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62|评论: 14

【中外节日大全】清明节(4.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6 10:41 | |阅读模式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0:42 |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0:43 |

清明节诗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0:42 |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0:46 |

15名中国媒体人、学者发布《清明节文化宣言》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日子。今年的清明节也是  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后的第一个节日。值此之际,15名中国的媒体工作者和学者,包括北京的作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凌沧洲,浙江的媒体人昝爱宗,北京的媒体人温云超、蒙令华等在《清明节文化宣言》中提出了人们应该祭奠什么祖先,传承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他们在宣言中说,在这个传统价值观混乱的艰难时世,……让清明节成为我们华夏子孙反思祖先痛苦历史的时刻,让我们祖先的勇气和自由的精神重回我们心中。这份宣言还说,清明节要超越狭隘的家祭的层面,上升到对我们民族自由之魂的追寻上,上升到通过追忆祖先而关怀我们每个公民的个人自由与基本人权上,上升到普遍的言论自由与思想自由上。宣言中还特别例举了一些中国历史上为说真话或者为维护独立人格而作出牺牲的人物,比如北京大学学生林昭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因为说真话而被打成右派,并于1968年被枪决;还有二十世纪初期的革命宣传家邹容。他因为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满清帝国,建立独立自由的国家而被判刑,并病逝于狱中。这份宣言的作者还推崇历史上被称为“遗民”的特立独行之士,比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朱舜水、顾炎武等人,认为他们是不与征服者合作的追求自由之士,我们每逢清明节,都会在心中,在网上为这些自由之士焚香。

这份《清明节文化宣言》的执笔者凌沧洲接受我的专访时提到他们为什么在清明节到来之际,要呼吁为传统中国文化挖掘一种新的价值观:

“因为如果不知道我们祖先自由的一面,他们高尚的一面,那么,我们发掘的可能是他们的糟粕。比如说十几来的电视剧,荒唐到什么程度?李卫和刘墉都是文字狱的打手,都是破坏言论自由的打手。”

凌沧洲提到的刘墉和李卫就是风行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和《李卫当官》的主角。凌沧洲还提到美国电影《勇敢的心》。这是一部描写十三世纪苏格兰英雄华莱士带领苏格兰人民起义抗议英格兰统治的电影。凌沧洲通过这部电影讲到他们发布这份《清明节文化宣言》的目的: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华莱士这样的人呢?我们的结论是有。但是没有表现出来,被古往今来的征服者们的防火墙和过滤网给屏蔽掉了。所以,我们的清明节文化宣言虽然很短,但就是想起到这个作用:透过信息铁壁,透过防火墙的过滤网,我们去看看我们的祖先曾经为了自由付出过什么样的鲜血和热泪,为建立公民社会而努力。”

在这份宣言上署名的《中国律师观察网》创始人赵国君也告诉本台,因袭清明节的传统和习俗是应该的,问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今,人们应该如何因袭这个传统,祭奠什么样的祖先:

“中国人有一个逝者为大的传统,好像死的人永远比活着的人更伟大。这是中国人缺乏是非观的典型表现。我们并不认为所有死去的人都是我们的先祖,我们并不认为手上沾满了鲜血和那些非人道主义的人是我们应该祭祀的祖先。生活在21世纪,我们应该有一些辨别力。”

最近不仅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还有端午节和中秋节也成为人们可以休假纪念的传统节日。凌沧洲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向传统文化转向的一个标志:

不过,凌沧洲并不认同  所倡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举行大规模的祭孔,祭黄帝的活动,他认为这些活动充满儒家为权力辩护的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0:47 |
还原中国历史真相,追寻祖先自由英风
--为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一种新的价值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2008,中国大陆的路上行人终于可以放假去“断魂”了,去追思祭奠祖先。

在第一个“清明”法定假日来临之际,我们作为对过往历史孜孜不倦进行研究的学人群体,心潮难平,追古抚今,追寻失去的传统,我们这群学人提出“还原中国历史真相,追寻祖先自由英风”的倡议,供追寻清明节核心价值与文化内涵的人们研讨、批判。

1. 清明节的传说,出自春秋时代的晋国。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食君王之禄;我们完全可以看作一个古人保持独立人格的尝试,看成人民对君王心存疑虑,对介子推寄予同情的心理诉求。这个节日以悲凉的气氛开始,凝聚了古代人民对残酷现实的冷静认识。

2. 清明节诞生于古老的华夏大地,千百年以来,一直是汉族人民所传承的民俗。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在近1000年来数度被征服的历史,一般书籍中讳莫如深,都称之为统一。而对宋亡后、明亡后的特立独行之士,不与征服者合作的追求自由之士,传统称之为遗民。而在我们看来,郑思肖、谢翱、林景熙、朱舜水、王夫之、顾炎武这些人正是我华夏民族的自由志士。在我们今后的著作中,将不再沿用征服者的术语,称这些自由志士为遗民。我们每逢清明节,都会在心中,在网上为这些自由志士焚香。他们是被征服者的防火墙屏蔽的中国版“勇敢的心”。我们清明节纪念他们,为的是让我们及儿孙后代永远感受到他们的热血和心跳,让铁链永不能锁住我们的灵魂。

3. 历史的罪恶始终未能正视,我们在清明节愧对先人。在征服者王朝时期,征服者做下了许多文字狱迫害大案。当今影视和主流媒体不仅回避这些血淋淋的真相,而且通过辫子戏和电视讲坛美化康雍乾等暴君,美化李卫、刘墉这些文字狱打手,思想铁壁合围的走卒。在清明节,我们要怀念追求言论自由的英雄们,如吕留良等人,让他们反抗暴政的勇气鼓舞我们一代代儿孙。

4. 清明节我们还要追思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他们的主要功劳在于推翻了笼罩在一个民族头上的枷锁。

5. 在清明节,我们要鄙视祭奠家奴的行径,有许多家奴为了一姓一帮的权力垄断而血染黄沙,这些人不在我们祭奠的行列。

6. 我们坚信,终有一天,会有以民族英雄、言论英雄吕留良、邹容、林昭等人为主角的影视文艺作品问世;终有一天,会有超越祭孔规模的公民隆重盛典,来祭奠中华民族历史上为言论自由献身的英雄和烈士。

在这个传统价值观混乱的艰难时世,在这个传统价值观也能成为权力的装饰品的时代,在这个岳飞已被权力卑污的黑手逐出民族英雄谱并在网上被嘲笑为城管的时代,在这个文天祥被剥夺了民族英雄称号而金兀术赫然在书上称为民族英雄的时代,让清明节成为我们华夏子孙反思祖先痛苦的历史的时刻,让我们祖先的勇气和自由精神重回我们心中。我们决不是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虚无主义者,我们也决不堕入狭隘排外的民族自大者的行列。

雅典人的智者伯里克利曾经赞扬过他们祖先的勇敢,他说:“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榜样: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抵抗我们的敌人,努力把与平常一样伟大的雅典遗传给我们的后代。”

我们也决不坐视我们勇敢的祖先们自由英风沉沦,听任他们死后的英名被泼上污水,我们在清明节,比祭奠更重要的是重温我们祖先们的精神遗产:“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膝不可下头可截,大丈夫心一寸铁!”

清明节要超越狭隘的家祭的层面,上升到对我们民族自由之魂的追寻上,上升到通过追忆祖先而关怀我们每个公民的个人自由与基本人权上,上升到普遍的言论自由与思想自由上。我们,要在每年这样的不寻常的日子,为我们祖先的勇气和自由招魂,并且把这些追求自由的勇气传之我们的子孙后代。


执笔人:凌沧洲(作家,学者,媒体人)
签名:凌沧洲 ,昝爱宗(媒体人),温云超(媒体人),蒙令华(媒体人),李东辉(媒体人),黄梓峰(媒体人),张小摩(媒体人),陈星(女,媒体人),赵国君(学者),温克坚(学者), 庄道鹤(学者),秦海霞(女,媒体人)孔慧(媒体人)黄钟(媒体人)王光泽(媒体人)


2008年3月24日,第一个清明节法定假日来临之前

发表于 2008-3-29 13:30 |
[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8-3-29 18:12 |
支持传统节日。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20:19 |

 介之推(也作“介子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臣子,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上的肉熬汤给重耳喝。但是,重耳做了国君(晋文公)后,竟然淡忘了这位贤臣。介之推没有去争功邀赏,而是携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现在的山西介休县),隐居在绵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终于发现自己的身边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便亲自跑到他隐居的绵山中寻找。但只见重峦叠嶂,苍松翠柏,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晋文公的随从提出建议说,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遇到山火,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大火在绵山上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仍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找,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烧死在深山之中。
 
    重耳悔恨不已,于是下令每年的三月初四这一天,全国禁绝烟火,谁也不能生火做饭,以纪念介之推。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人都在介之推被烧死这天不举火而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最近,我通过网络又了解到: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节在中国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在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斗鸡、放风筝等风俗。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苏轼曾写过《黄州寒食帖》,第一句就是:“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可见,寒食在宋代仍是重要节日。

    在山西,由于既是介之推的家乡,又有推崇忠孝节义精神的传统,所以听母亲说,一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老百姓都一直在过寒食节。过去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但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我父母50年代初就离开山西老家,但不论在南方北方都一直保持着家乡的生活习惯。记得我小时候,每到清明前一天,母亲虽然并不让我们吃冷食,却总要念叨:“今天是寒食了”。我们兄弟姐妹也以为这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节日,可成年后却发现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节日。

    通过这一次山西之行我才知道,原来这个节日在介之推的家乡也被人们淡忘了。我想可能是在前些年的政治运动中,认为介之推对封建帝王“愚忠”的行为不值得纪念吧?但是,今天看来,介之推功成身退,淡泊名利,孝敬老母的美德;甚至重耳知错必改,知恩图报的精神,不都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吗?如果我们利用这个节日来弘扬甘于奉献、孝敬父母的传统,其文化内涵绝不比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差,也比仅仅体现节气变更的清明更有意义。

    韩国现在仍然保留着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也难怪韩国人吹嘘他们比中国人更多地继承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传统)。越南北部的一些地区也仍在每年阴历3月初3过寒食节。所以,在清明成为法定假日的今天,我们应该明确宣布清明节与寒食节是融合在一起的“双节”,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否则又有可能被韩国人抢注了去。

发表于 2008-4-8 08:13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
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
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
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
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
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
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
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
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

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
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
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发表于 2008-4-8 08:10 |
[em04][em04][em04][em04][em04]

发表于 2008-4-8 08:20 |
清 明 节 习 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 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 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 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
春阳照临,春雨飞洒,
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
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 风 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
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发表于 2008-4-8 08:17 |

清 明 祭 祖 古 今 谈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
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
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 . 严延年传》载,
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
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
"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
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

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
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

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
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
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
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
有的称"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
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
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

不少海外侨胞、华裔,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
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自古以来,
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
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
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