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五九老先生:
本人最近两个多月以来,正在用心研读路应昆编著的〈〈高腔音乐与川剧〉〉一书及查阅有关“泸州河高腔”的大量史料。本人认为李调元“高腔源自江西戈腔”和路应昆“高腔源自湖南曳(曳同弋)腔”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四川本土因素,故略有偏颇之嫌。本人认为“也许本土流行之舟楫徒歌、樵耕俚曲;抑或两湖填川之楚州别调、湘水异腔(即两湖曳腔)兼同为泸州河高腔之源”。此观点在本人昨日(2006·8·22)撰写的〈〈今人应识“泸州河”〉〉一文中提出(今晚将上网),也作聊备一说。
本帖文首就明确指出:
川剧高腔是川剧五种声腔中较早出现的一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声腔。它是以巴蜀竹枝、秧歌、劳动号子、山歌、渔歌、樵歌、民歌、小调等为基础,继承、借鉴和发展宋元南戏的艺术形式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产生时间比弋阳腔为早。说川剧源于江西弋阳腔,这是清人李调元留下的错误概念。
川剧高腔的突出艺术特点是“一唱众和”,重在徒歌,“帮、打、唱”的结合。这虽然是早期南方戏曲的共通形式,但川剧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而独树一帜。这种特色的集中反映就是多功能的帮腔。若取消了帮腔,便取消了川剧高腔艺术,甚至会使川剧失去自立于中国地方戏曲艺术之林的能力。
好文章~!
本人撰写的〈〈今人应识“泸州河”〉〉已上网(放在“百家争鸣”栏),其中还介绍了些相关内容。请予教正。
五九先生的这篇文章使我受益蜚浅,对川剧高腔我虽然了解,却也不能向这篇文章一样的介绍这么清楚详细.感谢你五九先生.渔樵先生我已转告路应昆博士你对高腔的见解,没关系的,这是学术探讨嘛,我想他一定会认真的研究考虑你的看法的.只要是正确的观点和见解,真正做学问的人是会非常欢迎的.谢谢二位.
帮腔是川剧的一大特色,而今别的剧种也借鉴了川剧帮腔,大量使用来烘托唱腔,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
记得在六十年代的越剧故事片<祥林嫂>中,最后结尾祥林嫂之死一段中,最后几句就用了帮腔来衬托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遭遇.
祥林嫂:我要抬头问苍天
帮:问苍天,苍天呀为何不开言
祥林嫂:我要低头问人间
帮:人间也无言,人间也无言,半醒半疑难分变,似梦似真离人间.
现在的帮腔已非是一人唱众人和了!!!领腔是对的.但还是应该恢复其众人和的唱法.
有一次,看到名鼓师孙炳元一边打班鼓一边给帮腔和音唱.感觉很好!
现在你还听得到“一唱众和”川剧帮腔了吗???????
现在的帮腔都成了,一唱一和的了!!!!
一个人帮腔不怕你帮得再好,可就是少了原有的味道了。
好文章哦!
注册后积极发帖的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