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53|评论: 14

川剧大家贾培之 (文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5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贾培之

(1882~1954)
川剧演员,工老生、花脸,兼擅小丑。四川温江人。8 岁入私塾,14岁从父学织锦。初为川剧玩(票)友,并在皮影班子演唱。曾向名艺人丁少武、周辅臣、周名超学艺。1914年以“怒霆”名加入进化社,成为职业演员。后复用本名。1927年加入三庆会。会长康子林去世后,萧楷成继任会长,贾培之任副会长;1948年又继萧楷成任会长。贾培之嗓音宽厚洪亮,演唱有筋骨,尤擅胡琴〔二簧〕腔,善于在老生腔中揉进雄健刚劲的花脸腔,用以塑造某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道白更为出色,吐字清晰,喷口有力,无论高亢激昂的慷慨陈词或舒缓委婉的谈心说理,都能字字入耳。他能戏很多。擅演剧目有:生脚戏《马房放奎》、《阳河堂》、《柴市节》;红生戏《单刀会》、《古城训弟》、《挑袍》;花脸戏《九里山》、《檄文诏》、《淮河营》;小丑戏《江油关》、《出天方》等。晚年致力于戏曲改革,曾在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中扮演李父,在新编历史剧《陈胜王》中扮演陈胜,获得好评。贾培之演戏认真,为人正直,曾多次拒绝资本家的高薪聘请,与三庆会同人同甘共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三庆剧社社长和大众剧院院长,1952年任重庆市实验川剧院副院长,1953年任西南川剧院副院长。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5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培之在《柴市节》中饰文天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5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培之,四川温江人。出身纺织工人,由票友下海,曾从川剧著名演员丁少武、周辅成等学艺,习老生兼净,以吐字运腔独具一格而享誉川剧界。以演《柴市节》、《马房放奎》、 《阳河堂》、《淮河堂》、《西湖夜会》等著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第一次会议到第二次会议期间先后逝世十四人,已经补选三人。四川省选出的贾培之代表逝世后,补选陈书舫。西安市选出的李象九代表逝世后,补选了熊应栋。湖南省选出的董纯代表逝世后,补选了易湘苏。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根据代表当选证书和其他有关材料,就陈书舫、熊应栋、易湘苏代表的资格进行了审查。审查结果,认为应该确认他们的代表资格有效。现在向大会提出报告,请予审议通过。

(《人民日报》1 9 5 5 0 7 1 8 第1 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5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有关川剧和贾培之的文章------------

《不 眠 之 夜》


原作者:达灿


县长贾石明天就要到市委报到,接任某部部长。他在本县的工作早已交代清楚,客人也已应酬完毕;妻子王丽也提前几天到市委办公厅报到了。公事、私事已了,按理说,该好好睡一觉了。可就在今天下午,县教育局长却私下告诉他,他的同班同学甄羽死了!据说是为了采药,从悬崖上摔下去的。
  今夜,他失眠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横竖睡不着。他下床扭亮台灯,可立即又把灯关掉。他在没有灯光的房间内来回走着,思潮滚滚,又思绪如麻。终于,一个多次想要冒出来,他又强压下去的问题冒了出来:甄羽的死,和他有无关系?他认真清理了思路,很快作出了结论:甄羽的死,和他没有丝毫关系!这个恃才傲物,不识时务的书生,命该如此!但在灵魂深处,他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个才貌双全的甄羽的过早夭折,确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他望着窗外,长叹一声说:"茫茫人海,俊才万千,浮上来的极少极少,而沉下去的却是太多太多!"
  夜深了,还是躺到床上去,闭上眼睛......。20多年前的一幕,竟恍如昨日浮现出来。
  20多年前,贾石从本县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了距县城200多里的一所山区小学--黄石小学。同时分到这所小学的,还有他的同班同学甄羽。
  学校女校长姓黄。黄校长的女儿黄小珊教五年级一、二班的算术,甄羽毛遂自荐教五年级一、二班的语文。
  这甄羽在学校读书时,就是闻名全校的才子。不但各科成绩第一,而且绘画、书法、演讲都屡获县、市大奖。诗歌、散文也有多篇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师范校校长说:"这是个人才!"班主任说:"此人前程似锦!"
  甄羽走上讲台,就一鸣惊人了!他上课时高视阔步走进教室,就立即侃侃而谈,妙语如珠,因而极受学生欢迎。他上课的教室里经常传出阵阵笑声。下课了,有的学生站在黑板前羡慕他的板书:有的学生紧紧围着他,要求他再讲个故事,哪怕是个小故事。已经开始上另一门课了,学生还眉飞色舞地谈着:"我们的甄才经师......。"无疑,这给黄石小学的一些老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甄羽这颗"石子"激起了"波浪"!
  有老师开始向黄校长反映了:甄老师上课不打开教本,也不看教案,这课是如何讲的?
  黄校长几次问女儿:"你听过他的课吗?"小珊每次都说:"他的课上得真好!"
  黄校长经常都是面带微笑的,但对老师的要求也很严格。
  她连续去听了甄羽的几节语文课。
  甄羽进教室果然是昂首阔步,旁若无人,上课果然不翻开教本和教案;可他对教材内容却非常熟悉,普通话也说得标准,课文的重点把握得准确,讲课的思路也非常清晰,学生听课的情绪始终很高昂,回答问题也十分踊跃。终于,她不得不在心里暗暗地说:"这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师!"
  初到学校的那段时间,贾石可谓度日如年!他毫无信心,十分勉强地接受了校长的分配:教五年级三、四班的语文。走上讲台,他常常是毫无目的地望着教室的屋顶和墙壁;用四川话朗读课文,还时时结结巴巴。学生不听课,喧笑的声音早就淹没了他讲课的声音。后来,学生更是在教室里随意走来走去。见此情形,他也只是冷冷地说:"请同学们坐好,快下课了!"其实,根本没到下课,大多数学生就早已跑出教室,旁听甄老师讲课去了。少数几个没走出教室的女学生,也只是用同情的眼光望着他。
  有老师又向黄校长反映了:两个师范生,一个太自负,一个太无能。长此下去,岂不误人子弟?
  一天,黄校长微笑着对小贾说:"你应该去听听甄羽的课。"
  小贾站在窗外,认真地听了甄羽的几节语文课。
  听后,他似乎明白了许多。原来,这甄羽在课前、课后都教学生读古诗、背古诗,因而很受学生欢迎。小贾在作了一些准备后,大胆地邀请黄校长听课指教。
  就是这节课,小贾把自己彻底打倒在讲台上。
  他教学生读《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读到"见牛羊"时,大多数学生都读"现",而他自己却读"见"。课后,黄校长说:"应该读'现'......"他在黑板上板书陆游的《示儿》时,"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写成了"原";"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忘",写成了"妄"。
  这次失败后,贾石常常在心里发问:"我究竟能干啥呢?"
  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和祖父一起在省城度过的。祖父是"御厨"黄敬临的"关门弟子",时时告诉他,要想在世上生存,就一定要有一、二种生存的本事,而且是超乎常人的本事。经过祖父的耐心传授,他也学会了做几个家常菜。正当祖父要传他几手绝活时,小贾却心不在焉地说:"我闻不惯油烟味......"祖父病重时,曾反复告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他多读书,成为一个"文化人"。祖父临终时说:"贾家两代人就看你了。戏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小贾的祖父不但是戏迷,而且曾是名票。那些常来品尝祖父制作的"青筒鱼"和"叉烧肉"的人,不少是川戏名角。品尝之余,自然便要哼几句。一开始,小贾是跟着哼。久而久之,竟模仿得有些真假难辨了。几个名角多次争相要收他为徒,都被祖父婉言谢绝了!有个名角认为他确是一块"好料",便偷偷带他出去练功,三、五次下来,小贾便哭着说:"我不干了!"他吃不下那个苦!受不了那个累!和他关系最好的是一个鼓师。
  鼓师教会了他抽烟、喝酒,还送了他一本川剧曲牌。半酣之时,鼓师便教导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要想唱戏,就要唱主角,不要跑龙套;要想打锣鼓,就要当鼓师。"鼓师常常眯着眼对他说:"这些都是说来容易,做起难!你......恐怕只有碰运气了。"鼓师还说:"你祖父不准你下海也有道理,戏台上都是假的,戏台下才是真的。"鼓师家中,有各种"杂书",一有空,小贾便要去翻,久而久之,那些怪而淫,怪而诞的"杂书"竟使他上了瘾!但祖父的临终告诫,却也时时在耳边回荡。
  无奈,他只有暂时丢掉那些杂书,发奋苦读,终于勉强考进了师范学校。进校以后,却无心去读那些教育学、心理学,仍然痴迷过去读过的那些杂书。不久,班主任(也是语文教师)就对他说:"你来读师范,真是天大的误会!"
  黄石小学的星期天,是繁忙的,又是热闹的。学校伙食团停火了。住在附近的老师便回家去了,可大多数老师住在校内。住在校内的老师有的做饭做菜,洗衣服;有的串门聊天;有的打扑克;还有几个爱好音乐的男、女老师便到音乐室去伴着风琴唱歌,拉二胡,吹笛子。黄小珊年轻漂亮,歌声悦耳,是当然的"主角",可自从甄羽来校后,她这位"主角"却在星期天消失了。
  黄石小学坐落在黄石山的山腰。每到星期天,甄羽便带上干粮到山上去写生,去捕捉灵感。他常说:"人生短暂,把时间用来做饭,做菜,聊天,是最大的浪费!"每次见到贾石,他都要满怀真诚地帮助几句:"小贾,我们是同学,你还是多花点时间读书、备课......"可每次贾石都冷冷回答:"你是才子,我怎能和你比?"
  最初甄羽是一人上山,不久,那最喜欢唱歌的黄小珊也跟着去了。她跟妈妈校长汇报的理由是,她要去学绘画。不等妈妈回答,她又双辫一甩,偏着头反问一句:"学画不是一件坏事吧?"
  山顶空地上有一块亮如镜、洁如玉的圆形巨石。每次登上山顶,见到这巨石,甄羽都颇有几分感慨地说:"也许我就是这块石头,这块石头也许不是我。"不久,他的一幅国画"林中巨石"在县文化馆的橱窗中展出了。稍后,他的《露珠》一诗也在市里的文学刊物《绿草》上发表了。小珊拿着这期《绿草》,在妈妈面前朗诵了这首诗:
  清晨
  我就躺在绿叶上眨眼
  感受阳光的沐浴
  没有珍珠的晶莹
  没有星星的永恒
  只有那透明清纯的一滴
  我不是谁的眼泪
  我不是大自然的精灵
  我的生命极其短暂
  微笑却是那样的真诚
  来,悄悄地来
  去,默默地去
  留在人们心中的
  永远是一滴透明清纯
  小珊说:"他真是才华横溢......"妈妈听后,望着窗外变幻的云彩,沉默不语。
  小珊又说:"他真是个人才!......"妈妈不能再沉默了,深思熟虑地说:"他很聪明,很有个性,可锋芒太露......我为他担心啊!"
  一次,山上下起了小雨。本来就已经感冒了的甄羽赶紧脱下外衣轻轻披在小珊身上。小珊动情地抓住了他的手,可甄羽却使劲把手抽了出来,对小珊说:"我们还年轻,要以事业为重!"
  打扫学校操场和冲洗厕所原先是一个临时工在做,临时工离开学校后,黄校长就和学校老师们商量,决定打扫操场和冲洗厕所的事由老师轮流做。可每当轮到黄校长母女时,她们却发现:操场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小贾站在操场边,旁边搁着一担水,他对不起校长说:"我不能进女厕所......"有一次,黄校长清晨五时就起床,可来到操场上一看,还是小贾站在那里,黄校长认为,尽管小贾一时还不适应当教师,但却老实、听话。
  一个星期天,快到吃午饭的时候,黄校长来到他寝室门前,轻轻叫了一声:"小贾,你来一下。"当他走进校长的家,看见那摆放满桌的红烧鱼、青椒肉丝、麻辣豆腐后,才明白校长是请他吃饭。小贾涨红着脸,半天说不出话来,他真是受宠若惊。
  校长笑着说:"吃吧,就我们两个人。"尽管菜很多,校长也不断给他夹菜,可吃着,吃着,一个计划却构思出来了。他放下筷子,大胆提出了一个请求:
  "校长,下个星期天,我来给您做几个菜。"
  校长一惊,但没有多问就同意了。
  山区小河的鱼多,山区的黄豆也多,所以黄石小学的老师都喜欢吃鱼,吃豆腐,尤喜麻辣。
  下个星期天,小贾来到校长家,把厨房里的"材料"打量了一下,便心中有底了。他看好灶中的煤炭火,在锅中掺上水,又适量的放了点盐,接着便麻利地挽起衣袖,操起菜刀,做起了"麻辣豆腐"。
  这天,黄小珊听从妈妈的劝告,破例没有跟甄羽上山。她站在一旁认真地看。只见小贾把豆腐切成一个个的"丁"后,就放入加有盐的沸水中去煮。她问:"这是为啥?"小贾答:"去掉豆腐的卤味。"麻辣豆腐刚一起锅,小珊就连声赞道:"好香!好香!"校长品尝后说:"麻、辣、鲜、香,诸味齐备!"小贾意犹未尽,他见厨房里冬瓜、冬笋、冬菇都是现成的,又即兴表演了一个三鲜冬瓜汤;然后又做了一个酸辣萝卜丝,同样是大受赞赏。
  校长望着那做菜时有条不紊的小贾,陷入了深思。她问小贾:"你为啥不做鱼呢?"小贾说:"时间不够。以后有时间,我做一个'青筒鱼'给您品尝。"
  黄校长还在省城读书时,就听说过"青筒鱼"。可那是享誉全川的"御厨"黄敬临的绝活,他怎么学会的?从小贾断断续续的回答中,她知道了他的祖父。"小珊在一旁听说后,缠着妈妈叫小贾做一个"青筒鱼",小贾慌忙说道:"做青筒鱼要一种特殊的竹子,这个地方没有。"其实,他心里有些发虚,因为那青筒鱼只是见祖父做过,自己从未动过手。
  回到寝室后,小贾失眠了!黄小珊那迷人的微笑,优美的曲线,就像那戏台上的王宝钏、杜十娘......。他看过女人,那个有窥私癖的鼓师带他去看过不少裸体的女人。一次,鼓师把他领到剧团一间堆放服装、道具的屋子里后,对他说:"下面就是女浴室......"鼓师轻轻地移动一口箱子后,楼板上就露出了一个小孔。鼓师对他说:"你来看看,长长见识......"每看一次,他都禁不住耳热心跳!此后,他又单独的去看过几次。到了黄石小学后,他也偷看过小珊,只是始终没敢动手去碰她。
  黄石村的村办公室就在学校下面。这个村的王村长是个川戏迷,因此便和几个喜欢"打玩友"(川剧票友的清唱)的戏迷凑钱买了一套锣鼓。每逢农闲、春节或雨天没有安排农活的时候,他们就要"打玩友"。只要锣鼓一响,附近的村民便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不时还要发出喝彩声或嘻笑声。小贾调到学校不久,便站在操场边凝神听了好几次。也下山去听了几次。他心中有数了!学校的老师也有不少是戏迷,有人问他:"你也喜欢听川戏?""喜欢。""会唱?"小贾沉默有顷,然后有礼貌地说:"没有在这里试过。"
  这个县的老王县长、王老的家就在这个村。每次回家,他都有两件事必做:一是到小学来看一看,坐一坐,和校长、老师们说说话,感谢他们为山村培育人才;二是要听"打玩友",放松放松。王老在一个星期天来到了学校。村长和几个戏迷正想"打玩友",听说王老回来了,便提出在学校唱一回。既是星期天,学校不上课;又因是雨天,生产队没有安排农活。于是,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先唱了一折《牛皋扯旨》,听众喝了倒彩。原因是唱"牛皋"的那个人只是干吼,黄腔跑调,毫无韵味。在黄石村的村民中,王老是对川剧颇有研究的行家,听了这折戏后,他指点说:
  "这《牛皋扯旨》是花脸戏。金震雷唱这折戏时,上场讲了四句诗:'满腔怒气贯长虹,咬牙切齿恨奸雄。谗臣当道君恩宠,岳门父子枉尽忠'。奸臣秦桧假传十二道金牌,调岳飞父子回朝,尽管岳氏一门忠义,却只落得风波亭前'枉'自送命......"
  王老听了《牛皋扯旨》后很扫兴,于是便提出要听《马房放奎》。一个人自荐唱"奎荣",王老点了点头。可那"陈容"谁来唱呢?一时你看我,我看你,非常尴尬!
  "我来唱!"声音不大,却全场震惊!原来,说"我来唱"的竟是学校那挑水、扫操场的小贾老师。顾不得许多,村长手一挥,打!
  那"奎荣"在二黄"扣扣板"锣鼓声中上场,唱"二黄二流":
  陈文古做事心坏了,
  见(那)宝生心太横豪!
  将身马房且睡(呀)了,
  (齐腔)何日才得出笼(呵)牢。
  那"陈容"(小贾)在"亮子"锣鼓声中上场。
  (锣鼓声:不尔那打弄壮丑共冬共......当丑当丑壮丑弄壮丑当丑当丑当丑......)
  小贾用"二黄三板"放腔:
  明亮亮(锣鼓声:把弄壮)灯光
  往前照(呵),
  一向不易激动的王老一听,连呼:好!好!众人也齐声喝彩!
  (锣鼓声:课打课课壮乃壮乃乃丑......)
  小贾唱"二黄二流":
  耳听得谯楼(呵)三鼓(呵)敲。
  又是全场喝彩!
  陈文古做事把心坏了,
  只怕人饶(呵)天不饶!
  ......
  在王老不停的"好!好!"和全场不停的喝彩声中,小贾唱完了《马房放奎》。小贾自己心里清楚:那《马房放奎》中陈容唱的前半折,倒确实有点韵味;后半折就是自由发挥了。特别是转"阴二流"的"老汉言语你听心中......"这后面几句,他根本没学会。今天,只不过是糊弄过去了。
  雨越下越大,兴奋异常的王老和校长谈着话,不觉天已快黑了。王老不断地问:"那小贾呢?小贾跑哪去了?"黄校长笑着说:"他做菜去了。这小贾祖父是御厨黄敬临的关门弟子,小贾也从他祖父那儿学到一手。等会儿请您品尝品尝。"
  说话之间,菜来了。是"家常豆腐"。小贾做的这"家常豆腐",真可谓色、香、味俱全。正当王老惊诧不已时,"鸡汁鲫鱼汤"又上桌了。王老喝了一口汤后,顿觉食欲大振。他本是专门留下来和小贾探讨川剧的,看着小贾,便迫不及待地问到"陈容"的唱腔,小贾说:"我有一本川剧曲牌,早就想送给王老。"
  欣喜之余,王老说:"你很有才嘛!"
  小贾说:"王老,我就是课上得不好!"
  王老说:"你不一定要教书嘛。黄校长,你说是不是?我看,他可以干点别的事。"
  雨停了。月上中天,几颗星星在天边闪烁着。王老临走对黄校长说:"我这次回家,拾到了一颗夜明珠!"
  王老走后的第二天,黄校长就宣布了小贾老师改上音乐课的决定。学校教导主任王丽接着说:"50人以上分班上课,50人以下合班上课。"主任刚说完,甄羽就高声发问:"请问这50人以上和50人以下包不包括50人?"一时,全场沉默。黄校长十分严肃地问:"依你看呢?"甄羽说:"我认为,50人以上和50人以下都不应该包含50人在内。"全场顿时热闹起来。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更多的是说这甄羽就是爱出风头。王丽胸有成竹地说:"我认为,应该包含50人在内,这是我二爸说的。"在场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清楚:王丽的二爸就是老王县长,就是王老。
  那甄羽置校长的眼神于不顾,竟站起来大声说:"真正的知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我要写信向南方大学××教授请教。"
  不久,××教授的回信来了,教授在信中答曰:
  ××以上和××以上都不应该包含本数在内。其理由有二:
  一、符合"以上"、"以下"这两个方位词的词性。
  二、合符多数人的使用习惯,利于人们精确表达思想。
  自尊心大伤的王丽哭着去找校长,说甄羽故意和她为难,她不愿和甄羽在一个学校教书。王丽还说:"有我无他,有他无我!"不等校长回答,她就回县城去了。过了几天,有人来传达教育局的两点决定:1、王丽老师调县城实验小学任教。2、小学教导主任一职,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由学校提名上报。
  全校除小珊一人弃权外,多数教师推荐小贾担任教导主任。理由是:贾老师多才多艺,谦虚谨慎;踏实肯干,团结同志,稳重厚道,乐于助人......
  对甄羽的评价也出来了:浮躁骄傲,喜欢卖弄;爱出风头,标新立异;老子天下第一,瞧不起领导,瞧不起老师......
  小贾担任教导主任不久,就开始认真检查各科老师批阅的作业。他正在非常仔细的翻看着甄羽批阅的学生作文时,突然眼前一亮,一个女学生写的一行字跳入了眼内:"每当我看到甄老师那含情脉脉的目光时......"一个男老师怎能对女学生"含情脉脉"?再仔细一看,甄羽又在这行字下面划了一道红线,这是什么意思?小贾主任立即报告校长。校长还未答复,甄老师对女生"含情脉脉"的"新闻"却不胫而走,顿时全校哗然!后来,能言善辩的甄羽不以为然的在全校教师会上解释说:"我只是觉得那个女学生用词不准确。但应如何改正才不伤学生的自尊心,一时又没想好......"然而,多数教师却认为此事极为严重!
  就这样,甄羽被迫到远离黄石小学(中心校)20多里的一所更为偏僻的村校(实际上是一人学校)去了。去后不久,就听王村长说,他在跟一个山区老中医学治病,常常上崖顶采药,但从不收取学生和家长一分钱。小珊曾去看过他几次,但每次他都冷眼相向,不说话。后来,终于说了一句:"我不需要怜悯!"从此,小珊便不去了。
  小贾在学校任职不到一年,入了党,不久就调到县府办公室去了。给王老当了一段时间秘书后,县川剧团团长退休了。这团长一职,谁人继任,一时难定。
  这个县的县委书记是个南下干部,在战争中负过几次伤,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多数时间是住在省城疗养。主持全县党、政工作的,就是县委副书记、县长王老。由谁继任川剧团长,王老是十分民主的,也多次征求过各方面的意见。有人推荐"李导演"。经考察,此人虽有一定业务能力,但好酒贪杯,常常误事。有次喝醉了,竟跑到女厕所去了。有人推荐"谢小旦"。经考察,此人虽唱腔优美,长相亦佳,可就是"男女关系"说不清楚,据说和"××小生"长期同居。有人推荐"汪花脸"。经考察,此人虽作过多年副团长,有一定管理能力,但作风粗暴,干群关系紧张,常常扯起嗓子骂人。
  一次,分管文教的李副县长在王老家品尝了小贾烹制的几个"当家菜"后,王老的侄女王丽说:"李伯伯,我给你推荐一个人,您一定非常满意!"已有几分酒意的李副县长说:"小丽推荐的,我一定同意。这人是谁?"小丽撒娇说:"李伯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李副县长一听,立即明白了:"小贾?对,小贾最适合。王老,还是你拍板!"
  王老说:"举贤不避亲,虽说小贾现在正和小丽耍朋友,但考察是必不可少的。小贾,我考考你对川剧的历史知道多少,你就谈谈贾培之吧。"
  早已准备多时的小贾应声答道:"贾培之,四川温江县人,生于1884年,少年时曾当过工人。20世纪20年代参加'三庆会',曾任副会长、会长,直到解放......"
  李副县长还没听完,就连声叫"好!"
  王老又说:"你谈谈贾培之的唱腔。"
  小贾说:"贾培之嗓音洪亮,劲道十足......"
  小贾抑扬顿挫的背诵还没完,小丽、李副县长的掌声早就响起来了。
  贾团长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演职员最不满意的"食堂"去操刀掌勺。一边示范,一边传授,并随时亲自督促。很快,"食堂"的工作有了极大起色。贾团长的口碑渐佳。可那当过多年副团长的"汪花脸"却不理不睬,时不时还冒出一句:"县长女婿......书记女婿......"一次,贾团长请李导演喝酒,酒酣耳热之际,李导演推心置腹地说:"不管是汪花脸,还是李小旦,只要鼓师一开口,他们就像耗子见了猫,一物降一物!"这鼓师不嗜酒,但好汤,尤喜鱼汤。于是,贾团长便请鼓师品尝了"鸡汁黄蜡丁"汤(黄蜡丁,一种江中鱼的俗称)。鼓师欣喜之余,赞叹不已地说:"贾团长很会撒网捕鱼,但你的网还应撒得开些......"接着,贾团长在排演《西川图》时,便作了一次精彩讲话:
  川剧《西川图》,是一出"袍带丑"戏。
  "袍带丑"是川剧丑行中的一种。生、旦、净、末、丑,这丑角排在末尾,好像无足轻重,其实,小丑在剧中占有特殊地位......
  剧团演职员一致认为:贾团长能唱能导,真是无所不能!
  贾团长在自己的位置上不但坐得稳,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充满自信,走路、说话、陪吃等等都已进入"境界"。很快,他由剧团团长升任文化局长;由文化局长升任副县长;由副县长升任县长。
  天亮了。门外有人轻轻叫着:"贾部长!"他知道,这是秘书在请他出发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5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川剧开派名角浣花仙、天籁、贾培之等均系玩友“下海”。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5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一篇----------

《余音长绕旧家梁(二)》 作者:英子

在父亲收藏的“宝贝”中,有一件白布做的戏装内衬,长长的水袖,由左向右抄的大襟。五颜六色的戏装就套在它的外面。这是父亲早年随祖父上台票戏时用的“行头”。它记载着许多遥远的回忆。
1941年夏天,即祖父去世第二年,父亲去成都报考川大,怀着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离开家乡,独闯前程,临行把那件行头带在身边。同行的还有他的两位同学:钟开统、张泽辉。
有一天,成都悦来茶馆上演川剧胡琴戏《马房放奎》,表演者是当时川内著名川剧艺术家贾培之,其唱做双绝,有“天外龙吟”的美誉。这个机会,对于幼年时便随祖父出入梨园、耳濡目染的父亲来说,当然决不会放过。
那天中午,晴空万里,骄阳似火,地气灼人;到黄昏忽然阴云四合、风雨大作、雷电交加。父亲他们当时寄住在新南门外的朝阳学院,到悦来茶馆有好几站路。都是穷学生,舍不得花钱乘车,为了看戏,三人便冒雨疾行、勇往直前。
快到茶馆时,远远听见锣鼓声已经响起,顾不上浑身衣服全湿透就迫不及待地往里钻。进得茶馆,只见早已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在阵阵紧锣密鼓中,三个“落汤青年”昂然就座,精彩的表演,使他们很快将淋雨的辛苦和狼狈抛到九霄云外……
戏完之后,衣服已经半干,父亲等边称“痛快”,边余兴未尽地哼着戏文往回走。
弹指一挥,六十年过去了。父亲在世时每次回忆起,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敢情那时他们“追星”的劲头不亚于如今的小青年呢!
当年贾培之的天籁之声已经远去,我已没有聆听的耳福,但从父亲看戏后回住地赋诗一首中,可略见一斑:

与开统、泽辉冒雨观川剧(五律)

一任风云变,相邀共赏心。
为听歌美妙,甘冒雨霖淋。
逸响入天汉,传神鉴古今。
曲终余韵在,耳畔恍龙吟。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7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培之先生在《柴市节》中塑造了民族英雄文天祥正义凛然的形象。《马房放奎》中,他演一个普通的老家人陈容。一句“明亮亮灯光往前照”,风靡大街小巷、茶坊酒肆,成为“过街玩友”经常挂在嘴边自我陶醉的唱腔。

发表于 2006-3-5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把《不眠之中夜》编成象重庆电视台播出的《雾都夜话》小电视剧那才好呢!

发表于 2006-3-5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59老先生转文介绍川剧老前辈贾培之!

发表于 2006-3-5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就是

发表于 2006-3-5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em05][em05]

发表于 2006-3-5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59老先生)川剧大家贾培之 (文图)

就是要多来点名家名角的传闻,轶事!!

好!

发表于 2012-8-21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楼主知不知道贾老先生后人的联系方式。50年时我家有个亲人通过贾老先生抱给别人,现想找到他。若有贾先生后人的联系方式请告之一个下,谢谢!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