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刘九强——川汉不挡的名净
刘九强(1883—1967),生于甘肃文县碧口。自幼父母双亡,经人介绍入汉中二黄“九字科班”学艺。他熟记一百多本戏的唱词、唱腔及曲牌,成为汉剧中唱做俱佳、声情并茂的著名净角,代表作有《火焰驹》、《打龙棚》、《牧虎关》、《法门寺》、《大香山》、《刁牙审刺》等。1928年,他与大师兄刘九玉联络名生李天文、名旦岳易凤等,在汉中组成“三合班”。1932年,“三合班”到四川灌县,更名“灌县三合班”,1934年解体后,刘九强改演川剧,多处搭班,长期活动四川一带。
刘九强虚心好学,曾向双流著名玩友李安邦学习《五台会兄》、《三闯辕门》,在温江又得人称“西方圣人”的著名川剧玩友教师宋润生(1861——1940)老先生亲授《九里山》、《斩经堂》、《打銮》、《铡侄》等。由于他不持门户之见,善取各家之长,唱腔和表演都颇有造诣,在四川、云南、贵州长等省戏剧界仍享有较高的声誉。他不墨守成规,把秦腔融入汉剧《铡侄》的唱段中,别具一格,后来,知名川剧净角张海舟、谭金良、冯奎官等都以此为范腔。
1952年,刘九强曾受聘在成都川剧院工作,不久到广汉工农剧团,后任都江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兼温江地区汉剧团团长、温江县政协委员。 1957年,年逾古稀的刘九强随汉剧团赴渝演出,结识川剧名净吴晓雷。他们互为师友,共同切磋技艺,并作了《牧虎关》的示范演出。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汉剧又叫汉二黄.解放前就有,大约就是老先生说的那个.有时汉班人不够,川班也去搭伙,有时川班人不齐,他们也来帮忙,有时所生意不好,就合班演出,或一家两折,或一个大幕各演几折.如<<四郎探母>>前边的<<坐宫>><<盗令>>是汉剧,后边的<<帐会>><<斩辉>>就是川剧.其目的就是大家共渡时艰,体现了老一辈艺人们的团结精神.由此促进了川汉的交流,久而久之相互间都能演对方的戏.我伯父是一位老艺人,解放前就在广汉,什邡一带搭过汉二黄的班子,与岳易凤同过班.建国后汉剧团先在温江,后在广汉.八十年代好象与德阳文工团合并.当时该团就有一位女演员大约就是约易凤的女儿,现在也有七十多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