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回放:48小时,成都印象(图)
后续帖:《48小时成都印象》惊动成都市长
十来个重庆人闲来无事,开着大奔,手持索尼佳能尼康的大炮,为了一个共同的“险恶目的”,深入“敌后”捕捉成都街头“脏景”。
由一群自称“巴虎”的重庆人制造的这起轰动性网络事件,使持续多年的成渝民间口水战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一张60000多人追捧的强帖
一篇发于10月5日新华网重庆频道城市论坛的强帖创下了新华网论坛有史以来的一个新纪录。发帖的当天该帖便人气飚升,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楼主,也就是该论坛上颇为活跃的“一路欢快的巴虎”,从下午一直发到晚上,众人也一齐帮他顶帖,不到6小时回复就超过了15页,以至于论坛斑竹不得不在晚上九点破天荒的强行关闭了该主题的回复。更有人声称自己“键盘旁边就是饭碗”,自始至终的关注着这一超强帖的走向。
![]() |
有30万辆Y“火巴的”的冲击,正规的三轮生意清淡 |
关闭时的跟帖已经有15页,729条。截止到11月30号晚上9点,该帖尽管无法再回复,但是阅读量已经达到64973人次,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被刷新。
制造这一网络轰动事件的是几个名叫“一路欢快的巴虎”、“重庆棒棒”、“化石.新化石”等的网民。他们自称是对成都非常了解的重庆人,于今年国庆期间自驾奔驰车并携带摄影器材专程到成都小游。而这篇帖子就是展示这次成都之行的“实拍”成果。
一个叫“重庆第一等“的网民将这一行动形容为“十个重庆人闲来无事,开着大奔,手持索尼佳能尼康的大炮,为了一个共同的‘险恶目的’而捕捉成都街景——这本身就让人瞠目结舌;而他们为这些图片配上的注解,更让人哭笑不得。”翻看全帖,“苕红”、“第四乡”、“村西路”、“农耕”、“乡场”等贬低成都的形容词随处可见。(相关图文见5版)
楼主“一路欢快的巴虎”这样叙述他们这次行动的动机:以前论坛上有成都人把重庆背街小巷的照片发出来,甚至把歌乐山烈士陵园附近的脏乱照片发出来,而且都冠以“重庆市中心”或者是“解放碑”的注脚,这让他们很觉得很恶心;更难以忍受的,是在和重庆网友的对垒中,成都方面总是把春熙路、熊猫城等搬出来抵挡重庆的解放碑、大都会,这又让他们觉得不以为然。于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要真相——他们要呈现给世人一个“真实”的成都,而不是成都网友们平时所标榜的成都。他们要将镜头对准成都网友平日里最最推崇的成都元素,并毫不留情的还它们以“真实”:无论是春熙路、熊猫城、真锅咖啡、曼联餐吧,还是全国第三的私家车保有量、数一数二的人文气息、发达的商业氛围等等,“只要是你在论坛上提到过的,就是我们所要摧毁的!”
仅仅摧毁还不够过瘾,只有对比才能表现出对对方的无限蔑视。于是,好事者在跟帖中逐渐帖出了重庆街景,从解放碑等城市中心区的图片开始,过渡到近郊的区,最后到远郊的县——所有图片无疑都是精美的。
对这一经过精心预谋、周密安排的突发事件,成都网友确实一时很难抵挡,当天几乎鸦雀无声。此后几天,也只有“泡泡舞”等少数几个显然代表成都的网民进行了反击,但是毕竟敌众我寡,他们的声音很快就被重庆网民兴奋的声浪淹没。
从上周末开始,本报记者在对该网络事件进行了持续跟踪后,主动与相关网民进行了联系,不知出于什么顾虑,“巴虎”在回帖中表示不愿意露面。通过在帖子中体现出的一些线索,基本可以判断他们都是有较好职业、较高收入的年轻人,坦率的说,他们的摄影水平并不象器材那么高端,但是他们的评论文字确实非常漂亮。
而另一个在中科大读博士的重庆籍网民“JACK YAN”与记者进行了网上交流。他在这个帖子中,写下了一篇长文论述成渝之争。
城市论战升级逐步
(Jack Yan.)重庆人。现在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在读博士,在他的名为《成都VS重庆:决赛刚刚开始》的热贴中帮助我们回顾了成渝论战的缘起:
“1954年,重庆被国家划为四川省省辖市,在此后的40多年时间里,行政上一直隶属四川省省会成都管辖。也正是这一转变,为成渝之争深深的埋下了官方和民间的种子。随着众多的机构向省会转移积聚,成都迅速复兴,超越重庆成为四川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仅就财政收入一项来说,重庆一度按3.5:3.5:3.0的比例上缴中央、四川和自留,因此显而易见的,“重庆为成都打工”的怨言很快很自然的就在坊间流传开来。
就这样,从民间到官场,重庆按捺不住心头的某个梦想,开始了脱离的异动。从计划单列到沿江开放,再到后来对万县、涪陵和黔江的代管——终于,凭借摆得上台面的理由、微妙的高层关系和一点点运气,重庆终于得以在1997年重新成为中央直辖市。
与其说是重庆脱离了四川,不如说是重庆脱离了成都,因为后者才是民间所认为的所有这一切行动的最大目的所在。脱离成都后,重庆看到了希望,并开始摩拳擦掌起来,于是成渝之间的论战也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弹药是稀缺的,机会是有限的,时间也是紧迫的——对于重庆和成都两座双子之城来说,不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来个漂亮的“一本”压倒对方而成为西南乃至西部的中心,那么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恐怕都无法摆脱空怀梦想的困局!
要想成为中心,超大规模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不在交通上和出口上受制于人,成都除了巩固自己的航空中心地位以外,更是在川内不顾重重质疑义无返顾的开始兴建泸州港。外人也许不理解,放着重庆港这样一条阳关道不走,为什么要去修建一个无论从运力、规模和成本都无法与重庆港匹及的泸州独木桥?但是,重庆和成都所表现出的超乎寻常的竞赛热情,却很难不让人印象深刻。
![]() |
八十年代成都的标志建筑,上市公司——蜀都大厦,如今已被江苏企业控股,更名委舒卡股份。 |
随着官方有意无意的与对方拉开距离,随着地方保护的樊篱越树越高,随着一个又一个特大工程的进行,成渝两地民间的热情也被极大的煽动了起来。2002年,网络在这两个城市已经进入了相当的普及,网上斗地主、打麻将已成为重要的娱乐,当然的,城市论坛也在这时进入了成熟。你比总量,我就比人均;你比数量,我就比质量。一边说成都不顾其他四川人死活啦,并拿出成都和全川的巨大数字差异来佐证;一边说重庆机场比成都落后N年啦,并拿出两地航空统计出的货邮吞吐量来比较……
而《48小时·成都印象》这样的帖子从今年10月份起在城市论坛上点击率在1个多月内一路飙升,也算是开了城市论战的新方式了。跟以往简单引用新闻媒体报道的方式不同,网友们开着大奔‘深入敌后’,采写第一手的新闻、揭露最赤裸的真相,在“原创”的过程中,他们想暴露什么就暴露什么,想揭露什么就揭露什么,镜头可以最为从容的对准对方最肮脏、最落后的角落,从自己的角度把它们无限的放大。”
祸起新周刊?
在成都,只要说是《新周刊》的忠实读者就能结交到朋友,就像当年只要唱《国际歌》就能找到同志一样。
就是《新周刊》,在本世纪的头一年,将成都“封新城”为“第四城”。在这本杂志看来,占中国幅员56%的西部,如果只挑一座经济实力最强、生活水平最高、人文气息最浓、声誉最久远的城市,那她就是成都了。
在整整四十页的杂志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成都美女的评价: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
结果这本杂志当期就在成都被买断了。但是事后有人评论:新周刊在新闻采访不力情况下炮制出了“第四城”的概念。
对于这篇当时引起轰动的“第四城”专题的策划制作,《新周刊》编辑部随后在它的网站上刊出了一篇《“第四城”是怎么“炮制”出来的》,颇为自豪地介绍了这次策划的萌芽、采访过程。《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在一次回答记者问题时“随口作答”成都会成为“第四城”,于是便产生了做这样一个专题的想法,随后记者倾巢出动找素材,论述为什么成都会是“第四城”;经过约一个月的采访,《新周刊》就得出成都“将是在新一轮的城市赛跑中,中国人公认的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第四城’”的结论。这篇报道带来了《新周刊》自己也没有料到的影响,在重庆与成都两地的长期论战中,第四城的称谓成为双方攻守的重要堡垒。
数年之后,国家统计局在最新的“封城榜”中,将重庆排在了第三十六名,而成都在第11名,对于自身实力的自信与数据的反差使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重庆人产生强烈反弹。而象“巴虎”等人这种具有某种极端城市主义情绪的年轻中产,便开始了更有实质意义的举动,将网络口水战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有专家评价,重庆人和成都人的劲头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城市那种担心被挤下头等舱的恐惧。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至少我们的政府在担心市民缺乏主人公精神的时候,这些网络上的活跃分子能够让他们感到欣慰。虽然,他们的举动显得有点过激,当然,你也可以宽容地认为他们是“顽皮“。
![]() |
这种景观在成都其实很多,即使是在非常繁华的地带! |
■摘引:巴虎对成都的评论
第四城人在省上20年关怀逐浪高的时代里,过起了舒服安逸的小日子,人逐步变懒了,进取心也没有了,天天排排坐,吃果果,在茶馆里飞长流短,在麻将上消磨时间.肌肉一天天松驰,面色一天天苍白.,休闲懒散的日子过惯了,而一旦置身于实力和竞争的拷问,所有的人心里开始发虚,开始焦虑和恐慌.
第四城人缺乏的是冰火洗礼后的坚强意志,缺乏百毒不浸的心胸,缺乏难于平静的心灵.
成都市民的时尚气中充满草根气质.穿着y名牌服装的往往是收入低下的一般市民.爱一窝蜂接受外来的东西.不怕上当,最不怕接二连三的上当,上世纪初现代商业在重庆风起云涌的时候,当重庆三大商战震惊全国的时候,成都人还在自然乡集上赶场贩货,以物易物.,当重庆大亨如李耀亭,汤子敬,卢作孚富甲西南,享名天下时,成都人还在灯草茶叶子烟中围锣听戏.。
迪康今日在重庆开业,这个成商集团旗下的最好品牌,没留在大本营成都,却东迁到重庆.
成商是成都唯一的商业上市公司,是成都商业的旗帜,它的东迁让成都商业陷入尴尬.但这是市场规律,没办法,在成商眼里只有一个市场现象:快意重庆,落寞成都.
成都男人自古缺乏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气.缺乏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霸气.也缺乏把酒问天披襟望海的爽气,缺乏侠肝义胆敢做敢当的勇气。
成都有钱人是郊县靠打铁卖饲料发家的土伙,带有浓厚的中江口音.大都没有文化,但名片上印满了各种显赫的头衔。他们,不懂得时尚和精致.,没听过《挪威的森林》和看过《时间简史》,更不知道杜拉斯和法布尔为何人。
他们有自已的世界观和内心规模。喜爱硕大的黄黄的金戒指,喜爱黑色的豪车,喜爱大声武气和呜嘘呐喊.,喜爱上馆子不受约束,大碗胀饭,大碗海酒,喜欢路边发廊和皮尔卡丹服装。
有时露富摆阔,却心痛钱.对一些大菜名品不屑一顾地大加指责,然后做出很有经验的样子,弄些便宜货色来充塞.,然后高声喊结账,低声求打折。
不管是磅礴还是无格,它都指明了“红苕们”的一个心理方向,那就是:我喜欢私奔,和我自已……
民间意气之争形象双双受损
城市主义的对垒
和一切男人间的对谈最后的主题都会落在女人身上一样,在各大城市论坛上,凡有重庆或成都的网友贴上任何有关于两个城市主题的帖子,就会被认为是别有用心,就一定会引发一场成渝之间的实力比拼的大争论。所有的跟贴也就一边倒似的将城市发展的主题演化为成渝对立的主题。
比如新华网11月末的一条署名“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发贴中,转引了央视“重庆20万棒棒军,出路何在”的新闻稿。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跟贴中的第一帖就由网友“我在重庆,我爱重庆”率先发难:重庆有20万棒棒军,成都还有30万三轮车夫呢?岂不更难办?
一本叫《新周刊》的刊物,已经不失时机的给这种维护各自城市利益的社会心理形态起好了名字,分别叫做:重庆主义、四川主义。
社会心理学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维和感情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这时就会产生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移情作用”,比如网上的关于成渝比拼的很多评论,同城的人怎么说,我也就怎么说,很多时候其实也就是一种意气之争。
同样的对立情绪其实也体现在两地的学界。关于两地之间尽释前嫌,加强合作的建议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大多还停留在纸上。在去年中标国家“十一五”计划的“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中,可以看到,这个课题是重庆和成都的两位学者合作提出的。然而有趣的是,学术思想趋同的两位合作者却在“成渝经济一体化”的叫法上存在分歧。来自成都的学者,喜欢叫做“成渝经济区”。这样叫起来也很顺口,然而重庆的这位,却觉得成渝经济区,把“成”放在“渝”的前面听起来别扭。更重要的是,排序的靠前可能就意味着将来资源分配时占先。但是又不好明说啊?!总不能叫渝成经济区,也不好听。于是就别出蹊径,叫做“打造长江上游经济核心区”,不排序列,名义上就是两个中心城市,两个经济高地。但实际上谁都知道,重庆才是真正地理区位意义上的长江中上游的城市嘛。成都即使是,也就是支流边上。学者们当然不会跟我们明说学说命名学背后的“明争暗斗”,不过就算这是一段学术史上的逸事,也足以窥两地民众心态之一斑了。
对立提升社会成本
对立情绪导致了一些不可思议事件的发生。有重庆网友举例:其所在的单位有个项目已经进入前期工作阶段,但是后来由于进入了四川境内,请求四川政府帮忙,但是你猜他们怎么说?他们私下给我们说“如果是其他省市的问题我们可以帮忙解决,但是重庆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解决,这是惯例”。该网友叹道:我们单位前期都投入了几千万,现在全部打水飘了,这些钱都是重庆的国有资产啊,你觉得我该怎么想?
一个网友比较忧虑,她说现在这种成渝对立的情绪全国人民都快知道了。她的原帖是这样的:“最近我一个宁波同学对我说,在他们的家乡流传着,只要你是外地人,你到重庆了以后就会被当地人拉着然后大肆渲染说四川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川渝之间的争斗已经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形象了!你们发贴以前自己先想想有没有玷污自己的城市!!!”
她说出了部分事实。很明显,对立的两城都在付出高昂的社会心理成本。最终是双方的形象同时受损,弄得两败俱伤。其实任何一种刻板印象都不能代表全体。就比如说全国人民都说河南人不好。其实没有人去认真的想一想,河南那么大,出事的一般也集中在河南的中南部一些历史积弊深厚的地区。北部和南部、东部的河南人整体上还是民风淳朴、人文荟萃。
什么时候,这两个城市,可以更心平气和呢?
本版图片及图片说明皆摘自“一路欢快的巴虎”等网友创作的专题,不代表本报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