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西都市报消息 “青居航电枢纽工程截流后,宛如群星般的城市灯火点缀在明镜似的江面上,疑是银河落九天,令人如痴如醉!”昨晚,南充市民陈启波站在嘉陵江南充市区江面的“江之韵”游船上,望着壮丽景象不由赞叹起来。作为在南充生活了25年的老南充,陈启波深知,嘉陵江有如此壮丽景象,是四川省及南充市政府的“民心工程”———渠化嘉陵江、打造“水上高速公路”的结果。 渠化嘉陵江254亿造“水上高速” “嘉陵江上滩连滩,滩滩都是鬼门关” 嘉陵江是长江三大支流之一,全长1153公里,纵贯陕西、甘肃、四川、重庆4省、市,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嘉陵江四川段长589公里,重庆段140公里。在四川段中,南充段占了298公里。 嘉陵江被称为南充的“城市之源”,是南充的母亲河,她流经南充所辖9县(市、区)中的7县(市、区)(阆中、南部、仪陇、蓬安、顺庆、高坪、嘉陵)。但是,嘉陵江流经地区多系山区,河床较浅。广元至重庆的主航道,有险滩345个,“嘉陵江上滩连滩,滩滩都是鬼门关。半年走一转,十船九打烂。”这首民谣道出了嘉陵江曾经的恶水险滩。1981年嘉陵江江水暴涨,南充成为一片汪洋,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治理嘉陵江,开发嘉陵江,成为嘉陵江沿岸特别是南充人民民心所向。 渠化嘉陵江———254亿造“水上高速” 1995年,四川省交通厅决定将渠化嘉陵江作为四川内河建设的重点。交通部门专业人士称,“渠化”是航运的专业说法,指通过梯级航电枢纽工程,将原始航道变成相互衔接的相对静止的水库。渠化嘉陵江,将投资254亿元人民币,从北起四川广元、南经南充到重庆的嘉陵江江段上,规划建设16个相互衔接的梯级航电枢纽工程,从而造出一条从广元上船经嘉陵江到南充、重庆的“水上高速公路”。 从北向南,嘉陵江16个梯级航电枢纽工程分布情况为:广元2个———亭子口、苍溪;南充9个———沙溪场、金银台、红岩子、新政、金溪场、马回、凤仪场、小龙门、青居;广安2个———东西关、桐子壕;重庆3 个———利泽场、草街、井口。目前,红岩子、马回、东西关、桐子壕已建成,金银台、新政、金溪场、小龙门、青居、草街正在施工。嘉陵江16个梯级航电枢纽工程,南充占了9个。 放眼世界,密西西比河、多瑙河、莱茵河渠化开发均为3年开工一个枢纽,而嘉陵江渠化,最近两年中每年开工两个枢纽,这样的高速度和快节奏,在世界河流“渠化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今天的嘉陵江,已成为沸腾的江,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吨混凝土注入沉睡了亿万年的河床。 年均发电95亿千瓦时千吨船队达上海 “今年冬天,南充、广元、广安等地用电都很紧张,在嘉陵江渠化工程竣工后,紧张的用电态势将有所改善!”据了解,嘉陵江16个梯级枢纽都能发电,其中,四川境内13个梯级枢纽总装机容量达210万千瓦,年均发电95亿千瓦时,这将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强大的电力保障,也将极大缓解南充电力紧张状况。 按计划,到2010年,嘉陵江渠化工程全部竣工,“水上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届时,嘉陵江航道等级将极大提高,广元至重庆将达到三、四级航道,昔日滩多水急的航道将变成水流平缓、通航保证率高、安全系数大、运算成本低、拖载量大的高等级河道,1000吨级船队从广元、南充直达重庆、上海,嘉陵江将再现百舸争流景象,成为我国内河主航道中第一条全江渠化的河流。 首尾相连16湖嘉陵江游成亮点 碧波荡漾16湖造出中国“亚马逊” 千里嘉陵万里春。嘉陵江流域旅游资源丰富,广元有皇泽寺、剑门关、翠云廊,南充有阆中古城、凌云睡佛、西山石刻,广安有华蓥山、小平故居,重庆有钓鱼城、北温泉,嘉陵江水上游开发潜力巨大。 更引人瞩目的是,嘉陵江渠化后将形成新的旅游景观———2010年,嘉陵江川渝段将形成16个首尾相连的、长长的高峡平湖,一条江上有如此多的人工“湖泊群”,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16个“湖泊”组成的嘉陵江水面宽阔、水波不兴,这同南美亚马逊河十分相似,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在考察嘉陵江时,称嘉陵江是中国的“亚马逊河”。 渠化嘉陵江所建的16个梯级航电枢纽中的第11级电站,就在南充下游23公里处的青居古镇。去年5月10日,青居航电枢纽工程关闸蓄水,南充到青居形成了一个宽度达500至1000米的“南充湖”,这是嘉陵江渠化工程送给南充人的“珍贵礼物”。2010年渠化工程完工后,南充人将获得9个这样的“礼物”。 水上游开通 企业女工首吃螃蟹 南充某企业女工罗大兰买断工龄,多方筹资,建造了南充市第一艘旅游船“江之韵”。去年7月11日,罗大兰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的“江之韵”从南充下水首航青居,南充嘉陵江水上旅游航线开通试运行。 “嘉陵江水上游开通,我们老百姓当然要去舒坦舒坦!”水上旅游航线开通不久,南充市卫生局干部罗军把81岁的岳父搀扶上“江之韵”号游船,又将80岁的岳母背上游船,罗军的妻子则扛着妈妈坐的轮椅上了游船……罗军夫妇对记者解释道:“青居电站截流了,嘉陵江变得好宽好美哟,我们把老人家弄上船让他们沿途欣赏欣赏!” 船在江上行,人在画中游。游客在船上休闲,饱览青山绿水,远观江边白塔、朱凤寺、张澜故居,真是爽呆了。嘉陵江水上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投资者,目前南充至青居已有两条游船穿梭,还有一些游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还有人准备在青居码头附近修建游客接待中心。 打造核心景区 建嘉陵江绿色长廊 7月4日至7日,南充市长杜光辉带领嘉陵江沿线县(市、区)长,深入嘉陵江沿线,就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专题调研。杜光辉提出:将嘉陵江两边距岸3公里划为旅游开发控制区,距岸5公里划为旅游开发保护区,加快沿江绿化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争到2008年建成嘉陵江绿色长廊;加大嘉陵江流域污染治理力度,严禁重污染企业落户嘉陵江沿岸;精心打造核心景区,提高景区文化品位,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为宣传嘉陵江水上旅游航线,嘉陵江沿线各地行动起来。阆中境内金银台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形成水面面积23.5平方公里的“阆中湖”,目前阆中市已制定了《库区旅游总体规划》,有20多家企业对这个项目产生了浓厚兴趣,上海奥格集团看中了临江的滨江路,正投资1.2亿元打造阆中版“清明上河图”。 其它地方也在行动。广元苍溪搞了梨花节,广安武胜搞了龙舟节,武胜还举办了嘉陵江旅游开发高峰论坛,请来中国滑水队到嘉陵江表演水上芭蕾。 “嘉陵江旅游,必将成为四川旅游的新亮点。”据悉,省委、省政府已将嘉陵江旅游开发列入全省重点工程,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的内陆河流观光旅游度假产品”目标。 办好“民心工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找准什么是老百姓“最盼”的事。各地情况不同,最盼的事也就不同。各级政府办“民心工程”,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摸清群众心愿,只有这样,“民心工程”才能真正得民心。治理嘉陵江,是川东北老百姓最盼的事情,随着渠化工程快速推进,群众的千年夙愿正迅速变为美好的现实。我们为这项工程拍手称快。 去年8月,四川省副省长王怀臣考察嘉陵江渠化工程后说:渠化嘉陵江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我们深信:随着嘉陵江渠化工程推进,受益百姓将更多,嘉陵江渠化必将为川东北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临“湖”筑巢乐水而居 “湖”边筑巢开发商笑嘻了 青居航电枢纽工程(南充市区下游)和小龙门航电枢纽工程(南充市区上游)的开发和建设,大大提高了南充的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味,靠“湖”修房子,成为南充地产界一大热点。 四川著名民营企业家、豪吉集团董事长严俊波来到“南充湖”边,成立豪吉集团·舒巢房地产公司。该公司投资5亿元在“湖”边开发南充高档楼盘———“瑞露嘉都”。公司总经理严文琦称,南充湖彩霞与白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无可复制的至美江景,在江边不“大方”对得起这至美江景吗? 南充金宇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3亿元,在“南充湖”打造了高档江景楼盘———“香榭春天”。公司策划部负责人陈建称,“香榭春天”能看见开阔的江面,楼盘就有灵气,回到水边就回到家。 “南充湖”边,还有一些高档楼盘正在精心设计、建设之中。 靠“湖”而居江边居民乐惨了 冯小东是南充市盐业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他的家和单位都在嘉陵江畔,冯小东称,青居航电枢纽工程关闸蓄水前,南充市区河段水很浅江很窄,到处都是顶出水面的乱石包,推开窗户就看到乱石头,一点都不舒服。“现在,江面开阔,江水还有点透明,我推开窗户看大江、看大船,简直是一种享受呢!” 红岩子航电枢纽工程(位于南部县)竣工后,紧邻枢纽的一片河滩已被改造成占地300余亩的城市广场,成为南部县城居民集会、庆典、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南部县城居民高兴惨了。 作为游泳健儿,南充市高坪区某机关干部唐军最高兴的是:嘉陵江渠化工程给他赠送了一个“天然游泳池”。去年10月,唐军加入了南充市白塔冬泳协会,天天在已被渠化的南充市区河段享受游泳的乐趣。 |
好,顶顶!
好, 顶!
[em01]密西西比河、多瑙河、莱茵河渠道化了?胡说八道!
人于自然要和谐发展,把自然流淌的河流渠道化,是一种弱智和无知的表现,是违反大自然规律的贪婪地掠夺。
远的不说,成都的锦江,就被完全渠道化了,请写这篇文章的记者来歌颂一下啊!看到过成都的人怎么吐你口水。
请大家看看专业记者的采访报道:
走遍世界去看河:http://tech.sina.com.cn/d/cng_river.html
罗讷河是一条被人类开发得淋漓尽致的河,是一条完全梯级化和渠化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19级水坝,把罗讷河变成了一个由许多水库组成得阶梯。然而让本刊记者惊讶的是:如此开发、建坝的河,竟不淹没田地,竟没有移民,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罗讷河:让我想起都江堰
中国国家地理 撰文:单之蔷
“我是学人类学的,博士论文是《印第安人的身份识别》。”
看着我惊讶的神态,布鲁东研究员笑着说,他是罗讷河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陪同我们看了罗讷河。我一直以为他是搞水文水利工程的。因为我刚采访完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那 里汇集了许多水文水利的学者,在中国科学院系统,一个河流研究所的成员,也大都是学自然科学的。
同样令我大感意外的是,罗讷河研究所的所长Jacky Vieux是学公共关系的。
这两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觉得在法国,河流的开发和管理,从来就不被单纯地看作是一件水利和工程上的事,而被看作是一个自然与人文并重的综合的社会工程。与河流开发、利用有关的,绝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关于河流的研究、开发、管理一定要有人文学者来参与。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三门峡大坝和三峡大坝,在大坝坝址的选择上,我不知是否有人文学者参与,比如经济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或者作家参与。总之我感觉我们选择坝址更多的是听取地质学、水利学、土木工程学学者的意见,更看重的是坝址是否为坚硬的基岩、是否有断裂、是否是地震带、是否有溶洞发育或者是否能用最小的工程量截住更多的水……,然而由于没有人文学者的参与,虽然那些科学技术专家能算出淹多少地,移多少民,但是对淹地和移民所造成的社会学、考古学、人类学……等意义上的损失,他们很难体会到……,尤其是对移民丧失了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时的心情,以及人与土地与一个地方千丝万缕的社会和情感关系,但对这些,一位作家也许比科学家、工程师更有体会。
我也想起了我在中国大香格里拉地区采访时,在雅砻江流域遇到的一个保留着古老走婚传统的小村庄,那里还有至今仍在使用的独特的地方语,但是这样一个小村庄很快就会被下面建起的水电站的水所淹没。这样的小村庄的价值只有那些人文学者——人类学和语言学的学者最能体会。
在巴黎,我见到了奥尔良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国的海外学者蔡宗夏先生,他正推动一项研究计划——罗讷河与长江的对比研究。他建议我们考察罗讷河,他认为这条河是被人类开发得最充分的一条河。他说世界上还有第二条这样的河吗?在法国境内522公里长的河段内,建起了19个梯级电站。更独特的是,为了航运、为了发电而开挖的运河与原有的自然河流始终伴随,好像一支双主题的乐曲。
蔡教授说:“罗讷河全长812公里,发源于瑞士,从阿尔卑斯山和法国中央高地之间穿过,是法国水量最大的河。又因为源头的冰雪融水,罗讷河水温很低,成为核电站最好的冷却水,因此法国的核电站大都建在罗讷河边。”罗讷河上游通过索恩河、运河同莱茵河沟通,罗讷河的出海口紧邻著名的港口马赛,自古罗讷河就是从南欧到北欧的通道,因此罗讷河两岸开发得极为充分,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从里昂到阿维尼翁,在罗讷河两岸有长达300公里的工业区。这也可能是世界上交通最密集的地方了:在一条河的两岸,有一条高速公路,两条国家公路,三条铁路和一条高速铁路。
这就是罗讷河。尽管罗讷河两岸是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但罗讷河已经告别了污染和洪水等问题,目前罗讷河所关心的是“恢复自然”。
在罗讷河研究所的布鲁东博士的陪同下,我们采访了几处湿地恢复项目。我们看到一处处精心挖出的湿地和小溪,看不到那种水泥石块的人工大堤,即使有也被装饰成自然荒野的样子,因为这里的人们不喜欢看那种人工的大堤。
罗讷河研究所的所长告诉我们:法国河流开发的总目标是:“提高沿岸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使我想起黄河的管理目标是:“大堤不决口,河流不断流,河床不抬高……”看来,黄河与罗讷河确实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全文请见《中国国家地理》第十一期)
单之蔷:
我们国家这些年来把都江堰的智慧完全丢掉了,从来没有考虑怎么样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智慧,现在世界上能找到任何一个水利工程两千多年还在用,没有了。
像这样好的我们都江堰的思想,不但被丢掉了,而且现在有人竟在都江堰前面要建大坝,我们这一次走岷江的时候,我们路过了一个大坝,简直太恐怖了,那个是巨型工程,投资也是几百亿,所有的道路都废弃了,大坝一建所有的公路都得上移,它等于是对都江堰最大的一个威胁,等于把都江堰搞成一个样子工程,没有什么用了,我觉得这是对都江堰毁灭性的打击,这说明我们对都江堰的作用认识不够,对我们祖先的智慧认识不够。
我感觉我在法国罗讷河采访的时候,他好像是学了我们的都江堰,罗讷河是一个双河结构,始终有一条运河在,这条运河不是平行的,而是编辫子一样编在一起,罗讷河有19个电站,它完全被开发的淋漓尽致,他基本上所有的水电潜力基本上被开发完毕,它完全是渠化的河,罗纳河我为什么觉得它值得我们中国人研究,就是因为它非常像都江堰,它是这样的,比如说它要建一个电站的时候,它不是在原有的河道上建电站,因为原有的河道是自然的河流,他是要在这个河旁边开挖一条人工的运河,要把这个电站建在人工的运河上,这个思想是很伟大的,自然的河流,原来的河道还保留着,至少这个景观没有大的变化,人们还会看到一条自然的河,这个水生物不会受到重大的影响,那条河还在,虽然流量减少了,但是鱼可以游过去,不像我们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
单之蔷 : 我认为人类应该是可以利用河流来为人类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发电和灌溉,这都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河流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那么当我们要建坝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怎么样对河流,那种干预要最小,还有一个,我们要考虑到人类和河流是共荣和共生的关系,在河流的两岸,世世代代居住着,河流的两岸,始终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建水库和建大坝,必然会打乱这个社会的平衡,会造成实际上更严重的,比如说我们过去关心生态平衡,关心水生物,建大坝对水生物和动植物的影响,建大坝影响最大也是人类,移民的人,建大坝应该要考虑怎么样解决移民的问题,你怎么样能够以一种合理的、公平的一种态度去对待移民,不要把一些问题遗留在今后,或者是因为移民没有更好的渠道去表达他们的意见,没有更好的渠道他们不具有这种话语权了,所以我们就可以很不公平的对待移民。
我觉得中国的水电开发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移民的问题,中国现在有1600多万移民,平均100个中国人里面就有2个移民,这些移民据调查60%都生活在贫困线,这些移民是为中国的水电建设作出巨大牺牲的群体,今后我们不希望再继续增加这种贫困线以下的人,这可能是水电开发今后面临的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希望水电开发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能够平衡方方面面的利益,达到一个最佳的一种选择。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辑单之蔷作客新浪聊天
西南水电一哄而上令人忧 澄清认识多问几个为什么
《科学时报》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陈国阶
当前在西南水电开发中,出现十分混乱的局面,产生了突出问题,若不及时调整、管理,将使我国未来的发展后患无穷。其突出表现是:
水电建设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整个西南地区几乎无河不修坝,无江不规划搞梯级。装机容量大中小并举,将水能开发作为支柱产业的战略随处可见。
仅统计川滇两省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岷江,已规划的装机容量15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就有104座,5万到15万千瓦的72座,而小于5万千瓦的水电站,多不胜数。仅新近由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查出“四无”(无立项、无可研或初设批文、无环评、无验收)的小水电就有128座。有的河段,一公里河道就建几个小水电站。大有当年“大跃进”全民“大办钢铁”之“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流域没有制作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有的只是水利部门的专业规划,有规划的也不按规划办事。总之,形成一个各自为政,先下手为强的“圈水”竞赛,出现了政府主导的“无政府状态”。
另一方面,西南地区几大流域无处不搞梯级开发,仅以长江上游为例,从三峡工程开始,干流(川江、金沙江)梯级,支流嘉陵江、乌江、大渡河、雅砻江、岷江、青衣江都在搞梯级或规划筹建梯级,支流的支流也搞梯级。金沙江干流大于15万千瓦的电站就规划12座,其中仅乌东德国、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总装机容量就达3850万千瓦;大渡河干流规划17级;岷江上游7级,而岷江的支流马边河也规划9级,岷江支流青衣江规划18级;雅砻江干流规划21级,雅砻江支流九龙河规划6级(5万~15万千瓦),另一支流理塘河规划(5万~15万千瓦8级,15万千瓦以上3级)11级。而云南澜沧江干流上游将建15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2560万千瓦;怒江中下游拟建113级,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嘉陵江干流及各支流、乌江干流及各支流也大致相似。
梯级建设已成为未来几大江河流域的“蓝图”。这样下去,几十年后,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红水河等都将成为无数断节连接的阶梯,长江之水不再是天上来,而是“梯”上来,西南的天然河流将消失。
西南地区水电建设大上乱上的驱动力是近期的所谓经济效益。为此,许多地方不顾生态后果,不顾长远的电力市场变化,不顾流域生态安全,施工粗放,不作生态与环境补偿,留下无穷后患。
例如,不少水电站建于生态环境敏感区,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为例,梯级开发已造成部分河段断流,使干旱河谷更加干旱。同样,岷江上游的电站建设,产生大量弃方,沿河就地堆放,严重影响汛期排洪;又为泥沙“创造”来源,上一级电站的弃方“帮助”下一级电站减少“寿命”。
岷江上游汶川到茂县一带是变质岩出露区,地层破碎,历史上曾因修公路越控越垮,千辛万苦才把公路沿线的塌方、滑坡勉强治住,现又大量开挖,制造新的山地灾害。
再如有的水电站建在已建成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核心区内,有的还企图建在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地之内。这些地区一方面在呼吁建设生态屏障,一方面又在加剧自然环境退化,严重违背科学发展观。
长江上游、珠江上游、澜沧江、怒江等是我国急流性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仅长江干流江段就有鱼类153种,特有鱼类44种,其产卵场都分布在这些江段。而现在遍地开花的建坝、大中小支流的梯级没有给这些特有鱼类留下一条生存空间。
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电站的建设,已将国家级“四川长江合—雷波段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大大压缩,产卵场几遭彻底破坏,多次呼吁将赤水河作为自然保护区不再建电站,实际上也行不通。至今,水系密集的西南地区竟无一条河流可以作为部分水生生物安全的避难所。
上述事态的发展,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生态学家、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媒体等早都提出呼吁,建议加强规划和管理,但至今仍然我行我素。更可怕的是,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请赞成专家“助阵”,而将有意见的专家排斥在外,甚至封锁不同意见的专家去现场考察。
由此可看出,西南地区借西部大开发的名义,大上乱上水电站,存在许多认识误区:
一方面,认为建电站就能卖电,发展经济。实际上,地方的许多小水电,能否上国家电网或地区大电网,不是地方自己所能控制的。即使勉强能上大电网卖电,电价由大电网控制,输电过程中,损耗严重,东扣西除,难有大的纯效益。在当前大上乱上水电的情况下,势必造成电力市场的混乱。
另一方面,认为建设水电站可以脱贫。这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建国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给库区留下的问题、难题多于给库区带来的效益;50年来,全国因水电站建设移民1600多万人,现在仍有1000万人处于贫困之中。其实道理很简单,山区农民的土地一旦被淹没,就失去生存之本,而电站建设方主要的着眼点是工程,对地方的补助能少一分,绝不多一厘;地方政府或许还可在移民搬迁、城镇复建中得点好处;但同时,也有可能“培养”几个腐败分子,对广大居民而言,几乎无利可言,不加重贫困就不错了,更不要说有利于地方发展了。
还有看法认为水电建设可以美化环境,发展旅游业。应该说,有部分大中型水电站的开发,形成新的人工湖泊,的确可发展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千岛湖等。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水电站而言,不少是径流电站,除了破坏河岸安全,造成“赤岸”景观外,造不出美景,也发展不了旅游;至于部分可形成库区的大中型电站,由于水污染加剧,水质恶化,治理成本极高,管理成本也极高,恐怕非旅游收入所能弥补。至于给未来河流流域造成的生态灾难,恐怕是谁也说不清的了。
还有不少地区认为发展水电可以带动高耗能产业,认为有了电能就可以发展炼铝、铁合金、建材、电炉钢等工业。实际上,许多地方地处高山峡谷,既无配套的矿产资源,交通又不便,技术水平低,有电也是无米之炊;更何况在全国市场上,发展炼铝、炼钢、水泥、铁合金等有不少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加之,山区运输成本高,难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市场上无法与已有企业竞争,往往建成之日就是亏本之时。至于造成的严重污染治理成本,更非企业所能负担。对此,许多地方是很不清醒的。
甚至许多地区争上大中型电站还有套国家资金投入的动机。他们的目的不在于项目的可行不可行,效益的有无与大小,他们心中想的只是国家的资金,造成许多建设项目的变质,要么成为喂不饱的“钓鱼工程”,要么成为永远完不了工的“持续”工程。
此外,以电代柴是山区解决生活能源的出路,部分电站虽然能起到以电代柴的作用,但当前许多电能富余的山区,广大农户仍然用不上电,原因是山区聚落、农户极为分散,许多牧区仍过着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根本无法送电。因此,以电代柴,当务之急是改造山区农村聚落,重构山区的村落结构,变分散为相对集中,变游居为定居,并小村为大村。在山区聚落规模化、集中化、城镇化之后,也不需处处建小水电。在国家或地方电网覆盖区内,只要建好农村电网,山区就能享受“电气化”。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西南地区水电站建设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组合、排序,留有空间。具体而言,应该提出这样的建设方针:选择建设一定数量的特大型、大型电站,适当配套若干中型电站;严格控制梯级数量,反对条条河流搞梯级;严禁小水电站遍地开花;电站选址应避开生态环境敏感区,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建坝;预留河流开发空间,确定无电站的区域、河流、河段;严格实施环境评价法,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电站建设要对自然生态进行补偿、恢复、重建。
远的不说,成都的锦江,就被完全渠道化了,请写这篇文章的记者来歌颂一下啊!看到过成都的人怎么吐你口水。
打胡乱说的是你, 你娃成都人就是不想看到别的城市有一点发展, 你成都府南河本来就是城内的一条臭不可闻的臭水沟, 好比南充城内的西河, 搞什么渠化, 那是钱在发烧, 而嘉陵江是全国首条渠化的内陆河流, 将建成一条战备水上高速公路, 今年嘉陵江渠化已列为西部大开发"十大工程"之一. 你最好少来发烂言!
去年11月,我到南充出差,三件事给我印象很深。一是在嘉陵江冬泳的人们,让我感叹南充人的幸福,说明嘉陵江在南充还没被污染,说明南充人还能和大自然的水亲近;二是嘉陵江大桥下随处可见被挖沙人破坏的河道,千疮百孔;三是南充人听说要修坝蓄水发电后的兴奋。其实,当一个极其强大电力的利益集团看上嘉陵江时,南充也没有发言权。
至于绸都发言人所谓的水上高速公路,你可以参考三峡大坝修好后创造的现实案例,看看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美妙。
三峡船闸紧“卡”长江黄金水道 | |||
|
新华网湖北频道10月13日电(记者 施勇峰 戴劲松)三峡大坝使长江上游通航条件发生巨变,但三峡船闸却让长江黄金水道饱受“卡脖”之苦。是工程设计失误,还是过闸船型不标准?再次拷问三峡工程设计。
船行三峡,乘客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船舶通过三峡船闸等待的时间特别长,过闸特别慢。但在三峡永久船闸通航之前,管理部门宣传口径是:船闸通过三峡船闸需要2.5小时。
三峡船闸从2003年6月18日试运行以来,船舶过闸时间一般在3.5小时以上。而且由于目前三峡工程水位在135米高程运行,过闸只需通过4级船闸,如果2006年三峡水库蓄水至156米高程时,船闸要启用5级,过闸时间更长。至于货船,在三峡船闸长时间待闸和滞留已成了家常便饭,有车主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等待上滚装船的车辆,有时一等就是几天,长长的车队有时一排就是几公里,经常把公路堵死。
和乘客、船主一样,参与三峡船闸验收的专家们也有同感。但在验收报告上签完字的10余位专家的忧虑是:从试运行情况看,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离设计要求显然还有一定差距,而这恰恰是未来数十年内长江能否重现昔日“黄金水道”风采的关键所在。
“卡”在何处?
原来在长江干流2800多公里的通航河道中,只有中下游1100多公里江段可以航行万吨级船队,而宜昌至重庆的川江段只能通行1500吨级船队。三峡天堑一度抑制了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运输潜能。
为了改善长江中上游的航运条件,加上权衡防洪、发电、水库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利与弊,终于实现了横断三峡这一壮举。 自去年6月三峡大坝实现首期蓄水至135米高程后,长江航务管理局提供的分析表明,蓄水通航一年多来,长江年货运量突破了3000万吨,比蓄水前增长了一倍。一切变化都似乎在印证设计远景:在长江上打造一条“高速公路”的蓝图已触手可及! 但航运部门的另一项监测报告无疑浇了“冷水”。往来于上中游之间的大小船只航运成本不减反增,恰恰就“卡”在了三峡船闸上:平均每天都有30多条船舶在船闸上下积压。
对在三峡坝区长时间待闸的痛苦和损失,一些船舶驾引人员和货车司机记忆犹新。一位船老大告诉,一些司机“弃陆登船”主要是冲着水路比陆路快且价格廉而来的。由于渝东、鄂西地区崇山峻岭,线路长达600余公里,路况差,收费点多,公路运输运营成本高。而两地水运里程不过320公里,同公路运输相比,水运运费低、里程缩短一半,时间节约60%以上,经济、效率高,安全有保障。仅仅在川江段行走确实快捷多了,但要再往下走就不畅了:过一次闸一般比从万州到三峡大坝的运行时间多出2至3倍。
滚装运输近年来在川江兴起,被誉为“长江上游水运新的经济增长点”,却也因船闸“瓶颈”遭遇重创。待闸时间最长的一次,让900多艘滚装船等了整整5天5夜,致使水果、肉类等一些鲜货变质,个别船方由此赔偿损失一次性高达3万元以上。一些货车司机担心车上货物被偷被抢,整天整夜守着车子和货物,不能随便走动。
万般无奈之下,许多船舶运输公司在刚刚享受“高峡出平湖”的快捷后,不得不重新选择翻坝转运的应急之策,甚至弃水登陆。于是,与长长的待闸船队相呼应,三峡沿岸又出现了长长的车队。
慢在哪里?
有关科研机构早就对三峡工程航运效益作了预测:到2030年,三峡船闸日均通过船舶44闸次,宜昌至重庆660多公里川江航道的年通过能力将提高到5000万吨,船舶运行周期将缩短一半左右,运输成本降低35%~37%。如今,三峡船闸实际运行效率远未达到设计水平的尴尬现实,已经使许多有识之士对这一美好前景产生了种种质疑。
而最尖锐的矛头指向了设计方案。今年“两会”前夕,考虑到三峡船闸运行及三峡通航情况可能会引起关注,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向交通部递交了一份紧急报告。报告称:“两线船闸在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每日仍会有一定数量的船舶待闸,而且船闸日均运行闸次离设计指标有较大差距。”
截至今年5月,双线船闸日均运行25闸次,日均通过船舶222艘次,日均运行效率仅相当于设计水平的57%。监测还显示:目前船闸实际进闸间隔时间为116分钟,这比设计的59.7分钟整整慢了56.3分钟,接近一倍。
究竟慢在哪里呢?一些专家曾向媒体解释说:过闸船型不标准,是影响当前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的关键。但三峡通航管理局的报告则认为,船型现状只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却不是根本原因。
据报告分析,导致三峡船闸目前日运行闸次与设计值存在较大差距的根源还在于工程设计问题,船闸工程输水条件变化的进闸时间延长、一闸首突出部碍航、二闸首液压设备选型不同这三大因素的影响度达到了60.75%,而现行船舶(队)与设计船舶(队)存在差别的影响度相对而言则要低很多。
尽管有关方面强调设计方案着眼的是长江航运的未来,即“设计前提是2030年后长江上船舶已经标准化”,但若仍由现状持续下去,其间20多年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如何提速?
船闸试运行一年多了,主管部门仍没有找到解决船闸提速问题的万全之策。据介绍,长江干线货运量一改上世纪90年代年均5%的增长速度,近4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去年,长江航道的货运量达3亿多吨,比上年增长了16.8%;今年前5个月,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达到1.58亿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9.2%,增幅再创历史新高。业内人士认为,在长江航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三峡船闸对长江航运的瓶颈制约将进一步加剧。
交通部水运司副司长徐光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由于受到当前运行条件的限制,三峡船闸通过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不大,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来提高三峡大坝的综合通过能力,以满足船舶过坝的现实需求,这将是长江航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的首要课题。
经过初步论证,专家们已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一是加强运行管理,提高船闸通过潜能。一年来的运行数据显示,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稳步提高,平均过闸时间由试运行初期的4.2小时缩短到3.17小时,日均运行闸次由初期的17.5次提高到27.4次,日均通过船舶艘次由初期的135艘次增加到234艘次。但相对设计年货运通过量为5000万吨的总目标仍有差距,也就是说还可以在调动、组织、保养设备等方面下功夫。
二是启动船舶标准化,既从尺寸上充分保证船闸空间利用率,又鼓励新建船只尽可能向大吨位发展,以保证闸室通过货运量最大化,逐步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船型结构。但徐光强调这需要一段时间,毕竟国家推行现有政策时,还有大量小吨位的旧船只存在,不可能全部淘汰。而且,启动船舶标准化也不意味着今后长江上行驶的全部是大吨位船只,因为长江上游有干线,也有支流,所以较小吨位的船只还会有一定比例。未来15年,交通部将致力推进三峡库区的船舶型号标准化工作,并决定2005年起开始禁止200吨以下的船只过闸,此后再逐渐提高过闸船舶吨位。
三是将本来作为特殊时期使用的翻坝转运长期化,并规定滚装船将全部走翻坝转运,而客船在高峰期时也将选择这一手段。像长江上运营的滚装船有99艘,每艘一般为120多米长、25米左右宽,与三峡船闸的单级闸室(有效尺寸为长280米、宽34米)相比,滚装船过闸时占用闸室面积较大。每天滚装船占过闸船舶的数量虽然只有10%以上,但占过闸面积却高达40%,让滚装船乘载的汽车下船上岸,途经三峡工程专用公路,绕开船闸,可大大减轻船舶过闸压力。为此,三峡总公司近期已开始在船闸的上下游兴建3个翻坝码头,以缓解船闸过船的压力。
但着眼长远,有关部门建议还是要尽快建设升船机。重庆市交通部门甚至提出要尽早论证、规划并最终在三峡大坝上建设第二座双线五级船闸或第二座升船机,并称“这才是打开长江通航瓶颈的根本办法”。(完)
(编辑 陈辉)
来源:《瞭望》第41期 |
规划建设16个相互衔接的梯级航电枢纽工程,从而造出一条从广元上船经嘉陵江到南充、重庆的“水上高速公路”
什么意思,也就是16个大坝,一艘船要到广元,要翻16个坝,到南充估计也要翻10个坝,动脑筋想想,这是什么高速公路?
华西报的那篇东西,明显是在为×个利益集团做代言,请南充的朋友三思。
更要三思的是,渠道化的嘉陵江,是南充的福还是南充的祸?
今天赞美渠化,总有一天我们要为渠化嘉陵江而痛苦。
让江河自然的生存。
渠化后的嘉陵江:沙滩消失了,还有那我们儿时常常去玩耍的一片片树林。生活在江边茅草丛中的野鸡、野兔等小动物也不见了,城市失去了绿肺,鱼虾不见了踪影,养育我们的母亲河变成了一条毫无生机的大水渠。无奈的痛惜。
嘉陵江旅游开发扬帆启航 |
|
市委书记王宁说:要抓紧对嘉陵江南充市区至青居段和阆中段进行旅游开发 专家建言献策:嘉陵江旅游开发首要的是要让江岸绿起来,突出生物多样性 本报记者 欧维佳 5月31日,市委书记王宁乘船考察嘉陵江时指出,嘉陵江南充市区至青居段和嘉陵江阆中段已经具备了旅游开发的条件,这两段要及时纳入规划,抓紧进行开发。 王宁对嘉陵江旅游开发的激情点化,将人们的目光再次吸引到了美丽的嘉陵江上。 为什么要优先开发嘉陵江南充市区段和阆中段 嘉陵江穿越南充境内,有297公里的里程,而阆中与南充市区至青居这两段,恰好是首尾呼应。6月5日至6日,记者踏上了南充至青居段、阆中段的嘉陵江之旅。站在船头,迎着徐徐江风,嘉陵江夏日的景色尽收眼底。烟波浩淼的江面上不时有白鹭和野鸭翻飞。 嘉陵江南充市区至青居段有“南充古八景”中的“白塔晨钟”、“朱凤朝阳”、“青居烟树”,沿途还可以眺望古香古色的张澜故居,以及绿树环绕的猪山风景区。具有2300多年可考历史的古城阆中,因为嘉陵江绕城而过,则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阆苑仙境”。 “依托南充和阆中这两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嘉陵江南充市区至青居段和阆中段的旅游开发时机已相当成熟。”市文化局局长郭宪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兆东认为,对嘉陵江的旅游资源实行分段开发这个思路非常好,条件成熟一段开发一段,最后再连成一线,形成独具特色的“嘉陵风光”。 只有高起点规划,才能打造出高品位的江景 早在去年,南充城区段的嘉陵江旅游开发就已经开始启动。从清泉寺到朱凤寺(地处高坪区都京坝)全长15公里的嘉陵江南充城区段的景观设计,市规划局首次公开在网上招标,最终确定了“一塔鼎立、双轴交汇、明珠镶嵌”的景观总格局。 “上中坝、下中坝、江东新区、南门坝生态公园以及15公里的江景规划,我们都是在网上公开招标,聘请的均是国内外知名设计院。”市规划局局长罗加福对记者这样介绍道。“嘉陵江南充市区至青居段、阆中段的旅游开发,整体规划非常重要,对沿江景点、沿江农民新村、沿江绿化都要有整体、高规格的规划,规划好了就不能乱来,以免破坏沿江两岸整体风貌。” 纵观全国有名的城中河流,无论是珠江还是黄浦江,两岸的生态植被建设是前提,沿江城市建设是重点。罗加福认为,要打造高品位的江景,首要的是恢复两岸的生态建设,在南充城区段的15公里江景规划方案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未来嘉陵江 是个啥模样 嘉陵江渠化后将形成新的旅游景观——2010年,嘉陵江川渝段将形成16个首尾相连的高峡平湖,一条江上有如此多的人工“湖泊群”,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院长徐邓耀教授认为,嘉陵江旅游开发首要的是要让江岸绿起来,突出生物的多样性,如果沿江绿不起来,就难吸引游客。 在由市重点办和市委政研室历时6个月共同完成的《嘉陵江流域(南充段)综合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把嘉陵江(南充段)两岸地区建设成为嘉陵江中游的绿色屏障、300公里生态经济走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明天,嘉陵江上的风光将更加迷人。 |
绿化与环保: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
|
让嘉陵江两岸绿起来 画面:放眼望去,多是裸露的岩层 船向青居方向前行。站在船头放眼望去,除了远眺朱凤寺、猪山风景区这些景点有满眼新绿之外,更多的是轰鸣的采砂船,岸边零零散散的庄稼,山上裸露的岩层。近距离欣赏沿江风光,才发现岸边高低不平的坡坎上,分层次种植着矮矮的树苗。 声音:5年之内让嘉陵江两岸绿起来 市林业局局长李德平说,力争用5年时间,改变嘉陵江沿江两岸3公里至5公里范围内的生态绿化现状,突出生态观光旅游特色,实行梯级布局,把嘉陵江两岸打造成优美景观带、生态旅游带、黄金产业带。要让嘉陵江沿岸真正绿起来,当务之急是按照“分层布局、分区布局、分段布景”的原则搞好一个高起点的总体规划。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郭延蜀说,南充的芭茅林从过去的20多万亩锐减到了现在的5万亩,重造芭茅林,恢复湿地,对保护嘉陵江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调查:嘉陵江沿岸绿化示范点已经启动 记者了解到,经过造林技术人员对嘉陵区、顺庆区和高坪区沿江两岸生态绿化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最终选定了高坪区都京镇十六村七组、八组,南充古八景之一的朱凤寺四周,规划面积300亩为嘉陵江沿岸绿化示范点。目前,示范点规划范围内的所有荒地、荒坡、地坎均已全部栽植绿化,树苗成活情况良好,由此也拉开了嘉陵江沿江两岸生态绿化序幕。 让嘉陵江的水清起来 画面:一股股的污水直接排入江中 悠闲的打鱼人,摇着小船从游船旁边经过,荡起层层水花。白白的水花四溅,让人不禁产生将手伸向水中的冲动。凝视前方,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却开始出现。河中各种漂浮物层出不穷,河边有的污水排放口不停地将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中。 声音:嘉陵江环保存在不少严重隐患 市环保局局长陈家怀说,目前嘉陵江在环保方面还存在一些严重的隐患,以南充市区至青居段为例,就受到西河、潆溪河、清溪河、螺溪河、凤垭河等污染较重的河道的威胁。嘉陵江环保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两个,一是城市没有实现雨污分流,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入江;二是采砂船乱采现象时有发生,江上游船产生废物处理不当直接污染江水。 要解决嘉陵江的环保问题,必须在市辖三区全面规划实施雨污分流工程,使污水最大量进入污水管道再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同时要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实现达标排放。 调查:全面治理嘉陵江污染 截止目前,我市共治理省、市、县属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92家,市污水处理厂已完成一期工程,开始试运行,日处理能力达6万吨,预计二期工程完工后日处理能力将达到12万吨。同时,高坪区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预计2006年可竣工使用。 嘉陵江及其支流过城河段的污水治理工程已经启动,主要对西充的虹溪河、西河顺庆段等10多条河进行治理,并将嘉陵江治污工程纳入嘉陵江流经的各县(市、区)2005年度当地党政“一把手”环保目标,进行重点考核。 |
欢迎光临 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https://bbs.mala.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