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00|评论: 0

我是前妻的“后舍哥们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9 22:09 | |阅读模式
QUOTE:

我们俩有点像两只过冬的豪猪,靠得太近,会扎着对方,离得太远,又会觉得冷。必须找到合适的距离,既能相互取暖、又不会伤害对方——做邻居是我俩之间的最佳距离。

                                          文/西风瘦马

相声演员戴志诚和小品演员杨蕾转眼已经离婚快5年了。比较特别的是,离异似乎没给他们留下什么嫌隙。直到如今,他们住在同一小区同一楼层的前后楼,中间只隔了20米。谁都没有因为离婚而刻意搬家回避对方,反而像一对好邻居一样,经常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吃吃喝喝。2007年7月,记者采访了戴志诚及其亲朋好友,细细解读了他与杨蕾之间的情感世界……

茄子和黑鱼的婚姻是毒药

跟杨蕾结婚前,我们已经认识了10年,因为总是一起演出,慢慢变成了很好的朋友。

杨蕾那时很出名,脾气也好,开得起玩笑,我经常说她会演戏,人也好,就是长得难看点。她也不生气,跟大伙儿一起哈哈直乐——有这种开朗心态的女子,确实不多。

转眼间杨蕾已是“奔三”的人了,仍然单身,我觉得作为朋友该帮她上点心,于是伙同一帮说相声的弟兄给她介绍对象,逼着她去见面。偏偏杨蕾一个也看不上。次数多了,周围的朋友就开始起哄: “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你该不是看上小戴了吧?看你们俩倒是挺般配,要不你们这对大龄青年干脆凑合凑合,一起把个人问题解决了吧?”

我俩处对象?这是我们都没想过的。不过,认识这么多年,我也觉得两人间的确有那么点与众不同的热络,甭管那叫不叫爱情,起码,我俩在一块儿的时候不别扭,而且都还挺乐和。加上两人都知根知底,也都觉得般配。很快,我们顺应民意“凑合”到了一起,于1997年结婚。

做夫妻跟做朋友的差别太大了,我俩带着朋友的惯性闯进了围城,顿时就在这座城里迷了路—— 我发觉,以前我欣赏的那些杨蕾身上的优点,到了婚后,竟然一下全都变成了缺点。比如杨蕾特别热心,只要有人求助,扔下手里的事儿就腾腾腾赶过去帮忙。结婚了还是一样热心快肠,两人正在家吃着饭,一接到电话,她扔下一句“谁谁跟老婆打起来了,我去劝劝”就跑了。

杨蕾是个急性子,做什么事情都风风火火。我是个蔫脾气,做事有点磨蹭,老是慢半拍。她知道我这个毛病,以前也从来不为这个跟我着急,可结了婚,干的第一架就是因为这个。

那天,我们约好了下午5点在赛特门口见面,然后一块儿去吃饭。我坐的公交车,碰上堵了会儿,眼瞅着到了5点,我还差两站路。

传呼就来了,一连就是三个。我知道她准时到了,肯定在赛特门口着急。我也急,但是没办法,人在车上身不由己。又过了几分钟,传呼又来了,留言是“5分钟内回电话!”

我琢磨着如果现在下车回电话只会更耽误时间,还不如到了再回。等下了车,已经过了10分钟了。再回电话过去,没人了,只能又传呼她,没动静。等了半个多小时,她又呼我了,留言是: “饭局取消,我已经到家了!”

我那个火当时直往头上蹿,当晚两人就一通大吵,谁都觉得自己委屈: 我又不是故意迟到的,不回电话是不想耽误更多的时间;她却觉得如果我及时回了电话,她再等等也无所谓,但是受不了我这种对她的留言不答不理的行为……再小不过的一点事儿,硬是被我们上纲上线到死活收不了场。最后传出去了,惊动一帮朋友过来做说客,这才算是别别扭扭地和好了。

诸如此类的小矛盾像雨后的蘑菇一样往外冒,按都按不住。我俩在舞台演完一出了,回家就开始唱另一出,颇有点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的架势。

一次杨蕾过生日,我俩出去吃饭,点了油淋茄子、黑鱼汤等几个菜。吃完,就都开始肚子痛,医生说是食物中毒。我们这才知道,茄子跟黑鱼同吃,就跟服毒差不多。

两人躺在一个病房里,杨蕾忽然说: “我们离婚吧。我今天才明白,我们俩就像茄子和黑鱼,分开来都是好东西,合在一块儿就是毒药。”我点点头: “你是个好女人,我也不是个坏男人,可好女人跟好男人在一起,未必是好夫妻……”

2002年,结婚6年后,我们再次回归单身。

解析曾经的婚姻感觉不坏

我们住的这个小区在开盘时为了打知名度,只要是像我们这样有点名气的人去买,都有不少优惠。那时我们还没结婚,所以一人买了一套,还都是顶楼,只是不在同一栋,前后楼,中间隔着20多米,站在阳台上,声音稍微大点就可以直接聊天。

结婚以后,她多半住在我这边,偶尔吵架了会跑到对面去。离婚了,她把自己的东西收拾收拾,搬走了。

喧嚣了6年,骤然间万籁俱寂,没了杨蕾的大嗓门,我居然觉得挺不习惯。

透过落地窗往外打量,杨蕾在对面晒被子,晒完了也不进去,站那儿冲着这边发呆。我走到阳台上,杨蕾忽然问我: “我们还是朋友,还是邻居吧?”我冲她点点头: “有什么要帮助的,别跟我客气!”

我俩在一起的时候,家里的活儿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在干。不是她不做,而是她做事毛糙,每次她干完了,我多半都要返工再来一次。一来二去,她也就不再给我添乱,由我一个人慢条斯理地收拾。

所以,做了6年老婆,杨蕾还是没成为一个好主妇。而我,属于那种极少数可以享受家务的男人。闲着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听着歌儿在家做家务,该洗的洗该收的收,偶尔还要改变一下家具的方位,弄出点不同的感觉。心情再好一点,我还会自己下厨做上几道小菜,或者一个人独酌,或者叫几个朋友共饮。

离完婚的第三天,我下了次厨房,正琢磨叫谁过来喝点小酒,杨蕾给我打电话了: “看见你做饭了,我还没吃呢!”“来不?”“你欢迎不?”“欢迎!”“好!”过了5分钟,门铃就响了。

这才几天没见,杨蕾就懂了礼节: “这瓶酒我放了很久了,不能白吃你的饭,你出菜我出酒好了!”两人都刻意回避了那不怎么愉快的6年,话题放在结婚前的那些回忆上,聊得很愉快,喝得也很痛快。临走的时候,杨蕾说: “能经常过来蹭饭吗?”我回答: “多大个事儿,加一双筷子而已……”

我自己都有点闹不明白,为什么我俩离婚以后,竟然比离婚前的关系更好了——杨蕾又恢复成以前那种大大咧咧风风火火的状态了,隔三差五给我打电话: “又看见你在做饭,什么菜?”接着就带点吃的喝的过来了。两人推杯换盏地吃饱喝足,开始胡说八道: “奇了怪了,没离婚的时候咱俩怎么没这么亲近过?”“那时候忙着干架了,哪有这情调?”“我就不懂了,当时为什么会为那么点夹不上筷子的破事儿吵得势成水火呢?”“你要是懂了我们就不会离婚了……”

老在一起说说谈谈,我们也就不再避讳谈起那段失败的婚姻了。虽然我们已经离婚,但能够在一起解析曾经的婚姻,这种感觉并不坏。

杨蕾喜欢帮人,也喜欢使唤人。如今,使唤得最多的当然就是我了。都不是什么大事,团里分点过节物资什么的,能直接吃的就叫我给她搬上楼,不能直接吃的,就叫我搬回家,留着她以后过来慢慢吃。至于下水道堵了、保险丝烧了、热水器打不着火了……她绝不跟我外道,一个电话就来了。我乐颠颠地下楼上楼帮她搞定,然后再下楼上楼回自己家。

我俩离婚的事儿一直没跟家人说,老人年纪都大了,犯不着让他们为了我们小辈的事情着急上火。离婚半年后,杨蕾的父母从西安来北京看我们。杨蕾早早跟我打招呼: “这个忙你得帮,千万别演砸了。”

人还没到,我先做了回钟点工,帮杨蕾把她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开着车跟她一块儿去火车站接站。把二老扶到她家,杨蕾陪着说话,我系上围裙下厨房做菜。杨蕾的父亲一个劲儿夸我: “小戴还是那么能干。”杨蕾的母亲问我: “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你们俩可都老大不小了……”

二老在北京的日子,我这个“女婿”几乎全天候陪同,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才回自己家,理由杨蕾早编好了: “妈,我跟你睡一块儿说说话,爸一个人睡客房。小戴的房子就在对面,叫一嗓子他就能听见,不碍事的。”

送走二老后,得知我也打算回天津看望父母,杨蕾问我: “也要我帮忙吗?”“要,当然要。”于是,又是一出“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好戏。

离婚离家不离心的日子

我们都习惯了这种离婚之后做邻居的生活。因为我们之间不存在谁对不起谁的问题,所以我们心里都没有芥蒂——这使得我们的邻里关系非常和谐。

我唯一一次卷入绯闻是在离婚1年后,2003年,候耀文跟袁茵也因为感情问题离婚了。于是开始有传闻说我是因为袁茵才跟杨蕾离婚的,如今袁茵跟耀文离婚是因为要跟我结婚。

耀文两口子也住在这个小区,大家是朋友也是同行,一直以来,我们两家走动得都很亲热。我曾经跟杨蕾说过: “耀文比我有福气,娶了个那么漂亮的媳妇儿,可比你强多了。”说说而已,带着点羡慕——每个男人都会觉得别人的媳妇儿强,这是所有男人的毛病。

除了这么点艳羡外,没别的意思,那么熟了,犯不着专啃窝边草吧?杨蕾也明白,所以她根本不拿这个说事儿。

我还在琢磨该怎么辟谣呢,杨蕾先跳了出来,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很彻底地讲述了我跟她离婚的事情。她很明白地告诉所有人,我们离婚绝不是因为什么出轨外遇,主要是因为性格不合。她还声明,虽然已经离婚了,我们还是很好的邻居,对于我的生活她依然很了解,她可以证明我的清白和为人……一场风波就这么过去了。于是,我们又回到了那种好邻居的宁静日子。

住在我们这个小区的熟人还很多。那时,金斗、李建国……偶尔我们会凑起一桌麻将,人齐了,差个端茶倒水的,想都不想就一电话把杨蕾弄来了。她不爱打牌,但喜欢看牌,我们在桌上鏖战,她在一边伺候着观战。她一般只看我的牌,比我还紧张。一看见我叫和了,马上就去别家看看有没有“炮”。金斗曾老拿她开玩笑: “到底是夫妻一场,怕小戴输钱呀?”她也不恼,笑眯眯地回敬一句: “光不输还不够呢,要赢才行!”

转眼离婚快5年了,我俩在离婚后,竟然又友友好好地做了这么久的邻居,而且完全习惯了这种离婚离家不离心的日子。在我心里,她是我最好的女性朋友,她也认定我是她最靠得住的男性朋友。

我们俩有点像两只过冬的豪猪,靠得太近,会扎着对方,离得太远,又会觉得冷。必须找到合适的距离,既能相互取暖、又不会伤害对方——目前看来,做邻居是我俩之间的最佳距离。(来源:《家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