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戏从前可能是口授亲传,现在学戏还那样吗?
可不可以按乐谱学唱呢?
我想到太极拳,口授亲传的时候圈子很小。有了拳谱,打太极拳的人才多起来。据说现在练太极拳的人超过一亿。
我想,既然是唱的,一定会有谱。
关键是拿到谱,我们是不是能看得懂呢?
现在用的还是简谱,拿倒谱唱都还是难。何洪庆教一个人唱<<访友>>,再加上我千百次的纠正,还是只能说一个字:不太像,没到家。
川剧高腔是入门难,提高也难。一个很奇怪的原因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在记托国的第一句谱,难得很~~~不好写,要不要学学?
必须弄出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段如:
京剧的《苏三起解》、豫剧的《花木兰》、越剧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湖南花鼓戏的《刘海砍樵》……
我看川剧的《天上人间》好多网站有下载,但都是那个1.8M的,录音质量太差,背景声中还有人在唱京戏。
但说明喜欢川剧的人还多。
为什么没有好东东在网上传播?
不要什么都不传,到时候就失传!
若有谱,还是快得多。
为什么其它戏都有谱,起码主旋律的谱在网上可以下到,而独独没有川戏的呢?
是要藏诸名山,传诸其人吗?
能不能传一份给我见识一下。
传不传都谢谢了!
四川金钱板都可用简谱记腔,何况川剧。
川剧高腔也有简谱。文化大革命前出版过两本《川剧高腔曲牌》,均由四川省川剧研究室音乐组整理,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都是用的简谱:
《川剧高腔曲牌》(第一集) 1956年9月第一版;
《川剧高腔曲牌》(第二集) 1959年2月第一版。
夜阑人静(川剧高腔《玉簪记·赠簪》选段) 此唱段描写年轻女尼陈妙常与借读阉中的书生潘必正相爱,在夜阑人静之时,久候必正未来而忐忑不安。川剧高腔的节拍与节奏处理非常灵活,音调与语调的结合也十分密切,又在唱腔行进中运用了频繁的旋宫(一般称为“转调”)方法,因此表现人物感情细致而酣畅。例如:
这段唱是用[四朝元]曲牌,陈妙常所唱。其中运用了G─F─bB─bE─bB─bE─F─C等屡次旋宫,深刻地吐露了陈妙常“惹动人愁肠千万缕”的焦虑心情。演唱者陈书舫,善用真假声结合,唱来刚柔相济,音色纯美,感情真切。
五九老先生真是川剧通!谢谢。
现在还找得到吗?
为什么那以后反倒没人搞了呢?
如果不断的做下去,现今可能有总谱出版了。
当时都只出版了1000册,分别定价1元和1元1角。文革后可能未再版。网上旧书店前阶段有第二集叫卖,16元,但是我刚才查,已经出售了http://cache.baidu.com/c?word=%B4%A8%BE%E7%3B%B8%DF%C7%BB%3B%C7%FA%C5%C6&url=http%3A//www%2Ekongfz%2Ecom/bookstore/37/book%5F580962%2Ehtml&b=0&a=69&user=baidu。
但是。我有收藏。
夜阑人静
那半张谱看起来已经很不错了,记得细、印得清。
不好见面不久就要人家东西。但你指了一条路,我多去网上旧书店转转。
我现在有简谱打谱软件,若有人要我打川剧谱,我愿意免费服务。
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本书是路应昆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出版的,也是我国目前对高腔进行总体性探讨的第一部专著。高腔与昆腔、梆子腔、皮黄腔并列为戏曲四大声腔,历史已逾六百年,曾纵横大半个中国。川剧高腔便是高腔系统中最具典型性和艺术高度的地方分支。本书第一编,即从“帮打唱”组合、曲体和腔调组织等方面探讨川剧高腔的主要形态特征。高腔在各地有众多分支,形态上各具特色。第二编将川剧高腔与各地其他高腔作比较,以概览高腔的总体面貌。川剧的其他四种声腔——昆腔、胡琴腔、弹戏腔和灯调,可谓全国性的声腔大类昆腔、皮黄腔、梆子腔及“小戏”歌腔在四川的缩影。第三编即介绍川剧的这四种声腔,并将高腔的体制与它们作对照。前三编均系探讨高腔和川剧音乐的今存形态。第四编转向高腔和川剧音乐的历史,从宋元南北曲开始,“顺流而下”地清理其演化轨迹。将高腔界定为“徒歌加众和以各地土腔俗调唱自由化之南北曲”,归纳出高腔曲牌的“非板块”、“乐汇灵活拼组”、“非专曲专腔”等形态特征,并在与其他声腔的对照中,将高腔体制归结为“曲牌体”之“解体”,均属创见。在对高腔历史的清理中,将音乐实证与文字爬梳紧密结合,总结出“改腔易调”是高腔从宋元南北曲中脱胎而出,并繁衍出众多地方分支的根本道路,在声腔史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突破。
北京艺苑梨园书店有以下一些有过川剧的书籍出售:
1。川剧唢呐曲牌
![]() | ||||||||||||||||||||||||||||||||||||||||||||||||||||||||||||||||||||||||||||||||||||||||||||||||||||||||||||||||||||||||||||||||||||||||||||||||||||||||||||||||||||||||||||||||||||||||||||||||||||||||||||||||||||||||||||||||||||||||||||||||||||||||||||||
编 号:1-0675 | ||||||||||||||||||||||||||||||||||||||||||||||||||||||||||||||||||||||||||||||||||||||||||||||||||||||||||||||||||||||||||||||||||||||||||||||||||||||||||||||||||||||||||||||||||||||||||||||||||||||||||||||||||||||||||||||||||||||||||||||||||||||||||||||
作 者:刘泉著 李远松、蒋立芳整理 | ||||||||||||||||||||||||||||||||||||||||||||||||||||||||||||||||||||||||||||||||||||||||||||||||||||||||||||||||||||||||||||||||||||||||||||||||||||||||||||||||||||||||||||||||||||||||||||||||||||||||||||||||||||||||||||||||||||||||||||||||||||||||||||||
出版日期:1998年10月 | ||||||||||||||||||||||||||||||||||||||||||||||||||||||||||||||||||||||||||||||||||||||||||||||||||||||||||||||||||||||||||||||||||||||||||||||||||||||||||||||||||||||||||||||||||||||||||||||||||||||||||||||||||||||||||||||||||||||||||||||||||||||||||||||
价格:25元 | ||||||||||||||||||||||||||||||||||||||||||||||||||||||||||||||||||||||||||||||||||||||||||||||||||||||||||||||||||||||||||||||||||||||||||||||||||||||||||||||||||||||||||||||||||||||||||||||||||||||||||||||||||||||||||||||||||||||||||||||||||||||||||||||
开本:32 | 页数:783页 | |||||||||||||||||||||||||||||||||||||||||||||||||||||||||||||||||||||||||||||||||||||||||||||||||||||||||||||||||||||||||||||||||||||||||||||||||||||||||||||||||||||||||||||||||||||||||||||||||||||||||||||||||||||||||||||||||||||||||||||||||||||||||||||
版次:1 | 装潢:简装 | |||||||||||||||||||||||||||||||||||||||||||||||||||||||||||||||||||||||||||||||||||||||||||||||||||||||||||||||||||||||||||||||||||||||||||||||||||||||||||||||||||||||||||||||||||||||||||||||||||||||||||||||||||||||||||||||||||||||||||||||||||||||||||||
ISBN:7-5411-1714-5/J.103 | ||||||||||||||||||||||||||||||||||||||||||||||||||||||||||||||||||||||||||||||||||||||||||||||||||||||||||||||||||||||||||||||||||||||||||||||||||||||||||||||||||||||||||||||||||||||||||||||||||||||||||||||||||||||||||||||||||||||||||||||||||||||||||||||
2。 许倩云舞台艺术
|
昨天在当当网上买了一本《高腔与川剧音乐》。
路应昆博士写的,我也是现在才晓得川剧竟还有博士。太过寡闻了。
谢谢五九先生的信息。
另外,上次看贴,好像有说电视剧《白蛇传》的音乐是“兰天老师”的作品。
是吗?老先生能介绍一下吗?
昨天在当当网上买了一本《高腔与川剧音乐》。
路应昆博士写的,我也是现在才晓得川剧竟还有博士。太过寡闻了。
谢谢五九先生的信息。
另外,上次看贴,好像有说电视剧《白蛇传》的音乐是“兰天老师”的作品。
是吗?老先生能介绍一下吗?
路应昆,男,1953年6月生,陕西神木人。文学博士。1970年入成都市川剧院从事音乐工作。1985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何为)。1988年供职于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2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张庚、余从、黄翔鹏)。1994年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1996年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副主任(主管教学),研究员。研究和教学领域主要在戏曲音乐、戏曲史论及中国音乐史有关方面。曾为本院及若干大学研究生讲授“戏曲音乐”、“明清民间戏”、“中国戏曲史论”等课程。兼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总编部编辑、部分省卷责任编辑或特约审稿员。1990年主编(合作)《中华艺术文库》。1995年主编《青少年艺术视野文库》戏剧分卷。1997年任《中华艺术通史》(全国艺术科学九五重大课题)明代卷副主编(负责音乐章节撰写及全卷统稿)。2000年任《中国音乐词典》(新版)戏曲音乐分支主编。现任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主要著作:
1、《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2、《浓梦清歌──中国文人戏曲》(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
3、《高腔与川剧音乐》(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课题,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4、《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李修生、赵义山主编,本人撰写其中下“编:清代乱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主要论文:
1、《川剧高腔的“帮打唱”》(硕士论文,《戏曲研究》第三十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
2、《传统京剧艺术的经济基础──略说清末民初北京京剧艺人的收入》(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研讨会论文集《争取京剧艺术的新繁荣》,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论高腔》(博士论文,《文艺研究》1996年第四期,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3、《戏曲的“人情味”》(《戏曲研究》第四十五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
4、《黄翔鹏先生译〔鞓红〕》(《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三期)
5、《莎士比亚的梦与中国文人的梦》(《东方戏剧论文集》,巴蜀书社1999年)
6、《文人戏曲略议》(《中华戏曲》第二十二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7、《明代北曲述略》(《兰》四、五期合刊,中国昆剧研究会1999年)
8、《明代弦索调略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0年第一期)
9、《传统、时代与戏曲音乐》(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刊《艺术学教育与科研》2001年第二期)
蓝 天:四川省川剧学校
---------------------------
以情动人 以音感人 --川剧电视连续剧《白蛇传》音乐创作 |
《白蛇传》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优美的民间传说。我认为,全剧音乐应该以抒情为主。抒什么情呢?抒男、女之间的情爱之情,抒主仆之间的友爱之情,抒生离死别的悲戚之情,抒内心痛苦的无奈之情……
抒情的前提必须是美。优美也好,凄美也罢,只有对美的感悟到了极致,内心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结,进而抑制不住对美酣畅淋漓的渲泄。这种渲泄会让人浑身颤抖,灵魂会升腾到一种飘浮不定的颠峰,让人发狂,哭耶?笑耶?
在经过反复思考后,我确定了全剧的音乐风格及特色,这样,有一个总体设计和具体谋划。我深知川剧音乐众口难调,但只要我把握好它姓"川",而且旋律优美,那么,成功的希望还是比较大的。在创作过程中,我用"大川剧"的音乐概念来进行写作,这就是以川剧传统音乐为基础,适当纳入一些四川曲艺(清音、扬琴)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的音乐元素,使《白》剧音乐保留川味,又更加丰富。
音响、音色的处理:首先,在对比上下功夫。我运用和声、复调、配器织体等手段在浓淡方面拉开距离,使音响张驰有序,强弱分明,当强时则山呼海啸,当弱时则潺潺流水,当浓时则厚重有加,当淡时则细若游丝,使音响造成极大反差。在音色上,我分两个方面处理。一是器乐音色,二是人声音色。器乐音色则发挥民乐、打击乐、管乐器、电声音乐各自所长,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安排。比如,尽量少使用川剧打击乐,使之在一般情况下只作为一个声部来使用,甚至于作为一种音色的点缀。为需要发挥其优势的时候,则让它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水漫金山的伴奏中集中使用锣鼓,这样才会恰到好处。再比如,三弦的音色有一种诙谐、幽默感。我在《白》剧中只用在癞哈蟆(王道灵)一个角色身上,只要这种音乐一出现,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这个固定的角色。在人声音色方面,我让演员以戏曲音色为主,辅以通俗和美声音色,这样以增强《白》剧的现代感及表现力。
力求朗朗上口:在《白》剧的作曲过程中,我始终把音乐受众面集中在中、青年一代身上,我认为他们才是戏曲发展的未来。这一代人接受歌曲比接受戏曲更容易。因此,我尽量让我的音乐在保持戏曲特征与内在韵味的前提下歌曲化。所谓歌曲化,就是用歌曲的作曲手法与写戏曲唱段。在旋律发展的手法上,在曲式结构上,在复调的运用上与戏曲音乐相结合。这样写出来的唱段一定会有歌的因素。这样,才能朗朗上口,易传易唱。对于歌曲化的实施,我采取了两方面结合的办法,一方面是作曲手法上的歌曲化,另一方面是演唱方法上的歌曲化,两者结合,高度统一,相得益彰。
合唱的结构基础源自于川剧的帮腔,但它远比传统的单纯帮腔功能强大,当领腔、齐唱、合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不仅突出了川剧帮腔的特点,而且深化了作品的音乐思想,更好地展现了作品的音乐形象。
整体音乐色彩的安排:我将之分成了两个大的块状,基本上把全剧一分为二。这样,能更加紧密地与剧情结合,与人物命运结合。其分界线以许仙死而复活后的第一段唱腔为标志。特别是在后几集的音乐创作中,我大量地使用"四川扬琴"的音乐元素,充实到川剧音乐中,以突出这种同一调式的色彩对比,我深切地体会到四川地域音乐之间的血源关系给我带来的极大便利。
音乐细节的处理:我用川剧高腔曲牌《古梁州》的旋律为基础,写就了一支箫独奏曲。这支曲子是白蛇与许仙的爱情主题,它不仅在剧中反复出现,而且我还用它发展演变出了许多唱段,这样,使全剧表现爱情方面的音乐形象就高度统一了。为箫独奏的时候,我让整个音乐氛围比较安静,不用其他任何乐器伴奏,这时,音乐状态就会给人一种甜蜜、空灵之感。白蛇的音乐主题我用得比较大胆,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点川剧的音乐因素,它是一首舒缓的颂歌式的混声合唱曲,它给人一种飘逸、纯洁、升腾之感,无论在旋律、和声、配器、演唱上,都与纯川剧音乐反差极大。但是,它与全剧的音乐又是十分协调的。这也是我在川剧音乐写作中的一个大胆尝试吧。
主题歌与片尾歌的思考与处理:在主题歌的写作上,我首先采用放腔的形式,让人一听便感觉到这是典型的川剧音乐,高吭、宽广、韵味十足。接着,在节奏的安排上,我采用"碰板"和"让板"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主歌,再用混声合唱写出副歌,尾声的处理用川剧曲牌"二郎神"的旋律结尾。总体思路用主题歌表现川剧音乐之美。片尾歌则完全不同,它几乎可以称之为用川剧旋律而写成的歌。在结构上是二部曲式,在旋律上是民族音乐,在演唱上用通俗方法,在音域音区上是大众化的。这样,不仅便于传唱,而且,我想通过片尾歌告诉大家:这是一部现代意识很强的川剧电视连续剧。
对于搞创作的人来说,思维模式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创作成就,而且同时影响一个人的创作风格。我深切体会到:扎实的写作技术功底是成功的基础,对本专业务的精通是成功的要素,思维的多元化是成熟的标志。我深感,摆在我面前的路还很长,很长……
(作者单位:四川省川剧学校 )
作曲家蓝 天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文化部“文华音乐奖”获得者,并连续三次荣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歌曲创作奖。戏曲电视剧《白蛇传》音乐创作设计。 代表作有:川剧《死水微澜》、《张大千》、《中国公主杜兰朵》 ;戏歌《槐花几时开》、《静夜思》;歌曲《世界和平万岁》、《啊,长江》等。2001年11月,在四川锦城艺术宫成功举办了《蓝天个人音乐作品专场》, 2003年出版个人音乐作品专著。
对于川剧音乐,我不在行,但力主改革或曰革新、创新。
1965年,我参加现代戏《南方烽火》创作,由陈书舫、谢文新、刘承基等主演,根据现时内容,很多唱腔突破了“红、梭、课”曲牌,被认为是难得的革新。
1983年,针对新都《芙蓉花仙》,我既肯定它继承川剧传统表演、音乐的程式和技法,又“轻歌曼舞,抒情写意”,“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拘一格,赋予新意”的创新精神;同时指出它伴唱、合唱形式失却川剧特点,以及流行音乐节奏过于明显的缺憾。
所以,我对川剧音乐改革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保持剧种特色,体现时代精神。
川剧音乐要不要改革?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争议了。川剧高腔本来就是从面弋阳腔、青阳腔传输过的,如果说不流变,那么就没有川剧这个品种。川剧的包容性很强,除灯调(灯戏)是巴蜀“土产”外,昆、胡、弹、高四种声腔都是“舶来品”。
新时期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品种,如“歌舞川剧”,“怪味川剧”以及“无锣鼓伴奏”,交响乐川剧等等,它们各自有音乐上有招灵敏与花样,我们毋需加以贬损甚至否定,应当允许它存在发展。
这些年来,大凡获得高等次奖项的剧目,诸如《山杠爷》、《死水微澜》、《变脸》、《金子》、《巴山秀才》、《激流之家》等等,音乐改革上都是成功的。音乐设计者蓝天、王文训、蒋立芳、李天鑫、熊翼〓等在这方面创造了新成绩,其编曲、创腔、配器、和声的革新都是可圈可点的。这些经验应当加以总结推广。
不久前的“川音蜀调”川剧音乐欣赏会,新近推出的川剧电视剧《白蛇传》、《杜兰朵》,其全新的音乐风貌,不是为新老观众交口称赞么!
音乐是地方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音乐部分的唱腔和伴奏,恐怕各个剧种都具有别于它剧种的鲜明突出个性。一部川剧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声腔演变史,因为剧作的唱词念的总是伴随着唱腔和伴奏;而表导演的体现,几乎全仗音乐的依托与衔接。川剧音乐涉及作(编)曲、演唱、演奏,没有这三方面的统一综合,川剧音乐是无以呈现的。
----摘自严福昌《川音蜀调韵悠长》
所以,我认为对电视剧《白蛇传》,不必过于贬损。
也许改得不好,可哪有一改就好的。
人人都说川剧要改革,但一改就就遭遇当头一棒。我们可不能像叶公样的好龙啊!
电视剧《白蛇传》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也有喜欢的人:
网上有人在到处找它的碟;
中央台今年十月(?)又重播过的(中央台是很看重收视率的啊!)
我周围也有不少爱看它的人……
严福昌老师说得有道理:“新时期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品种,如“歌舞川剧”,“怪味川剧”以及“无锣鼓伴奏”,交响乐川剧等等,它们各自有音乐上有招灵敏与花样,我们毋需加以贬损甚至否定,应当允许它存在发展。”
(对不起我又不晓得严老师是做什么的了!)
其实我想这也是一场竞赛,最终看谁能活得长,活得好。谁更能抓住更多的观众。
另外,
近来川剧网上的气氛好多了:讨论多于指责。
真的是要一天到晚吵过来,骂过去,也有一个办法;“闪!”
(对不起我又不晓得严老师是做什么的了!)
严福昌过去长期担任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分管戏剧,是戏剧专家。
金钱板也有谱。
http://img183.photo.163.com/zhhy_1234/4009400/586986911.jpg上面是中央音乐团唱的手风琴伴奏四川金钱板《秀才过沟》。
http://tv.newssc.org/chuanjump3/沈铁梅拷红.mp3
http://tv.newssc.org/chuanjump3/沈铁梅 拷红.mp3
以下是引用[I]59老先生[/I]在2005-12-5 22:12:00的发言:[BR]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本书是路应昆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出版的,也是我国目前对高腔进行总体性探讨的第一部专著。高腔与昆腔、梆子腔、皮黄腔并列为戏曲四大声腔,历史已逾六百年,曾纵横大半个中国。川剧高腔便是高腔系统中最具典型性和艺术高度的地方分支。本书第一编,即从“帮打唱”组合、曲体和腔调组织等方面探讨川剧高腔的主要形态特征。高腔在各地有众多分支,形态上各具特色。第二编将川剧高腔与各地其他高腔作比较,以概览高腔的总体面貌。川剧的其他四种声腔——昆腔、胡琴腔、弹戏腔和灯调,可谓全国性的声腔大类昆腔、皮黄腔、梆子腔及“小戏”歌腔在四川的缩影。第三编即介绍川剧的这四种声腔,并将高腔的体制与它们作对照。前三编均系探讨高腔和川剧音乐的今存形态。第四编转向高腔和川剧音乐的历史,从宋元南北曲开始,“顺流而下”地清理其演化轨迹。将高腔界定为“徒歌加众和以各地土腔俗调唱自由化之南北曲”,归纳出高腔曲牌的“非板块”、“乐汇灵活拼组”、“非专曲专腔”等形态特征,并在与其他声腔的对照中,将高腔体制归结为“曲牌体”之“解体”,均属创见。在对高腔历史的清理中,将音乐实证与文字爬梳紧密结合,总结出“改腔易调”是高腔从宋元南北曲中脱胎而出,并繁衍出众多地方分支的根本道路,在声腔史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突破。
川剧的谱子还是有很多的,昆、高、胡、弹、灯的书都有,还有唢呐、胡琴、笛子、锣鼓的谱子,只是出版的数量很少,而且那些曲子都是很老的了。
戏剧的唱腔很不好记谱,特别是自由的唱腔。川剧以前最早是用“工尺谱”。
川剧不象流行歌曲那样可以简单的按照谱子唱,只能说有个谱大概的旋律走向可以掌握,但要唱出“川味”还得自己摸索,最好有录音参考或老师指导。虽然现在川剧走向“作曲化”,但经验不足的演员依然要在作曲者的指导下才能掌握,所以一定程度上讲现在川剧还是离不开“口传亲授”,尤其是川剧高腔!
不是人人都有老师“口传亲授”这样的条件,所以一般人想要学唱川戏就难。
加上川戏又没有京戏那样的跟着学唱的电视节目。
所以如果能有个谱,掌握一点“大概的旋律走向,”
再多听听碟子、带子,学起来我想会快一点。
有卡拉OK最好。
这对普及川剧有利!
我试过把<川剧高腔曲牌>第1,2集和彭文元<川剧高腔曲牌>上的曲牌用<贝音>作曲软件谱下来永该软件演奏,川剧味很差.
地方剧种谱腔难就难在地方语言的独特发音和戏曲唱腔之字正腔圆要求间的矛盾.不象歌曲一组主旋律出来后就可以按字数多少填词即可.戏曲有主旋律,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人们以地方方言去合旋律,才行成各具特色的唱腔,其中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独特声韵(字头,字腹,字尾),行腔时就有很多非常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就正是戏曲的韵味所在.这是最不好谱的.故:一方面,弄不好谱出来的东西一唱就倒字;二方面,谱好的唱腔内行唱就是戏,外行唱出来的就是歌(如戏歌).所以我认为入门可以用谱,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就还得拜师,从嚼字咬字开始.
我试过把<川剧高腔曲牌>第1,2集和彭文元<川剧高腔曲牌>上的曲牌用<贝音>作曲软件谱下来永该软件演奏,川剧味很差.
我没有买到这些书。
希望能向你学习。
如果可以,能不能传一两曲谱给我,我也来学做做试试?
欢迎光临 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https://bbs.mala.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