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角色的分类和来历
中国戏曲的角色名称和分类及其来历,自唐宋以来就各说不一。但总的倾向则是:一代比一代更复杂,一代比一代更规范。
川剧舞台上的角色名称,基本上与元明清三代戏曲角色名称相似,但不是完全相同。例如元杂剧的"正末",明传奇的"生",清代皮黄戏的"老生",在川剧中则称之为"生角"之类,便是证明。
如果按照性别,年龄和个性等特征,采用数学提"公因子"的办法,对于以上几十种角色可以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大类。剧戏曲史家王国维先生《古剧角色考》一书中说:
戏曲角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曰:生,旦,净,末,丑,人人之所知也。然其命名之义,则各说不同。
一是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的"反言说"。他认为:"曲欲熟而命以生。"意为:"生"角是"熟"角的反言。要求角色要熟悉戏,熟悉曲者,反而命名为"生";又说:"妇宜夜而命以旦。"意为:妇女本来适宜在夜间操劳,纺纱、织布,操持家务,反而命名不"旦"(指早上、白天);还说:"涂污不洁而命以净。"意为:角色画有各色脸谱,脸上很不干净,是花脸,反而命名为"净"(指干净)。
二是徐渭《南词叙录》的"省文说"。他认为:"生即男子之称。"意为:将"男子"省称为"生"角;又说:旦是"花担,后省文为旦"。意为:将"花担"省称为"旦";他认为:"古参军二字合而讹之"便为"净"。意为将"参军"拼合省称为"净";又说:"以墨涂面,甚形甚?。"今省" ?"作"丑"。
三是周祈《名义考》的"兽名说"。他认为,"生者,?也。"而"?"便是猩猩或黄鼠狼;又说:"旦者, ?也。"而"?"便是一种像狼的野兽;认为:"净者,狰也。"而"狰"便是一种形如赤豹、五尾一角、音如击石的野兽;又说:"丑者,狃也。"而"狃"便是兽的脚指。
四是祝允明《猥谈》的"俗语说"。他认为:"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
以上四种说法,谁是谁非?并不重要。他们都一致承认戏曲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型,只是对命名方式的解释各不相同而已。川剧角色虽也分不五大类,且沿用其名称,但其内涵却不尽相同,有着川剧自己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