白等高端产品,深度利用米糠资源开发米糠多糖、膳食纤维、米糠油,运用稻壳生产脱色剂和硅胶等产品,粮食产业链综合产值高出几倍。

——玉米的精深加工产业。产业链最长的粮食品种,利用玉米可加工大约3500多种产品。一是玉米淀粉。玉米淀粉除直接用于食品、造纸、纺织、医药等领域外,绝大多数用于深加工。淀粉工业是我国玉米使用量较大的一个行业。二是淀粉糖。淀粉糖是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高级产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化工、发酵等行业中。玉米淀粉制取的淀粉糖包括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玉米淀粉深加工制成的玉米糖浆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是制作糖果、糕点、饮料和罐头的优良甜味剂。山梨醇是淀粉糖的衍生物,主要用于生产维生素C,近年来国内需求旺盛。2006年淀粉糖产量达到520万吨。三是变性淀粉。变性淀粉用途广泛,国外已开发出3000多个品种,而中国只开发出50多个品种。它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饲料、医药、日化、石油等工业,使用量最大的是造纸、食品和纺织品等行业,前景很好。四是酒精。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酒精价格低廉且环保,市场潜力巨大。应以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实现玉米加工利用的系统化,发挥整体优势,实现玉米在加工转化过程中的大幅度增值。

——土豆的精深加工产业。土豆消费市场主要由作为蔬菜食用、薯片等食品加工和以淀粉为代表的非食品类加工三大块构成。农业部市场信息中心资料显示, 中国土豆消费量中,90%作为蔬菜鲜食,土豆深加工率仅占总量的4%左右。除了薯片等食品,土豆一般用来生产广泛用于食品、饲料、造纸、纺织、建筑、冶金、石油化工、制药等多种工业领域的精淀粉、变性淀粉等产品,这些产品在中国的需求量呈不断增长态势。农业部市场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仅变性淀粉每年的需求量就约为80万吨,而国内每年的生产量仅约为30万吨。目前土豆已成为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中国第四大作物,近5年来 ,中国土豆消费量增长了40%,是世界上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近年来中国每年仍要进口冷冻薯条约3万吨、土豆淀粉20多万吨。中国对土豆产品的市场需求正处于日益增长阶段,土豆深加工产品市场缺口很大。

——油脂精深加工。从食用油加工来看,将散装菜油加工成营养保健色拉油,可提高30%-50%的产值。从食用油的副产品加工来看, 1万吨菜籽粕,可以提取浓缩蛋白400吨,天然植物酸200吨,多酚和多糖各300吨,无毒菜籽饼粕饲料3800吨,累计加工产值可达到6亿元,是单纯销售原料产值的50倍。综合来看,油脂产业链综合产值可观。

——畜禽加工产业。以生猪为例,如果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开发鲜冷藏肉、低温肉制品、软包装酱肉制品、方便即食熟肉制品以及发酵肉制品,加速传统腌腊肉制品的科学化、工厂化生产,加大生猪内脏、脂及皮毛、骨、血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我省生猪产业链综合产值可观。南江黄羊、巴中獭兔综合利用价值更大,阆中短时间内打造出“张飞牛肉”品牌值得借鉴,我们亦可轻松“复制”

——茶叶加工产业。可大力提高绿茶精深加工比重,进一步延伸茶叶产业链,大力开发保健茶、茶饮料,不断加大茶多酚、茶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

——酒(饮料)产业。江口醇、小角楼已有一定规模。彻底改制后,通过外资引入、规范管理体制后有望激发活力,做大做强。



-
—金银花产业。开发金银花初级、中级和深加工产品,形成金银花原产品饮品(金银花茶、金银花露、金银花水、金银花糖浆、金银花酒等)、中成药(金银花胶囊、金银花含片、金银花口服液、口腔喷雾剂、金银花花露水等)、提取物(金银花浸膏、绿源酸等)、终端产品(针剂、复方药品等)产业链,提高金银花附加值。据悉重庆秀山已建立了全国迄今最大金银花产业基地。一个拥有30万亩金银花、鲜花产量12.5万吨、年实现收入1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850元的金银花产业基地。南江应奋起直追,加快金银花产业的深度加工,不要成为市场分工产业链上的苦力。

——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果蔬产业。三峡库区淹没了大片蔬菜基地,周边成渝西安三地市场空间广阔。

——中草药产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作为中药发源地的中国只占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的3%到5%,而日本占80%,韩国占15%。 据中草药资源调查统计,仅通江县有原生中草药材1736种。总蕴藏量约在3000万公斤以上。

——环保型木材精深加工产业。等等

(将玉米、土豆、中草药的内容前移,酒类放最后)

二、培育巴中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总体构想与规划建议

(一)总体构想
   
以集群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各项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前后联系形成产品链。并通过 “产品-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在企业间、上下游产业间、资源与废弃物间最大限度的联系循环起来,并以此带动其他食品业支持机构发展,最终形成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制造、绿色食品物流销售为一体的食品产业集群,并与其他绿色产业集群共同打造巴中绿色产业集群。
   
该设想要点有三:(1) 将巴中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产业群,按原料类别分为动物源性食品、植物源性食品、微生物源性食品三大类别,其中植物源性食品又分为农产品和林产品两类,动物源性食品主要是畜禽产品类。通过对原料产品逐级深加工,不断延长产品链,增值原料价值,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链。(2) 通过提高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形成原料产品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3) 以产品为主导,项目带动为抓手,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使之辐射、引导、带动中小企业、中介机构、规制管理机构等支撑体系不断发展。三大要点实际上是以下三条发展路线的交集:一是主导产品(点)——深加工产品链(线)——绿色食品产业群(面);二是农户(或农业龙头企业)的原料产品生产(点)——农产品产业带(线)——巴中绿色生态农业(面);三是企业(点)——行业(线)——集群(面)。三条点、线、面路线的交互作用,最终推动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业为核心,绿色农业为基础,绿色食品物流销售为动力,绿色食品相关支持机构配套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规划建议

   
以独有特色产品为重点,改造提升粮食、蔬菜、水果等传统产品为补充,重点实施以下三项规划:(1 )立足巴中食品加工制造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食品深加工技术为纽带,进行各优势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方向与重点项目规划。(2) 立足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现状,结合集群发展要求,进行优势绿色农产品布局规划。(3) 结合项目带动需求,配套绿色农业生产布局,进行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现就后两项规划建议如下:

1、农产品基地布局建议。(1)建立涵水-白衣-平昌-坦溪-驷马-水宁寺-清江-巴中-恩阳-下八庙为主干线的高品质-高附加值蔬菜产业带。 (2) 牛羊猪肉产业区。 (3)茶叶产业区。 (4)银耳、黑木耳产业区。 (5) 核桃、银杏等特色果品产业区。 (6) 银耳、木耳等优质珍稀食用菌产业带。(7)马铃薯、玉米产业区。 (具体规划略)

   
2
、六个配套的重点产业园区设想。(1)发展“巴中茶、(黑木、银)耳城”,集中打造巴中茶叶品牌,推动茶叶、茶制品、茶文化开发、推广;延伸银耳产业链条。(2)巴中粮食城。依托国家粮食储备库,联合粮食加工企业,建立集粮食储备、加工、流通、粮食延伸产品开发为一体的大型粮食及其制品生产、销售中心。同时,带动米糠油、菜籽油等营养丰富的功能性油脂加工业发展。(3)市(县区)绿色食品工业园(集中区)。 以项目为基础,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以鸡肉、兔肉、牛肉、猪肉等产品为加工重点的肉制品加工园区。(4)现代绿色食品工业园。也可整合要素,创优园区环境,在拟建水宁寺镇高速公路出口和省道交接区域建立“巴中现代绿色食品工业园”,吸引三县一区新的食品企业集聚发展,使园区成为以良种培育、引进、驯化,乳品、肉联制品、粮食制品为主的产品研发、加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为主的多功能农业科技园区。(5)平昌白酒产业园。(6)在巴中城区建绿色食品批发城,逐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食品集散地和交易的中心,以此促成三县一区的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形成;在相关高速公路通车前,建立快速通道,利用近期嘉陵江航电工程黄金水道解决巴中绿色食品运输成本问题。

三、培育巴中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对策思考

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是市场主导的结果,但从制约巴中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因素看,目前仅靠企业自身还难以突破发展“瓶颈”,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成品商、供应商、客商、中介机构、规制管理机构)等多方面集群行动主体共同努力,协同作用。

(一)政府:引导、推动、服务集群成长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要通过教育和舆论宣传,对各级干部和群众彻底“洗脑”,消除一些干部一听说要“发展工业就头痛”的“畏工”、“轻工”情绪;使其对发展以绿色食品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充满信心,这是重中之重。二是加强对食品工业的领导。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领衔的集群战略推进领导小组,协调跨部门工作,在各级政府设立日常办事机构,建立食品工业发展的分级目标责任制,将食品工业集群的发展目标进行逐级分解。市、各县区要落实专门领导,统筹指挥和协调,为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各级党委要把基地建设和食品工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明确职责,加强协调和管理;要理顺食品工业管理机制,要落实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食品产业集群和食品工业的规划与发展。三是要重视对食品产业发展的研究。(1) 定期举办各种绿色产业研讨会、论坛;(2) 以工业园(集中区)管委会和集群的名义协办一些电视节目与报刊专栏;(3) 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展示巴中绿色食品的整体形象;(4) 经常组织企业走访参观国内外知名企业;(5) 以光雾山风景区为先导,引导国内外厂商来巴中考察,吸引投资。四是积极打造以绿色食品为核心的“生态巴中色食品”品牌,由政府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同时,企业和基地要继续围绕现有的强势品牌整合同类产品,引导现有特色品牌进一步发挥优势,辐射带动其它品牌提档升级,形成整体竞争优势。要把品牌培育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企业品牌建设和品牌整合涉及的产品、基地、标准和认证等方面问题优先解决,依法加大对品牌产品的保护力度。大力扶持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进一步把具有巴中独特地域文化和品质的农产品依法登记保护起来。

2、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完善集群发展政策。相应调整巴中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区域发展定位和目标。强力争取中央、省级农业产业化、食品工业方面的项目和资金,也可把连片扶贫开发政策、各部门相关支农资金捆绑使用,确保食品工业原料基地的建设。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一般的产业政策,实行政策和投资倾斜,突出以绿色食品工业为核心的食品产业作为区域重点产业,有目的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向集群集聚。积极发展“公司+基地”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与之相关的服务业。加快落实各产业发展规划,每年继续研究、颁布1-2个优势重点产业发展纲要,指导产业结构调整。继续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业品,消除不利市场发育的各种障碍。大力推进区域合作,推动川东北绿色食品产业分工协作。当前,要在旅游合作的基础上,将联合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作为与周边各市合作重点。

  

3
、外引内培,上请下选,为集群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要立足巴中实际,围绕培育发展以绿色食品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培养、引进和留住急需的产业规划、现代种养殖技术、精深加工技术方面的人才。要围绕巴中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壮大引进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人,特别不要唯学历、唯文凭论,要结合市情,优化引进机制,严格实际能力审查,确保人才引进来必须马上能带来效益,能迅速推动巴中经济发展,即使代价再高也是值得的;否则,我们良好的引进人才制度会一定程度给人们造成的“作秀“嫌疑,还不如大力培养使用本地人才。要留住稀缺人才,大力培养本地人才,注重对各类人才的激励。

要高度重视企业家群体、职业经理人和营销人才队伍的培育,大力提倡以商招商,打造好绿色产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和经济高速成长的“强劲内生动力机制”。管理学上的封顶原理昭示我们:火车跑得再快不可能比车头还快;金字塔再高高不过它的塔尖。要形成绿色产业集群,就必须有企业家集群。巴中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工业无疑需要大批高素质、职业化、具有宽广视野的优秀企业家。这些优秀企业家从哪里来?一是靠内部培养,比如民营企业家通过市场历练逐步成长、涌现和国企改制后企业家职能归位;二是靠外部引进。鉴于巴中当前经济塌陷的严峻形势,打破常规借鉴外地经验制定灵活政策让干部办企业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除企业家群体外,职业经理人和营销人才队伍也不可或缺。企业家决定了企业能否因应宏观环境和自身优势制定有前瞻性的、切实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开展公司层面的资本运营,职业经理人决定了企业战略能否被有效执行,营销人才则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辐射半径,即营销人才关系到区域经济作为工业食品输出基地的“大流通”能力。企业家群体、职业经理人和营销人才队伍这三者的综合与集成,无疑就能在微观经济主体意义上构建起区域经济良性成长的“强劲内在动力机制”。从当前巴中各县域经济发展所处的总体阶段来看,在这三支队伍的建设和集群问题上,应该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重,政府要完善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培养充足的工业人才。同时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特别是以商招商工作。

4、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食品原料等基地建设。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要加快对食品工业相配套的优质原料基地培植与新资源的开发,以满足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研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对各环节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策划一批立足区域优势资源、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大的食品产业项目,或与龙头企业配套密切的产业项目,填补产业链中的空白。真正形成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畜林产品原料基地的产业链。食品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5、加速扩张发展,做强做大食品工业企业。加快优势企业资本扩张,通过低成本扩张和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做大做强食品产业集群。积极鼓励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利用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食品工业整体素质。对食品产业集群中的龙头骨干企业实行“放水养鱼”的财税政策。在招商、合作、技改、高新技术引入及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享受科技城建设和加快工业发展的统一优惠政策。 一是支持企业大力提高原料加工转化率。要研究制定得力措施,强化政策引导,对原料生产加工品牌企业所需原料基地优先建设,经贸活动优先安排,产品认证优先审核,项目申请优先立项。二是支持企业深度开发产品。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开发营养健康类绿色食品和专用方便类绿色食品,特别是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绿色食品产品,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对从事深度开发的生产企业,加工用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优先保证,延长产品开发链条项目优先安排,精深加工产品优先认证。 

6、培育特色工业园区,提升园区的载体功能。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要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制订有利于绿色产业集聚的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适当降低地价标准,支持产业园区建设。要强化工业园区的绿色产业定位,突显区域绿色优势,通过自身培育、外引内联,引导一批能带动产业升级、起主导作用的绿色食品、绿色产业项目和企业集中落户工业园区,使同类产业的企业在工业园区内相对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空间集聚,发挥空间集聚效应。要关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及时发现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吸引配套企业加盟,聚集和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的知名度。

  

7
、引导、推进流通体系、中介组织和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产业园区,尽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围绕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区,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第四方物流。打造高速、便捷、通畅的口岸与物流配送系统。引导食品企业组建行业协会,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各类行业研讨会、展销会、博览会、培训和信息发布及招商引资活动。建设连接工业园区、产业区、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网络,努力完善供水、供电、通讯等网络。

   
(二)企业:分工、协作、提升集群的竞争合作水平

   
1
、参与分工。中小企业在战略选择上,要根据集群的发展要求,选择合适的发展切入点,积极依靠龙头企业,与龙头企业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实施专业化生产。龙头企业要做大做强,突出主业。一是做精。将部分业务向区内企业外包。自身致力于技术开发、市场开发放,延长产品链,升级产品结构。二是做大。通过资产重组,适度整合一批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开拓高附加值领域,做大企业,发挥龙头示范辐射的作用。



2
、加强协作。集群的优势就是发挥集体效应,不断提高联合行动与制度效应。一要通过行业协会、同业工会等桥梁开展合作,共同解决如群内的污染问题,应对反倾销问题,打击低质冒牌的外部短期行为、寻求政府、社会的支持等制约集群发展的重要问题。二要密切生产商与供应商、支撑机构之间关系,提高原料的供应质量,扩大原料利用空间。三要同国内外其他食品企业合作,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产业的分工协作。

   

3
、提高营销水平。绿色产品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产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因此,要创新营销方式,降低产品在市场交易受污染的机率。一者通过开展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二者在各销售区建立以绿色食品为重点的专业营销市场,推行绿色食品的连锁销售。条件成熟时,可在邻近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建立配置的运输、保鲜、贮藏、包装、分级体系,保障绿色食品的配送质量。

   

4
、提升竞争力。(1)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打好基础。(3)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员工的技能和企业管理效率。(4) 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强与国际接轨。(5) 龙头企业要积极采用多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做大做强企业,提高带动能力,中小企业要积极利用各种信用担保政策和创业板上市等方式融资,做深专业化,提升竞争力。

(三)社会:建立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服务机构支撑集群发展

   

1
、发展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制定绿色食品行业发展规划,统一质量标准,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规范市场秩序,严格执行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协调行业和企业在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好信息、培训咨询、横向联系与合作。加强自律,依照政策、法规对企业经济活动实行必要、有效的检查监督、保证绿色食品工业健康协调发展。

   
2
、提供金融法律服务。整合区域金融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运用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方式支持集群发展。突破传统融资担保方式,支持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的担保机构发展,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与培育企业信用制度有效结合起来,带动民间投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强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为企业生产经营做好法律服务。

   
3
、强化科教服务。培养绿色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层次的人才。在有关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立食品、生物医药、旅游等相关专业;与区外有关院校合作办学,定向培养绿色产业科技人才。积极借用国内外行业顶尖人才。

   
适当增加科研三项经费投入,积极向上级科研部门立项,联合院校、龙头企业现有食品专业研究力量,本级科研经费要重点倾斜到食品相关课题研究,以提高区内外资源整合度和共享度。要引导、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或联合或独立建立绿色食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促进企业主动与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联合突破一批企业急需、制约产业链延伸、能产生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利用全国或区域性的成果转化平台,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对接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4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绿色食品业是对环境要求很高的产业。一要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促进清洁生产,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二要加强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节约利用,实现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建立污染集中控制区,倡导以多家联合、共同投资方式,建设污染设施,完善治污价格机制。三要促进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标志认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降低药物残留,加强食品卫生的检测和监督。

   
5
、营造区域绿色文化。要加大对绿色产业集群的宣传力度,营造产业集群大发展的强烈氛围。定期评选绿色食品工业强镇,创造绿色产业发展氛围。推进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营造区域绿色文化,转变社会认识,培养绿色消费意识,教育群众认识到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战略是有益于巴中未来的发展,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改变落后的生产、就业观念,提高群众素质,为集群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巴中发展,我们几个热心巴中经济的同仁,不揣冒昧,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讨论、批评、指正!!

讨论联系邮箱:wqm12300@163.com

QQ:502912739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4-3 09:02 |
:victory::victory:第一个顶你!!

发表于 2010-4-3 10:01 |
英雄在江湖
也不要把这情绪到处宣泄嘛

发表于 2010-4-3 10:05 |
对民营企业进行正确引导
维护农民利益
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
这是最好的出路
基本是唯一的出路

发表于 2010-4-3 10:24 |
:lol:lol

发表于 2010-4-3 10:45 |
理论搞得太高深了,关键还是要管用,要有操作性。玩文字游戏,太忽悠人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1:49 |
      谢谢各位各位同仁的宝贵意见!

      
      既然是讨论稿,把它挂出来,  就是要请大家坚决斗争!无情打击!!
      
      我们的心态很好,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扬名立万,就是希望为巴中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各级党委政府讨论出一条好的建议!

      俗话说,真理不辨不明,镜子越擦越亮,巴中的经济如何发展始终是最大的市情,始终是最硬的道理。
      建市这么多年了,  在巴中主导产业的定位上一定要明晰,一定要讨论,一定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
      讨论稿里面讲了一大堆理论,也是为了应对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各级干群和关心巴中发展的专家学者来讨论,来“百家争鸣”!

     这才是关心巴中发展的巴中人的应尽之责!!!!!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03:40 |
无公害蔬菜施肥技术要点 时下,人们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在蔬菜生产中,不少菜农受传统的施肥习惯的影响,普遍存在盲目施肥或过量施肥等不合理现象,这不仅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而且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蔬菜营养失衡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尤其是蔬菜生产中氮肥的超量投入,导致蔬菜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品质恶化。为要生产出优质、无公害的蔬菜产品,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施肥技术。简述要点如下。
    一、增肥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作物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是一种完全肥料,对改良土壤、增肥地力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具有独特的作用。
    1、有机肥料所含养分全面,除了含有氮、磷、钾外,还含有钙、镁、硫及各种微元素。这些元素多呈有机态存在,必须经过腐解过程,使养分逐渐释放出来,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而肥效稳定持久。
    2、有机肥料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腐殖质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酸碱变化的缓冲性能,使土壤变得疏松,易于耕作和作物生长。同时,还能减轻土壤中硝酸盐含量并增强土壤的代换能力。
    3、有机肥料有热性、温性和凉性之分,因而有调节土温的作用。属于热性肥料可以提高土温,早春育苗时可作苗床的酿热物。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的大量CO2,成为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来源。而且多施有机肥料可提高冬季温室土壤的温度,这对喜温类蔬菜的冬季生长是十分珍贵的。
    4、增施有机肥料可提高蔬菜产品中VC、还原糖、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改善蔬菜品质。
    5、有机肥料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应用面广,多用作基肥使用,成本低,与化肥混用,还能提高化肥肥效。
    二、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供肥能力、肥料种类及蔬菜需肥规律提出的科学施肥方法,是生产高产优质无公害蔬菜的基础。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缺乏或过量,都会造成蔬菜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特别是偏施过量氮肥,使土壤中硝酸盐增加,导致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提高,品质变劣,商品率降低。所以,对菜田实施“对症下药”,根据土壤养分测定值,按照不同的蔬菜种类和产量水平,进行科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不仅能改善蔬菜品质,降低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而且还能提高蔬菜的抗病性能,减少农药的施用量,从而降低了农药残留量。
    三、施肥技术要点
    1、氮肥施用  氮肥作追肥时,化肥不要地面撒施,要沟施或穴施,深度一般在10cm上下。根系发达的茄果类蔬菜,最好用打孔施肥器深施于15cm以下的根系密集处。追肥要控制每次的施肥量,做到“少量多次”,以满足蔬菜对养分的要求。施肥时间,对叶菜类或生长较短的蔬菜,施用氮肥时适宜早施,生长后期不能过多施用。茄果类蔬菜在采收前20天不宜施肥,以减少对蔬菜的污染。蔬菜生产上禁止施用硝态氮肥料。使用氮肥应掌握“重基肥,轻追肥”模式,有利于控制蔬菜体内硝酸盐的积累。
    2、磷钾肥的施用  磷钾肥的施用上,其要点是:茄果类、瓜类蔬菜以钾、氮肥为主,配施磷肥;块茎类蔬菜以磷、钾肥为主,配施氮肥。种类可选用钙镁磷肥、硫酸钾、生物钾肥等。施肥方法,应以做基肥为主,施用(转下页)(接上页)时,应提前10天左右与有机肥搅拌均匀,耕翻前一起施入。
    3、中微肥的施用,棚栽生产,由于连作栽培,多茬收获,极易造成钙、硼、锌等许多中微量元素的缺失,使蔬菜形成缺素症,所以需及时补充。可以基肥、蘸根、叶肥形式施用。
    基肥  如钙、硼砂、硫酸锌等可与有机肥混合均匀一起施入。一般每667m2用硫酸锌1~0.5kg,硼砂0.3~0.5kg。
    蘸根  将肥料按一定浓度,如钼肥为0.2~0.1%、锰肥为0.05~0.1%,用水稀释成肥液,在蔬菜定植前将根部放到肥液中蘸一下,然后定植。
    叶肥  除叶菜类蔬菜外,对缺素严重的其它蔬菜,可进行叶面施肥,但要早喷,采收前30天内不能喷施,以免造成蔬菜污染。

发表于 2010-4-6 06:17 |
巴中要大力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引入外部资金和技术,在大交通后要规范和规划好投资环境,开始为了引进硬件设施肯定要做点牺牲,眼光放远,搞农产品深加工,在现市场经济环境下只能依靠引进外部设备,资金,技术,管理,销售市场链与别人搞合资
-----,说到最后,还要靠地方领导先把管理抓上去才有希望,先要搞掉 麻将经济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4-6 07:39 |
这文章太强大了!先顶了再细看!

发表于 2010-4-6 08:02 |
无公害蔬菜施肥技术要点 时下,5、有机肥料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应用面广,多用作基肥使用,成本低,与化肥混用,还能提高化肥肥效。
...
巴河无名草 发表于 2010-4-6 03:40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你这观点虽然有道理,但是早已跟不上时代需要了!就目前而言,有机肥的使用成本也不低!比如有机肥一般肥效低、难运输、耗时耗工。如果劳动力计入成本,仅有机肥搬运到田间的费用就是惊人的!所以有机肥目前就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

    除非有机肥种植的作物产品价格比化肥种出的产品高5-10倍。在本地是痴人说梦。
发表于 2010-4-6 10:18 |
:)


暂时没有这方面的意见,

发表于 2010-4-6 11:34 |
言之有理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4-6 12:27 |
文章长。分析有理。

但是真个看来是缺少了点眼界,是在巴中室内想问题!没有跳出来思考,没有解脱自己的束缚

发表于 2010-4-6 14:13 |
请问一下市委李书记这样的人能当官吗?
    他曾经不顾职工的死活,利用职权开办私营企业而达到垄断,全体职工被迫无奈多次上访信访,最终将他们领导班子告下了台,(共3人其中2人找关系调到其它单位)。
    区宣传部又任命了新的企业法人代表,他们不甘心,后面几年里他们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甚至还发生多次殴打事件,西城派出所还有立案记录,企业职工们善良啊!最终还是把国营企业搞垮了。他们现在已是在街心花园独家经营了,赚饱钱哪!好黑呀!他们居然都是党员。
    人心不足蛇吞象,他暗地里拉帮结派,煽动不明真相的职工找借口找麻烦告法人,最终把法人告下了台,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可纪委并没有查出什么来,真冤!
    朝中有人好当官,他上窜下跳,上级主管部门将他报到区宣传部要求他当法人,但是区宣传部了解此人的“底细”故而不出文不任命,不愧是代表党啊!因此主管局只能暂时叫他主持法人的工作,等待机会上。
    这样的人要是当了企业的法人,天理何在!公道何在!正义何在!企业职工前途何在!如都这样闹而悠之,带头闹事的(有2人,其中一人已安置好职务总负责人年薪6-8万元,另一人就等当法人了)就封官加薪,岂不天下大乱。
    望市委李书记能查一查,做一个公正的评审。

发表于 2010-4-6 14:13 |
请问一下市委李书记这样的人能当官吗?
    他曾经不顾职工的死活,利用职权开办私营企业而达到垄断,全体职工被迫无奈多次上访信访,最终将他们领导班子告下了台,(共3人其中2人找关系调到其它单位)。
    区宣传部又任命了新的企业法人代表,他们不甘心,后面几年里他们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甚至还发生多次殴打事件,西城派出所还有立案记录,企业职工们善良啊!最终还是把国营企业搞垮了。他们现在已是在街心花园独家经营了,赚饱钱哪!好黑呀!他们居然都是党员。
    人心不足蛇吞象,他暗地里拉帮结派,煽动不明真相的职工找借口找麻烦告法人,最终把法人告下了台,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可纪委并没有查出什么来,真冤!
    朝中有人好当官,他上窜下跳,上级主管部门将他报到区宣传部要求他当法人,但是区宣传部了解此人的“底细”故而不出文不任命,不愧是代表党啊!因此主管局只能暂时叫他主持法人的工作,等待机会上。
    这样的人要是当了企业的法人,天理何在!公道何在!正义何在!企业职工前途何在!如都这样闹而悠之,带头闹事的(有2人,其中一人已安置好职务总负责人年薪6-8万元,另一人就等当法人了)就封官加薪,岂不天下大乱。
    望市委李书记能查一查,做一个公正的评审。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