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656|评论: 9

[转帖] 川剧大观(转自中国变脸网www.hehongqing.com)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4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声明:您可以自由转载我们的资料,请保留本信息。
原创:中国变脸网-何洪庆中文站
www.hehongqing.com
所有内容系宝克哥(阿豹羊)整理原创,与本内容完全一致,均系抄袭。

川剧大观(中国变脸网)
何坛访友首发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川剧声腔-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的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目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以“昆头子”等组腔方式,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川剧声腔-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据推测,不止是从江西传来的弋阳腔,从湖南等地传来也是有可能的。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南戏传来的。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它具有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等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阳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起腔概括起来有三种形式,一是以昆腔开始,二是演员朗诵几个字然后帮几个字起腔,三是直接由帮腔开唱的起腔。紧接着起腔后的句子叫做立柱,如果曲牌全是用帮腔的则不分立柱。立柱后,接演员的唱段,唱句多少不限制,依剧情而定。唱腔分“一字”和|二流:以及“摇板”几种板式。唱腔中间有时插入三个字一句的帮腔,这叫“飞句”。如果是文词在第五句上出现的帮腔句,这个句子读起来拗口,帮起来谐和,这个帮腔句叫“钻句”。帮腔后面仍由演员唱下去。末尾大都是帮腔结束,结束形式有“尾煞”、“尾声”、“合同”几种。所谓“合同”,是整段音乐的结束,或者是整个戏音乐的结束。

川剧的曲牌有《大小红衲袄》《一枝花》《香罗带》《新水令》《山桃红》《吹吹腔》《端正好》等等三百余种。

川剧声腔-胡琴


川剧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黄二类声腔的合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胡琴属板腔体音乐。与中国戏曲皮黄系统中的西皮、二黄诸声腔的音乐结构基本相同,音乐品格、应用方式、词格、板式亦有大量相似之处。

川剧二黄包括正调(简称二黄)、阴调(简称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腔。正调二黄宜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

川剧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川剧西皮与二黄实为自成体系的独立声腔,长期以来因伴奏乐器相同而约定俗成地将二者统称“胡琴”,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亦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


川剧声腔-弹戏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

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它无论曲调、唱法以及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不过,就在这种变化之后,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的,若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川剧声腔-灯调


灯戏在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故其生活气息浓烈。

灯戏的声腔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1 22:11:1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脸谱

颜色特征

红色 表现性情激烈、忠耿正大的人物 关羽
黄色 表现体格不健壮、实则勇武过人的角色 甘宁
蓝色(绿) 多用于凶猛、可怖的人物 卢杞、恶鬼
白色 表现奸诈、阴险 曹操、董卓
黑色 表现正直、坦率、鲁莽 张飞、李逵
脸谱种类
五彩脸 三块瓦 包公脸 霸王脸 尉迟脸
关公脸 八宝脸 张飞脸 霸儿脸 粉 脸
僧脸 奸脸 太监脸 张松脸 黄胆脸
金脸 庞统脸 星斗脸 牛皋脸 弯牛角脸
粉笑脸 油粉脸 五色脸 火葫芦脸 火龙脸
星星胆脸 雷震子脸 夜叉脸 粉红脸 肉色脸
鸳鸯霸儿脸 鸳鸯脸 豆腐干脸 勾鼻鹞子脸 猪腰子脸
木偶脸 螃螃脸 大葫芦脸 蝴蝶脸 二饼饼脸
瓜娃脸 梅花脸 椭圆形脸 烂白菜脸 钵童脸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特技篇,占位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角色(行当)



指的是不挂“口条”的部分男角色,扮演戏中的青年或少年男子。
文小生 是小生类角色的核心,扮演剧中人物大都是文人墨客、王孙公子,多数都为少年英俊、知识识礼的正面人物。

《红梅阁》中的裴禹,《玉簪记》中的潘必正,《琵琶记》中的蔡伯喈等

武小生 武小生就是有武功、武艺的小生。 《三战吕布》中的吕布,《长坂坡》中的赵云
《夜奔》中的林冲,《十字坡》中的武松
大小生 大小生是川剧中较为重要的男青年角色。 《柳荫记》中的梁山伯,《彩楼记》中的吕蒙正
二小生 小生中的次要人物。 《柳荫记》中的赵贤契,《彩楼记》中的胡琏
三小生 较二小生年龄小,作用也较低。 《斩于吉》中的孙权
扒扒生 也叫“娃娃生”,扮演少年或儿童。 《三娘教子》中的工作薛良,《洪江渡》中的江流

俗称“小旦”,指剧中的女子角色。
青衣旦 多为中年以上的妇女,有身着青衣,性格善良,端庄贤淑,道德情操高尚等特点 《琵琶记》中的赵五娘,《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等
闺门旦 在川剧舞台上扮演妙龄女郎。阶级地位、生活环境和个性特征文化教养的不同分为“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两种。 《花田错》中的刘玉蓉,《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法门寺》中的孙玉姣,《柜中缘》中的玉莲
花旦 扮演勇敢热情、性格开朗、语言明快的中青年妇女或姑娘。 《牡丹亭》中的春香,《西厢记》中的红娘
摇旦 扮演中年以上较为诙谐、幽默、风趣、明快、辛辣等特点的妇女。 《拾玉镯》中的刘媒婆,《双魂报》中的焦氏
武旦 扮演会使枪弄棒、精通武艺的妇女。 《战洪州》中的穆桂英,《拦马》中的杨八姐
老旦 扮演老年妇女,他们是剧中的老太婆。 《甘露寺》中的吴国太,《战洪州》中的佘太君
仙狐旦 扮演神话或鬼狐故事中的年轻、漂亮而多情的女子。 《放裴》中的李慧娘,《九美狐仙》中的九妹
奴旦 扮演为奴作婢的女孩子。 《翠香记》中的翠香,《水牢摸印》中的黄雨梅

在川剧中常称为花脸,扮演较为特殊的一类男性人物。
靠甲花脸 “大花脸”,扮演戏中猛将,是花脸行中的当家角色。 《霸王别姬》中的项羽,《造白袍》中的张飞
袍带花脸 扮演穿蟒袍、佩玉带的文职角色。 《铡美案》中的包文正,《风仪亭》中的董卓
草鞋花脸 扮演直率、鲁莽、急躁、粗犷、豪壮一类的人物。 《芦花荡》中的张飞,《铁笼山》中的牛乃臣

在川剧中叫做“生角”或“须生”,即戴口条的男性角色。
正生 扮演有气度、有气派、举止潇洒的中年男子。 《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梅龙镇》中的正德王
老生 扮演老年男子。 《马房放奎》中的陈容,《三击掌》中的王允
老末 在川剧舞台上主要扮演家院一类角色。 《三娘教子》《花子骂相》中的老院哥
靠把须生 扮演穿靠子、戴头盔的中老年武夫。 《定军山》中的黄忠,《天水关》中的姜维
红生 主要扮演一忠二公的人物。 《单刀会》中的关羽,《斩黄袍》中的赵匡胤

小丑的含义就是它不丑
蟒袍丑 扮演帝王将相之类穿蟒袍挂玉带的有地位的人物。 《问病逼宫》中的杨广,《反冀州》中的殷纣王
官衣丑 扮演封建社会中的大小官僚人物。 《春草闯堂》中的胡知府,《赠绨袍》中的须贾
龙箭丑 主要扮演穿龙箭衣戴软王帽插野鸡翎子的无道昏君。 《春陵台》中的宋康王,《武采桑》中的齐宣王
褶子丑 主要扮演公子王孙、大小衙内、纨绔子弟这种庸俗、浅薄的人物。 《做文章》中的徐子元,《西关渡》中的陈彩
方巾丑 主要扮演谋士、师父、书史之类官府附庸,吹牛拍马的家伙。 《群英会》中的蒋干,《凤仪亭》中的李儒
烟子丑 扮演热情、诙谐、风趣的劳动人民。 《林要犯夜》中的林丁,《天花楼》中的万安
襟襟丑 扮演叫花子一类人物 《花子骂相》中的孙家二,《邱旺告贫》中的邱旺
老丑 扮演性格善良、诙谐风趣、助人为乐的老年人。 《秋江》中的艄翁,《船舟借伞》中的王伯伯
丑旦 扮演中年以上的特殊妇女。 《迎贤店》中的店婆,《请长年》中的冲大娘
武丑 扮演有武艺的丑角。 《扈家庄》中的王英,《盗银壶》中的邱小乙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剧目篇,占位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程式(身段、表演)

一、川剧手法表演程式

著名表演艺术家阳友鹤把旦角手法归纳为四大类:
(1)兰花形 形同兰花
(2)佛手形 形同佛手
(3)荷叶掌 形同荷叶
(4)剑指形 形同宝剑
川剧旦角表演艺术家邓先树把旦角的手法归纳为十三种:
(1)兰花手 大指搭中指,余三指伸直
(2)佛 手 大指靠中指,四指微并
(3)剑 指 食指中指并伸直,余三指卷曲
(4)荷叶掌 大指向里用力,余四指微并
(5)凤头拳 形如小巧玲珑的风头
(6)凉棚手 生活中手搭凉棚的艺术化
(7)擦 掌 生活中擦掌的艺术化
(8)托腮手 生活中托腮手势的艺术化
(9)拍掌手 生活中拍掌的艺术化
(10)合 掌 生活中合掌的艺术化
(11)大小指
(12)针线手
(13)一至十指手

川剧表演根据历代艺术家们的创造、实践,总结归纳出了100种常见常用的手法:

天地日月夜,风雪雷雨云。山水石鱼浪,草木花鸟香。你我他,来去转,美容不睡避开关。眼眉口胸,心膀皮拳。茶酒饭筷碗,洗搓拜帐帘。枪刀弓剑锤。笔墨砚叠书。分合走回捧衣袍,东打坐马踏踢,吐醒火照。捆绑龙虎推抛。羞媚拉扭送,盆船楼,有 无低高。

二、川剧的眼法表演程式

在川剧舞台上常见常用的眼法有:
(1)定眼 气往上贯,眼珠不动
(2)笑眼 眼帘微垂,含有羞意
(3)情眼 目光一瞬,回视胸窝
(4)留情 回眸凝睇,目中含情
(5)回思 上下翻动,回忆往事
(6)呆眼 目光下沉,寻思就里
(7)沉吟 眼看鼻头,抚手沉吟
(8)媚眼 嫣然一笑,回首凝睇
(9)狠眼 瞪眼斜视,阴险冷面
(10)怒眼 瞪眼提气,气从鼻出
(11)俊眼 俊眼有光,神动容贯
(12)泪眼 泪眼绉脸,泪流满面
(13)瞪眼 瞪眼斜视,面带凶相
(14)避眼 避眼低垂,不视对方
(15)豆眼 豆眼带笑,奸狡巨猾
(16)模眼 模眼模糊,六神无主
(17)醉眼 醉眼光乱,停滞注视
(18)哀眼 哀眼多眨,神情悲伤
(19)慌眼 慌眼穿梭,目注远点
(20)乐眼 乐眼明亮,情聚眉尖

三、川剧身法表演程式

《明心鉴》的“辨八形”为
贵者:威容、正视、声沉、步重。
富者:欢容、笑眼、弹指、声缓。
贫者:病容、直眼、抱肩、鼻涕。
贱者:蔼容、邪视、耸肩、行快。
痴者:呆容、呆眼、口张、摇头。
疯者:怒容、定眼、啼笑、乱行。
病者:倦容、泪眼、口喘、身颤。
醉者:困容、模眼、身软、脚硬。
《明心鉴》中的“分四状
摇头为要。俊眼、笑容、欢声。
怒目为要。皱鼻、挺胸、声恨。
泪眼为要。顿足、呆容、声悲。
开口为要。颜赤、身颤、声竭。

川剧表演艺术家袁玉(音kun)将其归纳为:
喜者:俊眼、喜容、摇头、笑声、音脆
怒者:怒目、皱鼻、挺胸、顿脚、恨声
哀者:泪眼、鼻酸、口颤、抽泣
惊者:瞪眼、口张、提身、身抖、声惊
怕者:卷腰、避目、身抖、声颤
痴者:呆眉、豆眼、张口、摇头、摆身
疯者:呆容、定睛、啼笑、乱行
病者:泪眼、倦容、喘气、脚偏
醉者:困容、模眼、身软、脚硬
派者:笑眼、正视、步稳、头正、声缓
瓜者:现瓜象
呆者:呆头呆脑
秀者:秀美、秀丽、俊秀
狠者:毒竦
伪者:伪善
浮者:浮猾
酸者:笑眼、摇头、声缓、欢容、步慢
俊者:俊俏、俊美、英俊、聪俊
刚者:眼平视、语侃切、出脚重、手有力
柔者:眼微观、语迟缓、脚步轻、手无力

在川剧舞台上的表演程式如下:
1.推衫子
“推衫子”又称“起霸”,由一系列连续的舞蹈动作组合而成,用以表现整冠束带,点将阅兵,准备出征的规定情境,烘 托出一种威武雄壮的气氛。但随着行当的不同,剧中人物不同,又有所区别。诸如“起布”(指吕布)、“起金”(指金兀术)、“起翦”(指王翦)等,便与“起霸”(指西楚霸王)不一样。
2.登 场
所谓“登场”,就是演员从后台撩开门帘走到台口与观众见面的过程的法则。包括站、坐、走、停、转等的规矩。不论大登场、小登场、文登场、武登场,都有大致相同的法则。川剧艺术家们将其归纳为:“一亮、二顿、两转、半回头”。即为亮相——九龙口和弓马桌边停顿——转半身——回转正——中场口转整身——回头面对观众。只不过,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幅度和力度。
3.亮 相
亮相,是角色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也是最突出的印象。它是出场后或下场前的一个短暂的静止,近似雕塑的姿态,从而表现或强化人物的外貌和内心的精神状态。动作虽小,但至
关重大。表面上是静止,实质上是内心很不平静。亮相亮得好,观众也叫好。
4。整 冠
人物出场亮相以后,接着便是用两手检查头上的帽子戴好没戴好,此身法叫做整冠。在接见、求见、会见等场合使用,表示衣冠整作,文明礼貌,有修养。俗话说:“歪戴帽子斜穿
衣,一定不是好东西!”可见,川剧舞台上的整冠也是源于生活。
5.理 须
理须,就是理伸胡须。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男人出门办事都要刮刮胡子,长胡子要梳伸。理须的表演程式便由此而产生出来。但在川剧表演理论中,根据“三”、“满”、“札”三种不同样式的胡须,又各有不同的理法,有各自不同的规范。如理三股组成的胡须,用食指和中指,掌心向下;理满满一口胡须,张开五指,掌心向下之类。
6.趟 马
趟马,又称“跑马”,是剧中角色骑马的身段。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有一整套规定性舞蹈动作。至少有竖鞭、收鞭、摇鞭、抓鞭、举鞭、执鞭、扬鞭等8个主要环节。
7.卧 鱼
扭身下蹲,仰卧左脚跟,眼望天空。游园、醉酒等场合常用。
8.卧 云
左脚撑住全身,右脚擦下,脚掌朝天,脚背贴地,身仰
9.飞 燕
单脚独立,两膀分张,斜成直线,掉头回顾。
10.下 腰
双手手心向上高举,上身缓缓向后仰弯,直到手将着地为武戏专用,表现剧中人物夜间潜行出逃,靠路边疾走。
12.三转腰
两脚交叉,双手外指,脚肢旋转,左右往复。
13.站熬鱼
左脚独立,右脚向后伸,两膀平举,身俯卧,头仰望。
14.木偶身法
形体动作形同木偶。
15.灯影身法
形体动作形同灯影。

四、川剧水发表演程式

水发,便是角色头上的假发。有时要打湿水后梳伸,故有此称。它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头发的艺术夸张和美化,男女角色都使用。演员凭借头顶和颈子的力量,使水发甩出各种不同
的花样,称之为“水发功”。
川剧前辈艺术家们将此功概括为:
‘粳”、“扬”、“带”、“内”、“盘”、“旋”、“冲”等七字技巧。并有“龙摆尾”、“空中绕”、“围身绕”、“太极图”等程式套子。

五、川剧步法表演程式

步法,指的是演员的脚下功夫与法则。对于步法的基本要求

张德成所说:
脚为全身枢纽,进退缓急停匀。
立则如钉钉木,切忌飘荡浮轻。

对于闺门旦的要求为:
笑不露齿,行不动裙。
一字步,慢慢行。

对于武旦、摇旦等的要求为:
青衣两手交,闺门目下瞧。
武旦风摆柳,摇旦手插腰。

对于奴旦要求为:
出脚微绞双膝弯,步儿轻快带弹性。

有这样一首川剧艺诀:
走慢步微风摆柳,走快步一字轻盈。
磨步儿脚尖相对,起梭步身向前倾。
趄趄步脚掌着地,哒哒哒左右横行。
这里所涉及的步法就有五种:“慢步”、“快步”、‘核步”、“趄步”。此外还有: “半步”、“膝步”、“轻盈步”、“奴旦步”、“鬼魂步”、“滑步”、“钻步”、“蹉步”、“脚尖步”、‘丁字步”、“波浪步”、“拐步”、“追步”、“疯步”、“醉步”、
“旗鞋步”、“矮子步”、“转步”等好几十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1 22:10:38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0-5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不看,又为什么要进来呢?

谢谢楼主费了那么多功夫

发表于 2005-10-6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恼  吊死鬼川剧到处发杂言,有损四川人的形象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07-5-12 17:20
[em03][em33]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