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标题: 青白江区城厢古镇建城史至少2400年 [打印本页]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5-8 00:00
标题: 青白江区城厢古镇建城史至少2400年
目前,青白江区委区政府正在集聚社会力量将城厢镇打造成“天府文化古镇”、“国家4A级景区”、“成都轻度假目的地”和“国家级文旅特色小镇”……城厢即将迎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古镇华丽变身。但是,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具有双面性,古镇通过大规模维修改造,有的历史信息得到加强了,有的历史信息却会很快消失直至被人遗忘。
城厢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有1466年,(南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设白牟县治开始)但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又有谁知道?从古镇周围出土文物、遗址推断,早至商代,镇周围就有人居住,那么在西魏废帝设白牟县治之前,城厢是否就有市集亦或有城的存在?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5-8 19:03
城厢镇奇怪的街道布局
我们知道,按照中国传统,在平原上筑城,城市布局应该是坐西朝东亦或坐北朝南的方城架构,像典型的西安、洛阳等等众多的中国古城,就是这样的布局。这与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方位尊卑观及演变有关。《周礼》开篇之句就是:“惟王建国,辨方正位”。方位本是一种自然属性,然而由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后来儒家学说的思想影响,赋予了方位尊卑观,这种尊卑观念也直接影响了古代建筑与城市的规划布局。在古代一座城即为一级政府或军事组织的治所,“城”实质上就是一个政治性符号和礼仪中心。王莽篡汉之前,我国的大多数古城均为坐西朝东 ,以东为尊,这主要是受太阳崇拜影响,甲骨文中记载有用牛、豕、犬祭“东母”与“西母”的仪式,王莽之乱以后,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伦理道德观逐渐取代原始自然崇拜观,《周易·说卦》中最先阐释了方位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此时,“明”已经不仅仅是对光的崇敬,更是光明政治理想的象征。“向明而治”这一概念被儒家大力提倡。“明”这里解释为“南向”,南方与东方一样也有表示光明之意。在儒家经典的《谷梁传》中,将《尔雅》中的“山东曰朝阳”变为“山南为阳”;《周易·说卦》中也认为,“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随着儒学地位的确立,经历代儒者阐发,“向明而治”的布局方位被神化为充分体现天地之道的圣王之制,“南向”被赋予了崇高的色彩。至此,“以东为尊”的观点演变成为“向南而尊”。 城市主体建筑及街道规划布局也就由坐西朝东演变为坐北朝南了。城市中轴线纵贯南、北及主体建筑。
简单地叙述了中国城市中轴线朝向发展变化的脉络后,我们再来看看城厢的街道布局:城厢古城的主街道就是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南北街是通的,而东街和西街却没有对接上,很显然,城厢的中轴线就是南北街。奇怪的是:北街并没有正对着北方而是北偏西约30℃;南街也没有正对着南方,而是南偏东约30℃;西街则西偏南约30℃、东街则东偏北约15℃,整个城厢古城就像斜漂在无垠大地上的一片树叶,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古蜀人的葬具——船棺!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5-9 15:47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5-9 16:18 编辑
有人说城厢如此怪异的形状是根据上古传说:“河图洛书”来布局的。河图洛书传说在先秦就多有记载:《周易·系辞上》中就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西汉孔安国、刘歆等也对“河图洛书”进行了阐释。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则首次附上了“河图洛书”的图案。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5-9 16:15
河图与洛书虽然历来被认为是起源于黄河岸洛阳地区,但是,随着近些年考古的发现,对河图洛书的神话也有不少争议:例如,1987年安徽曾经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一个玉龟夹着玉板上的图案震惊学界。而该玉板上的图案,就是八卦图的异形。又如:既然河图洛书是中原根深蹄固的传统文化,为什么河图洛书和阴阳八卦图是在四川发现的?而且道教也是产生于四川成都地区?还有四川彝族的民族服饰造型为什么经常会出现早期的“河图”图案?再有与三星堆鸭子河同时发源于九鼎山东侧的石亭江古时候也称洛水,江水流至金堂赵镇开始称沱江,难道河图与洛书与四川上古先民有关联?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5-10 23:22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5-10 23:52 编辑
有人说:城厢如此怪异的形状是仿成都,成都古城池形状状若龟背故称龟城,据《华阳国志》记载:“秦惠王十二年,张仪司马错破蜀,克之。仪因筑城,城终颓坏。后有一大龟从硎而出,周行旋走。乃依龟行所,筑之乃成。”;另据《搜神记》载:“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
什么龟啊神的,依之则成不依则颓,这种神话放在科技远不昌明的古代尚可迷惑人,但今天我们还相信这种传说则就糊涂了!结合现代考古发掘,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神山、神船在古蜀人万物有灵的诸神崇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古人视死如视生,从死之葬具、葬形、规制可以窥见其生前所处的社会经济状态及其信仰和偏好。古蜀人那么热爱船,连死后都要放在船形的棺材里,怎么可能生前城市布局及形状不仿照船形?也许古蜀人筑成都城仿的就是船的形状而并不是龟的形状!及至后来秦灭古蜀国后,本来张仪在成都想仿秦都咸阳再筑新城,无奈成都地质条件远不如咸阳良好,再加之工程浩大、风俗未改、民心不羁,不得不将就古蜀城墙格局加固利用了之。几百年后,后人道听途说、牵强附会才有“乃依龟行所,筑之乃成”之类的神话。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5-12 21:11
也许有人会说:船形和龟形根本就不搭界,你别打胡乱说哟!不错,我们现在看到的船形窄而长,状若柳叶,根本不像龟,而在古代,船的长宽比例悬殊就没有那么大,远观形似龟因而称为龟船。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中就有不少这种龟形船的描绘。过去许多人认为这种龟形船只存在于画家的创作中,通过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江浙一代确实出土了类似的古船,包括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宝船也是类似的船。这种船虽然航速慢,但却非常稳定,能够抵御大风大浪。相比西方神话中圆形的诺亚方舟来说这种船形算是一种进步,古人造船最早追求的并不是速度,而是稳定。船的演变是从圆形——龟形——柳叶形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发展起来的。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5-12 21:43
位于湖南的中国最早的古城——6000年前的城头山遗址,也是原始的船形!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5-12 21:48
距今约5100-4850年的浙江良渚古城考古复原图,也是一种类船形平面形态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5-12 22:04
位于江苏省原武进县湖唐乡距今已有2800余年历史的东周淹城遗址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5-12 23:47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5-12 23:53 编辑
古蜀人为什么崇尚船
宋之问《明河篇》咏到: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说的是西晋张华(232~300)编撰的《博物志》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居海者,年年八月有人浮查(槎)来,甚大,往反不失期。此人乃多赍粮,乘查(槎)去,忽忽不觉昼夜,奄至一处,有城郭居舍。望室中多见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惊问此人何由至此,此人即问为何处,答曰:‘君可诣蜀访严君平,则之。’此人还问严君平,君平曰:‘此织女支机石也,某年某日有客星犯斗牛,即此人到天河也。’”
这个支机石典故在南朝梁宗懔(约501~565)撰《荆楚岁时记》里,那人被说成是张骞,说张骞寻找黄河源头,而传说中的黄河源头与天河相通。张骞“得一石,示东方朔。朔曰:‘此是天上织女支机石。’”
看来,《博物志》里的乘筏人与《荆楚岁时记》里的张骞,一个是东渡大海探险,一个是西溯黄河寻奇,结果都到达了同样的地方——银河, 这两则故事虽然现在看起来很荒唐,但是却客观地反映了古人的认识观。古人认为:银河之水与地上的水相通,银河在仙界,凡人死后要想进入仙界必须要借助可行的交通工具,那这种交通工具就是查(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船。古蜀人为什么崇尚船,死后葬具也必须是一艘船?不仅与现实生产生活以及抵抗大自然的侵袭有关,更与死后的灵魂安息有关。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5-13 00:12
基于这种认识观,后来人逐渐杜撰了许多“仙人乘槎”类神话故事。在绘画、雕刻,建筑装饰中多有表现。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5-27 16:58
经过反复研究考证,我认为:青白江城厢镇应该是三星堆时期建城的古城,建城史在3000年以上,早于成都。有关证据我会陆续发上来,有喜欢此类文章的朋友,烦请耐心等待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5 00:05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6-5 00:51 编辑
有人说中国缺乏“人格神”。这句话放在中国绝大部分区域是说得通的,因为,中原地区早在商代就实行的是神、巫(政、教)分离的一种国家管理制度,人治是国家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管理模式,宗教只是国家管理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世俗的国王才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掌握和传播宗教的“巫”必须听命和服务于国王。及至西周以后,宗教在中原地区各诸侯国国家权力层面的影响更加式微。但是,放在四川就有失偏颇。四川在秦灭巴蜀之前一直就是一个既有自然神又有人格神的国度,在国家管理模式上一直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管理状态,三星堆巨大的青铜立人像和青铜面罩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点与埃及和两河流域很相似。道教具有的众多神祇是古蜀泛神化的延续。古蜀之所以长期存在泛神化的人格神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长期需要。偏居一隅的古蜀王国与中原各王朝大为不同——当中原各诸侯王国纷纷实行“郡县制”的时候,蜀国还在实行松散的“城邦式联盟”,和同时期的埃及和两河流域很相似,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国家管理模式。神权在国家管理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整个国家处于一种以神权(文化、信仰)为联系纽带的松散的邦国体系,小邦国采取向大邦国进贡的方式来获得大邦国的认可和和平的承诺以及一定形式的政治联盟。大邦国则采取邀请小邦国神主(巫师)参与共同祭祀等等形式来维持其领导力。在这种神权政治体系下,巫师就是国王,国王也就是巫师。大城邦是大巫师管理,小城邦是小巫师管理。城厢和同时期的唐昌、什邡古城一样,也应该是三星堆时期的小邦国都城之所在。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5 00:32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金面具显示他集鹰神、蛇神、和太阳神于一体,体现了他在国家管理中至高无上的权利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5 00:38
同样,三星堆巫师(大立人像)站在山顶高高的云端,手握法器神情威严,也显示出他至高无上的权利。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6 11:17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6-6 13:13 编辑
一种文化的创立必然要有它适应的土壤,道教创立于西蜀就说明西蜀就有它诞生、生存和发展的最良好的社会氛围,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秦灭巴蜀之前,整个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就是一个神鬼横行的原始丛林。中原地区实行“人治”、而同时期的巴蜀实行“神治”。历来就有:“蜀人重仙,巴人重鬼”的说法。李白就在《登峨眉山》一开头就写到:“蜀国多仙山”,甲骨文中关于鬼方的记载或许也是指巴人生存繁衍的地区。在古代四川,上有仙都——三星堆、成都;下有鬼都——重庆、丰都。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特有的“仙娘婆”现象就是古代巴蜀文化的遗孑。
在三星堆众多出土文物中,反应三星堆一次祭祀场面的大玉璋特别令人浮想联翩,在这个牙璋画面上可以看出两个阶层的巫婆,其实,整个三星堆时期的“巫”应该有三个阶层:第一个阶层就是我前面发的青铜大立人,这个人才是持黄金权杖的人;第二个阶层是戴小平帽站立着的“巫”;第三个阶层是戴小尖顶帽跪着的“巫”。玉璋上的十一个“巫”也可能反应的是三星堆某一时期有十一个小城邦,这些城邦的巫师共同参与的一次祭祀活动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10 11:25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6-10 11:45 编辑
在城厢西门外原城厢镇马鞍村(现马鞍社区)荣泰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旁边的回族墓园里发现祭坛! 经过本人实地侧量祭坛基址呈圆形,直径42m左右,平地起来再加三层,残高尚余10m。原来最高一层顶上呈马鞍状,因其地势较高,古往今来葬有不少古墓,故当地人俗称马鞍山,解放后叫马鞍村,现在叫马鞍社区。当地因修物流园区,汉族墓已经全部外迁,只保留有回族墓,所以遗址暂时得以部分保存。
据了解实情的当地居民讲: 祭坛东部前些年被当地村民用推土机削去一半,目的就是为了盗宝,结果除了坛顶挖出一些坛坛罐罐和铜器外,坛底什么也没有发现。最近剩余的祭坛西部北边又出现一个深达坛底十数米的大洞,坛外堆出很多连沙石——看来盗墓贼是无功而返。
我希望当地政府和文管部门能够看到我的帖子,想法保护这一难得的古迹,不要再蹈宋代著名理学大家谢湜墓被毁的覆辙。
作者: 珊瑚涵. 时间: 2019-6-11 10:57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13 13:58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6-13 14:27 编辑
我国发现的祭坛分两个类型:
一、纯粹为了祭祀天、地及日月星辰的祭坛(此类祭坛略去不讲)。
二、陵墓带祭坛。此类祭坛最典型的是:
A、良渚古城苕溪东北的“子母墩祭坛”,这个祭坛呈正方形的阶梯分两层台,经过5千年 的风蚀,残高任然余11米,边长80米。
B、内蒙赤峰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祭坛,特点是石头磊边,分三层,搭起几米十来米高的圆形或方形祭坛。
C、新疆木垒县平顶山青铜时代墓葬遗址A区1号大墓
这种陵墓+祭坛构筑的遗址其年代大约在距今2500年之前,带有明显的太阳崇拜痕迹。
通过考察以上几个陵墓+祭坛的构筑方式,我高度怀懝城厢这个祭坛也是这种类型。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13 14:10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6-13 14:11 编辑
良渚古城苕溪东北的“子母墩祭坛”(方坑就是墓葬)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13 14:15
内蒙赤峰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祭坛,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13 14:19
新疆木垒县平顶山青铜时代墓葬遗址A区1号大墓墓葬+祭坛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14 14:25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6-14 16:19 编辑
我们知道古代王城有很多祭坛,拿北京城为例就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五大祭坛。又如良渚古城外围也发现了瑶山、汇观山、子母墩
等祭坛遗址。每一个祭坛祭祀的神祗不同所处城市的方位也不同,一个城以什么为确定祭坛方位的起始点呢?当然是以位于宫殿区的神庙。
按照阴阳观念,太阳属阳,故祭祀太阳的祭坛必须设在神庙以南。我们可以看到三星堆内城以南祭祀坑埋着的东西就有巨型太阳轮盘、太阳神树等等代表太阳的东西。
下面两图大家可以分别看到:三星堆宫殿(神庙)与南祭坛的关系
城厢宫殿(神庙)区与南祭坛的关系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15 10:51
这种亡羊补牢的事情是不是有一点晚呢?
《天府早报》2018年1月22日早报讯(记者赵霞):在成都市北门驷马桥北侧的“羊子山祭祀台遗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古代遗址。近日,成华区双水碾街道特邀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专家一道对“羊子山祭祀台遗址”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能充分展示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深厚内涵。
19日上午,10余名专家和双水碾街道相关工作人员来到遗址现场。遗址现场只是一片空地,“由于当时人们缺乏对遗址、文物保护的观念,土台不久就被废弃。1953年这里建了一个砖瓦厂,在挖土烧砖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战国、汉、晋、魏、唐、宋、元时代的古迹文物。挖土烧砖到上世纪50年代末,土台没有了。据我们调查了解,后来在遗址旧址上,修建了‘羊子山汽修厂’,井盖成了仓库。”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研讨会上,专家强调了该遗址的重要性。接下来,将分三步走,首先,成华区自身加紧研究;其次,四川省经济协会尽快向省上相关部门反映;第三,在省经济协会专家教授的指导帮助下,尽快出具可行性报告,以加紧对遗址的修护和完善。
“羊子山祭祀台遗址”是在1953年修建宝成铁路时被发现的。经当时的考古工作者发掘,已证实这座土台有规则夯层,应为一处上古时代的方形土台。多数学者认为,羊子山土台的修建年代约在商代晚期,距今约3000年,其性质是宗教祭坛,是古代蜀国人民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这是整个成都地区,甚至整个四川省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期唯一的一座地面建筑,也是全国发现的同时期祭坛中最大一个。
作者: 阿韦17369016100 时间: 2019-6-15 11:37
还是很有底蕴的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23 16:53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6-23 17:18 编辑
城厢古城最重要的的直接证据————大量的绳纹陶片
2005年城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旧城拆迁、改造,大东街和公安街两边古建筑(包括火神庙)完全拆除重建,挖出的泥土外运到东门“城香首府”和朝阳广场近80亩的低洼地,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挖出的绳纹陶片堆积如山!另外,据我打探得知:当初修城厢商业街、中医院、农行大厦、工商所、邮政局等建筑时也挖出了很多绳纹陶瓦残片和泥土一起外运了,大东街口以北近300m的上北街由于地势太高历次修街时都要降低坡度也曾经挖出大量绳纹陶片,还有就是近几年在修建绣川新苑集装箱拆迁安置房回填土中我也发现了大量绳纹陶瓦残片。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公元553年城厢才开始成为白牟县治见诸史籍,这之前城厢一直是默默无闻,哪来这样海量的绳纹陶片呢?
绳纹陶最早出土于广东英德青塘遗址,经过C14测定,这是距今1.7万年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图一);在距今7000年—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出土了完整的绳纹尖底瓶(图二);在离我们50多公里外的什邡桂圆桥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绝对年代距今约4600年左右也出土了我们古蜀先民制造的绳纹大陶缸(图三)。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23 23:34
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绳纹陶最早出现在距今17000年前广东英德青塘古人类遗址,作为建筑构件的绳纹陶出现时间要晚得多,在距今4500年前的陕西延安芦山峁古城遗址(见图一)首次发现,然后在距今4300——3900年前的陶寺古城遗址宫殿区也有发现(见图二),但同时也在陶寺古城遗址宫殿区发现了没有绳纹的板瓦和筒瓦(见图三、四、五)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24 00:37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6-24 00:41 编辑
瓦当的出现较筒瓦和板瓦的出现又要晚得多,瓦当最早发现于距今3200年——2800年前的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发现了素面半圆形瓦当和重环纹半圆瓦当(见下图)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24 10:44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6-24 10:47 编辑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的绳纹陶器源起于距今17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学术界普片认为消亡于战国末期距今2300年前,历经14700年时光。生活用具的绳纹陶器之所以消失,是因为制陶慢轮技术的推广和传播,新技术取代了传统技术。 作为人类建筑构件的绳纹板瓦和筒瓦源起于距今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末期,消亡于东汉末期至随朝(距今1800年——1400年之间),历经3000年时光。绳纹板瓦和筒瓦的消失,同样是因为东汉末期制陶慢轮技术和瓦刀在制瓦行业的推广和传播,新技术取代了传统技术使然。
下图一是南京博物院东汉末期至随朝板瓦和筒瓦组合。下图二、是大同北魏宫殿遗址出土光素无纹筒瓦。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筒瓦和板瓦的规整度和质量空前提高。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25 16:42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6-25 16:47 编辑
绳纹瓦历经了3000年时光,相比较东汉以后才广泛使用并在今天因建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走向衰落的素面瓦而言,其存在时间足足多了一半,这就给我们考古断代提出巨大的挑战。可以这样说:现如今全世界找不到能够全面、系统、明晰阐述绳纹瓦的考古学专著。在文博界,特别是一些基层考古文博界由于对绳纹瓦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而乱断年代的事情多不胜举!就如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考古人员在西北巨大台基上发现了大面积绳纹瓦,一些专家就说这里曾经有汉代建筑,因为是专家发声于是大家就相信这里确有汉代建筑,并且发现的是汉代的瓦,但是,究竟是不是汉代的绳纹瓦呢?未必!如果做了C14鉴定我信,否则,我不信。还有十二桥和金沙遗址发现了巨大的建筑基址,为什么没有发现瓦?在那么精美、技术如此高超的金器、青铜器、玉器面前,我们还相信当时的宫殿(或叫神庙)盖着原始得不能够再原始的茅草,果真如此反差强烈吗?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6-25 17:01
大家看看下面出土于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的这几匹瓦,如果不是先进的C14测定,谁相信它是4500年前最原始的瓦呢?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7 00:24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7-7 00:27 编辑
三峡考古引发的思考
为了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国家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就陆续抽调了全国各省、区的文物工作者和高校考古专业的师生对三峡库区淹没区进行了一个较长时期的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在峡江地区发现了一大批两周时期的古人类居住遗址,特别是1997——2007这十年间,来自北京等各省、 区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及一些高校师生对三峡地区 100 余处两周时期的人类居住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在不少遗址中都发现了建筑用瓦残件。从出土情况看,三峡库区用瓦时间可以上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发现两周时期建筑用瓦残件的遗址有:湖北境内的宜昌覃家沱、兴山陈家湾、 甘家坡、秭归河坎上、 张家坪、 柳林溪、巴东前进滩、 学堂包、 汪家河、 吴坝; 重庆境内的巫山双堰塘、冬瓜包、涂家坝、林家码头、奉节新浦、云阳李家坝、 万州中坝子、 忠县中坝和哨棚嘴、 涪陵石沱等遗址。
发现西周建筑用瓦的遗址有:涪陵石沱、巫山双堰塘、巫山冬瓜包、巫山涂家坝、 巫山林家码头等。通过发掘表明三峡库区西部重庆境内用瓦的时间在3000年左右要早于东部湖北境内用瓦的时间。湖北境内虽然发现建筑用瓦残件比较多,范围广,但几乎都在东周即2500年左右。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成都地区发现的古城从文化层面看要高于重庆地区,但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建筑用瓦?城厢俯拾皆是的绳纹瓦,难道真正全部是汉代的?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8 20:13
巫山双堰塘、巫山涂家坝、 巫山林家码头等地出土的西周建筑用瓦残件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8 20:24
巫山东周时期遗址出土建筑用瓦图4;云阳、秭归、万州东周时期遗址出土建筑用瓦图5;巴东汪家河遗址出土东周建筑用瓦图6;湖北东周时期外里村出土建筑用瓦图7、图8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9 21:57
商代——周初建筑用瓦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9 22:08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7-9 22:11 编辑
西周——春秋建筑用瓦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9 22:21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7-9 23:36 编辑
春秋——战国建筑用瓦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9 22:33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7-9 22:34 编辑
战国——汉代建筑用瓦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17 23:01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7-17 23:05 编辑
下面所发图片是今年6月11日在城厢觉皇殿和武庙维修施工废土堆中20分钟的部分收获。同时还捡拾数百枚清一色唐开元通宝小钱及一块随代钵残片上交区文管所。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17 23:22
本人将6月11日在城厢武庙和觉皇殿维修施工现场捡拾的建筑用瓦初步归类后发现:
一、有少量商末周初时期的原始瓦(使用原始的坭条盘筑工艺)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17 23:39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7-18 01:05 编辑
二、发现占65%是西周——春秋时期建筑用瓦,主要分两类
(一)、发现一片内蓖麻纹外绳纹瓦片;
(二)、其余皆是内粗绳纹外粗纹瓦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18 00:35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7-18 00:39 编辑
三、发现25%左右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用瓦,主要表现为外粗绳纹内细绳纹
|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18 00:50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7-18 01:22 编辑
四、发现外粗绳纹内疑为丝绸纹瓦残件,全国范围内没有发现先例!从形制到工艺水平上看应当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用瓦,这也间接证明川西是丝绸的故乡!城厢是古蜀重镇!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18 01:02
五、没有发现典型的战、汉建筑用瓦!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7-18 01:12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7-18 01:15 编辑
六、发现少量随、唐建筑用瓦残件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10-4 23:19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10-4 23:38 编辑
一、古蜀国都邑:最早的新都为古蜀国国都。治所就是今天的青白江区城厢镇!前七世纪左右,由蜀王开明氏取代鱼凫氏后所建,之所以称新都,是与蜀王鱼凫氏建立的三星堆故都相比较而言,过去的称旧(就)都,距今已有近2700多年历史。 二、新都县:慎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伐蜀,秦灭蜀后,于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新都县,归蜀郡管辖。治所在青白江区城厢镇。 三、晋武帝新都郡。晋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之地置梁州于汉中,分广汉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属梁州,统领雒县(今广汉市)、什邡、绵竹、新都四县,郡治在雒县。新都县治在城厢镇。 四、晋武帝新都国。咸宁三年(277年),晋武帝封皇子司马该为新都王,改新都郡为新都国。新都县裁撤。太康六年(285年),司马该死后无子继承,废除新都国,复为新都郡。同年废郡,新都县恢复仍属广汉郡。县治移至今天的广汉市中区雒城镇。 五、晋安帝新都县。晋安帝时期(397年~418年),设始康郡寄治成都,领始康城、新城、谈丰、晋丰4个侨县(有建制无领地)。502年,废除无领地的侨县、侨郡,始康郡治遂由成都迁入今新都城南,隶属益州管辖,新都县又划入始康郡管辖,新都县治也由现广汉雒城镇迁入今新都区军屯镇升平村。 六、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都县名为兴乐县,始将县治所从军屯迁至今新都区新都镇。 七、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恢复兴乐县,随即复名新都县。治所今新都区新都镇。唐末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及解放后,新都隶属多有更迭,新都名称未变,治所未变。
作者: 成都休闲 时间: 2019-10-22 18:50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10-31 00:43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10-31 00:49 编辑
拨乱反正、“新都”朔源(二)“城厢”名称的起源及其演变
《华阳国志》载:“.......广汉郡,高帝六年置。属县八。汉户十七万,晋四万。去洛(阳)三千里,南去成都百二十里。西接汶山,北接梓潼,东接巴郡。本治绳乡。帝永初中,阴平、汉中羌反,元初二年移涪,后治洛城。王莽改曰就都,公孙述名曰子同......”
《水经注》载:“.......洛水又南径洛县故城南,广汉郡治也。汉高祖之为汉王也,发巴渝之士,北定三秦。六年,乃分巴蜀,置广汉郡于乘乡。王莽之就都,县曰吾洛也......”
“.......益州旧以蜀郡、广汉、健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隽乂,一州称望。(洛)县有沈乡,去江七里.......”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几段话里分别出现了:“绳乡”、“乘乡”、“沈乡”三个地名。许多学者研究都认为:绳乡=乘乡=沈乡=西汉高帝六年置广汉郡郡治。但对于广汉郡最初的郡治究竟在今天哪个地方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文章认为:在今金堂县东;有的文章认为:在今德阳市西北孝泉镇;有的文章认为:在今新都区军屯镇。
我认为:绳乡=乘乡=沈乡=城厢=西汉高帝六年置广汉郡郡治。
原因很简单,大家认为:绳乡=乘乡=沈乡,是因为这里的“绳”、“乘”、“沈”是通假字。同理,我认为:绳乡=乘乡=沈乡=城厢=西汉高帝六年置广汉郡郡治也是因为“绳”、“乘”、“沈”、“城”是通假字,“乡”、“厢”也是通假字。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10-31 01:12
著名的越王勾践剑翻译成现在白话文的铭文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其实它真正的铭文是“越王九浅,自作用鑑”,这里“九”通“勾”;“浅”通“践”;“鑑”通“剑”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10-31 01:25
都江堰75年出水的东汉李冰石刻像刻字是“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椽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 这里“都水椽”的“都”通“督”,“珍”通“镇”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10-31 01:27
中国古代文章中使用通、假字的情况很多很普片,造成现在的人理解古文很困难。原因很多很复杂,主要是如下四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古代中国方国林立,地方自成一体的土语和方言众多而复杂,汉字早期要包纳相互并不相通的方言俚语困难重重,所以,汉字最初是凭借声音而存在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音标,不同的语境之间进行交流往往只能凭对方发音会意。古代没有纸张,记录不便,文字往往是先强调的表音,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录史实,后来才强调的是表义,所以,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二是古代文字少,写文章时不够用。例如:商代文字目前发现的仅有4100多个;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共收汉字9353个;南北朝顾野王编撰的《玉篇》收字16917字;宋代丁度等编纂的《广韵》收字达53525个;清代张玉书奉诏编纂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现在新编《汉语大字典》共收录汉字56000多字。可见,时代越早通假字越多是很正常的事。三是单个汉字所表示的意义早期并不固定,造成使用随意性大。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11-6 18:28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11-6 20:16 编辑
简阳 市起源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所置的牛鞞县,沱江在西汉以前也叫牛鞞水,还有青白江弥牟镇的“弥牟”《新唐书》(公元889年)就有记录。这里的“牛鞞”、“弥牟”用现在汉语的表意是没有办法翻译的,这就是汉字对古蜀地名的表音。“牛鞞”在古蜀语言中是“大”的意思;“弥牟”呢,在古蜀语言里是指织细麻布的地方。我之所以能够用汉语的表意来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是因为四川话中还留有"吹死牛皮"这句古代四川方言遗孑;还有《新唐书·地理志》中还有“汉州土贡交梭双紃(细绳)弥牟纻布衫”的记载,否则,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这两个古地名的意思的。甲骨文发现的文字有四千多,如今能够解读的才1700多个字,就是因为甲骨文虽然结构上是象形的,但其实是原始的表音文字,随着时间的远去,古代那种表音语境已经消失,我们要想理解他的本意,已经非常渺茫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12-12 00:39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12-12 00:49 编辑
有朋友打电话给我说:“牛鞞县”的“鞞”字是个多音字,一是“柄”音,刀鞘之意;二是“皮”音,通鼙字;三是“毕”音,服饰之意;四是“杯”音,即用于此古县名。所以,这牛鞞县的读音应该是“牛杯县”。这算是一种解释。 但是,我认为“牛鞞”二字是古汉语直接对古蜀发音的标注。“牛鞞”是表音文字而不是表意文字,就像我们今天了解的外国城市“伦敦”、“巴黎”、柏林、“洛杉矶”.......一样,都是汉字用自己的发音对外国城市的直接标注,是汉语中的表音方式,我们如果用汉字的表意去理解,那是无法理解的。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12-12 17:13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12-12 18:13 编辑
表音文字在有关人名丶地名、方言俚语的记录中现在仍然大量存在。例如“腾格尔”“斯琴高娃”“尼格买提·热合曼”“喜马拉雅”“博斯腾”“吐鲁番”“乌苏里”“柴达木”“雅鲁藏布”........... 表音文字最大特点是∶只需要这个字的“音”相同、相近就可以了,以表示一事物与另外一事物的区别,而不必要详查其具体含义。具体含义隐藏在母语中。例如:“斯琴高娃”的“斯”字,既可以是“斯”,也可以是“死”、“私”“思”,在具体记录中使用哪个字可能因人而异。至于"斯琴高娃"具体是表示什么意思,只有她的母语——蒙古语才能够说得清楚。 表音文字是通、假字中一种特殊的情况,但却贯穿古今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19-12-18 23:54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19-12-19 00:39 编辑
有关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问题
在古汉语中,通假字可分为同音通假、异音通假、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四种形式。从通假字最早产生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几乎所有通假字在最初产生时都是同音通假,是同音字混用造成的,所以,研究探索通假字重点应该放在同音通假以及同、异音转化上。现在来看,许多通假字不同音了,存在大量的异音通假字,但并不意味着古代某个时间节点不是同音通假字。
通假字之所以先由同音通假演变为同、异音两种主要形式的通假,是由于语言具有地域性、发展性、时代性和惯性四种特性,具体到某相互通假的字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是同音通假还是异音通假,取决于语言的四性中的某一性或几性对某相互通假的字的影响程度。
一、关于汉语中同音字和同音通假字的问题。在没有广播电台和录音机这些声音传媒设备之前,中国是没有标准语言的,也根本形成不了标准语言。所以,同音不同意义的发音就在不同地域间大量的存在,再加之汉字最初并不是历史书上所记载的那样由黄帝命仓颉一人所造,而是相邻的方国之间都有文字,既相互借鉴又相互独立各成体系。商代如此,西周亦如此,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体系更如林立的诸侯国和杂乱的大小方国一样:小同大异亦或大同小异亦或完全不同、亦或只闻其声不见其字。秦始皇之所以焚书坑儒,其基本动因就是当时全国文字太杂太乱,体系太过众多,地域性太过于强大,不利于政令的传达和国家的治理。秦始皇统一文字也不像统一度量衡那样简单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筛选和利弊权衡,对各地文字有所舍弃也有所保留,再加之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只要人不灭种,它就有可能死灰复燃,很难毕其功于一役,这就是语言的惯性使然。你在改造它,它也在改造你;有时甚至它对你的影响比你对它的影响还大(例如:北魏、元、清)。如此种种直接造成了汉字较之其他文字同音字问题要严重得多,当然,还有其他问题造成汉字同音字的增加,在此不再赘述。既然同音字多,含义又不固定,加之彼时人由于受历史具体条件的限制,文化人并不多,文化水平也并不高,在对文字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书写记录时同音混用、文字借用,也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反映。当我们翻阅很多古典文献时,发现所载文章有不少都非常拉杂,逻辑性不强,不成体系(还是经过历代后人反复整理过的尚且如此,也可以正明我言之不虚)。 二、关于汉语中同音通假字演变为异音通假字的问题
一种情况是:同一时期甲地是同音通假字,乙地就变成了异音通假字。例如:四川话是同音字,河南话可能就是异音字;河南话是同音字了,广东话可能就是异音字。别说放眼全国,就是成都一城,东、西城郊外的人发音就有不少区别;金堂城区和下五区人发音区别也挺大,这些都说明:语言具有强大的地域性。语言的地域性是同时期同音通假快速变为异音通假字的关键原因。
还有一种情况是:古代是同音通假字、现代是异音通假字。例如,客家话在两晋、唐,北宋时期是陕西、河南、山西这一带的汉人标准话,1000多年过去了,今天这些地方的人如果不从头学习客家语言就不可能听得懂客家话。洛带。清泉、福洪一带的客家人清代康熙、雍正时期才从广东汕头这一带大量迁来,晚的道光以后才从广东汕头这一带迁来,可是,今天四川客家人和汕头客家人已经基本听不懂对方的地方方言了。语言会随着时代的改变,传播地域的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例如: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差别就越来越大),变化之快往往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就使语言具有了发展性和时代性。
第三种情况是语言和文字的发展不同步,造成同音通假向异音通假的转变。一般情况是文字的变化要落后于语言的变化,这就造成文字不能够真实而全面地反映某一时段的语言内涵,从而进一步造成文字对语言表述的缺档、移位。
第四种情况是外来语言文字和汉语的混用、代用、改造,会造成同音通假向异音通假的转变。
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问题可以说是汉字“非常深奥”的核心问题,连鲁迅先生都曾经赞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的提法,并在1934年《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这样写道:“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这样在今天看来非常忤逆的过极的言论。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有关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问题只能关公面前耍大刀,浅尝辙止的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博一笑耳。
作者: xiao6yong 时间: 2020-5-3 17:08
楼主高人,一个默默无为的小镇,竟然以小证大,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相互印证,既是为城厢古镇文明广泛宣传,也是古文化普及,佩服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5-6 00:12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20-5-6 00:15 编辑
通假字的确给我们了解古代历史造成了很大的困惑甚至是误解,但只要我们掌握了通假字的规律,还是可以破解古代的一些秘密,澄清一些困扰多年的难题。
举例一、金堂县名称的来源。
关于金堂名称的来源,一说因“金堂峡”为名;二说因“金台山”为名;三说因“金堂山”为名;四说道教把传经授道的房子叫“金堂”,因之为名;五说“金堂”、“金堂”,金玉满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是,自古至今就没有人想到“金堂”就是土哩吧叽的“金塘”转化来的。
那些江河上的“潭”,古人称“塘”。“塘”字的前身是甲骨文的“唐”,意思就是有水的凹地。当“唐”的本意失去后,金文就在“唐”字的左边加上“土”字旁新造一个“塘”字来承接“唐”字失去的本意。凡江、河、湖、海某一段地名带“塘”字的,这个地名一般很久远,很久远。例如,长江三峡西边第一峡“瞿塘峡”,浙江第一大江“钱塘江”等等无不如此。
金堂峡口以上水潭中自古出沙金,三星堆、金沙遗址所出的大量金器黄金来源应该与此不无关系,所以,金堂就是出金的“塘”,简称“金塘”。故,“金堂”乃“金塘”之误,“金堂峡”实际也应该写做“金塘峡”。
远古之人没有那么高的文化素养,一切取名都源于生活实际。例如,现在云南就有不少乡间场镇叫“狗街”、“猪街”、“牛街”之类;青白江清泉镇还有“鸡市巷”的街名。这些名字是很土,但它却是历史的真实存在,所反映的是一段客观的历史事实。在这里,汉语对当地土语的误解误记从事实上形成了“堂”“塘”的互通。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5-25 23:17
给大家画一张图,就是连接钱塘江、瞿塘峡、金堂峡三点一线的连接图。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5-25 23:33
我们先说钱塘江。
钱塘江,《百度·百科》上说: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钱塘县古称钱唐县,前222年,秦始皇置。唐朝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
江因县为名。
但我认为人们认识恰恰搞反了:不是江因县为名,而是县因江为名。
钱塘江流域不太大的区域内密集分布着距今约有7000年之久的河姆渡文化、6000年之久的崧泽文化、5300年之久的良渚文化,这条最著名的大江怎么轮得到秦始皇来取名?中国远古最早的钱是贝壳,而杭州湾潮水从深海中卷上岸的源源不断的漂亮贝壳自然就成了远古人采之不绝用之不完的钱。出钱的江自然约定俗成就叫钱塘江了!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置钱唐县的时候,早就没有人用贝壳作钱了,那他取名何意?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5-26 20:29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20-5-26 20:33 编辑
说了钱塘江再说瞿塘峡。
瞿塘峡位于三峡最西边,“瞿”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只睁大双眼惊恐地直视前方的鸟,这也与瞿塘峡的地势非常吻合。在三峡及其周边这片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上,先后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的“巫山人”、距今约120万年前的“建始人”与距今约20万年前的“长阳人”。在稍远的地方,发现了距今1.8万年—1万年的玉蟾岩遗址,中美联合考古队在这里发现了距今14490±230年世界烧制最早的陶片和距今约1.8万年—1.4万年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
之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发现的就更多、更复杂。例如西陵峡距今8000—7000年的东门头遗址、距今6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4600年—4000年的石家河文化一系列遗址等等。足以证明三峡及其周边地区文化的古老而悠久。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6-12 01:35
说了钱塘江、瞿塘峡,我们最后再简单说说金堂峡。
离金堂峡口36公里处的成都驷马桥羊子山发现了1·5万年左右旧石器人类石器5件;75公里处有3·5万年前的资阳人发现;50公里处有2—3万前的简阳龙垭旧石器时代遗址;100公里处发现了资阳鲤鱼桥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石器在2—3万前,但陶器却在6000年前,陶器早于宝墩古城近2000年;向北130公里处发现了1万年前北川烟云洞古人类遗址。
金堂峡附近的新石器石器文化古城和遗址众多,例如宝墩、三星堆、金沙等等大家耳熟能详,就不在这里赘述。
特别一提的是:今年三月份以来,本人已经先后在金堂峡口金堂成巴高速公路收费站附近、清泉欧洲产业园、城厢北门大同青龙村的三阴桥、二绕金堂收费站附近的登高山等地发现新、旧石器时期石器六件,证明区政协所编的《千年古镇——城厢》一书说:“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其言不虚。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6-12 16:45
六件石器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6-12 16:55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20-6-12 17:01 编辑
青白江博物馆展出弥牟三星村出土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石器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6-12 17:24
金堂县成巴高速收费站发现的石器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6-12 17:28
二绕金堂收费站附近登高山发现的石器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6-12 17:32
青白江欧洲产业城工地发现巨型石器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6-12 17:35
大同青龙村三阴桥发现石器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6-12 18:36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20-6-12 18:40 编辑
六件石器的年代判断: 一、金堂成巴高速收费站、金堂二绕高速收费站发现四块石器当属旧石器时代石器。理由是本人全部发现于成都粘土之上,部分石器边缘及背部附着有雅安砾石风化后附着的钙化斑。成都粘土经过C14测定其生成年代下限在16960±210年,因此,这四块石器年代当在10000——16960±210年之间,属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成都羊子山发现的石器在同一时代。这四块石器的发现海[size=18.6667px]拔高度均在465M±2M,这对研究成都平原的古地貌、古水文、古气候是有参考价值的。[size=18.6667px] 二、青白江欧洲产业城发现的巨大石器,参考全国各地发现的石器,年代当在6000年——10000年之间。
[size=18.6667px] 三、大同青龙村三阴桥发现石器应该与弥牟三星村发现的是在同一时期,即4500年左右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8-11 00:17
根据青白江区政协所编的《城厢》一书之《汉墓——七节龙——一盘棋》提供的线索,我有惊人发现!
有惊人发现!!
惊人发现!!!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8-11 00:26
这是我花数月功夫,多方查访民间高龄老人回忆,绘制的城厢西门七大土堆大体位置图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8-11 00:54
这是我根据老人回忆,实地查堪,绘制的城厢一盘棋大至位置图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8-11 01:49
我先说说“七节龙”,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龙",这七个大土堆,是古蜀人的祭坛——七星祭坛。三星堆那三个大土堆就是七星祭坛的遗迹!七星祭源远流长,很难准确确定起源于什么时代,但可以肯定地说“七星祭”是三星堆星神崇拜的重要内容,并被推向了一个高峰!后来,张道陵创办的正一道完全继承了古蜀“七星祭”的重要内容,并被推至全国各大教区。从全国来看,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七星河南岸的七星祭坛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已于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都府南河改造清理河道时在望仙桥南端的河底淤泥里发现了三根石柱质地为红砂岩,后来文博专家看到后根据石柱上的文字,断定是青羊宫七星祭坛的石柱,是上个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才被推入河里的。现在这仅存的三根石柱被安放在专门为其修建的望仙桥北端河边的小广场上。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8-11 10:01
黑龙江双鸭山市炮台山北斗七星祭台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8-11 10:06
成都 望仙桥府河小广场北斗七星祭台石柱遗存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8-11 10:11
河南荥阳发掘出土的青台遗址距今5300——5100多年的“北斗九星造型”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8-11 10:14
安徽阜阳县双古堆西汉妆阴侯墓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8-13 01:02
《左传》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那在古蜀,国家祭祀主要祭祀什么呢?从现有道教有关古籍记载来看,古蜀人最崇拜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祀是国家祭祀的主体。 占星术,初始于古蜀。占星者就是巫师,大巫师就是古蜀的王。对占星者而言,北斗七星是最佳的占卜和祭祀工具。占星术者认为,不同的星星有着不同的含义,而且每颗星星还对应着我们每一个人。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记载:每个人的出生时辰对应着北斗七星,星君则是本命星神:阳明贪狼星君,是属鼠的人,桃花运较好;阳精巨门星君,是属牛的和属猪的人,是个戏精;真人禄存星君,是属虎和属狗的人,在经济方面比较擅长;玄冥文曲星君,是属兔和属鸡的人,应该是个学霸;丹元廉贞星君,是属龙和属猴的人,擅长政治方面;北极武曲星君,是属蛇和属羊的人,忠义,勇敢;天关破军星君,是属马的人,明辨识理,杀伐有道。
《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太上玄门早晚功课》记载:“北斗为万象宗师,万星教主”,北斗在天之上,受众星拱卫,是天地造化的枢机和天上天下所有人神的主宰,它能够在三界之中统御万亿生灵,并且能判定人间的善恶、决定因果的施受,因此有回死注生的功能以及消灾度厄的力量!
《参同契》云:“河鼓临北斗,则天下兵起!”
《太上玄灵北斗延生真经》中说:北斗七元真君能够解除三灾厄、四杀厄、五行厄、六害厄、七伤厄、八难厄、九星厄、夫妻厄、男女产生厄、复连厄、疫疠厄、疾病厄、精邪厄、虎狼厄、贵蛇厄、劫厄、棒厄横死厄、咒誓厄、天罗厄、地网厄、刀兵厄、水火厄。这些灾厄不仅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而且,还关系到帝业的兴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可不擦
.........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古蜀人为什么对北斗七星如此尊崇,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筑起高坛,按时祭祀了。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8-15 00:22
北 斗 历 法
七星祭分狭义的七星祭和广义的七星祭。狭义的七星祭只是祭祀北斗七星,而广义的七星祭,就是二十八宿祭。二十八宿指:
东方青龙七宿:角(蛟)、亢(龙)、氐(貉)、房(兔)、心(狐)、尾(虎)、箕(豹);
北方玄武七宿:斗(獬)、牛(牛)、女(蝙)、虚(鼠)、危(燕)、室(猪)、壁(蝓);
西方白虎七宿:奎(狼)、娄(狗)、胃(雉)、昴(鸡)、毕(鸟)、觜(猴)、叁(猿);
南方朱雀七宿:井(犴)、鬼(羊)、柳(獐)、星(马)、张(鹿)、翼(蛇)、轸(蚓)。
古人在漫长的天文观测和研究中,发现北斗七星在天空运行的群星中最为耀眼,七星的位置、形态相对固定。且与太阳回归运行有固定的关系,具有观测便利、实用准确的特点,遂逐渐根据其运动规律 历定阴阳(寒暑),历定四时,历定五行(即五季),历定八节,历定二十四节气,以此来指导春种秋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决定国家的重大活动,例如征战、例如祭祀等等。这就产生了“北斗历法”(即我们常说的黄历)。汉代以前中国曾经广泛流行“北斗历法”。《鹖冠子》有云:“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这就是运用北斗历法判断季节。此外,北斗七星也用于夜间计时,每转30度即为一个时辰。
《淮南子·天文训》在此基础上,以北斗星的斗柄所指一定节气时岁,并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节气及其时间节点。其中就应用了一岁有八节八风(此“八风”名称与《内经》中“八风”有别),而且有关四时八节的时间节点都有明确表述。《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等记载。后来《汉书·天文志》转载了司马迁对北斗历法的表述,这些显性文献无不与北斗历法知识相关联。
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左右)漆箱盖的中央写有篆书“斗”字,代表北斗七星。围绕斗字写有二十八宿的名称。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二十八宿文字实物。
《灵枢·九宫八风》将一个太阳回归年(366日)分为八个时段,用以度量一年四时八节的历法定制,是《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所应用的历法之一,用以预测一年不同时段的气候、物候,以及可能发生的疫情和疫病,并以此为背景创立了诸如八正、八极、八风、八动、八溪、八节、八虚、八髎、八纪、八达等与医学知识相关的专用术语,足见该历法在中医药理论建构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之重大。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8-15 00:25
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漆箱盖和北斗七星神像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0-24 17:16
不好意思,过了两个多月才再登陆自己的主题,让关心我的网友久等了,对不起大家。
接着我们再说说“一盘棋”的事。,其实“一盘棋” 并非只有一盘棋,准确的说是“两盘棋”,那么,还有一盘棋在哪里呢?还有一盘棋其实就是鼎鼎大名的“弥牟八阵图”。
也许有人会说:把弥牟八阵图和城厢“一盘棋”相提并论未免太牵强。一则两者直线距离10km;二则弥牟八阵图名扬古今,早在公元509年李膺的《益州记》就有记载,而城厢“一盘棋”名不见经传。
本人经过反复考查后觉得:李膺把弥牟八阵图说成诸葛亮所筑实为个人揣度。这就像什么:孔明车、孔明灯、孔明碗、诸葛鼓、孔明棋、地雷、馒头…..等等都说成是诸葛亮发明的一样,经不起推敲和考证。例如,孔明车(独轮车),在四川、湖南的西汉画像砖中就多次出现,要远远早于诸葛亮生活的那个时代,这就证明独轮车并非诸葛亮发明;又如,考古发现的孔明碗就没有早过北宋的.....,如此等等众多的事物都说成是诸葛亮发明的,其实,这与中国人历来有“附会名人”、“附会经典”、“附庸风雅”的习惯有关。企图通过著名的人或事来抬高自己的知名度的事情屡见不鲜。这就反映出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在中国尤甚。
那么这“两盘棋”究竟是什么时候修筑的呢?古人修建它又有什么用呢?
作者: hackw 时间: 2020-10-26 00:37
青白江的兄弟姐妹们顶起来!https://www.mala.cn/thread-16025806-1-1.html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0-31 11:19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20-10-31 11:27 编辑
要想了解“两盘棋”是什么,我们必须了解“五运”“六气”是什么。
原来,数千年乃至万年前我们的古人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中,充满着不断运行的大气,此“气”乃是由“风、寒、湿、暑、燥、火”六种不同的气体元素所组成,谓之“六气”。六气代表天。
而无边无际的大地则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最基本的元素构成,谓之“五行”。“五运”就是由“五行”融合时空慨念后生发延伸出来的动态的慨念。五行代表地。
五运、六气由最原始的朴素的认识观发展到现在包罗万象的广泛而深邃的含义,那是经历了我们祖先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对人和自然观察总结,由浅入深、又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演变过程。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0-31 11:39
“五运”“六气”被我们古人应用在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应用在医学上,就产生了《黄帝内经》;应用在物候农耕上就产生了《黄帝历法》;应用在占卜上就产生了《易经》“八卦”;应用在游戏博弈上就产生了四川长牌和中国象棋......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1-1 14:36
本帖最后由 风中的思念 于 2020-11-1 14:38 编辑
在《易经》八卦中,五行与六气属同类,但六气在天为无形,五行在地为有形,即:存天为无形之风气,在地为有形之木,风为木之资助,为东方所化;在天为无形之热气,在地为有形之 火,热为火之资助,为南方所化;在天为无形之湿气,在地为有形之土,湿为土之资助,为中央所化;在天为无形之燥气,在地为有形之金,燥为金之资助,为西方所化;在天为无形之寒气,在地为有形之水,寒为水之资助,为北方所化。五行为五,六气有六,二者在相配中,为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五行之“火”与六气之“暑”为同类!在运用上此二者又分别称为君火与相火,因此,五行与六气合而为五,分而为六。六者为天,五者为地,六五相合,则可达及天、地、人,推演万事万物。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1-3 16:47
其实,有关“五运”、“六气”的认识观早在三星堆时期就已经成熟,国家一级文物——三星堆玉边璋上反映当时祭祀场面的情景时,头朝上的是六个祭师,代表祭天;头朝下的是五个祭师代表祭地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1-3 16:56
远在大洋彼岸,3000年前中美洲墨西哥海湾的奥尔梅克人神庙遗址,也出土了一组与六有关的祭祀雕塑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1-7 15:51
有不少网友在自己的文章中把“天干地支”和“五运六气”混淆起来,认为:既然天干代表五运,地支代表六气,那么,天干中有“天”字,所以,就认为“五运”就代表天;地支中有“地”字又与“六气”相关联,所以六气就代表地。于是就有“天五地六”的提法。这其实是一种误会。 “天干地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就相当于数学中的“1、2、3、4、5、.....”,古人最早用“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代表十天干;又用“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表示十二地支。古代星岁纪年法以太岁在天宫运转的方向作为纪年依据,太岁指向XX方向,即称该年为“XX年”。“太岁”是一颗并不存在的虚拟“星位”,始终位于木星的对面,由于古人观察认为木星十二年围绕中天轮回一次(现在科学精准观察为十一年多为一个周期),所以就有“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十二个方位符号来代表该年太岁所处的方位。后来简化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为纪年名称。 大约战汉时期,历家又为太岁纪年增取了十个名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等,以表示岁阳。后来简化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为天干。
将十个岁阳名依次和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就组成了六十个年名,这就是后来六十甲子的由来。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1-25 15:46
中国古人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运用到卜筮、堪舆、命理、相术、占梦、择吉等很多方面,连厌胜(yā shèng)之术有时也会运用。例如最著名的都江堰镇水就是一例。杜甫有诗云:“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犀,五行属性金,而石头又属土,土和金是相生的关系,石犀是金德和土德的复合体,它厌胜的能力自然比单纯的金德和土德都要强,再加上是三个犀牛,自然威力巨大无可匹敌!所以,李冰用它来镇水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1-25 16:46
我着重解释一下,对“德”的理解。今人和古人不是一个时间慨念。古人对“德”的理解主要强调“神性”;而今人对“德”的理解主要强调“人性”。古人说一个君王“失德”,主要说他失去了神的庇护;而今人说一个君王“失德”,主要是说他失去了老百姓的拥护。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2-3 14:59
五运=五行+五德。德是关键。德就是上天赋予万事万物的神性。这种神性是分:阴阳、向背、好坏、成败的,这就是所谓的“运”。(这也是阴爻阳爻的初始来源,也就是任何事物的二维性,也叫“两分法”)。但随着古人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发现,用“两分法”来解释“运”,过于机械,也不能够完整解释“运”的过程和产生的机理,于是,就增加了一个变量,这就是“度”。这样,古人认识问题就由“两分法”升华到了“三分法”,古人对事物的观察认识由平面的“二维性”发展到立体的“三维性”,这就是一卦有三爻的由来。(古人解释三爻为:天、地、人。天是永恒的,地也是永恒的,唯独人如流水,变化无常。占卜,就是在无常中发现有常,发现规律性。最原始的占卜是“两分法”。)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2-4 00:07
下面卜骨分别是:石卯古城卜骨4200—3900年前;陶寺宫城TG45③B出土卜骨距今4300—4000年;安徽阜南县台家寺遗址距今3100年至3500年;夏家店卜骨挂件距今4000—3500年;3800-3500年河南二里头;凌海市翠岩镇金宝岭屯西大砬子遗址4000-3500年夏家店文化的。他们和商周时期的卜骨相比,只有一个简单的“O”符号,这就是二维占卜法,即结果只有两种肯定或否定。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2-4 12:38
下面是距今3339年—3066年间,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墟卜骨,卜骨上占卜的符号是由“O”+“—”构成,“O”代表天;“—”代表地,再加上能够与天地沟通的巫师(火烙),完整地体现了“天”、“地”、“人”的三维占卜法的开端。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2-4 16:44
西周周原遗址出土的卜骨距今3000-2600年,占卜的符号也是由“O”和“—”构成,不同之处在于“一”贯穿于“O”中央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2-4 16:51
西汉卜骨上完全没有火烙痕迹,说明这时期巫师占卜已经由火烙改成了摔卦形式,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2-13 16:43
成都金沙遗址第三阶段地层,时代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大约公元前850—前650年左右),也发现了卜骨,时代虽然晚,但从卜骨钻灼方式看,还很落后,还停留在北方和中原地区4600多年前就兴起的“二维占卜”方式上。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这是唯一有卜骨出土的考古遗址,而且数量很少,说明四川地区占卜另有一套与北方和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方式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2-14 15:13
成都十二桥也发现—小片卜骨,年代与金沙发现的同期。(三星堆又新发现六个祭祀坑,期待能够改写我的判断)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2-21 17:01
相较于古蜀金沙时期,西夏(1038-1227)使用“二维占卜法”占卜的时间更晚。西夏的祖先党项人,据载,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属于羌族的一支,汉朝时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还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唐末五代时期以其为主要民族建立了西夏政权。
西夏立国后,在中央政府还专门设置“卜算院”,专门派遣一两名官吏管理佛道教以外的民间宗教信仰,仪式事务,各地方也设置有卜算。西夏政府任命的巫师称为“官巫”。占卜是官巫的重要职能,其目的是问凶说吉,解决疑难。在党项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深深影响到西夏国家决策政令的通行, 特别是军事作战行动。
据史书记载,西夏人出兵打战之前,都要进行占卜,以预测战事吉凶。其方法有四种:一曰 “艾勃焦”,即用艾草炙烧羊胛骨,以灼裂的纹路判断吉凶。关于此种占卜方式,宋代科学 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又有详载:“西戎(党项)用羊卜,谓之‘跋焦’。卜师谓之‘厮乩’。 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其法:兆之上为神明,近脊处为坐位,坐位者主位也。近傍处为客位。”第二种叫做“擗算”,即在地上劈竹子,计算数目以定吉凶。第三 种是“咒羊”,即在夜里牵来一只羊,焚香祷告,又在野外焚烧谷火,第二天一早杀羊,羊肠胃通畅预示吉利,羊心有血则意味兵败,这种方法即为《梦溪笔谈》所载之“生跋焦”, 曰:“有先咒粟以食羊,羊食其粟,则自摇其首,乃杀羊视其五脏,谓之‘生跋焦’。其言极 有验,委细之事,皆能言之。‘生跋焦’土人尤神之。”第四种为“矢击弦”,即用箭杆敲击 弓弦,以其发出的声音判断胜负和敌至之期。除此以上四种外,还有“立卜石念密咒”的石卜法。这些方法都显示了党项民族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风俗,也是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产物。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2-21 17:33
五运五德之说兴起于商,到了北宋中期遭到了怀疑和否定。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就认为这是“不经之说”、“昧者之论”。在其晚年改订的《正统论》中对它展开了正面批判和否定:“自古王者之兴,必有盛德以受天命,或其功泽被于生民,或累世积渐而成王业,岂偏名于一德哉?……曰五行之运有休王,一以彼衰,一以此胜,此历官、术家之事。而谓帝王之兴必乘五运者,缪妄之说也。”元朝不再讲求德运,人们已经失去了对于五运五德说的信仰。明、清官方始终没有公布过本朝是什么“德”。就此,五运六气已经渐行渐远,不再被芸芸众生所听闻所理解。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2-29 16:53
揭 秘 两 盘 棋
有关“五运”、“六气”的内容实在太庞杂,倾毕生时间钻研也可能难以掌握精髓。东拉西扯、皮毛肤浅的谈了一点个人感悟的东西,实在只够博方家一笑。在青白江城厢及其周边地区,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迹实在太多。但是,随着岁月变迁,很多东西都湮灭在苍茫的时光之中不为时人认知,侥幸残存的一鳞半爪痕迹随着近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即将踪迹全无,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我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紧迫感促使我做点什么,以期为后人留下一丝半缕的素材供他们有朝一日来探索那遥远而茫然的古蜀文化。
下面,我就谈谈青白江大同的“一盘棋”和弥牟的“八阵图”究竟是什么玩意儿。
很显然,大同的“一盘棋”就是古蜀国的“五运占坛”;弥牟的“八阵图”就是古蜀国的“六气占坛”。
也许有网友会说我“附会”、“臆断”。大同的“一盘棋”明明是三十二垒土堆;弥牟的“八阵图”据公元509年李膺撰的《益州记》载:有“六十四魁”,怎么就和“五运”、“六气”搭上边了?数字都不对嘛!
5=32吗?
6=64吗?
看官,且慢。我在90楼向大家介绍过:“五运=五行+五德。德是关键。德就是上天赋予万事万物的神性(万物有灵)。这种神性是分:阴阳、向背、好坏、成败的,这就是所谓的“运”。(这也是阴爻阳爻的初始来源,也就是任何事物的二维性,也叫“两分法”)”“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大地上的元素;那么“五运”呢?五运是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种运动规律。说具体一点就是指:“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运是以这种“相生相克”的方式而存在和运转的。
在这样的认识观察基础之上,古人就发明了“五运占”法和“六气占”法。之所以强调“德”是关键,是因为“万物有神性(万物有灵)”“德”就是神性,“神性”是占卜的理论基础,如果万物没有神性,那占卜就没有作用。
作者: 风中的思念 时间: 2020-12-29 16:57
提到“五运占”法有可能大家就会想到《五星占》法,其实,这两种占法是不一样的。
1972年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五星占》帛书,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全书共约八千字,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进行记录,并运用天文星象来占卜吉凶。把天象与哲学、历法、军事、甚至神话杂糅在一起来解释占卜现象,一旦天空出现异常,便认为会产生相应的吉凶祸福。
“五星占卜”法是在“五运占卜”法和“六气占卜”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级形式的占卜。是属于“三维占卜”的范畴。
“五运占卜”法和“六气占卜”法是属于比较原始的“二维占卜”向“三维占卜”的过度时期。
“三维占卜”和“二维占卜”的不同不仅在于“三维占卜”的巫师对自然客观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更在于占卜的巫师们对占卜结果加上了太多的个人主观揣度(这就是我在90楼提到的“度”)甚至感情色彩,“度”在占卜中的不断深化和应用,使占卜充满了神秘莫测的玄幻色彩。
在这里,5=32;6=64是需要做数学题的。如果学过排列组合的网友早就不需要我介绍什么了,如果碰巧有人没有学过呢?那我们就不妨来做做游戏,以增进大家的理解。(远古时期的人是做不来什么排列组合的,他们完全是靠做游戏做出来的结果)
欢迎光临 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https://bbs.mala.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