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85|评论: 6

[原创]易胆大(川剧-自贡版)片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31 16:53 | |阅读模式




谢学兵 易胆大

廖忠荣 音乐设计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1 17:03 |

大胆的革新 成功的尝试

——川剧《易胆大》艺术管见

◎ 曹兴华 ◎

古色古香的川剧舞台上灯火通明,传统折子戏《秋江》正在演出,观众专注着演员的精彩表演。这时,观众席上突然发出粗暴的禁演令和暴徒的吼叫声,一群打手在观众的惊骇中由一个身穿红袍的霸王式的人率领,冲上舞台,横蛮地扭出剧团的打杂师,扭住剧中人老梢翁;陈妙常被吓走了;《秋江》被迫停演。——南溪县川剧团演出的大型川剧《易胆大》就以这样惊人的方式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剧情。

轰动一时的六场川剧闹剧《易胆大》,是素有“鬼才”之誉的剧作家魏明伦先生根据流传于川南一带的民间故事创作的。它写的是清朝著名川剧艺人易胆大为了替深受迫害和蹂躏的同行、川剧“三和班”著名武生演员九龄童和著名花旦演员花想容夫妇报仇,与豪绅恶霸麻大胆、骆善人之流进行勇敢、机智、巧妙的斗争,直至取得胜利的故事。这个别开生面的新编故事剧,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不仅是因为它集中地表现了身怀绝技的艺人在旧中国的辛酸经历,有力地鞭挞了黑暗的封建社会,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以新颖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对传统川剧的表演艺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川剧改革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万事开头难。一出能抓住观众的好戏,往往离不开好的开头。《易》(《易胆大》。下同)剧在这点上别具特色:大幕未启,身着素装的剧团打杂师出现在台前,拱手招呼:“各位来宾……”后,观众仿佛立即进入了清王朝封建“码头”的“戏园子”;号称麻大胆的麻五爷率众打乱演出,给全场增加了紧张气氛;直到易胆大从台下奔到台上进入剧情,观众的心情才逐渐地、自然地回到今天的剧场。这种演员、观众,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的艺术处理,使观众身临其境如在剧中的艺术效果,在传统川剧中是极其少见的。

《易》剧的“戏中戏”处理使人耳目一新。它不仅真实地演出了《秋江》、《八阵图》的舞台剧片段,而且还创造了“花想容吊孝思春”、“九龄童死后显灵”的没有舞台的“戏”。如果说前者是社会生活的剪影,那么后者就是艺人智慧的缩影;如果说“花想容吊孝思春”是易胆大智斗麻大胆的引子(同后面的“麻五娘吊孝思春”形成具有强烈讽刺意义的对比),“九龄童死后显灵”则是麻大胆灭亡的开端。舍身岩前,《八阵图》中的陆逊从九龄童的坟中出现时,在气壮如牛却胆小如鼠的麻大胆看来,是仇人索命,竟以假当真,吓个半死;在“三和班”看来,是笑耍袍哥,以真当假,大快人心;而在观众看来,则似真似假,虚实难分,耐人寻味。这个并非点缀的“过场”,是反映生活还是宣染神话?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留给了观众去思考。这种独出心裁的安排,在传统戏剧舞台上也是绝少的。

川剧“五大声腔”在同一剧中运用,是《易》剧突出的特点。川剧一般是一剧一(声)腔。一剧二腔、一剧三腔、一剧四腔偶有所闻。但《易》剧对声腔运用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用了一剧五腔。丰富多彩的川剧高腔曲牌,对表现传统戏中生、旦、净、末、丑各“行”人物和现代戏中各类人物的各种神情态貌,已是绰绰有余。《易》剧的作(编导)者不满足于此,除用“高腔”主领全剧之外,还调动了“昆、胡、弹、灯”四大声腔的功能为剧情服务。第三场中,花想容以悲壮凄惨的“弹戏·苦皮”唱腔,向观众倾诉了被迫“吊孝思春”的无限苦衷;第四场中,剧中人用欢快活泼的“灯调”,唱出了各自不同的、难以言状的喜悦心情;第五场中,骆善人那“胡琴·二黄”中插入“昆腔”的唱段,则把满腹男盗女娼的假善人那种色迷心窍的肮脏心理,披露得淋漓尽致。《易》剧将五大声腔颇为贴切地穿插于一剧之中,可称独树一帜。编导匠心,可见一斑。笔者自幼喜看川剧,亦属首见。

同所有闹剧一样,《易》剧以“闹”贯穿始末。然而,《易》剧中豪门走狗狐假虎威的麻大胆之流的“闹”,与怀才不遇身多磨难的艺人们的“闹”,却迥然不同。麻大胆、骆善人们的“闹”是凭权倚势、为寻花问柳而“闹”,他们“闹”得愚蠢、可笑、无理,“闹”得众叛亲离,以“闹”告终;易胆大、易大嫂们的“闹”是凭艺仗义、为除暴安良而“闹”,他们“闹”得巧妙、可敬、有理,“闹”得众望所归,以“闹”取胜。智勇双全的易胆大,拳未出手。刀未离鞘,利用麻、骆勾心斗角的关系,导演出一场狗咬狗、自相残杀的丑剧,埋葬了“龙门阵码头”的狐群狗党,给腐朽的清王朝抽掉了一块基石——这就是《易》剧“闹”的艺术处理揭示的社会内容。

当然,《易》剧的艺术并非白璧无瑕。剧中的四川“歇后语”偶有落俗之处;声腔的自然转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戏剧语言的个性化似乎还不够理想。笔者是门外汉,又未读过剧本,不免谬说重重。但是,笔者认为,《易》剧仍不失为大胆革新川剧艺术的成功尝试。

1980年10月17日写于南溪

2005年11月10日重打发出


发表于 2005-12-31 22:35 |
声音太小了。本人有杨先才唱的〈〈易胆大〉〉唱片(1981年录音),才是自贡市川剧团第一个版本。

发表于 2006-1-1 14:13 |
请问有没有VCD卖?我要买!!!!

发表于 2006-1-2 00:35 |
以下是引用江阳渔樵在2005-12-31 22:35:00的发言:
声音太小了。本人有杨先才唱的〈〈易胆大〉〉唱片(1981年录音),才是自贡市川剧团第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06-1-3 20:40 |
这个是二十多年前录的资料,是现场录的,当时的声音就很小,可能是设备差吧,所以现在怎么做声音也大不了,只能将就了解一下了。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07-6-24 22:43
南溪县川剧团演的?是不是写错球咯。应该是自贡市川剧团才对。十几年后改了稿还错,笔者该挨板子。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