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318|评论: 8

[原创][大话四川征文]妙趣横生的手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7 18:15 | |阅读模式

    成都人聪明、风趣,总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增添生活乐趣。妙趣横生的手戏就是其中之一。所谓“手戏”,就是用双手来做游戏。这既不花钱,又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谓“价廉物美”。

当娃娃还在吃奶的时候(成都人称之为奶娃子或奶娃),妈妈些(们,“些”音“西” ,成都方言读音,下同)就开始用手戏来促进娃娃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了。她们不时用自己的两只纤手轻轻捉住娃娃稚嫩的小手指“斗虫虫”(音“豆从葱”)耍。她们轻握小小的食指,一边说着“虫、虫”,一边将小指尖互点两下,然后说“飞”,便将两个小食指拉开,逗得娃娃哈哈笑。娃娃一笑,母亲也就开心,母子皆乐,真是一幅美妙的图画。娃儿稍稍大点,大人就可以只说“虫、虫、飞了”,让婴儿自己做手戏。开始时,娃娃往往做不好,两个食指尖总斗(凑近,“斗”音“豆”)不到(音“倒”)一起。后来,也许做顺了,也许大脑跟(音“给”)神经发育更完善了,就做得顺手了。当然,这时候他们对这个“斗虫虫”的游戏也就没得兴趣了。

接下来,又有新的手戏等到(等着,“到”音“躲”)娃娃些了。那就是“手影戏”。旧时的成都没得电灯,每家每户点的是灯盏。有钱人室外点灯笼,室内多点几盏灯盏,多加点清油,多放根灯芯,室内就会亮绍(亮堂)得多。清贫人家只能点一盏,一根灯芯,室内昏暗,但也可隐约见人。再穷的人家晚上就只有“打黑猫”了。在黑黢黢的晚上,既没有广播,更没有电视,做啥子喃?一个受欢迎的节目就是娃娃们围(音“煨”)到大人身边听鬼故事。一个二个听得毛骨悚然、胆小如鼠,但还是爱听。另外就是“藏猫”(“藏”音“强”)或“逮猫”,即“捉迷藏”。此外,手影戏也是极受娃娃们青睐的节目。我父亲就是一个手影戏高手。有空的时候,他常常在灯影下给我和弟妹表演。他用灵巧的双手表演的那些老鹰呀,兔子呀,狼头呀,等等影戏,就好像发生在昨天。老鹰的双翅会扇动,十分传神;兔儿的一双长耳朵及一双前腿都活动自如,兔眼睛也清晰可见;狼头眼放凶光,嘴巴还一张一张(“张”音“喳”)地要咬人。这些表演硬是栩栩如生,现在想起来都还历历在目。

再大一点,女娃子就给儿娃子些分开耍了。女娃娃的游戏比较文静,“翻花”就是她们酷爱的游戏之一。那是一种用绳子套在手上做的游戏,变化万千,饶有趣味。这种游戏要两个人一起耍。一个人先将两手相对,用一根绳圈(毛线、棉线或麻绳的均可)套在左右手的四根手指上(大指拇不套),然后右手朝面前那段绳子从上到下再朝上绕一下,于是右手掌上就有了一个圈。再用左手如法炮制,使左手掌上套一个圈,将绳圈绷紧。接着,用右手中指拇从左手绳圈中穿过,再用左手中指拇从右手绳圈中穿过,再绷紧,于是“马架子”就完成了,可以开始游戏了。另一个玩伴可以用双手的大指拇(拇指)给二指拇(食指)捏住“马架子”两边的绳叉,向外、向下、再向里穿过两段直绳向上、向外绷紧,做成的图案叫“铺盖(被子)”。接下来,另一个玩伴又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再继续游戏。女娃子些心灵手巧,可以变出多少子(许多)不同的花样来。如果翻到后来绳子绞到了一起,无法再翻动,这段游戏就结束了,但可以重新开始。许多女娃子乐此不疲,可以耍很久,既益智,又快乐。

除了翻花,“抓子”也是女娃子些酷爱的游戏。她们用七颗(读作“可”)杏子米米(读作“恨子米迷”),或小石头,或自己缝制的微型沙包作道具,这些都叫做“子子”。先将这些东西抓在手里,再撒在桌面上或地上,然后把其中的一颗向上抛出,并以极快的速度抓撒在桌面或地面上的另一颗子子,再翻手接住空中落下来的那颗子子。。然后重复上述动作,直至将剩余的几颗都抓在手上为止。如果中途没能抓住桌面或地面上的子子,或者没有接住落子,便输了,只能让位于另一个女娃子。如果抓完了下面的子子,就升级了,那就是一次抓两颗子子。如此升级到最后,要一次抓完下面的六颗子子。

    这种游戏不仅女娃娃些爱耍,由于其趣味性强,不少男娃子也喜欢耍。当然,男娃子些更喜欢那些争斗性较强的游戏,譬如“扳手劲”,也就是“掰手腕”。这个游戏很常见,耍法不言自明。此外,“打翻天印”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游戏。游戏双方“一对一”对阵,两人相向而立,互相伸出右手,一人手心向上,另一人手心向下重在对手的手上,两个手心相对。手心朝上的人是进攻者,游戏开始时,他要极快地将手抽出并立即反手打对方的手背。而对方则要迅速将手缩回,以免被对方打中。为了麻痹对方,进攻者常常采用虚抽的动作,即将手动一下,好像要打击对方,实际上又没有抽出,吓得对方赶快缩手。这样几次下来,被打者不知对方何时真的下手,结果就在他倒缩不缩之际,被重重地打中了。被打中的人是输家,还要继续挨打。如果没有被打中,他就赢了,变成了进攻者,反过来“复仇”。当然,有的挨打者被打痛了,手背红红的,“复仇”时也就格外用劲。最终结果是双方都打“鼓”了(即“毛了”),于是游戏最终变成了打捶(打架)。至于第一个进攻者由谁担任,则又用一种手戏来决定,那就是下面要介绍的“识拳”(“拳”音“圈”),即现在的孩子们都会的“石头、剪子、布”。

    这个“识拳”的手戏一般都不单耍,而是在其他游戏决定谁先动作或一决胜负时采用,如上面所说的“打翻天印”或“藏猫”,等等。一般是几个玩伴围成一圈,将右手放在腰后,一边口说“识”,一边迅速伸出各自的右手,同时做出不同的手势:紧捏拳头的叫做“砣子”(即“石头”),五指伸开的叫做“帕子”(即“布”),只伸出食指和中指的则叫“剪刀”。其分胜负的方法与“石头、剪子、布”完全相同,因为它就是后者的成都版本。有时候,在识拳之前,还要做一个小游戏,那就是边念顺口溜,边做手势,以增加乐趣。顺口溜如下:“螃蟹(读作“盘海”)壳,八只脚,两个眼睛,这么大一砣。砣、剪、帕,帕、剪、砣。”手势如下:念“螃蟹壳”时,将右手张开,手心朝下,五指弯曲,就像一个螃蟹一样。念“八只脚”时,手掌翻转,手心向上,大指拇(拇指)和二指拇(食指)伸直,其余三根指拇卷曲于手心,也就是比一个“八”字。念“两个眼睛”时,翻掌朝下,二指拇(食指)和中指拇弯曲前伸表示蟹眼。念“这么大一砣”时,握拳,拳心向下。念“砣、剪、帕,帕、剪、砣”时,一字一顿,同时右手依次比出“剪刀、帕子”和“帕子、剪刀、砣子”的手势。然后就可以开始识拳了。

    在做群体游戏之前,还有一种将参加者分成两拨(读作“婆”)的方法,也通过手戏完成。那就是“麻尾”(不晓得是不是这两个字)。游戏者围成一圈,先将右手放在胸前或置于腰后,一起说“麻”;然后在说“尾”的同时将右手伸出,手心都向下的为一方,手心都向上的为另一方。于是,游戏可以开始了,比如“逮猫”或“打游击”(“击”音“杰”)。

还有一个深受娃娃们喜欢的手戏。那就是一边唱童谣,一边做手戏。最著名的就是那首“王婆婆卖茶”。游戏时先要将双手做出一定的姿势,然后边有节奏地念儿歌边动手指,乐趣倍增。儿歌如下:“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说闲话。”手的预备姿势如下:将两只手的手心朝上,各自用大指拇(拇指)与中指拇和四指拇(无名指)相接,形成一个圈,伸直二指拇(食指)和幺指拇(小指);然后将左手反转,手心朝下;再将左手二指拇伸入右手指圈内,同时将右手幺指拇伸进左手的指圈内,并将右手二指拇与左手幺指拇指腹相接。游戏开始了,嘴里有节奏地一句一句地念,手指有节奏地随之一下一下地点击,乐趣自然而生。念第一句“王婆婆,在卖茶”时,左手二指拇在右手指圈内点击四下;念第二句“三个观音来吃茶”时,右手的大指拇给(和)中指拇和四指拇互相点击四下;念第三句“后花园,三匹马”时,左手的大指拇给中指拇和四指拇互相点击四下;念第四句“两个童儿打一打”时,右手二指拇与左手幺指拇互相点击四下;念第五句“王婆婆,骂一骂”时,动作和念第一句相同;念第六句“隔壁子幺姑说闲话”时,右手幺指拇在左手指圈内点击四下。至此,游戏煞割(结束)。

现在的娃娃些或许也可以做做这些有趣的游戏,既娱乐益智,又增进友谊。何乐而不为喃?

    (注:文中“儿”字用小号字体表示是儿化词,如“圈”;用同号字体表示是儿字词,如“童儿”。)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2:08 |
[原创][大话四川征文]“我们要找一个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小学生的功课没得现在这么多,压力没得现在这么大。放学过后,做完作业,总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玩耍。那个年代,一般都是好几家人住在一个大院坝里头,而且每家都有几个娃娃,所以小伙伴很多。娃娃的天性就是爱耍,有了这么多小伙伴,耍起来就花样百出,而且非常开心。

男娃子些喜欢耍一些争斗性或技巧性较强的游戏,比如打游击、斗鸡、扳手劲、跳拱、滚铁环、扯响簧扯提簧,等等。女娃子些喜欢文静一些的游戏,比如翻花、跳橡筋绳、跳房、打毽(踢毽子)、打皮毛蛋(皮球)、办姑姑宴,等等。也有一些游戏是男娃子和女娃子都喜欢的,比如藏猫或逮猫、跳绳、打板羽球,等等。当然,也有爱唱歌跳舞的小伙伴在一起唱唱跳跳的。

五十年代中期,我们家从任家巷搬到了王化桥下街。在任家巷我们住的是独院,除了我们三兄妹而外,没得其他小朋友。所以,到了王化桥下街的大院坝头,一下就有了好多小朋友,每天都有许多小伙伴在一起耍,这让儿时的我们欢喜得不得了。

除了上述各种游戏而外,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我们做过这样一种游戏,虽然名称已经记不得了,但耍法至今都历历在目。

那是好几个甚至十来个娃娃在一起耍,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小的只有几岁,大的有十多岁。耍的时候,先分成两拨(成都方言读作“婆”),排成两排相隔几步面对面站立,每个人把手膀子朝两边伸开,互相搭在旁边小伙伴的肩膀上,两头的小朋友则有一只手亸(成都方言读作“妥”)起(下垂)或叉腰。游戏开始时,一排人一边唱着“我们要找一个人”(曲调为55 35 | i6 5 |),一边朝对面走四步。然后,再重复唱这句(曲调为 6i 35 | 532 1 |),并向后退四步回到原位。对面那排接着唱两遍“你们要找哪一个”,一边进四步、退四步,曲调与前同。第一排重复上面的动作,只是唱词改为“我们要找某某某”。这里的“某某某”是对面那排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唱完后,对面那排被叫到名字的小朋友就出列,站到两排中间来。这一排也出一个人站到中间,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侧转身子,用右脚互相抵紧,右手互相拉住,开始用手拔河。谁被对方拉过去了,就必须加入对方的行列。于是,对方的人数增加了一个,这方的人数就减少了一个,实际就相差两个人了。也许下一盘又反了过来,人数又相同了。如果下一盘仍然是对方赢,双方就相差四个人了。经过这样的拉锯战,直到其中一排人被对方拉光,游戏就结束了。当然还可以重新开始,再来一轮甚至多轮比赛。

   这个游戏将娱乐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结合在了一起,既娱乐身心,又增强团结,真是一个好游戏。

http://bbs.mala.cn/viewthread.php?tid=685439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2:10 |
[原创][大话四川征文]“我们要找一个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小学生的功课没得现在这么多,压力没得现在这么大。放学过后,做完作业,总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玩耍。那个年代,一般都是好几家人住在一个大院坝里头,而且每家都有几个娃娃,所以小伙伴很多。娃娃的天性就是爱耍,有了这么多小伙伴,耍起来就花样百出,而且非常开心。

男娃子些喜欢耍一些争斗性或技巧性较强的游戏,比如打游击、斗鸡、扳手劲、跳拱、滚铁环、扯响簧扯提簧,等等。女娃子些喜欢文静一些的游戏,比如翻花、跳橡筋绳、跳房、打毽(踢毽子)、打皮毛蛋(皮球)、办姑姑宴,等等。也有一些游戏是男娃子和女娃子都喜欢的,比如藏猫或逮猫、跳绳、打板羽球,等等。当然,也有爱唱歌跳舞的小伙伴在一起唱唱跳跳的。

五十年代中期,我们家从任家巷搬到了王化桥下街。在任家巷我们住的是独院,除了我们三兄妹而外,没得其他小朋友。所以,到了王化桥下街的大院坝头,一下就有了好多小朋友,每天都有许多小伙伴在一起耍,这让儿时的我们欢喜得不得了。

除了上述各种游戏而外,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我们做过这样一种游戏,虽然名称已经记不得了,但耍法至今都历历在目。

那是好几个甚至十来个娃娃在一起耍,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小的只有几岁,大的有十多岁。耍的时候,先分成两拨(成都方言读作“婆”),排成两排相隔几步面对面站立,每个人把手膀子朝两边伸开,互相搭在旁边小伙伴的肩膀上,两头的小朋友则有一只手亸(成都方言读作“妥”)起(下垂)或叉腰。游戏开始时,一排人一边唱着“我们要找一个人”(曲调为55 35 | i6 5 |),一边朝对面走四步。然后,再重复唱这句(曲调为 6i 35 | 532 1 |),并向后退四步回到原位。对面那排接着唱两遍“你们要找哪一个”,一边进四步、退四步,曲调与前同。第一排重复上面的动作,只是唱词改为“我们要找某某某”。这里的“某某某”是对面那排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唱完后,对面那排被叫到名字的小朋友就出列,站到两排中间来。这一排也出一个人站到中间,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侧转身子,用右脚互相抵紧,右手互相拉住,开始用手拔河。谁被对方拉过去了,就必须加入对方的行列。于是,对方的人数增加了一个,这方的人数就减少了一个,实际就相差两个人了。也许下一盘又反了过来,人数又相同了。如果下一盘仍然是对方赢,双方就相差四个人了。经过这样的拉锯战,直到其中一排人被对方拉光,游戏就结束了。当然还可以重新开始,再来一轮甚至多轮比赛。

   这个游戏将娱乐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结合在了一起,既娱乐身心,又增强团结,真是一个好游戏。

http://bbs.mala.cn/viewthread.php?tid=685439 

发表于 2007-8-9 14:18 |
up!

发表于 2007-8-9 17:19 |
[em02][em02]

发表于 2007-8-11 10:11 |
还有男生打弹子哈!

发表于 2007-8-11 23:30 |

有同感,还有打豆腐干\打三尖角\打烟牌\弹绷子等等,那时的旧书可珍贵得很哟!

发表于 2007-8-12 20:31 |
[em06][em06][em06][em03][em06][em06][em06]

发表于 2007-8-13 01:38 |
好耍的游戏太多了![em03][em03][em03][em03]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