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905|评论: 9

[转帖]断选北大范美忠——我为什么要去中学当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30 12:54 | |阅读模式

  我大学毕业后主动到一个中学去教书,很多同学不理解,有的把疑问藏在心头,有的则直接问我为什么。我只好用他们能够理解的理由给予回答:“我想考中文系研究生,而教书的空余时间很多,我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其实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是:

  我喜欢非功利地给学生讲解传授知识的感觉,我喜欢给他们讲文学讲历史,甚至我了解不多的现代派绘画和崔健罗大佑的音乐,我不希望我们后面的一代代人象我一样被骗,象我一样中学六年什么都没学到,而到了大学一点基础都没有,一切都从头开始,象我一样中学六年一点文学艺术思想修养都没有,无论对中国传统还是西方的优秀的文化积淀都毫无了解;

  我的另一个在中学教书的朋友在他教过的三百多个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问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愿意报考师范,结果只有一两个。仿佛教中学成了没有出息没有本事的人干的可耻的职业,仿佛只有最差的最穷的学生才报考师范,而我以前教过的学生因为高考发挥不佳被调配到了师范大学,非常的郁闷,仿佛是被发配充军了一般。

  谁都知道教育对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而好的老师对基础教育又有多么重要,但是,虽然我们喊尊师重教已经喊了二十多年,我们还是看不起老师。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对一项职业和一个人的评价已经简化为对他拥有的权力大小和金钱多少的评价,对知识的尊崇程度也跟你拥有的知识本身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回报有关。而现在当中学老师意味着没有当官受贿享受特权牟取私利的机会,没有经商暴富的机会,就那么一点薪水,穷教书的,一辈子的造化出息已经判定了,肯定不会买得起豪华小车和别墅。

  其实我也看不起很多我的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但却不是因为他们是当老师的,而是因为他们的学问和人格都不够资格当老师。而我对真正有知识有人格的老师是非常尊敬的。

  社会上看不起当中学老师的,有天赋有个性有本事的人大多不愿意去中学当老师,而僵化的教学体制,应试教育逼走不多的一部分有水平有头脑有思想的愿意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导致的结果是目前中学教师素质的普遍低下。

  离开中学三年,最近我又找来高中文科教材看了看,历史和政治教材依然没有改观。但新版语文教材的变化确实很大。穆旦海子的诗歌选了,《前赤壁赋》《兰亭序》选了,《再别康桥》《雨巷》选了,甚至里尔克的《豹》也选进了辅助的阅读教材,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都选进了中学教材。但问题又来了,我通过我的一个朋友进行了了解,他说他那些教语文的同事大多表示选的文章他们都没读过,也不知道作者,甚至有的散文和诗歌读不懂,面对新教材他们感到有点恐慌,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恰好我这个朋友把我手头的陈思和编的《当代文学史教程》拿去看,那些语文老师听说里面有关于海子穆旦等人的评价,他们赶紧把书拿去,把相关评论抄到备课本上。我相信,当讲到这些诗的时候,他们又只有把一些结论念给学生听,至于从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出发进行阐释,他们是不会的。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吸引有教高素质的人到中学当老师呢?我想有两个办法:一是给他们较多的教学自由,不用既定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对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横家干涉;二是大幅度提高中学老师的待遇,使当中学老师在待遇上成为人人向往的职业。而不是象我一样,在中学教过两年书仿佛就跟做过贼似的,仿佛是一段人生历程上的污点。

(凯迪/对牛弹琴我懂)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13:15 |
  范美忠大概走过四所学校,北大毕业后先到自贡蜀光中学呆了三年,后来在广东一所私立学校呆了不到一个月,然后在杭外呆了三个月,后来到了《教师之友》做编辑,《教师之友》倒掉之后,又因为李镇西老师的介绍,到了一所没有高考压力的私立学校带课至今。

  北大毕业后在四川一所中学教书的教师范美忠,地震来临之时,没有组织学生撤退,自己首先逃跑。该老师的观点是:“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

  -------------------------------------------------

  即现在江湖中人称“范跑跑”的是也~~~~两个极端,这个人很有趣~~~~待续ING

发表于 2008-5-30 15:45 |

漫画:地震一来 教师先逃

 

四川一所中学教师范美忠表白地震先逃命,引发争论。图/张兮兮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近日,北大毕业后在四川一所中学教书的教师范美忠这番地震后的“表白”在天涯论坛掀起轩然大波。(5月25《新快报》)

  与其针对性地评判范老师的言行,倒不如由此而引发对师德建设的重新思量,即如何真正确立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震灾中,教师表现出来不同的行为,先跑是一种本能,先救学生也是一种本能。前者是作为普通人的本能,后者是作为人民教师的职责本能。也许,长期以来,师德的内容里未提及或者未明确,在危急时刻,教师该如何做的规范,更多的是强调如何规范教学之类的。那么,震灾之后,就有必要赋予师德建设新的内涵。(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文/王旭东)

 

你除了是范美忠,还是范老师

  四川汶川地震,有不少学校的教室坍塌了,当时正在上课,危急之时,涌现了不少像潭千秋这样的老师。他们有的用身子挡住变形的门,呼喊着让学生逃出教室;有的把学生护在身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给学生构筑了一道生命的屏障。人们传诵这些事迹,但人们未必不知道,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这样做的,而且,也没有人因此而去苛责教师,包括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长。要知道,道德表现可以有差异,但生命的重要是没有差异的。只要能够生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一样的让人欣慰。

  但一个叫范美忠的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上,以“地震亲历记”的形式,诱发了一个引人争议的话题。据他自述,当时他正在上课,开始以为是轻微地震,叫学生不要慌,随即地动山摇,他立刻意识到是大地震,什么话也没说,他一个箭步冲出教室,冲下楼梯,甚至还跌了一跤,第一个冲到了足球场的中间。等到学生陆续来到操场后,他问学生:“你们怎么不出来?”学生说:“我们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只看你一溜烟就跑得没影了,等反应过来我们都吓得躲到桌子下面去了!等剧烈地震平息的时候我们才出来!老师,你怎么不把我们带出来才走啊?”面对学生的质疑,范老师作了这样的解释:“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而,他说自己“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5月25日《新快报》)。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什么是“自由和公正”,也无权苛责范老师能“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甚至也不愿去分辨究竟该救母亲还是该救女儿。因为换作我,我未必就能像潭千秋老师那样无畏和高尚;作为一个人,我也没有任何在道德上优越于范老师的地方。但我想说的是,撇开道德,这里还有职责,这值得一说,而且不能不说。

  需要提醒范老师的是,你不要忘了,你除了是范美忠,你还是范老师,尤其是发生地震的时候,你是在上课。那么,你首先是范老师。作为范美忠,你可以不管你的母亲,这涉及到的只是做儿子的道德;但作为范老师,你不能不管你的学生,因为这涉及到的不仅是做人的道德,首先则是做老师的职责。有一个自称是执业律师的网民,在跟帖上提醒范老师: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老师负有保护的职责;如果确如范老师所言,范老师的行为有可能引发法律责任。道理很简单:就因为你是老师,所以学生要埋怨你;也因为你是老师,所以网民要指责你。你可以“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但你却不能无视教师的职责。

  其实,人们对范老师的职责要求,仅止于在逃离之时,能向学生喊一声:“地震了!”就算这要耗费范老师宝贵的逃生时间,但这也是你做老师的职责所在。且不说事先范老师以为是轻微地震的时候,要求过学生“不要慌”,当范老师确认是大地震了,就该修正一下自己的要求,否则,岂不等于误置学生于死地?就因为刚听范老师说“不要慌”,又见范老师一溜烟地逃了个没影儿,学生才不知所措的,如果不是因为教室特别牢固,真的坍塌了,范老师是不是也“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呢?

  还是一句话,范美忠在家怎么对待母亲是道德问题,范老师在校怎么对待学生是职责问题。道德是自律的,职责却是他律的;不讲道德只能谴责,有违职责却要处分。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来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发表于 2008-5-30 15:38 |

自由不为无耻背书



  “挥舞道德大棒”,是很令人讨厌的事情。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何况中国人长期身受“道德大棒”的击打,故而特别的害怕它。对此,我是理解的。

  于是有共识,社会健全要靠法律,靠道德很不好操作,道德大棒好凶残,而且道德又靠不住。对此,我也是理解的。

  然而,道德似乎已经没有存身之所了。我对此却未知其可。

  现在,“井绳反应”的规律是,只要有谁讲道德,就难免被称为“挥舞道德大棒”,只要是不坐牢的事情,就无妨去做做,道德评价应该从社会上消失。为此还发明了一个学术名词,名为“泛道德主义”,说人应该有道德要求,那么就是“泛道德主义”了,这便是灾难,羞耻之心,应该人人无之,一切用法律来摆平,灾难才可以得免。

  据说,社会只有这样,才会“人性”。例如一个老师,见到危险就把学生丢下,这符合人性,因为人都是要自己逃命的。还好,救学生的,还没有谁说这违反人性。看啊,人性真是宽容,既宽容了自己的逃跑,又厚道到不把救人者归于“无人性”的行列。

  有时,他们还要讲讲客气,赞扬临难而救援他人的行为高尚;有时,他们就不这么客气了,会说救不救别人,都是选择,就像硬币哪面朝上,与高尚没有关系。

  举一个例,都江堰的中学教师“范跑跑”。这个正在上课的教师觉察地震后扔下学生跑掉,仓皇之际甚至没有喊一声“你们也快跑”。面对失望的学生,他解释说:“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总之,“我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

  一个人没有道德负疚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做事正当,另一种可能是没有道德。一件事做得正当,可以在这件事上没有负疚感;如果没有道德,那简直就是打了负疚感的疫苗,无论何事,都不可能负疚了。一劳永逸,还是打负疚感疫苗划算。

  不过,要去掉负疚感也行啊,你不要拉上一些好东西来陪绑。中学教师“范跑跑”扔下他课堂上的学生跑了,跑就跑吧,还要拉上“自由”、“公正”等等来垫背,好像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就会这样做似的,人一追求自由和公正,就没有责任、岗位、职业要求可言;又像自由和公正太稀缺,非得让追求者跑掉,以便保存种子。

  “先跑教师”跑了,写下了自己的经历。跑是在追求“自由”、“公正”和“反专制”,写是因为要反对道德绑架、反感伪善。有不少人在为之喝彩,跑得好,跑出了人性,跑出了本能。我想了一下,本能是跑出来了的,强奸犯实施强奸也奸出了本能。但跑出了人性,我怎么没看出来,扔下学生跑有何人性可言?你跑就跑吧,与自由、公正、反专制有什么相干?道德绑架、伪善,或者道德大棒、泛道德主义,是要反的,但拜托,请先有道德,再来谈怎么反。还有人赞其坦率,戈培尔也可爱了,谎言千遍即真理,何其坦率啊。

  无耻便无耻,不要说这是因为你在追求自由,信奉自由主义。我确实看到一些自奉为自由追求者的人,正好就是反道德的先锋,好像道德就是绑架,就是大棒,善就是伪。我不知他们信奉的到底是什么自由,放弃人之责任的自由吗?有时候,他们会怪中国之不得进步,乃是因为没有宗教,但宗教是什么呢,对于一般的人,也无非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善的信仰,但这些不正是你们要坚决摒弃的吗?

  人而无耻,百事可为,既然你只相信坐牢之事做不得,道德不在你考虑之内,还会有很多无耻之事可做。但你要做便做,不要还糟蹋一遍自由、公正和名声,说这是因为你皈依了自由和公正。

  来源:南方都市报  □刘洪波(长江日报评论员)

发表于 2008-5-30 15:31 |

“先跑教师”缺失的不是羞耻感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近日,北大毕业后在四川一所中学教书的教师范美忠这番地震后的“表白”在网上发表后掀起轩然大波。(《新快报》5月25日)

  在灾难到来的瞬间,有人选择了独自逃生,也有人选择了牺牲自己拯救他人——我们对后者给予崇高的敬意和无尽的缅怀,但对于前者,也没必要上纲上线。因为,无私与自私同样是生命的“特征”,以“自私”的心态保全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本身没有什么好指摘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有权利选择自私,但没有权利鼓吹生命自私和不尊重生命无私。

  故而,教师在地震前抛弃学生自己先跑了,或许这并不无耻;但接下来,表现出来的如此洋洋自得的态度,却注定是一种无耻。这是“先跑教师”引起舆论批驳狂潮的关键所在。很多网友都在为“先跑教师”的无耻而痛心和愤怒,可在笔者看来,他所缺失的却不是道德羞耻感,而是基本的生命意识。

  毫无疑问,“先跑教师”之所以敢于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自私”与真实想法,并与网友进行“交锋”,其意并不是“挑衅”,而是基于一种狭隘偏颇的“价值观”——在他看来,牺牲是选择不是美德,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展开义务层面的救助,独自逃生是自由和权利。因此,他没有任何道德负疚感,认为自己没有做错,甚至还试图将这种狭隘的生命观念传播给公共社会。

  实话实说,在突发性的重大公共灾难中,对于生命自私,我们要保持一定的宽容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无私的生命之美。非但不能放弃,还需要大张旗鼓地倡导和褒扬生命无私的道德精神。道理很简单,个体生命的无私必然会挽救众多更弱小的生命,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生命的无私性是积极而无价的,永远是人类生命追求道路上的文明旗帜,也是与生命共存的生命意识——对他人、对公共生命天然的人性关怀。生命高于一切,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而文明视野下的生命意识本身就涵盖有生命互助、生命悲悯等诸多“要素”。很显然,“先跑教师”公开叫嚣生命自私,正是生命悲悯缺失的一种体现。在他的“生命词典”中,只有自救的“解释”,没有了人性大爱的“阐述”——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指望他去帮助学生逃生,只能是奢望。

  作为一个教师,没有体现师德闪光;作为生命个体,没有展现生命之美——或许不能苛求“先跑教师”去抛弃生命自私,但至今不去直面自己的人性之劣、生命意识之缺失,却让人反感和警思——将之钉上道德的耻辱柱,远远不如以此为契机推动公共性的生命意识教育更有价值。(凯迪网络/陈一舟)

发表于 2008-5-30 23:39 |
   老师也是人,生命谁都该珍惜.地震的瞬间能有如此的快的反应,算是比较机灵了.也是人的本能.不过大谈特谈总是不好,言多必失.他活下来,对社会还能做出贡献,死了不就一堆白骨么.地震来时,时间相当的短暂,喊一句快跑,不一定能救的了一个学生,老师都冲出教室,间接也给学生提示生命危急的信息.世间有百态,他比那些监狱的罪犯,贪官,我看好了很多.不一定就象罪人一样批判.

发表于 2008-6-23 18:59 |
[em05][em05][em05]

发表于 2008-6-26 21:38 |
[em04]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