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标题: 3分钟读懂三星堆!这些猜测你认同哪一种? [打印本页]

作者: 在线奶牛君    时间: 2021-3-22 09:14
标题: 3分钟读懂三星堆!这些猜测你认同哪一种?
本帖最后由 小藤藤菜 于 2021-3-22 15:43 编辑

作为四川人,一直对三星堆充满了好奇和遐想。神秘的青铜面具、金杖、青铜神树…三星堆文物曾给我带来太多震撼。从2019年末等到今天,三星堆终于又”上新“了一波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6个新祭祀坑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现,包含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3分钟读懂三星堆:
https://video.mala.cn/index.php?user/publicLink&fid=e649mlahVnHWaQ0fdwRi7FyYaYpq0g15Op5rwcGsksOgQhIH_406eouFb-ciSWgSLKsNUcBSEhqwX_xb7Oby7hGxkZLDCJg1K09OhzsmvA_k6gY_K0G1Yz5hoH4a9tlG_O2eMAsViC6s20OthnrWtHo5_hys2sKBtLlV1PWBUjvGOo0A770LPBZ3sBL2UaQ&file_name=/fcapp_0c960d89-c63a-4cc0-a4ed-b90752b058db_1616072387552.mp4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1986年,三星堆遗址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青铜神像、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千余件,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平面均为长方形,规模在3.5-20平方米之间。目前,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号和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 下载次数: 62)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中K5(5号坑)出土的金面具获得极大的关注
(, 下载次数: 61)

鸟型金饰片

(, 下载次数: 64)

国内最大圆口方体铜尊

(, 下载次数: 61)

(可能)是一具顶尊人头像的巨型青铜器

(, 下载次数: 57)

灰烬中发现丝织品痕迹



遗址出土的众多青铜器、玉器制作原材料从哪里来?它们为何出现在坑中?三星堆文明从何而来,又为何衰落?遗址发掘有何新发现?三星堆到底属于中原文明?还是多种文化共同作用的杂交文明?甚至如众多人认为来自外星?关于三星堆的N种传说,你认同哪一种呢

传说一:三星堆是外星文明?
(, 下载次数: 64)
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咧到耳根的大嘴巴……有“吃瓜群众”认为,三星堆是外星文明,三星堆奇异诡谲的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文物是外星人的作品。
对此说法专家坚决反对!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显示三星堆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而大家所熟悉的青铜立人、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造型奇特、大气恢弘的文物,既昭示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也彰显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传说二:三星堆的人“搬家”到了金沙?
(, 下载次数: 61)
此次三星堆新发现的黄金面具“惊艳亮相”,眼尖的网友一眼看出:这跟金沙的黄金面具是同款!不止黄金面具,金沙金冠带和三星堆金杖上的纹饰、玉璋、玉凿、象牙……两个遗址有不少文物“撞款”。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三星堆的人“搬家”到金沙了吗?  
专家认为,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部分文物之间的这种高度相似性,证明这两者同属一个文化系统,两个遗址之间也必然存在某种特殊联系。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成果,我们可以认为,金沙文化正是对于三星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两者共同成为古蜀文明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三:三星堆考古挖出“愤怒的小鸟”同款猪?
(, 下载次数: 52)
就在去年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在三星堆周边发现重要遗址——联合遗址,出土大量文物。其中,有个泥塑陶猪呆萌可爱,与“愤怒的小鸟”中的反派绿猪极其相似,网友惊呼:莫非这就是“愤怒的小鸟”的前身?
事实上,专家分析认为,出土这只泥塑陶猪的联合遗址应该是三星堆古城遗址周边的一个重要聚落。联合遗址涵盖了桂圆桥、宝墩、三星堆、十二桥四个文化因素,是三星堆周边首次发现有着完整古蜀文明序列的遗址,其中三星堆主体文化因素在联合遗址最为丰富,出土了大量和三星堆类似的文物。

传说四:“青铜大立人”手中举着“自拍杆”?
(, 下载次数: 62)

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雕像中,“青铜大立人”的知名度颇高。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双手手型环握中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猜测他的手中是否持有某种法器?甚至有调皮的网友认为,他手里拿着的是一个“自拍杆”。

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学界还没有定论。专家讨论认为,“青铜大立人”手握的,可能是象牙,可能是玉琮,也有可能是权杖。而“青铜大立人”本身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服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其身份似乎是一位具有通天异秉的古蜀“大祭司”。
三星堆的魅力,就在于每一次的挖掘都希望可以找到答案,可每一次的挖掘又重新带给了人们更多的疑问和猜测......

作者: Amy陆小慢    时间: 2021-3-22 09:36
2019年年末,三星堆3~8号祭祀坑发掘工作重启的新闻出来之后,我就感到非常振奋,经过一年多的等待,6个新祭祀坑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虽然目前祭祀坑文物的揭露工作远未结束,但是我们现在似乎可以就目前所出的器物,得到一些认识。首先,从目前3~8号坑出土的文物来看,新发掘的祭祀坑性质和原先的1、2号祭祀坑基本保持一致,即器物大多被砸碎、焚烧后掩埋;埋藏时间不早于殷墟1期,不晚于殷墟3期;大量的象牙、三星堆式青铜器(人面具、祭坛、神树)、南方青铜器(罍、尊)、金器(金面具)等,极大地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但是并没有出现颠覆性的发现。第二,从目前所出的器物来看,三星堆文化的面貌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三星堆绝非一个完全独立出现的青铜文明,更不可能像某些哗众取宠的人宣扬的“由外星人建立”,而是一个和中原地区、长江下游地区的青铜文明进行过密切交流的青铜文明。

三号坑发现的两件青铜方尊,可以明显地看到,在青铜尊肩部饰有羊头,站立小鸟,腹部有鸟纹,在尊座上也装饰了兽面纹,这两件青铜礼器体型较大、装饰复杂繁缛,显然具有重要地位。这两件青铜器不论是器形还是纹饰与三星堆祭祀坑中常见的青铜面具、青铜人像等都有巨大区别,而与晚商时期中原、长江下游的青铜礼器极为接近,可见,这些青铜尊并非本地文化要素。进一步观察,我们发现,在青铜尊、罍肩部装饰牺首、立鸟的做法,与安阳殷墟的典型晚商文化有一定区别,而与中、晚商时期长江流域的装饰习惯相符。

一些人认为,三星堆、金沙出土的大量黄金器可能和北方、西方草原地区有关,因为在同时代的中原地区,极少发现黄金器。然而我个人认为,三星堆的黄金面具依然和长江中下游关系更为紧密。2013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盘龙城杨家湾发掘了编号为2013HPQ1713M17的墓葬,这处商代早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绿松石碎片,在绿松石碎片中发现了以金箔制成的眼型器,这也是我国最早的黄金制品之一,较三星堆为早。

作者:徐成

作者: 悬崖上的花    时间: 2021-3-22 10:15
赶紧申遗,不然韩国又说三星堆是他们的、

作者: 四时如意    时间: 2021-3-22 10:17
说来自外星的都是吃瓜群众吧?专家不会说是外星文明吧?毕竟外星人这件事古今中外都没得到证实过。
作者: 莫小萌    时间: 2021-3-22 10:22
没觉得先进在哪儿啊?连文字都没有。也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说不定还属于落后的那一支。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0:24
这里的“鸟型金饰片”,是又一个凤毛麟角的“三星”文物证据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0:29
与该“鸟型金饰片”相似的,在三星堆博物馆早就保存有“三星堆青铜小神树枝头立鸟”,就有“三星式的鸟冠、三星式的鸟尾巴”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0:31
请找到青铜一号神树并放大其中的一只神手(右手),看看其手掌中,有“三星”的文物标记。这很重要
作者: 考研虫虫2    时间: 2021-3-22 10:38
莫小萌 发表于 2021-3-22 10:22
没觉得先进在哪儿啊?连文字都没有。也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说不定还属于落后的那一支。

真羡慕你呀,无知还能无畏。我无知,却只有自卑。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0:46
2005年,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入围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的21个候选项目之列;2006年,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国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考古发掘,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文物有四川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质雕塑艺术品,有国内发现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遗物,有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陶窑址等,出土的彩陶器数量为四川之最。

  据专家介绍,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是岷江上游乃至川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不仅将巴蜀文明的历史渊源推进至5000年前,也为进一步确定以茂县营盘山为代表的岷江上游地区就是古蜀文明的源头和西北文明进四川盆地的桥接地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和线索。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0:51
三星堆文物有“三星堆数字”(象数类——像数字,又不怎么像数字),最经典的文物代表,是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神坛下层的一对青铜神兽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0:55
这对青铜神兽本来是相互依偎,各表示半年历法的数字神兽(原样仍在馆内),其放大的大型复制品青铜神兽原来放置馆内的重要位置,近来却流放于馆内某迎宾门口,沦落为日晒雨淋的“门童”。真可惜
作者: 莫小萌    时间: 2021-3-22 10:57
?????
作者: 麻辣网友    时间: 2021-3-22 10:59
考研虫虫2 发表于 2021-3-22 10:38
真羡慕你呀,无知还能无畏。我无知,却只有自卑。

呵阴阳怪气,本来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字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1:00
三星堆青铜神兽有高度艺术化的、像阿拉伯数字,却比印度数字或阿拉伯数字早约两千年的“0-9”共十个单一数字系列的数字。如果说这一事实能经考古行业先验证再首肯,由我们命名的《三星堆数字》,有可能改变世界的数字史及数学史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1:05
神奇的《三星堆数字》由我们提出一年多,向社会小范围公布(科普读物向社会赠送已近一年、尚未经权威验证),三星堆博物馆已经数次得到其赠书,至今未正式回复行或不行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1:09
三星堆之地名,有三星村、中兴(星)乡、南兴(星)镇、星星公社——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声近义通的语言文字的力量,按约定俗成,名从主人的文化规律,顽强地传递着三星堆此地的天文古国文化信息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1:41
此三星之“三”,意指当地鱼凫古人或从蚕丛王开始,就原创有太阳历(13月历),后经柏灌王原创18月历,再经鱼凫王原创10月太阳历——是这三种历法助农兴国,立下星级功勋;被古人追授“三星”;这才有了三堆黄土兀立于鸭子河畔(这绝非“三星堆城墙”),像北斗七星之后三颗星、即“杓(读音为‘标’)”的标记,在当地保存超过三千年的古迹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1:46
北斗七星,分为头四颗为一组,称“魁(意为伟岸、首位、第一,等)”;分后三颗为另一组,“杓(读音为‘标’)”的标记。
我们疑三星堆遗址区的三堆黄土,可拟北斗的杓;其祭祀区的八个祭祀坑,即北斗的魁。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1:54
三星堆之“三星”:其“星”指天文,其“三”是数字;“三星”一词针对三星堆的用意,是表示天数一体的专用语,中巴蜀之“天数在蜀”之根源或文化本原。要破解三星堆存在的系列神秘,需要使用有天文数学之综合的科学。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1:55
三星堆之“三星”:其“星”指天文,其“三”是数字;“三星”一词针对三星堆的用意,是表示天数一体的专用语,巴蜀之“天数在蜀”之根源或文化本原。要破解三星堆存在的系列神秘,需要使用有天文数学之综合的科学。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1:55
天数之“天”,指天文;天数之“数”,指历数、即历法。天数,可以是天文历法的简称。三星堆之”三星“,既是天数的缩写,也能代表这里有三种太阳历的连续创造与曾世袭上千年的应用。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2:06
《汉书地理志上》“巴、蜀、广汉本南夷”,说明三星堆蜀人,本为夷人或氐羌人的后裔。《华阳国志》与《水经注》所载古语“蜀曰邛皆夷种”,直接将蜀人的族源,为夷人、为邛人(邛崃山之人或邛海之人),即古为夷人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2:09
《彝族天文学史》与《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早在三星堆1986年大发现之前就问世。三星堆博物馆中的青铜太阳轮形器,誻十月太阳历的演示仪器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2:31
三星堆博物馆中的青铜人头像,保存有古夷或古蜀人留有特殊发饰表示自己的族群特征;其中,留有28绺、18绺和10绺发辫的人头像,可分别代表“13月历、18月历和10月历”的三个不同族群。
这是用新的时代标高——以天文历法求解三星堆之秘的新钥匙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3:32
青铜大立人一双巨手的十根手指,以“十”表示十月历;以一双巨手的十根手指中的28个指节,表示13月历中每月的日期为28天(365天除以28天=13月历余一天),以裸露的双手双脚共20根手指脚趾,表示18月历中每月的日期为20天(365天除以20天=18月历余一天)

即此大立人以其特殊手势与人体姿势,能模拟反映三种太阳历关键数字由来和演绎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03
人们期盼此次大发掘能发现盼望以久的三星堆文,我估计难得到。因为三星堆人即古蜀古夷人,而古夷人的祭司即毕摩,书写在羊皮上的古夷方即古彝文,往往会在祭祀中用火焚烧;因此,被三星堆祭司(毕摩)垄断的文字用途,在珍贵的文物中很难再见到。
古彝文可能为中国最古老文字,历史有可能超过甲骨文,也适用于三星堆祭祀坑焚烧其原有的祭祀物——那些被火燎后的文物,仅仅在极少数青铜人头像的脑后,留有类似“T”和“H”R 的彝文字母。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0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在线奶牛君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6119212-1-1.html
来源:麻辣社区  -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人们期盼此次大发掘能发现盼望以久的三星堆文,我估计难得到。因为三星堆人即古蜀古夷人,而古夷人的祭司即毕摩,书写在羊皮上的古夷方即古彝文,往往会在祭祀中用火焚烧;因此,被三星堆祭司(毕摩)垄断的文字用途,在珍贵的文物中很难再见到。
古彝文可能为中国最古老文字,历史有可能超过甲骨文,也适用于三星堆祭祀坑焚烧其原有的祭祀物——那些被火燎后的文物,仅仅在极少数青铜人头像的脑后,留有类似“T”和“H”等 的彝文字母。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0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在线奶牛君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6119212-1-1.html
来源:麻辣社区  -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蜀曰邛皆夷种”,直接将蜀人的族源,称为夷人、为邛人(邛崃山之人或邛海之人),即古为夷人。
温故此语的重要性,是要尊重古蜀古夷一家亲——她们与他们,是兄弟姐妹,不是古蜀人早于古夷人,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23
三星堆遗址的金杖与金沙遗址的金冠带中有四种图案组成“笑脸人头像-箭-鸟-鱼”,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只改一 个字,就能理顺其关系:“笑脸人头像-稻-鸟-鱼”——其“笑脸人头像,指古蜀王率领族人执行的太阳历”有助于农业兴国而既盛产水稻,又有水稻喂养鹰鸟及鱼类——水稻作为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是”人、鸟、鱼“重要能量来源;也是近千年的三星堆社会长期稳定和谐的社会保障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26
据《三星堆究竟发现了啥?别急,极简版告诉你……》报道:三星堆考古现场,文保人员还发现了被碳化的大米种子,这证明4500年前,古蜀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大米、吃大米了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28
2018年2月6日成都商报电子版第06版面,记者宦小淮以《从旱作植物到改种水稻  成都平原的人口增长决定主食变迁》(以下简称《主食变迁》),介绍了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成都平原先秦遗址的植物考古工作提上日程,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对5000多份样品中的1000多份样品进行了分析。
在对上万粒的种子“验明正身”后,考古人员发现,早期的巴蜀先民种植旱作植物,到了4000多年前,就开始引进了水稻种植技术,一场“饮食革命”最终在巴蜀大地掀起,而推动这次变化的原因就是,人口大量的增长,原有的旱作植物因为“水土不服”,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从这以后,水稻毫无悬念地“问鼎”了成都平原的主食地位。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29
从事植物考古的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姜铭介绍说,先秦农业演变从时间上先后经历了什邡桂圆桥遗址、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晚期巴蜀文化这五个阶段,在什邡桂圆桥遗址这个成都平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其第一期样品中发现粟和黍这两种旱地谷物占有绝对优势。认为,这种纯旱作的农业传统,在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能够找到影子,综合多种研究,成都平原的这种旱作习惯应该是伴随着西北地区人群迁移而来。姜铭认为,成都平原以水稻为主食出现在4000多年前,这也是受到了长江中游文化的影响。
一直到晚期巴蜀,水稻的主食地位依旧牢不可动……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31
我近期发表《解读古蜀金杖、金冠带“母题图案涵义”与天数一体的拓展》的摘录:
引    子
《红星新闻》2021年02月01日子夜,发布“《国家宝藏》走进三星堆:世界最大金杖是用来干啥的?”文章。在该文章做此评介的几小时前、刚由中央电视总台3台播放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带领着观众走进三星堆博物馆,解读“金杖、青铜纵目面具和一号青铜神树”这三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由演员刘浩存饰演着担任“金杖故事”中的巫神角色,成全“飞鸟与鱼”两族群的融合,戏剧性表演着李白诗句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之两大部族——鱼、凫,一起建立古蜀国鱼凫王朝的原因;此国宝守护人以“金杖杖灵”的演员身份,带领观众走进古蜀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探寻该鱼凫王朝社会之秘“有上万个可能性之一”的某种答案。
该“金杖之秘”节目的旁白与解说词称:金色如光,以杖为神话。那遥远的想象,有着吸引我们不断探寻的魔力。究竟它身上发生过什么?谁铸造了它?谁拥有了它?谁埋葬了它?它为什么如此精美而且上面还有图案纹饰?它真的是三千年前的古物吗?这些既是此国宝守护人刘浩存探觅“金杖之前生”的疑问,也是所有观众的疑问。
节目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担任“金杖的今生讲述人”;既为大家解密金杖上的魔幻纹饰是“王者之器”,又针对“三星堆文化到底是不是外星人建立的”等网络上盛传的猜想。雷站长表示不相信三星堆遗址与外星人相关后,直接用四川话,喊出“老子是四川人”的解答;指出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
作为《国家宝藏》演绎三星堆“金杖故事”的观众,我对节目中“金杖上的魔幻纹饰是‘王者之器’”等表述、以及现有具体图案纹饰内容的传统解读,均予置疑并提出新观点、推出新证据、进行新分析,以期在三星堆文物考古领域打开一扇窗,迎来一道光,触类旁通:
三星堆金杖纹饰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冠带的纹饰很相似,此二者在传统上都被描述为“人头(脸)、箭、鸟、鱼”的四种图案组合;这其实不是什么魔幻,而是原解读其图案不周全、陷入误区思维的固有模式。笔者现不落窠臼,予以个性化探索;疑金杖与金冠带上的图案,都与古蜀社会天数一体的文化密码有关,或是其“食物(能量)链”的高级表达?

一、金杖与金冠带神秘纹饰为何物的考古需博采众长方接近真相、以探寻其和合之美   
近期,阅读到陕西省文博考古类学术期刊《文博》2006年07月21日发表黄剑华研究员所著《金沙遗址金冠带图案探析》(简称《探析》),重点对金沙遗址金冠带和三星堆遗址金杖的图案,做了联合式探析。其中探索金杖一些内容,有开先河之义;值得学习。
《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02期发表了文博专家蔡运章《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从古蜀金器“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谈起》(简称《母题图案》):三星堆和金沙商周祭祀坑分别出土的金杖、金冠带,都是古蜀国王祭祀太阳神时使用的法器。上面的“人头”是太阳的象征,“鸟”是“日精”和“阳气”的象征。“鱼”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羽箭”是阳光升腾的象征……我们对该文的“人头·太阳”等用语,后面将予讨论。
《探析》一文有两段落“金杖与金冠带上的主体图案虽然构成图像一样,都刻画了一箭一鸟一鱼,数目也相同,都由四组相同的图案组成,但在排列方式上也并不一致,亦有明显的差别。金冠带上的四组图案为单行对称排列,金杖上的四组图案则是双列同种排列,分析其原因,这也是由于两种金器不同的形状和使用形式所商定的”;“在金杖上,位于主体图案下边,还雕刻了前后对称排列的两(‘三’)个人物头像,其形态为头戴锯齿纹或花瓣状王冠,耳垂上挂着三角形长串耳饰,弯眉大眼,兽耳阔口,圆脸和五官呈现出开怀欢笑状……”
再看《母题图案》的纹饰范畴,也描述出一幅“人头(日)、箭(宜改为‘稻’)、鸟(含:鱼凫或鱼鹰或太阳鸟或太阳神鸟)、鱼”的古蜀社会关联图。对此图,将重点解读。
人民日报记者刘裕国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7月31日第07版,发表《三星堆博物馆述说瑰丽的古蜀文明》时,也解释了三星堆金杖图案中“……下方图案为两个头戴五齿高冠、耳戴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笑容可掬(我们补充称‘太阳历似人化’);另外两组图案为两头相向的鸟和两背相对的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有学者推测,这段图案可能表现的是以鱼和鸟为祖神崇拜的两个部族结盟,建立了三星堆古蜀国,渔猎曾作为当时的经济生活手段。也有学者认为那是‘穗形物’,反映出当时较为发达的水稻种植。”
以上“锯齿纹王冠、人头(脸)·太阳、穗形物”等用语益智开窍,可让人针对三星堆金杖和金沙遗址金冠带共有相似“《母题图案》”而集思广益、拓展解读;以其和合之美,提出该《母题图案》寓意三星堆文化、氏族结构与生态(能量)食物链之社会关系新认识。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32
二、“像箭的‘穗形物’”疑指三星堆文化第三、四期社会盛产水稻的稻穗、而非“箭”
2018年2月6日成都商报电子版第06版面,记者宦小淮以《从旱作植物到改种水稻  成都平原的人口增长决定主食变迁》(以下简称《主食变迁》),介绍了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成都平原先秦遗址的植物考古工作提上日程,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对5000多份样品中的1000多份样品进行了分析。
在对上万粒的种子“验明正身”后,考古人员发现,早期的巴蜀先民种植旱作植物,到了4000多年前,就开始引进了水稻种植技术,一场“饮食革命”最终在巴蜀大地掀起,而推动这次变化的原因就是,人口大量的增长,原有的旱作植物因为“水土不服”,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从这以后,水稻毫无悬念地“问鼎”了成都平原的主食地位。
从事植物考古的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姜铭介绍说,先秦农业演变从时间上先后经历了什邡桂圆桥遗址、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晚期巴蜀文化这五个阶段,在什邡桂圆桥遗址这个成都平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其第一期样品中发现粟和黍这两种旱地谷物占有绝对优势。认为,这种纯旱作的农业传统,在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能够找到影子,综合多种研究,成都平原的这种旱作习惯应该是伴随着西北地区人群迁移而来。姜铭认为,成都平原以水稻为主食出现在4000多年前,这也是受到了长江中游文化的影响。
一直到晚期巴蜀,水稻的主食地位依旧牢不可动……
我们赞赏提出此“穗形物”观点的学者,是因为能在周围评议由三星堆遗址金杖图案与金沙遗址金冠带图案,值学术界长期处在“人头(日)、箭(稻)、鸟、鱼的古蜀关联图”为主流时,能针对其“箭”的意识发出“穗形物”的不同观点。但此观点提出、却无后续延展,戛然而止;虽被他人一旁提到,仅一带而过,基本被边缘了。我们现既鼎力支持此不同观点,是因其出现在成都平原先秦遗址植物考古未公布“以水稻为主食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论断之前,实属难能可贵;又因我们能运用研究成都平原的古天文历法,去拓展将“‘箭’的用语、改为水稻‘穗形物’”;并举证该《母题图案》的“笑脸人面”,是拟人的太阳历。
1、此“箭”非箭、而是水稻之稻杆与稻穗连为一体的线绘图
(1)此“箭”的箭羽过长与相对复杂化而不能视为其箭的羽部
从商代到西周,中国“箭”的传统形态多双翼扁体型,一般为两羽、三羽,很少超过四羽。而在“人头(日)、箭(稻)、鸟(太阳鸟或鱼鹰等)、鱼的古蜀关联图”中,其箭杆后部的“箭羽”,反映是:三星堆的六羽(见图2),金沙的四羽(见图1)。
从理论上讲:箭羽在箭杆的后部,在箭的飞行中起到平衡和保持方向的作用。通常箭的重量越大,箭羽越宽越长;若是箭的射程短,箭羽就短小。
图2中,因“箭羽过大、箭杆有两处不必要环节与不见箭簇痕迹”,皆疑此箭、非箭。
图2中,在靠近四组“箭、鸟、鱼”的图示边,我们增加了一幅水稻“稻穗简笔画”;其“箭羽(六羽、顶端加一点)≈ 水稻稻穗(稻粒有序排列至完熟)”的图案,就有神似。
(2)此“箭”的箭羽长其箭簇就应大、但文物中无可印证其箭簇图案的迹象
此“箭”,穿过水鸟的颈部,再插入大鱼的头部,均未裂口,不见其箭簇;至少说明该“箭簇”不大。结果是,本身不大的“箭簇”,为何要长长的、偏重的箭羽?此置疑,宜反过来解读该“箭羽”为虚;宜改以生长在水中的水稻、由其主茎杆抽出的“稻穗”图案为实。
2、水稻生育期会在稻杆上留下有效抽穗、拔节等的生长痕迹
请仔细关注三星堆遗址金杖的线绘图案中,其每根“箭杆”图案中,均规范存在两处奇怪的、由两条短线表示的“节点”;值得考究。
(1)若这是“箭杆”,其“箭杆”有这两处“节点”,算是奇葩;或,将起到副作用。
此“节点”若是“箭杆”上的划痕,将影响“箭杆”的结实性,易折断。
此“节点”若是“箭杆”上的负载物,将增加“箭杆”重量,影响箭的射击。
(2)因本文“一”引用三文章的“箭”字皆错,即此观点出错:此箭杆,宜改稻杆
(3)若改“箭杆”为稻杆(为《母题图案》食物链一部分),该稻杆留下水稻生长中因抽穗、拔节生长之“节点”的痕迹(主茎上存在两处或一处的“鱼肚白”),就显而易见。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32
3、此箭若不改为稻而仍视“由‘笑脸人面’射向‘鸟、鱼’”的箭将不是王者之器
在金杖纹饰“人、箭、鸟、鱼”的四种图案组合中,其人、是射箭之人,是射杀“鸟、鱼”之人。此人若是王者或鱼凫王者,就是在用箭在射杀自己族人鱼族与鸟族或二者合并的鱼凫人;由这样四种图案组所体现的图示关系,必不是王者之器,而是杀戮之箭;其杀手、即王者,其被戮者、是王者的臣民鸟族与鱼族。这样的王国能存在吗?答案显然应是否定的。
由此看来,该金杖纹饰的四种图案的图语,应疑是“人、稻、鸟、鱼”的组合内容。
因三星堆金杖与金沙遗址的金冠带的图案纹饰几近相同,其金冠带中的图案语言,就去与金杖纹饰的四种图案的图语相似;应疑:都是“人、稻、鸟、鱼”的组合内容。
4、鱼凫王朝时成都平原已主产水稻可形成“人、稻、鸟、鱼”之能量环节的食物链
前文《主食变迁》,已引用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姜铭介绍:“成都平原以水稻为主食出现在4000多年前……一直到晚期巴蜀,水稻的主食地位依旧牢不可动”。在此两千年间,三星堆古地的地貌多沼泽与河溪;能多水鸟、多鱼,这很自然。图1、图2中的“鸟与鱼”,都是相同的:其鱼,可以有多种。其鸟,疑是三趾鸟的鱼鹰或鱼凫、很像青铜神树上的太阳鸟(或太阳神鸟);它是一种捕鱼的水鸟,又称鱼老鸹。三星堆的古老氏族,就是鱼凫人。鱼凫鸟是鱼凫人的图腾鸟,鱼凫王朝统治者能指导鱼凫人用箭去射杀自己的图腾吗?显然不能。何况鱼凫人有习惯饲养的鱼凫鸟用于渔业,为何还要用箭去射鱼?此理不通。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33
如果将旧说中“人、箭、鸟、鱼”的图示,改为“人、稻、鸟、鱼”。此一字之变,就能化解“日(拟人化的‘三星堆的人头笑脸像’和‘金沙的圆圈状人头像’)、箭、鸟、鱼的古蜀关联图”中旧矛盾,捋顺为“笑脸人面(太阳历)、稻、鸟、鱼的古蜀关联图”。
此关联图,实质呈现出成都平原在先秦社会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良性生态环境与食物链关系图。在“笑脸人面(太阳历)、稻、鸟、鱼的古蜀关联图”中:“人像”是太阳的象征,“稻”是从成都平原古蜀植物考古中反映“三星堆农作物构成以水稻为主”的结果,“鸟”以鱼老鸹为代表的百禽与牧业,“鱼”是多种鱼、泛指渔业。这就是鱼凫王朝社会繁荣的基础,能制作出大量精美的文物传世于祭祀坑;再时隔三千多年后被发现,立即傲立文物界:
广汉古地即三星堆有良好气候与肥沃的水乡,经过勤劳三星堆人的农业劳作,既种植水稻的主粮,又喂养鱼鹰牧业、发展渔业,还有约两千年的和谐社会;三星堆王朝岂能不繁荣?
在简单梳理出这样的生态环境与能量食物链关系新图结构之际,有一重要问题,需要同时说明其合理性:三星堆社会的治理与鱼凫人的农业劳作,是否是有效的与勤劳的?
这就应引入两个新观点:①因三星堆人原创了“天数在蜀”的科技资本,王者能运用系列太阳历先后指导农业;②三星堆人比周边氏族更了解农时农事,辛勤劳作,富甲一方。
三、金杖“人像图”与金冠带“大圆圈”皆体现三星堆文化有古蜀古夷十月太阳历等
将金杖图案一端的人头像放大、如图5左侧戴五个锯齿纹王冠的“人像笑脸图”,很可能是反映鱼凫人的女王;是她及世袭的王族,原创有能指示“五行(木、火、土、金、水)”或五个季节的太阳历。这样的太阳历,不是一种,而是一个系列:既能以表现五个季节的10月太阳历为主,又可能还含有比10月太阳历更早而记忆朦胧的13月太阳历与18月太阳历。此二历,因表现在金杖的整体图案中居次要地位,即各只用半个人头像表示。当三星堆文化由鱼凫王朝的第三期,发展到金沙政权第四期的三星堆文化并表现在金冠带的图案中,则以金冠带中心的大圆圈纹饰、表示十月太阳历,以金冠带中心两侧长方框对应表示次要的、记忆朦胧的13月历、18月历。
《华阳国志·蜀志》载古蜀范围,有“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等词语。汶山、四川阿坝羌族自治州的汶川一带,南中、为云南一带。大尺度上此汶山与三星堆近在咫尺,其羌族上古历法是十月太阳历;此羌历年遗产的存在,泄露了古羌与古蜀共奉“天数一体(羌族数学、历算、天文等知识自成一体、竟传承到由三星堆博物馆保存“三星堆数字·太阳历”的系列专题文物涵义相续;此传统文化通过金杖纹饰‘太阳历与稻杆’的能量传递,把三星堆鱼族与凫族的距离眷成了亲戚)”的秘密。2009年,濒临灭绝的羌历年习俗与历法,被列入首批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既建有著名十月太阳历文化园,2018年3月又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十月太阳历文化保护条例》面世……
让人惊讶的古蜀太阳历,既能系统排列出13月历、18月历和10月历这三大太阳历的实物证据组,又有三星堆关联着“北羌南夷(彝)”;由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和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称“蜀曰邛皆夷种”两古语可证实,羌蜀夷三者系血脉一家。古蜀北面羌人与南面彝人应用的历法皆有浓烈地十月太阳历,但它们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解读三星堆金杖与成都金沙金冠带中《母题图案》的图语,竟追溯出由三星堆文化创造了十月太阳历等文物证据。三星堆博物馆还有众多系列文物群,可形成多个专题、组成“三星堆数字·太阳历”的证据共同体;如此珠联璧合,能否破解该系列千年谜题?此文物证据群,可揭示三星堆文化的灵魂?本已姗姗来迟,不可再轻慢?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34
因古蜀13月历、18月历,可能比10月太阳历早千百年;到商末,记忆已模糊了。导致三星堆文化第三期匠人,只能用两个“各半个人头像的图案,去表达尚还残留的部分记忆”;则它们在图5 左图中,就雕刻在完整拟人化“笑脸人面(代表10月历)”图案的左右两侧。
当此类记忆的太阳历,再进入三星堆文化第四期金沙政权中,匠人在金沙遗址留传下镂空雕刻的“太阳神鸟金箔”,后评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文物……此神圣的双面圆形图案,疑被当时匠人錾刻于金沙遗址金冠带的中心位置上、简拟为太阳神或拟人头像中两个内圆圈。  
读图:①将图5右图转90角度、再看两内圆圈,可对应图5左图中心完整的“笑脸人面”(此图5右图的两个内圆圈,既类似成都金沙出土“镂空太阳神鸟文物”的影子,又可以透视的双面图方式,模拟着两个半年)。②在图5左图中心两侧存在的各半个笑脸人,原各拟一种历法;当随图5右图中心圆圈的变化后,其左右两纵向方框,也可各拟两种太阳历。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34
学者对三星堆遗址金杖的人头图案可拟日、对金沙遗址金冠图案的大圆圈可拟人头或太阳,其认识基本统一。有此基础,还需增加解读支持金杖和金冠带是具有历法涵义的文物群。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彝族天文学史》(合著:陈久金、卢央、刘尧汉),主要讲述十月太阳历,附带介绍十二兽历与略讲到十八月历(含第十九个小月);1985年出版的《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专著:刘尧汉)重点解析十月太阳历,附带介绍十三月太阳历;1986年出版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合著:刘尧汉、卢央),是专门介绍彝族古老太阳历知识体系中集大成、系经典的十月太阳历。这三本书因出版时间相连,又属追溯中国古蜀曾有、后来却长期隐匿的太阳历之关系而排列一体;它们既与天文学和史学相关、又与古羌古蜀古夷(今羌彝汉等民族)有关,还破天荒奠定了现代彝族文化研究的基础,在中国学界促成了彝族文化学派的诞生。这三本书不仅发掘出古彝的文化结晶,更启动着针对“三星堆古蜀人上承古羌‘天数一体’的历法衣钵,下传古夷有三种太阳历”的文化新探讨。
从1978年起,中国科学史学者(后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陈久金(汉族)与彝学专家刘尧汉(彝族、系溯源中国上古太阳历的主研,后是彝族首位教授和首位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内的最高学术称号“荣誉学部委员”)合作;研究古夷(彝)的天文历法。两年后,天文学副教授卢央(彝族、后是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加盟。三人通过在彝区(重点在凉山)数年调查走访,共同发掘出渊源久远、由古蜀古夷创造、由现代彝族所保存的三种太阳历文化碎片;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1986年每年一本,出版了他们的合著或独创专著。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41
六、金杖“笑脸人面”与金冠“双层圆圈”太阳历虽随古蜀灭亡而消失但真相可溯源
《人民日报 》2014年5月29日发表杨雪梅《星空里的文明记忆》载: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对于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而言,天文历法的知识,具有首要的意义。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谁就有资格成为人民的领袖。所谓“观天象授民时”,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王权的基础。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也极其辉煌。
1、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2010年4月2日作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的演讲,有三个观点:①天文学是作为农业经济的基础而存在的,没有天文学就不可能有原始农业。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对于时间茫然无知的民族可以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②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就有这样的记载:知地者,智也;你只了解地理,充其量你只能算一个智者。知天者,圣也;知天文的人才能成为圣人。③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也来自天文学。
冯时在“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王权政治的基础”之核心演讲中,成功虚拟了一个特殊人物:
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远古社会,人们对自然茫然无知,突然氏族里面有一个人通过自己辛勤的观测,发现了星移斗转规律并和时间建立起一个固定的因果联系,且把这个时间告诉氏族成员,你们什么时候去播种,就会有收获。这样的活动本身我们把它叫观象授时,即观天象、授民时。这样一个能承担观象授时工作的人物,在氏族社会成员中,在对天象茫然无知的人看来,他(她)就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久而久之,每次报的时间与事项都很准,氏族就有收获了,人们就觉得这个人是了解天意的人,又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这样的人就确立了在氏族中的统治地位。从观象授时而来的活动,渐渐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王权基础。
——这个虚拟人物,被我们套用在解读由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文物表达的意象中:此大立人,正是“能承担观象授时工作的人物……又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发展成“能‘展示13月历、18月历和10月历三种历法并构成太阳历体系’的女王兼天数大师”;成为“能用数来概括天文意象和历法”的女巫、与“年形象”(还有众多的天数功能在此从略)的文物。
2、前文《探析》解读“笑脸王者”的图案时称“在金杖上……头戴锯齿纹或花瓣状王冠,耳垂上挂着三角形长串耳饰……”这类似古羌人的人像,反映古蜀人来自古羌戎;即古羌,是古蜀和古夷共同的祖先;诸如古羌古夷的帽饰习俗,现在还由彝族人改为耳饰传承:
甲骨文 (羌) (羊)   (牧人)   (古羌或西夷的帽饰:左侧有“三个耳坠物”)。金文  (羌) 的“耳坠物”已改为两个、即甲骨文   ,改为金文  )
甲骨文 (彝)    (鹿或鸟)   (卜、为祭祀)   (双手、奉献)。
金文  (彝)、 (彝),省去“卜”。
解读“《母题图案·人头》”的涵义,可将古语“蜀曰邛皆夷种”、释为“古蜀人、古邛人,祖先来自羌、西夷或西南夷”;则三星堆人与金沙古人等族属,都属氐羌的后裔。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42
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的礼州古镇,地名始于元朝;而当地的西汉地名,称“苏示(谐音‘蜀是’,倒音‘是蜀’)县”。其彝族,疑其自称“诺苏”、谐音“是蜀”。20世纪70年代在礼州考古,掘有新石器时代陶器和半月石刀。古蜀的礼州先民,即邛人和叟人。唐代《史记正义》引《晋记》说“蚕丛国破,子孙居姚(云南姚安)、嶲(汉代西昌属越嶲郡郡治)等处。”载有古蜀人南迁夷区越嶲郡(辖境相当今天云南丽江及绥江两县间金沙江以东,以西的祥云、大姚以北,和四川木里、石棉、甘洛、雷波以南地区,以西昌古地为越嶲郡郡治)等重大史实:曾有鱼凫蜀人与开明蜀人的难民多次返故土,当地邛人对古蜀难民,历来以礼相待;能证明“蜀 ≈ 邛 ≈ 夷 ≈ 氐羌后裔”的文化推论可成立。      
3、三星堆金杖“笑脸人头”与金沙金冠“圆圈人头”,代表鱼凫王与金沙王,皆以天文为统筹治国的法宝(以“笑脸人头”与“圆圈人头”而拟人化):率领受太阳历惠泽的臣民 (凫人与鱼人)→ 用辛勤劳作发展水稻主粮生产(以稻杆与稻穗共同代表) → 农业的丰收又带动牧业、渔业兴盛,建设出“以鱼人与凫人为主的鱼凫”和谐社会,具有优良的文化能量与物质流的食物链;其人气旺、民心稳,国力强、王者乐。让古蜀匠人在制作金杖与金冠带时,皆将古蜀由君王编制多种太阳历法的伟业,定格在永恒的艺术瞬间……
此讨论古蜀文物举例,仅改“箭”之不当为“稻”,就可修正金杖金冠带等读图误区
4、用天文历法解读三星堆青铜、金与玉的专题文物群,是一大创新:建议民间智慧可增用该新法研究三星堆,以天文图象赋能、用特定数字解密,归天数一体演绎、类道法自然之理;能提供“图象、数字、道义、理论”的预判素材,探究三星堆真相的新途径。从三星堆的金杖文物,到成都金沙的金冠文物;这二者“‘人、箭(杆)、鸟、鱼’《母题图案》”的一致性,可更新为“‘人、稻(杆)、鸟、鱼’的《母题图案》”;即三星堆文化从古羌古夷中来,鱼凫文化后期再发展到杜宇文化;成为古蜀文化源与流的典型。此源与流,也体现在“由三星堆‘盘辫青铜人头像、青铜太阳轮’等已先表达三星堆十月太阳历”之源,流向成都金沙;再在外表上演绎成镂空太阳神鸟金箔的双面十月历,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其金箔双面体现的历法,均为该太阳历的半年周期而古奥;这样的神奇,亦是体现三星堆文物具有“天数一体”的核心之所在……
溯源青铜大立人文物的标杆密码,即太阳历的意义隆重:人像脚下基座第一层象数的字符之和为184(天),人像身高182(厘米);这两数分开,可对应春半年和秋半年的日期数;这两数相加,则对应一闰年的日数;此国宝文物,既是古蜀国吉祥物“年”的主人,又是测三星堆“日与年正午太阳高度的‘表’”;此大立人文物,乃天数一体的化身?
天文历法是求解三星堆文化与文物之秘的新钥匙:这样的文物考古就像破案,谜底与谜面不断更新;这样的古蜀真相揭示,需后人步步加深考察与补写……学界研究三星堆,已拥有相对传统的考古;三星堆博物馆展览三星堆文物,已运用“物证实法、原境展示法”这类“和”的方法;若将它们综合用于文博工作,可谓“和、合”。
提议学界在研究三星堆现已形成传统考古基础之上,再增用以“三星堆数字·太阳历”等新视角,以天文图象赋能(用古老圭表在日上中天时测二分二至,以认识太阳与地球的历法关系、用观察北斗星象兼有时钟或年历变化的指向规律去判断时刻或季节),拿特定数字解密(抓住有关13月历及每月28天、18月历及每月20天、10月历及每月36天这三种历法的数字与关键性应用),归天数一体演绎(需既有图象与特定数字“天造地设”、结合一体应用才有印证价值)、类道法自然之理(能囊括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作为研究三星堆天数一体的新法。此“天数在蜀”的合、异之分,需要“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四川南充古人陈寿《三国志》言此意,指羹汤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综合了各种调料。比喻做好工作,需团结各方面力量,求同存异、集思广益;面对“金杖上神秘纹饰究竟是何物”的真相考古,将期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42
5、解读三星堆文化共同体的首要方法是在差别中求统一与在多样中求一致
追溯古蜀文化,要兼顾多种方法的合理关切;特别是原来研究三星堆文物涵义的传统方法,现仍多迷雾;既不能全面维系,又难以纵深发掘;前文重释这些诸如“解释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一双巨手奇异姿势有何涵义”的老问题,现已有新解,即到了需考虑改变趋势的时候了:如何将新问世“三星堆数字·太阳历”的天文考古冷资源,转化为广汉文旅的热经济。
本文: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百花盛开、璀璨奇葩;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各表一枝、皆是文化。请君尝试“‘三星堆数字·太阳历’可一体式互动、多媒体演绎,参与型体验、启发性传播的重要途径”;还建议举办多型讲座或讨论。愿文化人在“现实与古蜀历史交响乐”中,既成为弹奏一个个新音符的实践者,又期待三星堆文博工作能在一个个由“物证实法、原境展示法”加天文考古综合法等的应用中;率先让“三星堆数字·太阳历”专题的文物群入编于考古新征程的长征,再获得话语权而开好局、起好步。更请考古界与文博业中的行家里手,对三星堆文物天文考古的多种新专题,去下马赏花、多多切磋、与时俱进;以价值见真章,从细节见功夫、于无声听惊雷。  
6、三星堆博物馆守护着三星堆原产的文物主体从而理应积极创新研究三星堆文化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流;我们既愿在研究三星堆的古蜀文明中,做“珍惜家国历史”的四川人,又努力在三星堆文物天文考古中追求质的提高;即不当考古的跟随者,而应是领军者。期待这样去开拓三星堆的天数世界并打造世界的三星堆天数,不能空有一腔热忱,而专业知识却一片空白;天文考古创新的目的,是以最优质的文博使命感与现实的社会担当,选择最好时机去争取双赢。
7、研究古蜀“笑脸人头”的王者不用“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王权政治的基础”理论不行
2020年三星堆博物馆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发掘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被称“期待世界级大发现”;现建议增用系统天文视角去阐释三星堆文物新价值,请权威论证:
“三星堆遗址”或“三星堆博物馆”中的“三星”这个朦胧用语,却既是与天文有关的古老地名,又在三星堆文物中能找到多样化表现三星堆人原创三种太阳历的“星级证据”。
此“星级证据”,既以有关“星”的地名遗存之文化现象为外表,又以抽象的文物图案显现内部关联而相呼应;还有交互缠绕、表现更多样含蓄的“多重‘数字纠缠(让一月周期的28天与13月历、一月周期的20天与18月历、一月周期的36天与10月历)”相对应。
(1)三星堆遗址有关“星”的地名遗存遵循着“约定俗成、名从主人”的地名规律
三星堆遗址核心区在解放前的地名,就是“中兴(星)乡”;按中国语言文字有“声近义通”的传统,其“中兴乡 ≈ 中星乡 ≈ 中兴(星)乡”。解放后,“中兴(星)乡”又改名为“南兴(星)镇”或“星星公社”。此“中星、南星或星星,在‘声近义通’解释中、若以‘三星’为对象”:则“中兴 ≈ 中星”,可指天文的三种中星:日中星(即当地正午观测太阳、认识太阳的回归运动与得到“年”的历法知识),晨、昏中星(即朝、夕观测北斗、以辨季节)与夜半中星(即晚12点左右观12星次或28星宿、以明白此时太阳处在与某星次或星宿相距180度的星空背景);此中星,若是南星(指向南方的星星):可指北斗七星杓部即斗柄三颗星、可用“年历的天体钟”,掌握“斗柄南指,天下皆夏”之年变化的季节规律……这“三种天文地名名称”,便是三星堆天数一体专题的“中星之宝”。
三星堆遗址的古人若未具备超常规的天文知识,就不可能创造古蜀的三种太阳历;是三星堆鱼凫人原创了“三星堆数字·太阳历”,书写了最早“天数在蜀”的精美华章;再经历上千年积淀与发展,由后继者金沙蜀人,将天数历法发展为太阳神鸟文物。此神圣文物,丰富了“三星堆数字·太阳历”古蜀天文科技事实被发现的价值,大有历史意义;它们,是属古蜀与神州的民族财富!我们现在虽只能一步一脚印去传播与解读,却已看到众多个例在相关证据验证的征途中皆为绿灯。本文《……拓展》,即在面对从《探析》面世以来、经十多年专题考古,仍未知“金杖、金冠带”图案所寓王权奥秘之际;却因应用在该逆境中产生“三星堆数字·太阳历”的新法,就迎来柳暗花明。此趋利避害之实践,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三星堆文化原创三种太阳历天文贡献所体现在文物中不同的“星级证据”有两类
第一类:直接以图象隐喻其涵义的三星堆文化的文物例证不多,见下图。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45
很遗憾:本文有众多插图,但目前我还未掌握在本论坛中将原文与配套的图幅一并发出而共享。只能暂且如此,忍痛割爱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47
第二类:间接以图象隐喻“三种太阳历”涵义为“星级证据”的文物,例证较多。
①三星堆青铜神坛“地界”中的两只青铜神兽,以相邻的乳钉纹象数“6 + 7”之果,拟13月历;以肩部与臀部的象数“9 + 9”之果,拟18月历;以神兽脚下椭圆轨道36个“已(10个乳钉纹象数)”之果,拟10月历。有关这两只青铜神兽是三星堆数字典型文物代表的“星级证据”,其图象说明很多与自有一配套的系统,我们则安排由另文、再专论解析。
②三星堆青铜神坛“人界”中体现“三种太阳历”涵义为“星级证据”例证的图象,回首图9“四立人像底座的四面、各拟一个‘7’的象数;用364天÷28( )天 = 13月历;亦有连体9‘’,演绎18月历;四立人像头上的乳钉纹,合拟10月历每月有36日”。
③在图7,由三星堆玉边璋中女巫脚下神山中有8组“四个7与两个连体9”的象数群【玉边璋文物是双面线雕,其每面就有4组相似的象数群】,以象数“7”,拟古夷的女人,“四个7”之和为28(天),是13月历或第一个人体历法的日期;以象数“9”,拟古夷的男人,“两个9”之和,可拟18月历;再用象数28减象数18,得象数10,又反映10月历。
④图17的注解,由青铜大立人“双手28指节可拟13月历一月周期的28天”;由大立人“一双巨手十指拟十月历”;由“裸露的20根手指、脚趾,可拟18月历一月20天周期。”
⑤在图18,由青铜大立人脚下底座第一层,有“四个‘7+7+7+7’非连体象数的‘和’为28、反映13月历”的图案;有两个“‘9~9’连体象数的‘和’为18,反映18月历”的图案;再用“28 - 18 = 10”,也引导出其差的象数10,能间接反映10月历的关键象数。
⑥在青铜大立人龙袍的正面衮衣中,有用一旋一圆相间的眼形图案、组成垂直纹饰带。其“垂直纹饰带由十三与七这两个小组的眼形图案组成”,其中的十三可拟13月历。其“十三加七 = 二十”;此二十,可演绎两18月历的太阳历。在龙袍的背面衮衣中,有由十六个相间的一旋一圆眼形图案组成“垂直纹饰带”;将此背面“垂直纹饰带”再与正面“垂直纹饰带”二十个眼形图案结合,可组合成共三十六个眼形图案。此龙袍衮衣正面与背面“垂直纹饰带”,合为“三十六个眼形图案”,蕴含着十月太阳历每个太阳月、就是36天的周期。
⑦三星堆人有以头饰中的发辫绺数,去象征自己信奉何种太阳历涵义的“星级证据”的传统。例如图11,在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中,有以28绺发辫数,去代表应用13月历的族群;有以20绺发辫数,去代表应用18月历的族群(她们可能是母系氏族的部落);而另一个头顶辫索冠人头像,是更新拟10月历发冠的人头像,他是男性的发辫,可能已属父系氏族。
以上由三星堆文物存在多个隐喻“三种太阳历”涵义共为“星级证据”的例证,证明这类解析不是孤证,而是系列的多个证据链。如此应用该涵义,具有“星级证据”的合理性。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47
七、三星堆文物考古不可或缺“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应用”之反思
1、三星堆之“三种天文地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属“历法”类型的特别储存器
前面“六”大标题下的前文5,介绍了我们原创“三星堆数字·太阳历”的新法。其见解虽可让人视野大开、现却属一家之言,必存疏漏,有待提升;即史料还不精准、逻辑仍欠严密,还望以本文与方家切磋并接受批评指正。因为智慧的火花,总是在碰撞中产生的。
我们真诚期待:关注三星堆文物天文考古的学术大家、高手和考古领军人物,不吝赐教。  
有关三星堆文化或地名由来,一直有人在从多角度去积极探索与求证。像本文引用的《探析》、《母题图案》与《主食变迁》等文,就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今重点追溯三星堆之“三种天文地名”由来,除去像“图20:将‘三星’天文涵义体现在三星堆文物中的证据可谓凤毛麟角”、或像前文5概括的多种天文历法系列例证之外,还可再参考有关地名应用之“形散神不散”的历史文化启发——史为乐先生在“文献片《千年古县》引出的地名新探》讨论中,介绍了“按照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的观点: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也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而中国古地名除了对地理实体的区别功能,还兼具抒情、言志、象形、记事、寄愿等多重功能,在世界各民族地名文化中,堪称最独特、最丰富、最璀璨、最具代表性。”就有这样的意义。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48
2、古蜀博物馆“文博”工作与历史学和考古学存在的互动关系需要辩证共进
三星堆博物馆与金沙博物馆,馆藏着来自从古蜀遗址中发掘出的文物,因而这两馆保存着可隐喻为“三种太阳历”的文物种类,既很丰富,又是古蜀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所以,其文物价值远胜于对三星堆文化仅以衍生为主的博物馆(如凉山州博物馆)。
现针对三星堆博物馆与金沙博物馆,去解读保藏不同古蜀王者的金杖和金冠带相似神秘图案之内涵。作为护宝人的守土尽责,应担负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并跨学科为文博工作服务的部分职责与职能。如果能这样尽职责,加上历史学家、考古专家与博物馆参观者皆能顺应而上,即能将老祖宗留下古蜀文物承载的灿烂文明、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宝贵遗产保护好,并做好成果挖掘、整理、阐释工作;相信就能为古蜀文明真相的梳理,提供丰厚基础。
通过优秀的文博宣传,反过来可为相关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发展,去创业绩、树形象,展现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探源中国文明起源(含古蜀文明起源)的道路上,见证文化的魂与根。
就本文针对三星堆青铜、金饰和玉文化专题的文物考古,感悟到现有古蜀的历史轴线需要延伸,历史的信度需要增强,文物的内涵需要丰富,文物的解读需要活化……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提出与解决问题,才能认真地沿着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重要文章指明的方向,去证明“三星堆数字·太阳历”是三星堆天数一体文物的基因、是古蜀文化的魂与根。
3、有王权象征的金杖、金冠带图案皆揭示了由古蜀太阳历法造福社会的功绩
本文“引子”中,所引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国宝守护人刘浩存探觅“金杖之前生”的疑问,也是所有观众的疑问;现已有本文推论“改‘箭’为‘稻’”,请验证。
本文“正文”中,所结合“《母题图案》”而集思广益,解读出该图案寓意丰富的三星堆文化、氏族结构与生态食物链及其认识社会关系的新理念;所提出“三星堆数字·太阳历”的考古新法,能打开一扇窗、迎来一片光;再以触类旁通,去探索三星堆文化的更多真相。
我们阐释金杖、金冠带图案的新解,若经得起验证,可颠覆对三星堆考古的传统认知。现建议研究三星堆的学者能补充天文知识,去将“天数一体”表象融入“天人合一”义理中;去认同“三星堆数字·太阳历”新知本为三星堆文化最深层次的组成,而且是三星堆文物创作之源、是三星堆社会和睦之魂。因唯有掘出“天数在蜀”之根,才有三星堆文化的灵魂!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49
以三星堆遗址核心区和成都金沙遗址为例,在我们眼中,这是两处具有神秘气息的天文遗址。它们共存“三星堆数字·太阳历”专题文物群的证据,能证明这里曾产生过中华文明起源阶段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天文事物,可填补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的关键材料。
在这样多棱镜的新视野中,重新研究三星堆文化众多遗产的价值,产生了不再只迷糊古巫术的神秘,从而更期待有新的破解;本文中多个片断的解析,所期待力争解疑的金刚钻,就由“三星堆数字·太阳历”这两特殊工具的组合,能滋生出“象数、象意与数理”新逻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理。而该推理经我们多层次解读,既能自圆其说,还可入木三分。
在古人看来,天、地、人是相通的,天上的星象和地理分野、国家制度以至人世兴亡与治乱,都有一种神秘关联;在一定条件下,天文和人文是密不可分,可实现天人合一……
将这样的评议,去结合四川省广汉市(县)曾被命有“三星乡、三星村”的地名、并演绎为三星堆;或结合当时原有乡名为“中兴(星)乡”或“南兴(星)镇”的地名,辨识由来。它们疑是遵循当时古人曾在此有观中星(日中星、晨或昏中星、夜半中星)、或观“斗柄(三星)南指、天下皆夏”等天文民俗,方成“物质文化遗产(青铜神树人手中有‘三星’标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所传承的共同财产”,成为“三星堆遗址之地名”的命名之因。此道理就像广汉邻近的灌县,因有都江堰文化遗产的古老名气、才有了县名“灌县”;该地若无世界级都江堰水利工程,就不可能有“灌县”老地名与都江堰市的新地名皆齐名。
这样的地方习俗,也应是三星堆多个天文地名得名的基调;现今三星堆博物馆建新馆将命名,若不考虑本地地名由来与天文历法相关的重大事实,将可能背离“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的哲理;即难对社会、对文博工作,实行最优化应用与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或“人间国宝”。如果说研究三星堆只重视文物的物质表象,就会缺乏精神沉淀和文化风度。在“十四五”期间,三星堆恢复传统文化的整体气质不能丢。或许我们,还有能抓住该传统的好机会。
这个好机会是: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策展,不仅可继续运用贵馆实质上应用着“物证实法、原境展示法”的传统,还能增用“三星堆数字·太阳历”等新视角,挖掘出“天数在蜀”的新法;以这样多种方法去守正创新、去把事半功倍的天文考古复沓应用于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多个天文历法专题文物群中,就能展示古蜀社会和自然文化历史知识宝库的智慧。
本文盼以一己之力,促三星堆博物馆相关文博工作锦上添花;面对古蜀“开国何茫然”的文史沉疴,愿让其在历经数千年却难与史实对话的尴尬能既有减少、又得以充实……让巴山蜀水的往史,同融于神州山川的苍桑;以补写先进的古蜀文史、成风化俗,以文化人、以文培元;更好地体现三星堆博物馆是沟通家国文化的桥梁,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力量。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4:49
4、三星堆是“北羌南夷(彝)”古人使用十月太阳历重大科技发源圣地而让人景仰
本文曾解读“三星堆关联着‘北羌南夷(彝)’”一语,既指古蜀族源的古羌,有十月太阳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9年列入首批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指古蜀后裔的南夷(彝),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建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并于2018年制订《十月太阳历文化保护条例》的法规;而凉山彝族自治州和西昌市及云南小凉山的宁蒗彝族自治县,是对刘尧汉、陈久金、卢央三人共同编著《彝族天文学史》与《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文献资料搜集,做出了最突出支持的行政单位;此信息,既旁证着“彝族先民早期文化有与古蜀国三星堆文化同期、同源的可能”,又让我们体会到“上古蜀夷一家亲”印象,顿悟着“巴蜀广汉本南夷”与“蜀曰邛皆夷种”两传世古语,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这相近的几年,我们在还未涉猎羌历年由来与特色的前提下,自发式以“天数一体”为题而进行的《三星堆文物考古》中,发现了系列“三星堆数字·太阳历”文物群的证据;于是,我们在2020年6月及10月,先后以快递与面呈两种方式,向三星堆博物馆赠送了每套约75万字的多套《三星堆文物考古丛书》,渴望着能与三星堆博物馆相合力、再研究。
而就在本月、偶然上网,搜索到“羌族数学、历算、天文等知识自成一体”的羌历年常识,竟与我们探索三星堆古历由来于“天数一体”的研究之路,异曲同工。
前文“7、间接以图象隐喻‘三种太阳历”’涵义为‘星级证据’的文物”,其所举例证已约十种。现以新视角,再解读“图10-1:三星堆青铜太阳轮是演绎十月太阳历原理的演示仪器并印证王冠‘五道纹’来历”的核心,证明三星堆十月太阳历具备的“五性”特点:
①悠久性:三星堆青铜太阳轮是商代文物,距今三千多年的这件实证,将原由《彝族天文学史》与《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曾引用的物证,提前了上千年。②准确性:三星堆青铜太阳轮既能以其圆周的3600代表360天,又能以圆周与五道芒纹交汇点的五个孔模拟另五天时间、之后与圆周代表360天相加,构成365天而拟一个平年的周期;还能在此基础上,以该圆中部凸起的一中心孔,模拟另一天时间并再叠加在一个平年周期的365天之上,构成一个闰年周期的366天(此五、六个圆孔所表现的五、六天时间,是作为“过年、过节日”而特殊安排,不从属任何月份)。③独特性:三星堆青铜太阳轮仅利用其圆周与五道芒纹相交汇的一面图案,就能将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为“十月(以跨360圆弧为一月)与五季(以冬至日的历元为起算点,分‘水、土、木、火、铜’五季,以两月跨度为一季)”的双重历法涵义,清楚表达。④适用性:青铜太阳轮只出现于三星堆的文物用途,就能将十月太阳历的空间适用范围,从古蜀辖地向北扩展到古羌地域,向南延伸到古夷(南夷或西南夷、即今彝族)后裔分布区;时空适用于先秦的广义巴蜀。⑤科学性:比十月太阳历之月份要小的时间单位,是“旬与日”;用十二生肖排列一周12天为一旬。三旬共36天,即一太阳月的日期。
……由此温故知新:既让我们在知道“金杖五道锯齿纹王冠的本质是纪念鱼凫女王历法大师创有太阳历并指导农业生产”,同时了解到“北羌南夷所应用的十月太阳历”过去虽长期存在,人们却只知表象而不知源头,存有难解的困顿;现在似乎已接近寻觅到其发源,在三星堆。是三星堆人匠心独运,留下系列文物群铁证,保存下经典的三种太阳历法,均源于天数;因而,我们不仅为三星堆曾拥有高度发达的天文科技而正名,还要彰显其伟名于天下。
回望伟大的故国:经过时光洗礼与文物佐证,系列“三星堆数字·太阳历”文物群以榜样的力量,轻轻地朝向历史微笑并告诉后人:“三星堆的天文古国不是虚名、而是祖先在天文历法里表现的超常智慧、为生活赋予了穿越时空而寄寓希望”;这就是三星堆的文化主题。
这样的古天文历法科技圣地,应让更多地人们去景仰!三星堆博物馆,由此任重道远。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5:00
本人以前对于三星堆的系列研究,多年来一直低调自省,但又在不断笔耕。虽时有作品呵成,却在汇报、汇报、再汇报中蹉跎时光。因为以往有人以为本人的三星堆文物考古,是在管闲事或人微言轻。但这些事是正事,是正能量,我有兴趣研究下去。今后,我将继续在本论坛中遵纪守法,陆续发表部分科普读物,以飨读者。
作者: biding    时间: 2021-3-22 15:26
最近三星堆的事儿传的沸沸扬扬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7:54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一双巨手,是呈现空握的姿态,不能手握一根大象牙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7:58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一双巨手而“手握一根大象牙”的图画,是电脑加工的效果;事实上不能成立:一是象牙不能弯曲,二是该象牙相对于大立人之王者并不珍贵或不很重要,无需用巨手去虔诚地敬奉着。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8:07
请每个读者自我鉴别:伸出自己的双手,看任何一只:每只手(可类比扩散到每只脚)都是28个指节(趾节);这是古蜀人以手指识数的最好教材;此教材,是辨识13月历——第一种人体历法之由来的依据
作者: 艾个    时间: 2021-3-22 18:10
就以前祭祀的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8:18
三星堆地名的核心,在三星。可查广汉“三星”的词语最早,来自清代的诗句“三星伴月”或“三星伴月堆”。但是,在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中,也能找到可体现其文物灵魂的“三星”形态:既有原有青铜小神树的枝头立鸟之“三星‘鸟冠’”与“三星‘鸟尾’”,又有才出土的新的“鸟形(凤凰)三星‘鸟尾’”的金箔饰品相辉映;还有原存在于一号青铜神树中神奇的“人手手掌中的‘三星’标记”。
请问读者:你在电脑中找到该青铜神树的图案并放大、看到了该细节了吗?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8:19
细节决定成败。对三星堆的研究,正在需要抓住细节去求解新知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2 18:25
正在,应当改为“现在”
作者: 麻辣网友    时间: 2021-3-22 22:15
作者多读读书吧,别出来丢人了,目前专家都没搞清楚,主要是没文字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3 07:28
争做知识的主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3 07:50
请上网,查找三年前《南充学者夏权民 破译三星堆文化数字密码》的报道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3 08:57
请教楼主:我是看到主帖图文并茂,才跟帖于其主帖。但由于我年龄相对较大,老年人的电脑技巧不足,应当向年轻人学习。
我虽然对研究三星堆的热情与退休后的时间充足,也写有一些文章想交流于此。但苦于不能像微信那样可简单地直接将文章帐号上即可服务读者,即我不会使用回帖栏目上方的截图工具与技巧;则上述一篇谈《金杖》的文章,所有的插图均取消;会严重地降低文章的可读性。

为此,敬请楼主或网友能在此指点:教我渐渐掌握到随合文章、发出配图的基本技能。特为感谢!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3 09:04
请能一步一脚印地指导哈。谢谢。
作者: 俗人9    时间: 2021-3-23 20:11
匿名者 发表于 2021-3-22 10:59
呵阴阳怪气,本来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字

如果没有文字'光靠口口相传~可能做不成这样的东西哦!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4 12:17
不是没有文字,是有彝族文字或更早的古夷文在祭祀中,只写在祭祀的文章中;而这样的文章由祭司专用,或祭文专门写在牛皮或羊皮或丝绸、帛布上;祭祀完成后一并火烧,则无文字出现在祭祀坑或祭祀物之中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4 12:22
三星堆已有三星堆数字0-9的十个单一数字——属于象数类;即有些像数字符号,又不能断定就是数字;有待再验证与权威鉴定。
三星雪佛兰的象数系列,出现在青铜大方人的龙袍中与底座的第一、二层纹饰中;还有在有密集图案的玉璋“祭祀图案”文物中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4 12:24
三星雪佛兰的象——应当是三星堆的象数(此为更正)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4 12:38
新发掘中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金箔鸟形饰品,展现出了凤凰、孔雀般的典型尾羽特征,这也是目前三星堆出土的唯一鸟形金饰片。此“三星”状鸟形金饰片,将原有在一、二号坑中由青铜小神树枝条上立鸟的“三星鸟冠、三星鸟尾巴”结合在一起、并上升到金箔文物而更加突出“三星文化在青铜神树中有重大的标识意义”——一号神树中的“人手”之左手掌中,就有典型的“三星”标记。请多多思考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4 12:39
研究三星堆文明,不懂得“三星”是何物,岂不无的放矢?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4 13:00
三星堆的“三星”之三,是此地为古蜀三朝之都,为三王(蚕丛、柏灌、鱼凫)的先后发迹之地,即三王在此地共创有三种(13月历、18月历、10月历)太阳历。从而让三星堆文明第三期到第四期合计长达两千多年,才有可与商王朝青铜器媲美的众多青铜重器。“三星”之星,即三种太阳历为古蜀社会原创的兴旺和农业与畜牧业。
原有对三星堆金杖与对金沙遗址之金冠带“由‘笑脸人像’+ 箭 + 鸟 + 鱼  ”的古蜀王权象征之谜,只需要改动一字,即改为“由‘笑脸人像’+ 稻 + 鸟 + 鱼  ”的古蜀王权象征,就构成符合真相的该图案组的重要意义——这是有效并高效的食物链在天文历法兴农中,让家国强盛千年的根本原因,即享有“星级”美誉之理由的所在。
此次大发掘,已经找到三星堆有距今4500年的大米文物证据,足以支持我在前文《金杖》中的基本解读
此迷惑考古界多年的难题,由于上述的改动,已经基本敲定其真相的轮廓。而体现王权的具体媒介,就是古蜀拥有三种太阳历,这是天文古国之蜀国的传家宝,可惜以前不重视,现在仍轻视,将来却不得不再重视。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4 13:04
此“笑脸人像”,就是由戴着表示“五季”王冠的人头像,在模拟三种太阳历行之有效,令王者高兴。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4 13:07
请读者在百度查阅:《成都太阳历大发现》之总序_天涯杂谈_论坛_天涯社区——这是我在2016年底,发表的有关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出土物蕴含天文历法的首次研究之禄论的摘要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4 13:09

之禄论——应为:之初论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5 09:5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今日热点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6118597-1-1.html
来源:麻辣社区  -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三星堆祭祀坑为何共有8个祭祀坑?
请在网上搜索北斗七星天图之“杓”、“魁”两部分,可辨“杓为三颗星”,在三星堆遗址区可以用三个黄土堆拟之;可辨“魁为四颗星”,因代表魁梧或第一或首要,则可拟纪念先祖的祭祀区——将此四颗星的第一和第四颗星用红线相连接,再看此四颗星与红线之间的星星,恰恰是八颗——演变成八个祭祀坑均有大量祭祀物出土。
从近日三星堆大发掘公布三星堆祭祀坑共8个祭祀坑的分布图,多数(约6颗)坑位与这八颗星的分布区位相似;之不相似的缘故,是因8个祭祀坑不是同一批人同时期填埋,出现少量坑位与星象位置的不同,既在情理之中,再需要我们去再解读。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3-25 10:47
综合三星堆遗址之三堆黄土与祭祀坑的区位,能证明“三堆黄土拟‘杓(音标)’ + 祭祀坑拟‘魁(主兴衰)’ ≈ 北斗七星轮廓”。古人认为天、地、人是相通的,天上的星象和地理分野、国家制度以至人世兴亡,有“神魂”关联;意为天上星辰与地上的人和事可天人合一……疑是鱼凫人“请北斗下凡”的天文痕迹?
作者: 麻辣网友    时间: 2021-3-31 10:25
三星堆天文古国 发表于 2021-3-23 08:57
请教楼主:我是看到主帖图文并茂,才跟帖于其主帖。但由于我年龄相对较大,老年人的电脑技巧不足,应当向年 ...

《麻辣社区用户使用手册》https://www.mala.cn/thread-10862176-1-1.html
作者: 端总裁    时间: 2021-3-31 10:31
三星堆天文古国 发表于 2021-3-22 18:18
三星堆地名的核心,在三星。可查广汉“三星”的词语最早,来自清代的诗句“三星伴月”或“三星伴月堆”。但 ...

华为堆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1-4-14 11:44
上一回复“华为堆”,请问;何意?
作者: 三星堆天文古国    时间: 2022-4-18 20:48
笔误:三星堆




欢迎光临 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https://bbs.mala.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