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镇位于乐山市犍为县东北面,距县城31公里,西距五通桥30公里。全镇面积95平方千米,其中集镇面积0.7平方千米。总人口53000多人,其中驻镇人口7800多人。 罗城镇于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驰名中外、风格独特的“凉厅街”(船形街),1986年被乐山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一、历史沿革 罗城古镇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成形于清代。罗城古镇由于地处边陲,曾是军事要地,明、清两代均是屯兵制夷(西南少数民族)的“军事铺”,故称“罗城铺”,镇西的营盘山就是当年的屯兵之地。 罗城镇名的来历有不少传说和趣闻,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末时,当地一棵大榕树下有两间茅屋,房主姓欧,为附近农民出售或交换耕牛提供场所,称为“调市”。后来,牛市交易不断发展,交换的货物品种扩大到盐、铁、布、米、油等。于是欧姓人又修了几间房子开办客栈、饮店、形成了一个“幺店子”。此后不久,离此地不远的杨家湾的杨姓人认为该地是杨家的地盘,想加入这个市场,但欧姓人不答应,双方争执不下。此后,欧姓人觉得应给这个市场取名,有别于杨家湾。他们根据这些生意人来自东南西北方向,而东南西北古称“四维”,“四维”合而为“罗”。以招揽四方来客,达到兴旺集市的目的和愿望。而“城”字呢?因明代称农民为“土人”(土著人),集市又是靠他们的辛勤劳动修建而成。综合上述两层意思,故取名“罗城”。 第二种说法是:为纪念唐代名将罗成而得名。据考证,距罗城镇东南两里处确有一座“罗成庙”,至今尚有遗迹。传说罗成死后,他的后裔逃来四川并定居于此,修建此庙以祭祀祖先。但此种说法有许多疑点:一是罗成生前并未来过四川;二是建庙的罗姓人拿不出自己是罗成后代的凭据;三是罗城镇有记载以来从未出现过纪念罗成的任何活动。 二、“旱码头”罗城镇 罗城镇曾是远近闻名的“旱码头”,与县内“水码头”清溪镇齐名。远离江河,十年九旱。每遇大旱之年,众人簇拥灵官行身,祷念经文,祈求上天恩赐甘露,佑护一方生灵。 由于罗城镇周边地下资源丰富,盛产煤、盐、铁等矿物,而农副产品也产量不菲,吸引了上至成都、乐山,西至沐川、马边、雷波,南至宜宾、泸州的客商,集市贸易相当繁荣。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客商终年络绎不绝,使罗城成为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人口的逐渐增加,罗城镇上的宗教、帮会和其它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也相继活跃起来。据了解,镇上共建有三宫(南华宫、寿福宫、文昌宫),五庙(禹王庙、肖公庙、川主庙、灵官庙、星鑫庙)。此外还有四座小庙(鲁班庙、大福鼎庙、东岳庙、罗成庙)。外地客商还建有广西、广东、湖北、江西、四川五大会馆。由于历史的原因,所有的庙宇和会馆已全部毁损,只留下遗址可寻。其中硕果仅存的是南华宫门前的一对硕大、精巧的石狮。 三、奇特的凉厅街(船形街) 罗城镇座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很象一把织布的梭子,所以又有人称它为“云中一把梭”。从高处俯视,又象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灵官庙右侧长22米的过街楼(现无存)犹如船舵。如果你登高远望,会看见这只气势宏伟、奇异独特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扬帆启航,因而罗城又赢得了一个美称:“山顶一只船。” 关于这只长209米、宽9.5米的大船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明末崇祯年间,有个外地人张秀才来到此地,坐在茶馆里喝茶,看到茶客们一个个唉声叹气,临行时还把茶杯里的水喝得一干二净,便向邻座的一位老人打听原由。老人叹息一声说道:“这镇上缺水呀!”张秀才沉默良久,念出四句口诀:“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若要不缺水,罗城修成舟”。众人齐声赞叹,一致推举急公好义的张秀才作造船的领头人。张秀才带领数百名能工巧匠,大兴土木,撤旧屋建新房,不到三年时间,大“船”便修成了。毗邻四州八县的人,听说这山顶修了一只大船,纷纷远道而来看稀奇,一时间,人来人往,罗城镇更热闹兴旺了。 这就是张秀才的造“船”之功。“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故而有祈雨求水的象征,是祈祷上苍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人丁兴旺,国泰民安。这些传说寓意美好,体现了罗城人的渴求和愿望。从建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只“大船”,布局的巧妙,构思的奇特,令人赞叹不已。 船形街两侧长廊当地人称为“凉厅子”,修建上采用四川民居传统的穿逗木构架形式。凉厅内是固定的店铺,临街面是摆摊设点的地方,中间有五米宽的人行道,全用青石板铺地,贯穿全镇。人们在凉厅内喝茶、看戏、集会、贸易,风雨无阻,所以,在明、清时,人们又称凉厅街为“晴雨市场”。 船形街中央最宽处矗立着一座古戏楼,与灵官庙遥遥相望。古戏楼四角飞檐高翘,精巧别致,古香古色。戏楼正中的匾额上题写四个大字:“神听和平”,楼台两侧挂着一副木刻对联:“昆高胡弹灯曲绕黄梁,生旦净末丑功出梨园”。想当年檀板敲响,锣鼓铿锵,演员粉墨登场,观众如痴如醉,该是何等热闹的场面!戏楼后挺立着高大壮观的石牌坊,牌坊上镌刻着两副对联。其一:“罗众志以成城倚铁峰枕峨秀跨八百里巫云长驱五海,灵古今而作官纳优孟集高腔通四千年韶乐胞与万方”。其二:“人怀有铁岭松风何须南海,到处是阳春白雪显属灵官”。戏楼前的广场也是镇上居民进行宗教、帮会活动的场所,每逢传统节日和庙会,广场上就要开展耍龙灯、狮灯、麒麟灯、牛灯、花灯、车灯、秧歌、平台和民间高翘等表演活动。家家张灯结彩,凉厅内摆着各色商品、小食摊,人们穿红着绿,摩肩接踵,热闹异常,成为远近闻名的“罗城夜市”,沿袭至今。 灵官庙好似船的尾篷,是船形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建于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罗城是有名的“旱码头”,居民饮用水和农作物全靠老天照应。一遇天旱大雨,众人从灵官庙内请出灵官“行身”,用大轿抬起游街,彩旗前导,青龙随后,锣鼓喧天,家家摆设香案,祷告灵官,降下雨水,普救众生。 四、罗城古镇的特色民俗活动 从清朝康熙年间起,罗城古镇就成为回民聚居地。清雍正十一年,镇上就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后几经翻新修葺,有了今天宏大的规模,成为本县乃至邻近几县伊斯兰教教民举行婚、丧、沐浴、讲经、说教等活动的主要场所。整个寺院楠木遮天,环境清幽,建筑工艺精巧,陈设华丽。大门前曾挂有国民党著名将领白崇禧题写的“清真寺”横匾,被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古镇流传至今的民间传统舞蹈“麒麟灯”,在省内一枝独秀,绝无仅有。表演阵容宏大,有不少高难度动作,观赏性强,深受群众喜爱。十多年来,古镇麒麟灯队参加了省、市的民族民间舞蹈调演和庆祝演出,夺得多项桂冠,为古镇争光添彩。罗城古镇历来习武之风盛行,明、清时开有数家武馆,著名的武师不乏其人,至今仍有众多弟子。 五、罗城古镇的特色食品 古镇是回民聚居地,清真牛肉系列食品的制作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如干巴牛肉、金丝牛肉、灯影牛肉、麻辣牛肉等,久负盛名,做工精细,色、香、味俱全,回味无穷,深受顾客青睐,至今远销省内外。此外,古镇的传统名食尚有“三大炮”、“熨斗粑”、“酒米饭”、“叶儿粑”、“羊肉炖汤”等,均各具特色,味道悠长。 六、古镇周边的胜迹 铁山:地处古镇南郊,海拔723.9米。山顶曾有一座建于宋代的“铁山观”。山上古木参天,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蜀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炼铁造兵器于铁山,据《元和郡县志·剑南道下》记载:“陵州始建县(今井研县东北)东南七十里有铁山出铁,诸葛亮取为兵器,其铁刚利,堪充贡焉”。20世纪50年代曾有人亲眼见过一块刻有“诸葛武侯炼铁于兹”的石碑。 清朝末年,云南、四川著名农民起义军李永和、蓝朝鼎率大军以铁山为根据地,达数年之久。后被清军攻破,转战失败于县内的龙孔场,李、蓝慷慨捐躯。 1908年,同盟会四川省负责人熊克武曾在此秘密制造炸弹,从事推翻清王朝的活动,至今遗址尚存。 铁山寺庙古迹众多,据记载,山上有大湾寺、石庙、土地庙、太子庙、观音阁等18座庙宇,每逢庙会,香客远道而来,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由于历史变迁,山上庙宇已无迹可寻。1993年经有关部门批准,群众自愿捐款恢复重建观音阁,重现昔日的风采。 铁山湖:古镇北郊有铁山湖,湖水面积4100亩,全长5.7千米。修建于1973年,既能灌溉农田,又解决了全镇人畜饮水的需要。湖内已建有数处亭台楼阁,还有被湖水环抱的十多个岛屿,岛上竹木葱郁,秀色宜人。 金井战国墓群:距古镇东北11千米有一处金井战国墓群,曾发掘出土了大批战国时期的刀、剑、矛、戈等兵器,以及杯、碗、花瓶、印章等青铜器,现陈列于省博物馆,是研究古巴蜀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 近年来,由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罗城古镇已在海内外拥有了较大的知名度。先后有《海登传奇》、《米》、《强盗的女儿》、《四川茶馆》等电影、电视剧组来此拍摄,更引发了游人的极大兴趣。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已列入了市、县政府的议事日程,正在制定周密的规划和发展目标,落实政策措施,加快建设步伐。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保存完好、独特奇异的罗城古镇将展现在游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