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dhistory.chengdu.gov.cn/html/xxym3.asp?ID=2705 萧克琴(1908~1953),名锡光,又名永富,1908年生于金堂赵镇,父萧 全三,系小摊贩,去世早。有两个妹妹,靠母胡氏替人洗衣缝补为生。他少 年时摆过日杂小摊,当过学徒,喜爱川剧。1925年,到成都托人说情,拜名 旦陈碧秀为师,学艺一年多,即到县、乡班子演配角。后又拜马素秋、胡惠 卿、华中美为师,刻苦自励,学了很多戏,从此小有名气。1933年返成都, 经陈碧秀向悦来戏园“三庆会”班交涉,挂牌萧克琴登台演出三天,博得喝 彩,遂进名角行列。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录制了他的《三巧挂画》以及同 著名川剧演员贾培之合唱的《霸王别姬》等唱片公开发行,在重庆演出,被 赞为“花彩皇后”。 萧克琴在演戏中,创造制作了上妆用的大、小鬓,按剧中人性格、身份 使用。在唱腔上,他创造了弹戏《双官诰》的帽子加口衣呀腔,能结合剧情 使苦平腔苦中带甜。此腔对改进川剧有一定的影响。他戏路很宽,拿手戏 有:花旦戏《三巧挂画》,正旦戏《柴房》《打神》《别宫出征》《永巷 宫》,武旦戏《青蛇大报仇》《霸王别姬》,摇旦戏《背娃赶会》《爬山拿 狼》《邺水投巫》等。成都做面人的艺人,也塑上了萧克琴《打神》形象出 售;卖甘蔗的在甘蔗上也刻上萧克琴名字出售。 萧克琴传艺要求严格,教徒弟踩跷每晨必跑台步,教唱腔一板一眼也不 马虎,学生中不乏名角。1943年,他在绵竹汉旺场唱戏,为帮助一些青年学 艺,他私人出钱在成都请了扬琴师,每天工余打扬琴,大家伴唱调嗓。 抗日战争时期,凡抗战募捐演出,他都乐于参演。1938年,赵镇翻船淹 死40多人,他捐助银钱给遇难家属。其师陈碧秀没房住,他接陈到自己家中 供养,死后安葬。他事母至孝,自身节俭,不沾烟酒嫖赌。1947年,成都闹 米荒,萧克琴携眷迁回赵镇乡下居住,年底遭土匪抢劫。后与黄金山合伙经 营药材,黄将他的积蓄骗取罄尽。正当他忧愤贫困,健康下降时,赵镇解放了。 1950年4月,萧克琴被选为金堂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9月, 应赵镇群众川剧团邀请参与组织与演出,后为抗美援朝捐献义演三天。1952 年,萧克琴参加四川省川剧观摩团到北京,与周恩来总理合影。回川后,成 都大众剧院(现锦江剧场)请他唱了《打神》等戏。省人民政府秘书长留他住 蓉,他告病回到金堂。1953年5月,因病去世,终年4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