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玉簪记》漫笔 文:梧桐新语 《玉簪记》一剧流传甚广,以川剧和昆曲的演出最为知名。通常的演出本是脱胎于明代作家高濂的原作。故事源出《古今女史》和明人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以及宋元平话。 此剧大意:宋,金兀术南侵,随母逃难的少女陈娇莲乱中失散,遂入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潘必正赴试,因其姑母法成是女贞观主,故来此备考,见陈妙常,生情,经茶叙、琴挑、偷诗等一番周折,终于私合。观主怕生不测,逼侄赴科。陈妙常乘舟追行,又被法成追回。王公子欲娶妙常,妙常装孕而拒。潘必正惊闻妙常有孕,急归,却见内藏百首相思词,结果,有情人终成眷属。 原始版的《玉簪记》曾有潘、陈二人早年经父母指腹为婚的情节,这样的处理无疑削弱了主题。所以,如今的演出已祛除了。 剧中的许多段落都是戏曲经典,昆曲的“琴挑”、川剧的“逼侄赴试”以及川剧和京剧的“秋江”等盛演不衰。 川剧《秋江》在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后迅速流行全国,当时,周企何和阳友鹤分别以扮演艄公和陈妙常荣获演员一等奖和二等奖。当时的版本由马善庆、周企何和阳友鹤整理,剔除色情成分,载歌载舞、妙趣横生。此后,该剧仍旧在不断打磨,尤其是艄公的形象,更加突出其幽默爽朗善良的本质,而原来的贪财和乘人之危的倾向被弱化以至消失了。 昆曲的《琴挑》一折极具光彩,曲调优美,表演细腻。 此剧完整的京剧演出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京剧院从川剧移植,由杜近芳、叶盛兰、张春华主演。近来,程派传人张火丁在著名武丑名家张春华的辅佐下改“秋江”一折的昆腔为皮簧腔,演出后大受欢迎。 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曾于1996年8月移植此剧,由钱惠丽和陈颖主演。
川剧高腔:《秋江》唱词
你看那鸳鸯鸟儿成双成对,
好一似那和美的夫妻。白日里并翅而飞,到晚来交颈而眠。奴与潘郎虽则是相亲相爱,怎比得鸳鸯鸟儿,一双双,一对对,飞入在波浪里……
川剧高腔《秋江》一剧,又称《陈姑赶潘》,根据明代传奇剧本《玉簪记》中《秋江》一折改编,描写书生潘必生正被迫离观后,陈妙常至江边乘舟追赶。
四川扬琴也有《秋江》。是已故四川扬琴名家李德才“德派”代表曲目之一。
四川扬琴《秋江》音乐通过独唱及与艄翁的对唱,表现了陈妙常对恋人的无限情思。唱腔结构属曲牌联缀体。曲牌布局是:月头─夺子─占子─夺子─平板─船歌─叠断桥─银纽丝─黑鸳鸯。整个音乐唱腔以陈妙常与艄翁的人物性格相对照,既有细腻柔美抒情之长,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其中的船歌音乐,以“川江平水号子”与“过滩号子”为基调,富有四川地方音乐的特色,通过对典型环境“秋江”的描写,为音乐高潮抒情性唱腔叠断桥作了铺垫,使整个音乐的表现情景交融,层次清晰。最后的曲牌黑鸳鸯,唱词以鸳鸯比喻爱情,音乐以同一乐句音调不断反复为基础,加上伴唱,增强了音乐的造型性和音乐气氛,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效果。
在1952年10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周企何与阳友鹤合作此剧,梅兰芳先生十分谦逊地说:“我看你们演的《秋江》,底功好,做功细腻,《打渔杀家》我们都不敢演啦!”
最早将《秋江》搬上京剧舞台的是叶盛章与黄玉华。继之,张春华与杜近芳、孙盛武与云燕铭、孔新垣与李维康、孙正阳与李玉茹,以及昆曲演员刘异龙与梁谷音等相继搬演,多次列入出国剧目,使陈姑赶潘“赶”遍亚洲,远涉欧美。
好!
《玉簪记》是昆曲和川剧的传统剧目,《逼侄赴科》和《秋江》又是这个戏中精彩的两个折子戏,好多剧种都移植这两个折子戏。越剧和京剧分别移植过《逼侄赴科》和《秋江》两个戏。越剧这个戏是用尹派演绎的,尹小芳演出这个戏非常著名。1999年京剧程派青衣张火丁和著名丑角表演艺术家萧长华老先生合演的《秋江》内容清新,轰动一时。
是名丑张春华。因萧长华老先生已于1967年去世。
哦! 今天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