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类及其特点
川剧中的"小生",指的不是挂"口条"(即胡子)的部分男角色,扮演戏中的青年或少年男子。由于小生的戏很多,而且戏很重,或者说很多川剧都是以"小生"为中心,故有"磨心"之美誉。根据年龄的大小和职业的不同,小生类角色可以再分为以下几种:
一、文小生
文小生是小生类角色的核心。他在川剧舞台上的戏最多,所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最多。《西厢记》中的张生便是典型的一例,他从见崔莺莺、爱崔莺莺、救崔莺莺、想崔莺莺、会崔莺莺、别崔莺莺到娶崔莺莺等整个过程中,虽然充满着"情"与"礼"的矛盾,仍然是以"合情合礼"而终场。只其中"酬简"一场戏,男女主人公由于感情的驱使,未办理结婚手续或举行结婚仪式便私下上床睡觉了。虽然是一种反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行动,但过去不提倡,今天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他们是合"情"不合"礼",合"理"不合"法"。故有"《西厢》诲淫"之说。
二、武小生
武小生就是有武功、武艺的小生。这类角色比较复杂。既有元帅、大将、都督、先行之类军旅武夫,也有普通老百姓家的年轻男子。诸如《三战吕布》中的吕布,《长圾坡》中的赵云,《和亲记》中的周瑜,《八阵图》中的陆逊,《铁笼山》中的帖木耳等人,属于长靠武生。他们札靠子,插旗子,戴翎子,有时也穿蟒袍或箭衣。而《三岔口》中的任惠堂,《十字坡》中的武松,《夜奔》中的林冲,《翠屏山》中的杨雄和石秀,《射雕》中的花荣,《打瓜招亲》中的赵匡胤等人,则属于短打武生。这类角色必须要有人才,有身材,有武打功夫,要有英武之气,有英俊之貌,有嗓子更佳。
三、大小生
大小生在川剧中是较为重要的男青年角色。不论帝王将相、公卿大夫、士农工商、渔樵耕读,都有此类人物。诸如《柳荫记》中的梁山伯,《黄金印》中的苏秦,《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彩楼记》中的吕蒙正等人便属于大小生。其中以正面人物居多。对其主要要求同文生。
四、二小生
二小生在川剧舞台上的地位仅次于大小生,基本上是小生类中的次要人物。诸如《柳荫记》中的赵贤契,《八阵图》中的罗文孝,《彩楼记》中的胡琏、《营门斩子》的薛应龙等人便属此类角色。
五、三小生
三小生较二小生年龄为小,在川剧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较低。诸如《斩于吉》中的孙权等人便属此类角色。
六、扒扒生
扒扒生,又叫"娃娃生"、"帕帕生"。在川剧中扮演少年或儿童。诸如《三娘教子》中的薛良,《洪江渡》中的江流,《辨非记》中的安安,《女探母》中的小阿哥,《铡美荣》中的冬哥,《清风亭》中的张继保,《中三元.教子》中的商铬儿等人便属此类角色。这类角色要求身材矮小,眉目清秀,五官端正,童音清脆,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常常由刚学戏的青少年演员担任。
总之,川剧文小生必须风流倜傥,柔中有刚,儒雅满洒,切忌轻狂。而武小生则要求扮相漂亮,英雄本相。唱做念打富有美感而武功高强。在川剧舞台上是要求小生演员文武兼备,故又有"文武小生"之论。按照川剧界的风俗习惯,小生类角色属于"太子会",供奉太子菩萨。这"太子菩萨",多数川剧前辈认为是大兴梨园的、会击羯鼓而又懂导演的唐明皇。
旦角类及其特点
旦角,俗称"小旦",就是指扮演剧中女子的一类角色。由于年龄和经济地位等的不同,此类角色又细分为不同的旦色。在一股情况下,在多数整本大戏中,都是有生必有旦,而且常常是旦比生多,戏比生更重。在川剧舞台上,"生旦戏"也较受观众欢迎。
旦角之命名颇早。四川明代戏曲家杨升庵曾说:在汉代《郊祭志》中已有优人装扮妓女的记载,他认为这是"后世装旦之始"。王国维在《古剧角色考》中又说:旦名之所本,虽不可知。然宋金之际,必呼妇人之为'旦',故宋杂剧有'装旦'。'装旦'之为假妇人,犹'装孤'之为假官也。"而在汉代,又确有《弄假妇人》和《辽东妖妇》等戏的演出,足以证明旦角起源之早。而在四川戏剧史上,则旦角见载于唐代。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中提到的杂剧女演员锦锦,可视之为较早的坤伶;而段安节《东府杂录》中所记最善于演《弄假妇人》的刘真,可认为是较早的"男旦",即男演员反串演旦角。川剧中旦角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一、青衣旦
青衣旦在川剧舞台上多为中年以上的妇女。这类妇女久处逆,饱受生活的折磨,甚至饥寒交迫,日时难度。身着青衣,故有此名称。他们具有吃苦耐劳,性格善良,老诚凝重,品格优秀,端庄贤淑,举止大方,道德情操高尚,不苟言笑等特点。诸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白兔记》中的李三娘,《铡美案》中的秦香莲,《双冠诰》中的王春娥,《中三元》中的秦雪梅、《三孝记》中的庞三春等人便属此类角色。青衣旦,可谓语贤妻良母的艺术典范。
二、闺门旦
闺门旦在川剧舞台上所扮演的都是妙龄女郎。这类人物正值青春年华,感情丰富,精力充沛,年轻美貌,观众喜闻乐见。由于各自的阶级地位、生活环境、个性特征、文化教养等的不同,在川剧艺术理论上有"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区别。在多数情况下,闺门旦指的是"大家闺秀"。闺房、绣楼台之类,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只有大富人家才有。而贫苦人家是有其名而无其实。:
"大家闺秀"的特点是:出场总是眼观鼻,鼻观心。笑不露齿,行不动裙。端庄淑雅,幽娴贞静。而在表演上的要求为:下脚耍稳,裆功有劲,常收小腹,从容缓行。松腰下肩"一"字步行。双手贴腰,多姿轻盈。身段优美,人见人怜。一言以蔽之曰:闺门旦必须秀外而慧中。诸如《花田错》中的刘玉蓉,《幽闺记》中的王瑞兰,《红梅阁》中的卢昭容,《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碧玉簪》中的李月英,《翠香记》中的何凤鸾。显得雍容华贵,光彩照人。一般为侧坐,转身较慢,只转一半。指物多用兰花手,言谈举止很有教养,堪为闺范。
"小家碧玉",便是社会底层家的年青姑娘,多数为劳动人民家庭中的少女,即蓬茅中的美玉。这类闺门旦的特点是:健康朴实,爽朗明快,气质清新,动作轻盈。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虽然没有大家闺秀的娇媚,秀丽,但也无纤弱、拘谨的缺点。其健壮、美丽、直率、单纯等优点更为大家闺秀所不及。在表演上,步法稍大而轻快,多用手巾而少用扇子,观众对这类角色十分喜爱。诸如《法门寺》中的孙玉姣,《春秋配》中的江秋莲,《双蝴蝶》中的柳碧英,《柜中缘》中的玉莲,"菱角配"中的菱角等人便属于这类角色。在造型上,一般穿彩裤,外套裙子。梳大头而扎偏转,头饰较简单,尤其不可珠光宝气。多梳长辫,常耍手巾、耍辫子等,藉以表现少女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三、花旦
花旦在川剧舞台上扮演勇敢热情、性格开朗、语言明快的中青年妇女或姑娘。"花旦"之名,见于杂剧之中。明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丛考》中说得明白:
杂剧旦角数色:装旦即今正旦也,小旦即今副旦也。或以墨点其面,谓之花旦。今惟净、丑为之。
川剧中的"花旦",本义与杂剧中花旦同,是川剧舞台上颇有特色、非常活跃、很受观众欢迎的一类角色。它既有小家碧玉,也有达官贵人家的佣人、使女,以及闺门小姐身边的丫头等人物,还包括一部分烟花妓女在内。诸如《牡丹亭》中的春香,《花田错》中的春鸾,《西厢记》中的红娘,《珍珠衫》中的王三巧,《刁南楼》中的刘素娥,《杀惜》中的阎惜姣等人便属于此类角色。
花旦的特点是美好娇憨,天真烂漫,热情大胆,敢说敢干,聪明伶俐,逗人喜欢。在表演上特别灵活、自由、多变。既无青衣旦的多愁善感,又无闺门旦的拘谨缠绵。《花田写扇》中的春莺请人写扇,竟敢为小姐刘玉蓉与边相公的恋爱搭桥牵线,《春香闹学》中的春香竟闹得老学究陈最良坐卧不安,《西厢记》中的红娘敢于为崔张出谋划策,《珍珠衫》中的王三巧见异思迁,简直无法无天。……可见花旦类角色比较复杂,鱼龙混杂。但还是以好人居多。
四、摇旦
摇旦在川剧舞台上主要扮演中年以上较为诙谐、幽默、风趣、明快、辛辣等为特点的妇女。其中,有贵妇人,也有普通妇人,还有媒婆和妓院鸨母之类人物。只不过贵妇较为收敛,普通妇女较为本朴,媒婆则油嘴滑舌,鸨母则口蜜腹剑。在表演上,贵在突出"摇"字:步法宜大,腰宜灵活,可用绞步,也可用脚跟。手常前后甩,又常单手叉腰。目光经常上下晃动,左右旋转。在《拾玉镯》中的刘媒婆,还口含一根长烟袋,边说边笑走出来。摇旦在坐法上也很特别:五指交叉,反抱双膝,跷起一副"二郎腿";在唱腔或说白中,爱耍花腔,爱用弹音,爱加语尾。诸如《绣襦记》中的鸨儿,《泥壁楼》中的鸨母,《荆钗记》中的孙氏,《拾玉镯》中的刘媒婆,《柳荫记》中的侯媒婆,《双魂报》中的焦氏等人便属于此类角色。他们之中虽不乏好人,但以不正经的女人居多。其中,坏女人数量不少。
五、武旦
武旦在川剧舞台上是扮演善于行兵布阵、会使枪弄棒、精通武艺的妇女。其主要特点为:有男儿气,,英雄气概,是巾帼英雄。但又不全脱女儿特征,表演动作要轻巧灵活,腿脚矫健,疾走如风,婀娜多姿。要武中带文,劲中带媚,刚柔相济,文武兼备。在造型上,常常扎着靠子,插着翎子,头上戴盔,背上有旗,胯下骑马,行走如飞。把子功、翎子功等,必不可少。一旦欠缺,便演不好。诸如《战洪州》中的穆桂英,《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拦马》中的杨八姐,《樊江关》中的樊梨花,《斩黄袍》中的陶三春,《畲塘关》中的畲赛花,《反延安》中的八宝公主,《战金山》中的粱红玉,《打祝庄》中的扈三娘等人便属于此类角色。有的人又将武旦称之为"刀马旦",虽然相通,但容易与京剧相混。
六、老旦
老旦在川剧舞台上扮演老年妇女,他们是剧中的老太婆。此类角色,以"老"为特点,不论政治地位与资格。主要特点是善良、仁慈、忠厚、老实。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但其中有部分角色是以老卖老,反其道而行之。诸如〈甘露寺〉中的吴国太,《岳母刺字》中的岳母,《投庄遇美》中的乳娘,《春秋配》中的乳娘,《漂母饭信》中的漂母等人物便属于老旦类角色的主体,吴国太注重安定团结,岳飞老母精忠报国,乳娘的成人之美,漂母的急人之难,显然属于前者。而《铡美案》中的龙国太以势压人,为坏人陈世美讲情,显然不义不仁;《玉簪记》中的老观主,《谭记儿》中的白道姑等老旦,属于封建卫道者形象。自己人了空门,不准别人有爱情,实在缺乏仁慈善良;《黄金印》中的姬氏、《迎贤店》中的店婆子等人,则势利以极、低级庸俗,显然属于后者。
此外,还有《琵琶记》中的蔡母,《林丁犯夜》中的林母,《西厢记》中的郑夫人,《煮海记》中的龙母,《柳荫记》中的祝母,《彩楼记》和《王宝训》等戏中的老夫人,《问病逼宫》中的国太,《战洪州》中的畲太君,《王熙凤》中的贾母等人物也都属于这类角色。
七、仙狐旦
川剧中的仙狐旦,又称"鬼狐旦",常常扮演神话或鬼狐故事中的年轻、漂亮而多情的女子。其突出的特征是,"媚"{妩媚},、"飘"(飘逸)、"水"(水性)、"快"(轻快).、"轻"(轻盈)、"惊"(惊诧)、"疑"(疑惑)。大多妩媚温柔,美丽可爱,柔中有刚,十分飘逸,动作轻快,手脚灵活。诸如《槐荫记》中的七仙女,《宫人井》中的白鳝仙姑,《煮海记》中的三公主,《九美狐仙》中的九妹,《放裴》中的李慧娘,《情探》中的焦桂英,《凌波影》中的洛神,"香粉院"中的祝融氏,《刀笔误》中的施舜华,《金霞配》中的龙女,《飞云剑》中的聂小倩,《五桂联芳》中的黄雀精,《芙蓉花仙》中的芙蓉花仙,《活捉三郎》中的阎婆惜等人便属于这类角色。表面是鬼狐,实际上是人物。
扮演鬼狐旦的演员必须身材苗条,漂亮妩媚,能歌善舞,嗓音清脆响亮。
八、泼辣旦
泼辣旦在川剧舞台上扮演凶狠、蛮横、泼辣的妇女。即通常所谓"泼妇",或"河东狮子"之类人物。诸如《郗氏醋》中的郗氏,《永巷宫》中的吕后,《双钉记》中的白金莲,《杀狗惊妻》中的焦氏,《铁笼山》中的杜后,《陈夫人闹朝》中的陈夫人等便属于这类角色。
泼辣旦的舞台表演动作比较粗犷,一招一式,一言一语,令人毛骨悚然。除个别人物外,大多数皆为外貌凶恶,内心狠毒的人。郗氏的"说着说着生杀气",很能代表泼辣旦的个性。白金莲一瞪眼,本不想杀人的贾有礼也不敢不杀死吴能手,便是典型的例证。
九、奴旦
奴旦在川剧舞台上扮演为奴作婢的女孩子,如丫头、使女之类。他们的突出特点是:天真活泼、富有童心、聪明伶俐、喜欢调皮捣蛋。心直口快,童言无忌。有时有点"闺阁气",更多的则是"孩子气"。既非闺门小姐,又非山村姑娘。诸如《翠香记》中的翠香,《水牢摸印》中的黄雨梅等便属于此类角色。表面上看,他们与花旦相似。而实际上,由于地位不同,并不能视为花旦,或者说是奴婢类的花旦。
净角类及其特点
净角,在川剧中常称之为花脸,扮演戏中的较为特殊的一类男性人物。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地位高低,不论性格善恶,也不论思想好坏,都有这类角色应工。总的要求是:身材要魁伟,脸型要丰满,脑门要宽大,嗓音要洪亮,给人一种有威风、有杀气之感,各有相应的脸谱。
一、 靠甲花脸
靠甲花脸,又称为"大花脸"。常扮演戏中猛将,是花脸行中的当家角色。其特征是扎大靠,穿龙箭,特别注重靠架功。因而,也称之为"架子花脸"。诸如《霸王别姬》中的项羽,《造白袍》中的张飞,《牛皋扯旨》中的牛皋等人便属于此类角色。
二、 袍带花脸
袍带花脸在川剧舞台上就是扮演穿蟒袍、佩玉带的文职官员的角色。有权、有势、有地位。诸如《铡美案》中的包文正,《风仪亭》中的董卓,《东窗修本》中的秦桧,《审吉平》中的曹操等人便属于此类角色。有好人,也有坏人。
袍带花脸比较注重唱工和道白。
三、 草鞋花脸
草鞋花脸在川剧舞台上扮演直率、鲁莽、急躁、粗犷、豪壮一类的人物。他们实际上并不都穿草鞋,常扎白裙、穿打衣。有时表演动作还比较优美,灵活。诸如《芦花荡》中的张飞,《真假李逵》中的李逵,《铁笼山》中的牛乃臣,《牛马驿》中的费文龙,《巴九寨》中的骆宏勋,《秋江河》中的贾宠,《掀涧》中的侯尚官等人都属于此类角色。在川剧中颇有特色。
末角类及其特点
川剧中的"末角",与元杂剧、明传奇和清代地方戏不同,本指家院之类"老末",范围很窄。这里的"末角",在川剧中叫做"生角"或"须生",即戴"口条"的男性角色。按唐幼峰《川剧杂拾》所说:正生亦称'生角',或'须生',皆兼唱末、外两种角色,扮演中年以上男子。"他们大都端庄严肃,说话很有分寸,动作稳健方圆,规规矩矩,不慌不忙,老成持重;言行很有分量,性格耿直刚强,赤胆忠心,大义灭亲。多数都是正面人物。川剧须生戏不少,但观众常常为之叫好。
一、 正生
正生在川剧舞台上扮演中年男子,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地位的人都有。有帝玉将相,
也有骚人墨客。其主要特点是有气度,有气派,举止潇洒,落落大方。唱做并重,嗓音清亮。诸如《柴市节》中的文天祥,《长生殿》中的唐明皇,《十五贯》中的况青天,《梅龙镇》中的正德皇,《和亲记》中的刘玄德,《杀惜姣》中的宋江等人便属于这类角色。
二、老生
老生在川剧舞台上扮演老年男子。此种角色的基本特征同正生。但因饱经世故,见多识广,老成持重,敦厚谨慎。表演上讲究"穆"(沉静肃穆)、"苍"(苍松翠柏,老当益壮)、"软"(动作柔软,步履维艰)。抬脚要低,步子要小,头部微颤。诸如《铡美案》中的王延龄,《端午门》中的狄仁杰,《琵琶记》中的张大公,《马房放奎》中的陈容,《三击掌》中的王允,《和亲记》中的乔玄等角色。
三、老末
老末在川剧舞台上主要扮演家院一类角色。艺术特点与要求同老生。只是他们的地位和老生不同而已,常常是配角。诸如《三娘教子》、《曲江打子》、《营门斩子》、《春秋配》、《柴市节》、《花子骂相》等戏中的老院哥、家院等人便属于这类角色。以正面人物居多。
四、靠把须生
靠把须生在川剧舞台上扮演穿靠子、戴头盔的中老年武夫。要求相貌英武,勇敢善战。老不服老,大义凛然。诸如《定军山》中的黄忠,《天水关》中的姜维,《南阳关》中的伍昭等人便属于这类角色。要求要有把子功。
五、红生
红生在川剧舞台上主要扮演一忠二公的人物。面部涂成红色,要求与靠把须生同。唱做较重,常伴以唢呐,颇富有特色。诸如《单刀会》中的关羽,《斩黄袍》中的赵匡胤,《大盘山》中的郭大寿等人便属于这类角色。特别是以"关圣人"为主人公的系列川剧剧目,统称之为"红生戏"。
丑角类及其特点
在戏曲角色的分类中,丑角从来都排在最后,但丑角的实际地位却又往往高于生、旦。据说是后唐庄宗与专业演员同台共戏时,所扮皆为丑角之故。在过去时代,到戏班拜访,如果是拜访丑角,则演员们列队欢迎;如果是拜访生旦,演员们可以不前往迎送。而且每次演出,都必须丑角演员到了后台,才能打开衣箱;待丑角化装完毕,其余角色才能装扮。究其原因,一是丑角的功夫最为全面,二是丑角是外丑内美,三是丑角富有揭露批判性,四是丑角从来都受观众欢迎。五是有丑角的川戏也特别多,在国内外都颇有影响。
一、蟒袍丑
蟒袍丑在川剧舞台上是扮演帝王将相、王侯公卿一类中年以上人物。穿蟒袍、挂玉带而有气派。但这类人物地位显赫,有权有势,目空一切,心术不正。多数都为性格乖戾,行为不诡的坏人。诸如《反冀州》中的殷纣王,《反镐京》中的周幽王,《三伐宋》中的宋康王,《姑苏台》中的吴王夫差,《问病逼宫》中的隋炀帝杨广等人便属于这类角色。川剧作家、艺术家们敢于蔑视封建帝王的淫威,生动形象地暴露他们的丑恶面目。像《秦府请宴》中的程咬金之类好人,在蟒袍丑中实不甚多。
二、 官衣丑
官衣丑在川剧舞台上主要扮演封建社会中的大小官僚人物。造型穿官衣,系玉带,戴尖翅纱帽。由于他们的地位在蟒袍丑之下,又有向上爬的欲望,故常常谄上骄下,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居心叵测,鬼鬼祟祟,阴险毒辣。诸如《赠绨袍》中的须贾,《鸳鸯谱》中的乔太守,《窦娥冤》中的楚州太守,《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金玩钗》中的公冶恺,《打胖宫》中的胖官,《春草闯堂》中的胡知府,《井尸案》中的胡涂官等人便属于此类角色。官衣丑中,以坏人居多。
三、 龙箭丑
龙箭丑在川剧舞台上主要扮演暴虐无道的昏君一类人物。因他们外出常穿龙箭衣(黄马褂),头戴软王帽(独独冠),插雉尾(野鸡翎子),故有此名称。诸如《武采桑》中的齐宣王,《竹林堂》中的刘子叶,《春陵台》中的宋康王等人便属于这类角色。
四、 褶子丑
褶子丑在川剧舞台上主要扮演公子王孙、大小衙内、纨绔子弟、操哥流氓之类人物。这种人性格轻佻、庸俗、浅薄。表面上风流潇洒,骨子里低级下流。诸如《做文章》中的徐子元,《谭记儿》中的杨衙内等人便属于此类角色。
五、 方巾丑
方巾丑在川剧舞台上扮演谋士、书吏、方士、刀笔史、师爷之类人物。因其多是官府、豪强的附庸,故长于阿谀奉承,讨好卖乖,吹牛拍马,见风使舵。表面上谦虚恭敬,暗地里玩弄权术,大搞阴谋诡计。多是口蜜腹剑、阴险狡诈之徒。诸如《群会》中的蒋干,《风仪亭》中的李儒,《一棒雪》中的汤勤,《双花楼》中的吴三贯等人便属于这类角色。
六、烟子丑
烟子丑在川剧舞台上主要是扮演劳动人民。突出的特点是:热情、善良、诙谐、幽默、风趣。为人忠厚老实,质朴无华。诸如《林丁犯夜》中的林丁,《天花楼》中的万安,《三卖武》中的谢德三等人便属于这类角色。
七、襟襟丑
襟襟丑在川剧舞台上主要扮演乞丐(叫花子)一类人物他们之中,既有分期老百姓,也有富家子弟。其主要特点是:贫穷、善良、正义、爱憎分明。但有一部分人又沾染了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自甘沉沦的坏习惯。甚至是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的坏蛋。诸如《花子骂相》中的孙家二,《邱旺告贫》中的邱旺,《双拾黄金》中的"叫花子"。《绣襦记》中的阿二、张三、李四,《彩楼记》中的唐七、唐八等人便属于这类角色。
八、老丑
老丑在川剧舞台上主要扮演性格善良、诙谐风趣、助人为乐的老年人。诸如《秋江》中的艄翁,《船舟借伞》中的王伯伯,《仙鹤记》中的姜甫,《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一只鞋》中的毛大富等人便属于此类角色。
九、丑旦
丑旦在川剧舞台上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特殊妇女。其主要特点为:性格爽朗明快,但又有部分人泼辣凶悍。他们善于言词,富有心计。诸如《迎贤店》中的店婆,《裁缝偷布》中的王大娘,《请长年》中的冲大娘,《补缸》中的王大娘,《郗氏醋》中的黑女子,《拾玉镯》中的刘媒婆,《御河桥》中的宣母,《挑帘裁衣》中的王婆等人便属于这类角色。旧时舞台上
多以"男旦"应工,很有特色。
十、武丑
武丑在川剧舞台上扮演有武艺的丑角。对其要求同武生。以小偷、盗贼为多。诸如《盗银壶》中的邱小乙,《男女盗》中的梁上君,《顺天时》中的土行孙,《哑人指路》中的哑人等便属于这类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