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标题: 邛崃市的别称 [打印本页]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18 17:28
标题: 邛崃市的别称
本帖最后由 2538457156@qq.c 于 2020-4-18 17:52 编辑

                                                          邛崃市的别称
                                                                  
凡丁
       邛崃市的别称(指曾用名)共有十个,即:临邛、邛州、临邛郡、邛县、卬来、卬州、邛崃。加上秦筑临邛城以前,此地先后有叫:濮、邛、䢺(古作䣢,音义同)的三个国家。
       其中濮国之后为邛国和䢺国,濮和邛国与䢺国,大约以火井江和南河为界。秦灭蜀时,䢺国即归顺废于镇—即䢺坝河䢺江镇,今属大邑县。之后,秦国派张若在临近邛国的地界筑城,故名临邛。
       以上十个“别称”中,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是临邛,因为“临邛县”有西汉的卓文君和世界上最先利用天然气的火井!
       不太知名的是邛崃,大多数省外人认为,邛崃不过是中国西部的小县而已。常在外地与同行交流的尚崇伟老师就深有体会:同行中认为邛崃只有一个邛窑,压根就不知晓邛崃还有卓文君和火井,更不知道邛崃还有易学家胡安、严君平、张行成,以及“女状元”黄崇嘏……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
       但如果解释邛崃就是古之临邛县的话,大家立刻想到卓文君、黄崇嘏等等,这就是地名的内涵和文化魅力!
       最不知名的是“卬来”和“卬州”,民国《邛崃县志》主编宁缃指出:“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
       清中期复名邛州,民国二年更名为邛崃县。
       民国十一年(1922)宁缃主编《邛崃县志》时,在卷首中指出:“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落)名也,从邑(部首)工声。(过去说)‘邛是卬,崃当作来。与踞(山字旁,音居,水名)崃异,与邛亦异。’(其实)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而独存邛州,又讹为‘卬州’。”
       以宁缃考证看
      《今日邛崃》报之刊头单耳旁的“邛”字,系臆造字,查《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以及现代字典皆无此字,不知读音和意义。
       分析
       沿袭于元、明、清时期临邛的曾用名:“卬来”和“卬州”,查康熙等字典“”字音:昂。有若干种释义,但是都与“邛”字无关,其中一种释义同“昂”字。
       故民国《邛崃县志》主编宁缃指出:“‘卬来’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原因是元代统治者不懂汉文化,建议更写该报刊头!

作者: 墨_缘    时间: 2020-4-18 20:06
本帖最后由 墨_缘 于 2020-4-18 20:08 编辑

楼主的短文 很好!
所以地名不能乱改,尤其是区域名称,不能以个人名义去改;
老师文章又勾起我不说不快的话:
  1-成都邛崃市夹关镇的杨湾村,据说就是以一个人的什么业绩,
不顾民意硬将原来杨湾村改为鱼坝村..........;不尊重历史,简直是求没名堂;
  2-重庆市璧山县(现在叫璧山区来凤镇本来很有名气,连香港人都知道重庆有个来凤镇10余年前的镇村变动,璧山县不知道是谁的主意将来凤镇不要,来凤镇和青杠镇合并改为青杠镇;我猜政府的意思可能是认为青杠镇是国家示范镇;
外地人根本不知道什么青杠镇
  据说还是恢复原来的来凤镇,但是至今没有动静;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18 22:48
(, 下载次数: 44)

作者: 254758511    时间: 2020-4-18 22:50
行政区划变动时所谓的征求民意都是假的,去年一个老师提出建议,就遭领导说管的宽,不晓得这些领导晓不晓得地名与地域文化是啥子哦。
作者: 254758511    时间: 2020-4-18 22:51
墨_缘 发表于 2020-4-18 20:06
楼主的短文 很好!
所以地名不能乱改,尤其是区域名称,不能以个人名义去改;
老师文章又勾起我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2538457156@qq.c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898784-1-1.html
来源:麻辣社区  -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行政区划变动时所谓的征求民意都是假的,去年一个老师提出建议,就遭领导说管的宽,不晓得这些领导晓不晓得地名与地域文化是啥子哦。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18 22:57
本帖最后由 2538457156@qq.c 于 2020-4-18 23:05 编辑

“邛崃”该如此写;“来”该如此写。不知该读《今日?崃》来着?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19 08:04
本帖最后由 2538457156@qq.c 于 2020-4-19 08:05 编辑
墨_缘 发表于 2020-4-19 02:43
书法“今日邛崃”是谁的手笔呢?
  报头和杂志名称的题写,书法还是要用规范的书法字,想当然的“书法 ...

       不知道该书法“今日邛崃”是谁的手笔,可能不是邛崃人,邛崃人不会这样写,但他一定考证过“卬来”二字,只是没深入研究,不小心又独创出了一个近似“卬”的字,使邛崃市的别称达到十一个!

       你本来就是研究书法多年的书法家,故你的所有说法都是正确的,你的说法更具说服力,是书法界中坚持真理的代表,向你致敬!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19 08:52
本帖最后由 2538457156@qq.c 于 2020-4-19 09:04 编辑
254758511 发表于 2020-4-18 22:5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2538457156@qq.c

       其实在多年前,大石老师就指出过这个谬误,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跟你完全一样,另一种则认为是书法艺术。
       我当时没有三本《邛崃志》,也没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什么的,没有根据说谁是谁非,不能人云亦云。
       近日因与冉景国老师讨论“临邛道士杨通幽”籍贯问题,在民国《邛崃县志》中偶然发现《今日?崃报》中近似“卬”字的出处,我才恍然大悟。
       后来“今日?崃报”为什么没改,我不清楚,如今我与你的看法一样,即:“《今日?崃》报不是题字者一个在看(阅读),小学生可能也会阅读,这样会误人子弟。”我再补充一句,会贻笑该报读者!

       注:不是我装怪《今日?崃报》的那个字,原因是在我使用的手写版上不出现,另外在现有字词典中,压根就找不到那个字!
       总之我没有水平将那个打?的号字拼写出来,不知有无读者找到依据,或者拼写出来?


      《回复冉景国老师关于临邛道士杨通幽之籍贯问题》
       https://www.mala.cn/thread-15893885-1-1.html
       (出处: 麻辣社区)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19 09:48
254758511 发表于 2020-4-18 22:5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2538457156@qq.c

你可能是仪陇人吧?谢谢你关注邛崃!
作者: 墨_缘    时间: 2020-4-19 11:12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20-4-19 08:04
不知道该书法“今日邛崃”是谁的手笔,可能不是邛崃人,邛崃人不会这样写,但他一定考证过“卬来 ...

凡丁老师好!
墨缘不是什么书法家,只是爱好书画,有时候爱说真话、心里话,当下要说真话,很难,弄不好会得罪人,也要有勇气;
老师就爱说真话 值得墨缘学习!

作者: 墨_缘    时间: 2020-4-19 11:26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20-4-19 08:52
其实在多年前,大石老师就指出过这个谬误,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跟你完全一样,另一种则认为是书 ...

看了凡丁老师的几个回复,敬佩老师对学问的认真态度!
  昨天晚上我说今日邛崃》题写人,“”字书法不规范的意思不是说他把“邛”字写错了,题字者没有写错的嫌疑;“邛”字在书法里可以那样写;问题的关键是“”崃的“”字约定俗成,大家认可的“邛”崃的邛不是那个样子,没有习书法的人几乎没有见过题字人写那个“邛”字;


  关于老师说的问题,我在网络《书法字典--手机版》和电脑版均进行了翻阅,同时在《汉典》网站进行查询;现将查询结果贴于后面,供你我他学习参考:
汉典网对:邛的解释_邛的意思_汉典“邛”字的基本解释
(, 下载次数: 41)






作者: 墨_缘    时间: 2020-4-19 11:42
书法方面,楷书、行书、隶书,草书对【邛】字写法: (, 下载次数: 37)

(, 下载次数: 39)

(, 下载次数: 36)







作者: 墨_缘    时间: 2020-4-19 11:43
(, 下载次数: 32)

(, 下载次数: 42)

(, 下载次数: 41)


作者: 墨_缘    时间: 2020-4-19 11:44
(, 下载次数: 39)

(, 下载次数: 44)

作者: 古代美    时间: 2020-4-19 11:52
(, 下载次数: 33)
我也来凑下热闹,看看古人怎么写“邛”字

作者: 古代美    时间: 2020-4-19 11:53
(, 下载次数: 38)

作者: 古代美    时间: 2020-4-19 11:53
(, 下载次数: 45)

作者: 古代美    时间: 2020-4-19 11:53
(, 下载次数: 43)

作者: 墨_缘    时间: 2020-4-19 12:01
本帖最后由 墨_缘 于 2020-4-19 12:02 编辑

古人的书法里 从查询的书法资料看,唐朝欧阳通、明朝王铎是这样写【邛】字:

(, 下载次数: 38)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

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

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铎的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其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 下载次数: 36)
欧阳通(公元625~公元691年),是唐代大臣、书法家。字通师,汉族,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子。早孤,母徐教以父书。初拜兰台郎,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二年为相,因反武承嗣为太子被害。工于楷,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https://img.mala.cn/forum/202004/18/224807sgyy258v9y9v328z.jpg




作者: 墨_缘    时间: 2020-4-19 12:08
古代美 发表于 2020-4-19 11:52
我也来凑下热闹,看看古人怎么写“邛”字

古老师贴图 更是丰富书法“邛”字的写法;辛苦了 谢谢哟!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19 23:36
本帖最后由 2538457156@qq.c 于 2020-4-19 23:38 编辑

       墨缘老师和古代美老师,分别从书法艺术角度,找出《今日?崃报》中那个异体“邛”字的出处,特别是唐朝欧阳通、明朝王铎两个书法家的那两个“异体‘邛’”字,与《今日?崃报》中那个“异体‘邛’”字如出一辙,说明题写该报刊头的老师是有传承和依据的。让我和众多读者接触到书法艺术,受益匪浅,在此感谢二位老师!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19 23:40
本帖最后由 2538457156@qq.c 于 2020-4-19 23:59 编辑

  从国家规范使用汉字法规方面讲,我赞成墨缘老师的看法即:“报头和杂志名称的题写,书法还是要用规范的书法字。”
       因为那个“异体‘邛’字
只见于古人书法,在我见到的字词典——特别是“现代字词典”中未收载该“异体‘邛’”字,拼音法或手写板都不出现该“异体‘邛’,这对大多数未研习过书法和小学生的读者,都可能产生误导或莫名其妙!
       毕竟《今日邛崃报》不是以书法为内容的刊物,面向的不是书法爱好者,而是对外宣传邛崃开的窗口,包括邛崃和邛崃以外广大读者!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20 08:08
本帖最后由 2538457156@qq.c 于 2020-4-20 08:10 编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大石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098231-1-1.html
来源:麻辣社区  -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谢谢大石老师:
终于在这儿找到了“邛”与“卭”之辨,我现代版的康熙字典,说文解字都无有此字,说明现代刊物编辑们,没有继续误导新中国的年青人,因为老版的《康熙字典》明明指出:“卭”为“邛”之讹,现代人为什么要坚持这个遗留的历史错误呢?!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20 21:15
帖子咋发不出去了?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20 21:23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20 21:29
本帖最后由 2538457156@qq.c 于 2020-4-20 23:27 编辑

       《今日卭崃》报中的“卭”字是讹字,而非异体字,书法上如何写我们不必纠结,那是另一个门类。作为对外宣传邛崃的报刊,没有理由以书写者“是继四川名宿赵熙、谢无量、刘孟伉之后又一位实力革新派书家”而拒绝以讹传讹,误导读者!

       为什么说“卭”字是讹字呢?
     “
卭”字,《康熙字典》载为邛字之讹,《汉语大字典》又载为卬(即仰,古字俯仰之仰没有偏旁)字之讹。工的右边卩 为节字。卩 乃半分之形、示半在外半在内,取象于骨,隶体字“卬”。可见,两个部首 阝和卩 的形、音、义均不同,故“卭”为讹字,即以讹传讹之字,或为邛之讹,或为卬之讹。有些书上也许收藏有此讹字,或为依声托事,假借而已,不足为凭。至此,“邛”与“卭”二字则不难辨别了。文字的书写工作须注意规范化和标准化,即使是书法艺术也要讲求一定法则。
       ——摘自2007年第2期《邛崃经纬》《“邛”与“卭”之辨》徐大雷
       链接地址:https://www.mala.cn/thread-15108792-1-1.html

     “讹”字是什么意思呢?
       查《现代汉语词典》对讹(非繁体)字的释义:1、错误,讹字,以讹传讹。2、动词,讹诈、讹钱、讹人。
       组词:讹字、讹传、讹舛、讹夺、讹赖、讹谬、讹脱、讹误、讹诈、讹人……
       其中,没有一组向好的词汇,所以那位“实力革新派书家”更不能以此身份用错字
来讹误读者!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20 21:39
实力革新派书家:链接地址:https://www.mala.cn/thread-15109005-1-1.html

作者: 254758511    时间: 2020-4-21 08:48
墨_缘 发表于 2020-4-19 11:44

关于这个字的写法质疑墨缘老师回复好
作者: 254758511    时间: 2020-4-21 08:50
墨_缘 发表于 2020-4-19 12:01
古人的书法里 从查询的书法资料看,唐朝欧阳通、明朝王铎是这样写【邛】字:

古老师点评的好
作者: 254758511    时间: 2020-4-21 08:52
题字者乃邛崃书法大腕陈炽昌先生也
作者: 254758511    时间: 2020-4-21 08:57
卭 qióng
五笔86:ABH 五笔98:ABH 仓颉:MSL
笔顺编号:12152 四角号码:1712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36D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为"邛"的讹字
作者: 254758511    时间: 2020-4-21 08:58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邛字之讹。《韵会》毛氏曰:邛,从邑从工。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21 10:01
254758511 发表于 2020-4-21 08:52
题字者乃邛崃书法大腕陈炽昌先生也

是真的吗?这与陈炽昌先生随处可见的题字风格不同啊?!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21 10:18
254758511 发表于 2020-4-21 08:52
题字者乃邛崃书法大腕陈炽昌先生也

上一次政府回复高义奎老师“关于今日邛崃题字的回复”中说,是何应辉先生所题,说他“是继四川名宿赵熙、谢无量、刘孟伉之后又一位实力革新派书家”的嘛?
链接地址:https://www.mala.cn/thread-15109005-1-1.html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21 10:28
254758511 发表于 2020-4-21 08:52
题字者乃邛崃书法大腕陈炽昌先生也

       但是无论是陈炽昌先生所题,还是何应辉先生所题,都不应该以讹传讹,这容易让读者对邛崃产生错误的映像!
       无论你的说法正确与否,都应当感谢你一个外地人关注邛崃!

作者: 254758511    时间: 2020-4-21 19:25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20-4-21 10:28
但是无论是陈炽昌先生所题,还是何应辉先生所题,都不应该以讹传讹,这容易让读者对邛崃产生错误 ...

我不是外地人哈,今天我还去了你说的那个苏维埃遗址。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21 20:34
本帖最后由 2538457156@qq.c 于 2020-4-21 20:35 编辑
254758511 发表于 2020-4-21 19:25
我不是外地人哈,今天我还去了你说的那个苏维埃遗址。

       啊?!
       那你报料“今日卭崃”由陈炽昌书写是真的咯?那么政府原先对高义奎老师的回应,是拉大旗作虎皮吓人的吗?如果是,那不是往冤枉了何应辉先生,或者向何应辉先生脏水了?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21 20:38
本帖最后由 2538457156@qq.c 于 2020-4-21 21:47 编辑

                                                                 论千年古县—临邛别称中的“卭崃”
       开篇语
       临邛建县于公元前二千三百一十五年的先秦时期,因筑城于临近邛民族部落的地方,故名:临邛。
       1279年,元灭南宋后,因蒙古族统治者不了解汉文化,错将“邛”字写作“卬”(音昂,或音仰),将邛崃山之“崃”字简化为“来”字,将邛崃错作:卬来,邛州错作:卬州。
       虽然,卬,音昂,或音仰。发音和意义与“邛”字截然不同,由于是元代统治者所为,当代人只好将“卬”字当成“邛”的通假字发音和书写。明末,书法家王铎写出了与“卬”字相近的“卭”字书法作品。
       故
       卬、卭二字的讹谬,由元代始,明与清朝沿误。到清中早期的康熙三十三年(1695)作《邛州志》时,方将“卬州”复名为:邛州。
       随后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8)年出版的《康熙字典》指出:“‘卭’,为‘邛’字之讹。邛,从邑从工。俗作卬,非。卬即俯仰之仰。”;
       民国《新字典》指出:“卬,昂贵之‘昂’、俯仰之‘仰’,古亦作‘卬’”;
       民国《新字典•拾遗》指出:“卭,(1)邛字之讹,(2)卬字之讹”;
      《汉语大字典》指出:“卭,‘邛’的讹字……一说‘卬’的讹字”;
      《新华字典》对“讹”字释义是:“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对“讹”字释义:1、错误,讹字,以讹传讹。2、动词,讹诈、论钱、讹人。组词:讹传、讹舛、讹夺、讹赖、讹谬、讹脱、讹误、讹诈。

       以上是古“邛”字成为错字“卭”产生的原因,以及《康熙字典》和《汉语大字典》等,相继纠错的过程。
       近现代的个别文人,或许未见过以上字词典籍,或许出于根深蒂固的习惯,直到民国时期,本为“四川省立邛崃中学”的牌子,仍然写为:四川省立“卭”崃中学。误导了一些现代人至今。
       而进入新世纪的《今日‘卭’崃》报中的‘卭’字,明显是书法家抱残守缺,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规。
      (明日见续篇)
                                                                                                                                            2020/4/21


作者: 我是红领巾123    时间: 2020-4-22 09:48
GDP是成都市里面的倒数第三。。。哎。。不会整经济啊。。但是收入又和邛崃的消费水平不一致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22 17:36
本帖最后由 2538457156@qq.c 于 2020-4-22 17:38 编辑

       续一
       民国十一年(1922)出刊的民国《邛崃县志》〈卷首〉中,宁缃便指出“邛”字的出处和“卬”字的谬误原因:“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落)名也,从邑工声。(过去说)‘邛是卬,崃当作来。与踞(山字旁,音居,水名)崃异,与邛亦异。’(其实)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而独存邛州,又讹为‘卬州’。”
       注
       宁缃:(1846-1921)临邛人,清光绪戊子(1888)科举人,因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未再考取功名,诰授:奉政大夫。官阶五品,任咸安宫教习,教授皇族子弟。后任丰润县知县,代理祁州知州,晚年任邛崃志书局局长兼总编纂。
       在宁缃主编的民国《邛崃县志》中,留下他亲自对邛崃历史的诸多考证和记述,成为现代人研究古临邛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23 12:31
本帖最后由 2538457156@qq.c 于 2020-4-23 12:37 编辑

       续二
       其实
       2018年那次网络讨论《今日卭崃》报中的“卭”字是否正确时,我并未当一回事,当时我也认为:“刊名题字是中国书法在报刊上呈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国内大多数报刊杂志已经把这一艺术表达作为报刊文化的一种体现。……且已被广泛认可。”(见市政府对高义奎老师的回复,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108792-1-1.html
       因为
       小时候我见到墨书在学校大门口的:“四川省卭崃中学”也是这个“卭”字嘛!直至见到民国《邛崃县志》中宁缃的相关考证,再查阅相关资料后,我才发觉那个“卭”字确实错了,但是,那个错是因为那个“马背上的民族”不懂汉文化造成的。
       然而
       清《康熙字典》和民国《新字典.拾遗》早就指出:“卭,(1)邛字之讹,(2)卬字之讹。”
       由于发觉这个“卭”字已经误导了从元代至今的很多邛崃人(不是全部哈?)特别是年青人,这个“玩笑”不应该继续开下去了,才又旧话重提。
                                                                                                                                                   2020/4/23


作者: 墨_缘    时间: 2020-4-23 21:53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20-4-21 20:38
论千年古县—临邛别称中的“卭崃”
  ...

说的好!赞同老说的观点!
习书法的人也得加强学习,不能埋头死学书法,书法水平的功夫在字外;
书法不是中国人的专业(现在有个词语:职业画家,还没有人敢说:职业书法家)
书画是陶情怡性养生的一个方法;
只不过是:中华书画\舞蹈等艺术不是简单的艺术;
作者: 2538457156@qq.c    时间: 2020-4-27 18:36
本帖最后由 2538457156@qq.c 于 2020-4-27 18:38 编辑
墨_缘 发表于 2020-4-23 21:53
说的好!赞同老说的观点!
习书法的人也得加强学习,不能埋头死学书法,书法水平的功夫在字外;
书法不 ...

       总算有习书法的老师认可,再没必要将《开篇语》的续篇继续进行下去,倘若还有读者点开此篇,并有兴趣研究“卭”之讹的话,请点击进入以下链接地址阅读相关论述。
       分别是
       1、邛崃市政府退休干部徐大雷老师(已故)发表在2007年第2期《邛崃经纬》的《“邛”与“卭”之辨》中说:“身为邛崃人,若将‘邛’字误写成‘卭’,岂不贻笑大方?”;
       2、火井小学退休高级教师高义奎老师2018年2月给市长信箱写的关于《今日邛崃》刊名题字出错的信件,认为:“何应辉先生的童书‘今日邛崃’不光有故意写丑之嫌,还有无意写错之实。……‘今日卭崃’的‘日’字和‘卭’字都是无可辩驳的错字……不应该再让其污染文化邛崃的圣洁脸面!”
       3、邛崃麻辣论坛版主大石老师2018年2月3日和2018年2月9日,分别以《今日邛崃的报名确实应该重写了》和《卩字撞了阝字的腰》为题指出:“《今日邛崃》把邛写成卭是错误的……违反了国家地名管理的相关规定。”
       链接:
       https://www.mala.cn/thread-15108792-1-1.html
       https://www.mala.cn/thread-15098231-1-1.html
       https://www.mala.cn/thread-15109005-1-1.html
       https://www.mala.cn/thread-15104037-1-1.html


作者: 墨_缘    时间: 2020-4-27 21:17
凡丁老师《邛崃市的别称》一文发布以后,大家都畅所欲言,发言也没有为难谁,就事论事,我觉得这样很好!问题的探讨也让我从中学了不少知识,问题通过探讨,大家明白了一些道理.....
谢谢凡丁老师、和大石老师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





欢迎光临 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https://bbs.mala.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