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特技——变脸的特技
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最为常见、最有影响、最有印象的特技之一。它是川剧特技神秘化的典型。香港朋友曾经用高速摄像机也未解开其中的奥秘,因而希望用高价购买“变脸”的专利。但川剧艺术家们不愿违犯行规。
变脸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派手法。它是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内在的东西变成外在的、具体的东西。国内外观众都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异、叹服,而且经久难忘。
一、变脸的方法
变脸固然神秘,但并不是神秘莫测。它只不过是一种特殊表演技巧,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方法。按刘成基的说法:“变脸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是演员将化妆油彩预先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在脸上一抹,便可以使脸变成另一种颜色。诸如《白蛇传》中的许仙、《东窗修本》中的秦桧、《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仓老鬼、《闹齐廷》中的公子昭等人物的变脸便是用的此种方法。
——吹脸,是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之类)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到时闭眼、闭气,用口一吹,便使脸变色。诸如《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活捉石怀玉》中的石怀玉、《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此种方法。
——扯脸,是演员将画在绸子上的若干张脸谱叠在一起蒙在脸上,每一张脸谱有一根特定的丝线,并固定在特定位置上。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表演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的高速扯下来。此法贵在巧妙、干净、利落。诸如《白蛇传》中的紫金铙钵、《归正楼》中的贝戎、《望娘滩》中的聂龙等人物的变脸就采用的此种方法。
——运气变脸,是演员运用气功的作用使剧中人物变脸。据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他通过运气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变红,借以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表现其心有余悸。运用此法的还有《借赵云、《杀狗》、《青梅赠钗》等剧目。
——面具变脸,是演员根据不同剧情的实际需要,事先将不同的脸谱绘制在以木、纸、布、绸、橡皮、塑料等不同的材料上,川剧界称之为“脸壳”。常见常用的有“灵官壳”、“雷神壳”、“加官壳”、“寿星亮”、“金刚亮”、“罗汉壳”等等。特别有趣的是吊死鬼的面具反而叫做“喜脸壳”。诸如《楚江殿》、《南华堂》、《黄河阵》、《教鬼学》(又叫《美学堂》)等戏中人物的变脸,便使用的此种方法。在《教鬼学》中,冯生夜读,有两位美女前往向他求学,自称他们是鬼。书生不信,要求要看看他们的原形。于是,二女鬼变出鬼脸,冯生惊惧,二女鬼复变成美女。《活捉三郎》中的阎惜姣的变脸,则用的是“喜脸壳”。
二、变脸的类型
变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变脸的类型则相对简单得多。主要分为变整脸和变局部两大类型。
——变整脸,就是剧中人物的整个脸一起改变:或者是换了脸谱,或者是变了颜色。诸如《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石怀玉惊梦》中的石怀玉、《禹门关》中的杨八郎、《火烧绵山》中的介子推等人的变脸便是变整脸。其中,乐羊子得到敌方送来的他亲儿子乐舒的肉羹时,愤怒之下而吞食,用以激励将士破敌。一霎时,脸变为金脸;杨八郎中镖后,变为蜡黄脸,表示失血过多;石怀玉和介于推变为全黑脸。前者是心黑,后者是被火烧黑。
——变局部,就是剧中人物的脸的一部分发生改变。常见的有“拭暴眼”和变半脸两种。“拭暴眼”,又作“拭豹眼”,就是把两眼圈及鼻眉之间涂黑,借以表现惊吓恐惧。诸如《放裴》中的裴禹、《九美狐仙》中的周义仁等便是。但在《肖方杀船》中的肖方、《问病逼宫》中的杨广,变此脸则不表惊吓,而表杀心、表面目狰狞。变半脸即把脸的上半部变为黑色,呈猪腰子形。借以表现狼狈、恐惧。诸如《火烧濮阳》中的曹操、《八阵图》中的陆逊等人物便变此脸。
变脸特技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招。田汉在20世纪40年代初看了川剧《情探》等戏后说:“四川戏关于变脸之类具有特长,不知何故。”柳倩在其《川剧初论》中对“变脸”特技作了较为详细的评介:
“变脸” 的问题,是川剧中特有的技艺。它的骤然的变化,促使见者改观。“变脸”是感情的象征。许多的脸谱已经有它显著的典型的特质,说明人物的忠奸邪正。而“变脸”更帮助了个性的强调与感情化的发展过程,这是四川戏的优点。加之演员能于观众不注意间改变他的脸相,也是一种惊人的技术。
近几年,此种特技被少数法规观念和专利意识淡漠的人传给了别的剧种,乃至一些海内外朋友,已经被别人广泛利用。同时,在川剧的现代舞台上,又产生了一种用得太泛、太滥的不良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