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8月20日讯 (记者 蒋亮) 8月20日,四川省政府就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在蓉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关方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有记者问,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有关方面回答说,造成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由于地形地貌特殊,存在山高坡陡,从最高分水岭到沟口3至5公里的沟道相对高差均在1300米以上,沟床纵坡坡降大,最大可达540‰,地形地貌条件非常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与此同时,灾区地层软硬相间岩体破碎。调查发现,灾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二叠系、泥盆系、寒武系、震旦系,页岩、泥岩、砂岩、灰岩,软硬互层,沿坡面覆盖有大量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此外,地质构造复杂也是造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重要原因。专家指出,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向斜西北部,次级构造属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前缘。该区地质构造作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多为推覆体内部的次级褶皱。岩层多陡倾、直立乃至倒转。为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提供了地质构造条件。
专家介绍说,5.12汶川地震对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影响巨大,“由于该区位于5.12汶川地震极震区,受地震影响岩体震裂松动,岩石疏松破碎并诱发了大量的表层滑塌、崩塌、滑坡,致使大量的松散物质堆积在沟道内,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这是本次特大型山洪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由于受灾地区今年汛期的降雨量均大于往年的平均水平,局地短历时强降雨大于往年平均降雨量的好几倍。其中,8月12日下午18时至8月13日凌晨4时,清平场镇附近在10个小时内的总降水量达到了230毫米左右。根据山区降水的规律,泥石流形成区的降水量可能超过230毫米。因此,短历时强降雨是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的主要诱因。
有记者问,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对地震灾区的安置点、公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那么、灾后恢复重建的选址是否经过科学论证,选址又是否安全可靠呢?
对此有关部门明确回答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各临时集中安置点、过渡集中安置点、永久集中安置点都是由当地政府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其他相关方面的评估,并且只有评估结论认为适宜或基本的才作为集中安置点安置受灾群众,“因此,灾后恢复重建的选址是经过科学论证的。”
数据显示,纵观四川省整个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程,无论是基础设施、机关学校,还是城乡住房建设,绝大部分重建场址都是安全的,本次受灾的场址仅是个别的和极少数的,这也表明灾后恢复重建选址没有问题,是科学的。
对于8.13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如清平乡、映秀镇等个别城镇遭受部分毁坏,专家分析原因包括:5.12汶川地震的影响是爆发8.13特大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汶川地震后灾区的泥石流爆发特点与震前具有显著的区别,其典型特点是群发性、突发性、规模巨大,所以其造成的损失就异常严重,并且很容易堵断和淤埋河道,形成堰塞湖,产生次生洪涝灾害。
灾害性气候是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直接诱发因素:今年天气异常,灾区降雨的主要特点为短时局地强降雨。如清平乡10小时降雨量接近230毫米,是本区历年平均日降雨量的好几倍,这种灾害性气候是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直接诱发因素。
灾害链效应是造成极大损失的重要原因:暴雨诱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堵塞、壅高河道形成堰塞坝,由此引发掩埋灾害和洪涝灾害。正是由于这种灾害链效应才造成了清平乡、映秀镇的巨大损失。
“地震灾区与强降雨的叠加,几个特殊条件和灾害类型的有机组合,导致了部分灾区形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该说这是目前人类很难预知的特大自然灾害。”有关方面回答说。
有记者问,绵竹清平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成功避让3000余人,防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这也是前期重视预警预报工作的成功体现。那么四川今后的工作将如何做得更好呢?
有关部门回答说,四川省将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监测和地质灾害的巡排查工作,发现隐患立即建立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二是积极推行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防灾新模式,坚持将预警预报信息传达到最基层,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防灾。三是加大地质灾害防灾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主动识灾、防灾和避灾的能力。四是坚定不移的推行预防避让的方针,遇有强降雨等重大天气信息,提前将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避免造成新的人员伤亡。
有记者问,映秀红椿沟泥石流形成的堰塞坝致使映秀水位不断抬升,是否会对紫平铺水库造成威胁呢?
有关部门回应说,最新的情况是,目前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共同努力,映秀红椿沟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的水位已在不断下降而不是增高,对下游的威胁在逐渐减小而不是增大。根据应急抢险计划,8月20日中午三分之二的河道将会被疏通泄流,因此将进一步减小泄洪压力,“目前岷江河道洪水流量并不大,远远低于紫坪铺水库防洪标准,因此,映秀红椿沟泥石流所引发的次生洪涝灾害不会对下游的紫坪铺水电站构成任何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