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sm.com.cn/news/2005/1114/68/U59P1T68D5464F1023DT20051116111337.jpg
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
戴爱莲,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北京舞蹈学校校长,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团长,中央芭蕾舞团艺术指导、顾问,中国舞协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拉班舞谱学会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戴爱莲及她的舞蹈
戴爱莲(1916—)生于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祖辈华裔,侨居海外多年。1930年,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先后师承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Anton Doiin)、鲁道夫·拉班 (Rudolf Laban)等,后师承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Mary Wigman)。在芭蕾与现代舞相互对峙的状态下,戴爱莲博采众长,进行大胆的艺术探索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毅然回国,先后在香港和内地进行义演,主要舞目有:《思乡曲》、《卖》、《拾穗女》、《游击队员的故事》等,表现出舞者对身受日寇涂炭的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同时,她倾心戮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大师张大千、叶浅予等交往颇深,受益匪浅。在她40年代的作品中,自编自演的独舞——《瑶人鼓舞》、《哑子背疯》等颇具影响。前者是她到瑶族聚居的山区采风后加工而成,后者是提炼戏曲片段(一人扮演两人的《老背少》)。这些舞蹈组成了色彩绚丽的边疆舞蹈晚会,在重庆演出,凤靡后方。她将民键传衍的舞蹈加工为舞台艺术品的先行者,对于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戴爱莲的艺术生涯也进入了新的时期。她是第一任国家舞蹈团团长,第一任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第一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荷花舞》(女子群舞,作曲:刘炽)是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舞蹈取材于流传在陇东、陕北的民间舞《荷花灯》,又将敦煌壁画的舞蹈,成功地运用了戏曲中的“长绸舞”,把它加工为独立的纯舞蹈艺术。舞蹈追求的不是敦煌壁画的描摹再现,而是以绸带飞扬瞬间的舞姿造型和流畅、滑翔、腾跃的步伐,表现翱翔天宇的一种意境——寄予人类的希冀与向往。《荷花舞》与《飞天》先后于1953、1955年参加在柏林与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舞蹈比赛并获奖,1994年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至今久演不衰。
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接待厅,人们会看到陈列着世界4位最杰出的女舞蹈家肖像,其中之一便是戴爱莲。在石雕像揭幕仪式上,戴爱莲深情地说:“这个荣誉是属于我的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