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标题:
新都牛人杨升庵家的明白事儿
[打印本页]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5 20:53
标题:
新都牛人杨升庵家的明白事儿
本帖最后由 野笏 于 2011-7-11 10:15 编辑
去年写了《新都牛人杨升庵那些事儿》,反应还不错。时值今年正好是杨升庵中状元500年纪念,又想起了我们新都这位牛人。
于是,在这个红莲盛开的季节,我将再一次展现500年前那相当牛的杨氏一族的风采,也算是对杨升庵中状元500年的一种纪念,也算是对新都状元文化的一种发杨吧。(现在开始,与天涯社区同步推出《新都牛人杨升庵家的明白事儿)
首先介绍介绍杨氏家族的大概人物关系(不一定全,因为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但欢迎各位网友拍砖哈):
(, 下载次数: 19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新都牛人杨升庵家的人物关系
为了能有500字,我就再接着在这里写写杨升庵曾祖父的事吧:
杨枚:杨家书香门第创始人
杨枚何许人也?杨廷和之祖父、杨升庵之曾祖父也。
为什么从杨枚开始写起呢?
原因很简单——杨枚的父亲又是何许人本人不知道,因为他还是当时的一介平民。
但杨枚就不同了,他让杨家从此走向了读书人的行列,并且还创造了“一门四代七进士”,其中还包括一个状元的奇迹。
可以说,他是个读书人,但更是一个杰出的“家教”——虽然自己读书没有博取什么功名,但他教导他的儿子杨春成为了进士并做了官(成化十七年进士,督学湖广)。
同时,杨春又接过他“杰出家教”的班,把一个“神童”儿子杨廷和成功培养成为了探花【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殿试居第三甲】,最终成为了一代名相。
而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杨升庵,也可以说是直接受惠于杨春的教育。
杨家到杨升庵这代,从科举考试来说,还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代更比一代强”!
而从官场来说,若不是遭遇“议大礼”,谁又能说准杨升庵就真赶不杨廷和呢?
所以说,要想明白明朝这著名的杨家的事,是绕不开杨枚的。
附:
与天涯同步推出:新都牛人杨升庵那些事儿(不得不看的《明朝那些事儿》的姊妹篇哦)
http://www.mala.cn/thread-1953491-1-1.html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5 20:58
这可以说是去年《新都牛人杨升庵那些事儿》的补集,我也会象去年一样每天更新,希望有兴趣的童鞋们随时关注哈。顺便占个沙发:)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5 21:00
本帖最后由 野笏 于 2011-7-11 10:15 编辑
想想那个一边帮着父亲做活,一边拿着“四书五经”专心研读的样子,想想那种一心想“跳出农门”走入仕途的心情,不禁就想起了我的高中生活——一个字,苦。
当然,我们还并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烙印,但通过努力学习来争取好的工作是我们这一代农民的儿子能过上好日子的唯一途径。
而杨枚的祖辈们在经历了元朝“废除科举”,以及“人分三六九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也尊崇了儒学,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前程奋斗,来争取过上比一般平民更好的生活。
这一点,我和杨枚是想同的,也许还有很多人是和杨枚是相同的。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5 21:02
本帖最后由 野笏 于 2011-7-11 10:21 编辑
不同的是,杨枚自己学习不一定好,但他教育下一代的方法却是很好的;而我,不仅自己学习不好,教育下一代的方法居然也没有时间去研究,与孩子一起亲近的时候都很少——谁叫俺们是“穷忙族”呢?
在经历过了数年的“寒窗苦读”后,杨枚去参加了仅仅两次乡试就不再去了,因为他认识到了一点——自己不是考科举的这块料。
但他相信,他是个“雕琢璞玉”的好手。
于是,没有灰心丧气,他转而专心培育他的儿子,那个出生在他心目中“永远的春天”的孩子——杨春。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5 21:03
本帖最后由 野笏 于 2011-7-11 10:23 编辑
也许,真的是普适的规律起了作用——基因还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很多。
杨枚的儿子也用心读书,但在杨枚的儿子的儿子都十九岁了,他的儿子还没有考上进士。
这一年,杨枚的儿子和孙子居然同场进行会试,而儿子没考上,孙子考上了!
杨枚的孙子举于乡时仅仅十二岁,据我所知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至少明代如此!
到杨廷和这一代,“基因突变”了:)
当然,杨枚只能在九泉之下畅声大笑了:我儿子不一定行,但我孙子一定行!
当然,当下一科考完后,杨枚就可以完美谢幕了,就算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含笑了——儿子也考上了!
开创了杨家人的读书之路,让历史不得不书写一段杨家的辉煌——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5 21:07
哦,人物关系的图片还只能是天涯社区首发的能看嗦:(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5 21:13
还是能传照片哈:)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5 21:14
明天继续更新......
作者:
酱油路过
时间:
2011-7-6 17:32
占个座。。。。慢慢看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6 20:33
今天继续更新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6 20:34
本帖最后由 野笏 于 2011-7-11 10:24 编辑
三成功与失败的辩证法
上篇写了杨枚,因他是杨家读书之始,是杨氏家族不可不写的一位。
同样,本篇要写的杨春,虽然算不上杨家的开创性人物,但依然是不可不写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杨春,杨廷和的父亲,杨升庵的祖父,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官至湖广督学,生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卒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
首先申明,他与他的儿子和孙子相比,不太出名,因为他即不是神童,也没有当太大的官。
但是,他却培养出了一位宰相儿子,一位状元孙子,甚至一位神童重孙——耕耕(杨升庵的长子,因猩红热病,8岁时在北京去世),说他“了不起”,也已是词穷之语。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6 20:37
杨春的一生,可以说有太多的事是值得去写的。他的父亲因失意于考场而专心地教育他,使他成为了《易经》专家,也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的儿子杨廷和被他教育成为神童,12岁举于乡,成为历史上据我所知最年轻的举子。
彼时彼刻,若是我早就飞到天上去了,可能会有“小天下”之豪情了。然而杨春教导杨廷和以《伤仲永》为戒,中举第二天就闭门谢客,远离那些溢美之词,专心读书。
纵是如此,在第二年上京会试时,神童杨廷和却落了榜。
绝大多数的人满怀豪情与自信做某件事,但却遭遇滑铁卢时,一定灰心丧气,神童也不例外。但杨春用自己的教导让他重新拾回信心,并且安排杨廷和去国子监(当时的最高学府)去学习,而且三年后的会试也没让他参加,直到杨廷和十九岁了,杨春感觉时机快到,让他参加会试,如愿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继续深造。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6 20:38
此次是杨春和杨廷和一起进入的考场,又创造了一个“父子同考”的奇迹。
可喜的是,他的儿子考上了;可憾的是,他自己落弟了。这一年是成化十四年(1478年)
但随即而来的喜讯是,在三年后的下一科的考试中,他高中了,成为了进士。
除了对儿子的仕途操心,杨春还很为儿子的终身大事操心——他儿子的第一任夫人,国子监监丞黄明的爱女黄嫒是他介绍的;他儿子的第二任老婆余氏,也是他张罗的;甚至还为他儿子张罗第三位老婆(当然都是前任死了以后,才张罗下一任的哈)……
杨慎之名也是他与杨廷和不谋而合所取(看了《新都牛人杨升庵那些事儿》的应该都知道)。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6 20:43
但杨春也做了一件错事——正德十年,杨春为了专心教育孙子杨升庵,上本乞归,得到恩准后便携妻子、孙儿启程回川。
考虑到妻子年老多病,不宜急行;再者这次回乡完全是因为杨廷和丧妻,他的孙子杨慎没了母亲而不想读书。回乡路途风景秀丽,而且古迹很多,正是游山玩水、访古论学的好时机,于小杨慎的学业有益。
李太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并非虚言。那时从北京到四川可不像如今这么容易,坐飞机两个半小时就到,火车也不过25小时。那里要么坐船走水路,要么乘坐马车走旱路。经比较,杨春选择了用时较少的旱路。
当然,苦归苦,但沿途经太原、郑州、开封、洛阳到长安,观赏风光,寻访古迹,听祖父讲述古代文人骚客的风流韵事,小杨慎还是暂时忘却丧母之痛。对于爱学习的小杨慎来说,这不失为游山玩水,欣赏大好河山的好机会。
要翻越大巴山时,由于山路崎岖,马车颠簸,杨老夫人有些受不了——她觉得头昏眼花,浑身无力,乃至呼吸困难。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6 20:44
错误的判断来了——杨春以为老妻是患高山不适应症,必须尽快找到医生医治。好容易找到一间茅屋,向主人说明情况,希望帮忙找到医生。
主人听杨春介绍后说,要找医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是高山症,他可以上山采草药来医治。
于是杨春叫小杨慎随那老者上山去采药,自己在这幺店子照顾老夫人。那老头儿不久采回几根鲜草根,洗干净后叫老夫人嚼细吞下——不久杨老夫人真就感觉好多了,而且感觉到餓了,想吃点东西。
在那种条件下,杨春和老汉商量后,为老夫人煮了红苕稀饭。老夫人也吃得很可口。由于杨老夫人大病初愈,他们又留宿一夜。
却不知,这是杨老夫人的最后一夜了——第二天一早起来,杨老夫人就已没了气息。原因是她本有消渴症(糖尿病),而杨春却让她吃了太多的红苕稀饭(糖太多)!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6 20:47
辩证地看,杨春的一生是成功的,而且极其成功——虽然自己没有博取太大的功名,没有当上太大的官,但他教育出了出色的儿子和孙子,并影响到了大明的发展进程。
我若能如杨春一般,我只想说说过的同一句话: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7 21:07
今天继续,写写花香果居与广厦千万间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7 21:09
花香果居与广厦千万间
杨廷和祖籍江西庐陵。可能其祖父杨枚就已搬到新都了吧,所以《明史•杨廷和传》里就有了“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
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的古称,位于江西省中部,素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金庐陵”之称,培育了享誉中华、光耀千秋的庐陵文化。且名人荟萃,文风鼎盛,名胜遍布,自然风光独具风姿。
那么,杨枚为什么要从庐陵搬到新都呢?为什么杨家的先人们在“文风鼎盛”的地方只是一介平民,而杨枚要从新都开创他的“书香门第”呢?
唯一的理解就是,新都在某一方面还是胜过了庐陵。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7 21:10
新都在周、秦以前属古蜀国地,有2800多年的历史,自古有“天府膏腴”“香城宝地”之称。辖区内黑土肥沃,毗河、青白江与锦水河等让新都水源也非常丰富。
可见,到新都种点地,谋一下温饱的生活还是很容易的。
于是,杨枚老先生就来到了位于新都西面不远的今马家镇地界,建立起了一座“世耕园”,过起了不算富足但自给有余的农耕生活,并有了闲余时间来读读书。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7 21:12
这个“世耕园”,应该就是现在的“升庵故居”,离马家镇政府很近,院里有一口“状元井”,到现在还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古建筑,还住着杨家的后裔。
但可惜的是,这些古建筑都是清朝时翻修的了,而且除杨家老宅外,周围农家院落的古建筑都早已在文革时被拆了去“大炼钢铁”,或生火做饭了。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7 21:14
当时的“世耕园”,依水而建(屋外十米左右就有一条斗渠),周围都是肥沃的田地,除了粮食作物,还种了些花啊、果啊什么的。而周围可就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农家了。
于是,在这样一个“花香果居”内,杨枚教育出了一个提学佥事杨春,而杨春则教育出了一个神童,一个“探花”,一个足以名垂青史的名相杨廷和。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7 21:15
怎么先发的没出来,后发的还出来了哦???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7 21:16
这个“世耕园”,应该就是现在的“升庵故居”,离马家镇“镇衙”很近,院里有一口“状元井”,到现在还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古建筑,还住着杨家的后裔。
但可惜的是,这些古建筑都是清朝时翻修的了,而且除杨家老宅外,周围农家院落的古建筑都早已在文革时被拆了去“大炼钢铁”,或生火做饭了。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7 21:18
杨枚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所建的这座“世耕园”的“花香果居”模式,会成为500多年后统筹城乡的亮点——就在 “世耕园”所在的今马家镇的隔壁一个镇——斑竹园镇的回楠村,精品打造的“花乡果居”农家休闲去处,让今人可以享受难得的、500多年前古人的悠闲生活。
当然,杨枚没有想到,杨春没有想到,就是杨廷和、杨升庵同样不会想到的是,他们所读到的“安得广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在500多年后的今天,早已不是梦想,“风雨不动安如山”也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7 21:20
那么,我们能够想到什么?我们能知道500多年后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吗?
今天,我们在肆意地开采与使用地球的资源,能够利用汽车、火车、飞机日行千里,让世界变成地球村,让人类真正能够“小天下”。
但是,若我们继续肆意地对待地球,大自然会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今天我们三月踏春,甚至我们走出房门晒晒太阳、从这座山到那座山去旅游这样简单的行为,500年后也许都会象今日的“花香果居”一样,成为一个亮点,成为一种种奢求!
所以,我们要思考,我们大家都要思考。
思考什么呢……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7 21:34
呵,基本没拍砖的;P
作者:
羊肠九曲
时间:
2011-7-8 17:43
楼主终于回归了,这个算《杨升庵前传》补?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8 17:56
呵,这个也不算前传,也不算补,而算扩充的历史:lol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8 22:22
今天因为有点事耽搁了,现在才来更新哈。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8 22:22
父子同考
2010年6月,网上流传着一则新闻:滨州44岁的王宝峰和18岁的王旭东父子俩、潍坊47岁的李大波和儿子李润东父子俩都要“上阵”了,他们的“战场”就是高考考场。
这是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后的“父子同考”。
殊不知,这“父子同考”在古代的科举制度,早已不新鲜!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8 22:23
嘉定名士王光禄成名前,每年参加岁、科试时,则与父亲一起参加考试,结果父亲屡列榜尾,而光禄总是名列前茅。
一次,父亲对光禄说,这次我们把各自的考卷互换,试试考官的眼力如何。结果,光禄仍为前列。后来光禄已成高官,他的父亲还是个老秀才的身份,拄着拐杖前来应考。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8 22:24
当然,还有本文的主人公,杨春与杨廷和也曾干过“父子同考”之事。
杨廷和自幼聪明伶俐,所谓天资聪明,比父亲杨春可以说资质好多了,不可同日而语。
杨廷和12岁那年(1471年),本来他还不够资格进行乡试,于是他随着杨春一同前往考场——当年杨春想让杨廷和见见世面,今天看来叫“陪考”吧。
当时的考官以为他也是来考试的,就给他也发了一份试卷。这个“错误”成就了一个神童——他居然以12岁的史上最小年龄当上了举人!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8 22:26
这是杨廷和父子第一次同场考试。杨廷和13岁、19岁还和杨春同场考过2场.。
当然,杨廷和16岁没有与杨春同考,是因为12岁考进士时落弟了,杨春让他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所以19岁才又去考——结果大家已经知道,杨廷和考了一甲第三名(探花)。
看来,科举制度有很多弊病,但没有年龄限制,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也许正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参考与由来吧。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8 22:28
从另一方面来看,杨春也的确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自己以身作则,不仅平时研读诗书,精研《易经》,让杨家真正不愧为“书香门第”,而且参加考试屡败屡战,从小就给杨廷和留下“不得功名不罢休”的映像。
换作我,那就不行了——就是现在,我在家看书的时间也几乎没有,就算有,我那不到4岁的儿子也在看他的动画片《智慧树》。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8 22:29
而人家杨廷和在我儿子这个年龄,可能已经会背《易经》了!至少《三字经》早就会背了——因为我这个平凡的儿子都能将《三字经》背很多了。
杨廷和天资聪明,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信息量不大,他可以专心去学习《易经》《三字经》等书籍才能有那样的成绩。
所以,看了我这篇文章的家长们,可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只去背著作,而忽略了他其他童年的乐趣!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8 22:29
而人家杨廷和在我儿子这个年龄,可能已经会背《易经》了!至少《三字经》早就会背了——因为我这个平凡的儿子都能将《三字经》背很多了。
杨廷和天资聪明,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信息量不大,他可以专心去学习《易经》《三字经》等书籍才能有那样的成绩。
所以,看了我这篇文章的家长们,可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只去背著作,而忽略了他其他童年的乐趣!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8 22:31
也许,教育改革似乎还可以从科举制度中借鉴其他一些东西,但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愿我们的教育官员们能深思一下,让我们的教育制度能融汇古今与中外,变得更加的科学,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性的张扬。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9 23:48
今天要说点话才行,不然所说的天天更新就成空话了,虽然有很特殊的原因也要坚持!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9 23:54
六 娃娃亲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这上联,出自31岁的杨春,倒没有什么值得让人震惊的,毕竟人家怎么说也是书香门第了哈。
但这个下联的来历就让我这个从事文字工作的“奔四”族羞愧难当了——1467年的一天,杨春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然而在一旁玩耍的8岁小廷和随即以之应对,遂得一副名联(看来,不仅有“父子同考”,也有“父子同对”哦)。
从这一联可以看出一点端倪——杨廷和堪称神童。加上成化七年,杨廷和12岁中举,直接就印证了这一点。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9 23:58
这一年,另一个人就要出场了——杨廷和的第一任夫人、杨慎的母亲黄媛。
这一年黄媛还小,才9岁。她是因为她父亲黄明才有机会出场的。
黄明也是进士出身,在京城作国子监监丞。他有不少孩子,可是都是女孩,唯有这老三黄媛从小聪明伶俐,最得黄明喜爱,他在哪里做官都带在身边。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0 00:00
前面讲过,杨廷和“举于乡”的第二年就随父进京参加会试,不期名落孙山。在父亲杨春的教育和鼓励下,杨廷和决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而杨春也算是“场面上”的人,略施社交手腕,杨廷和便进入了国子监继续发奋研读。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0 00:01
要知道,国子监可是全国最高学府,当时只有北京、南京两家。国子监拥有全国第一流的师资、第一流的设备和最丰富的图书资料。更难得的是,凡国子监生,国家免费提供食宿。这比如今的最高学府北大清华的学习条件优裕多了,不是那么容易进去的。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0 00:03
在国子监,监丞黄明发现杨廷和这个小举人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才华出众,格外赏识。杨廷和也很崇敬黄明的学识和人品,二人遂成忘年之交。
这一来杨廷和是个有名的美男子,史书称其“身长伟岸,美目长髯”,是偶像级的帅小伙;二来才高八斗,将来必成大器。于是,黄老先生征得杨春同意,将自己的爱女黄媛许配给杨廷和。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0 00:04
当时杨廷和13岁,黄媛10岁,都还未成年,当然不能成婚。但这个娃娃亲就这样定下了。
经过几年的苦读,杨廷和终于在19岁考上进士,且是头甲第三名(也就是探花),并在不久之后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继续深造。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0 00:07
从这一点我们至少可以知道,黄明其实是位伯乐,他能买“潜力股”,把女儿许配杨廷和,而不是去攀附当时的哪一位达官贵人。做人啊,都应该象黄明学习!
人生有四大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雨”。此时的“探花”杨廷和,想起了与黄小姐的婚约,准备同时尽情享受四大喜之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0 00:09
然而此时黄明已调到云南做学政,黄小姐随父到了云南。于是杨廷和向朝廷告了长假,千里迢迢到云南与黄小姐完了婚。
黄小姐美丽大方,聪明伶俐,而且学识过人。她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诗词歌赋无所不通。婚后二人常诗词唱合,一时成为士大夫阶层追求的榜样。
才子,佳人。杨廷和这由娃娃亲得来的首次婚姻令人既羡慕又嫉妒。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0 00:10
然而,所谓“自古红颜多薄命”,在不到四十岁的时候,黄夫人竟一病不起,驾鹤归西去了,让一位神童失去了妻子,另一位神童失去了母亲。
所以,我不是神童,但我很知足,因为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并且家人和睦、家人健康!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09:44
七 作法自缚
公园前300多年,在战国时的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有一个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名叫姬卫鞅。在被秦孝公求贤若渴地招入秦后,于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变法后来持续了下来,秦国人民就做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而且秦国因此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09:51
若说“好人有好报”,这样的人是应该得到好报。
然而,孝公死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听到消息,立即逃跑。他找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店主不知他是谁,对他说:“商鞅定下规矩,留住没有凭证的人,我要受“连坐”的处罚。”他只得逃往魏国避难,但是因为他曾率领秦兵攻打过魏国,所以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他只好重返商地,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09:54
1521年,十五岁的朱厚熜在杨廷和主持下,来到北京继位。
当然,杨廷和肯定是想找一个即符合祖训,又听自己话的人来当皇帝,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行自己的改革。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09:58
于是,在朱厚熜来京后,杨廷和便找这位即将登基的皇帝谈了一次话:他要朱厚熜办一个法律手续,过继给他的伯父孝宗皇帝。这样,他将以孝宗的儿子而不是侄子的身份来嗣位。这种做法叫承祧。
而朱厚熜虽年少但老成,满口答应——因为他知道,如果不答应,这个皇帝就轮不到他做了。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09:59
真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老谋深算的杨廷和还是被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给骗了——当朱厚熜登基成了名符其实的皇帝后,他立刻就变卦了。他登基后的第六天,便下诏群臣讨论如何尊崇他的亲生父母。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10:01
当杨廷和以“承祧”的原则提醒他时,这位十五岁的皇帝恼下脸来狡辩说:“孝宗本是伯父,如何变成了父亲?兴献王本是朕生父,如何又变成了叔父?这样绕来绕去不妥当。”
从此之后,围绕这个问题,世宗与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进行了不屈不挠无休无止的斗争,一直斗到嘉靖三年的正月,世宗如愿以偿,尊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10:04
杨廷和眼看无法挽回,愤而致仕回到四川新都颐养天年。
还好,小皇帝念及杨廷和“捧”他上皇位的功劳,没有对杨廷和处以极刑,但对杨廷和的儿子,那位曾经是他老师的状元杨升庵就没那么好了,发配充军不说,就连人家70了都还不允许回家乡,被迫客死云南。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10:05
这里面重要的一点,是杨廷和没有认识到,走路无声的,除了是猫,也可能是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黄鼠狼也可以给鸡拜年;天真的外表可能是老成的内心的最好外衣……
作者:
野笏
时间:
2011-7-11 10:25
一楼的内容太少了,看得有点累。
不过内容很吸引人,再累也会坚持看下去。
楼主加油哦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10:46
哈哈,就是哈,只能努力更新了哦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10:46
杨家最终的悲剧,正是因杨廷和而起——自拥朱厚熜为帝始,就已然如商鞅立法必需凭证住宿,自然摆脱不了最终因嘉靖而毁了杨家辉煌的结局!
此所谓自种的因,自得其果——这叫做作法自缚,也叫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10:49
那天的沙画表演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10:57
说起那天的晚会,居然主持人把杨廷和说成了“杨延和”,而且还说了好几次,我都有点无语了......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10:59
再传张新都政府门前的荷花哈。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11:01
再传家新都政府门前的荷花,很漂亮!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11:02
图片呢?再重传次看行不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11:03
再传一次哈
(, 下载次数: 5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11:03
呵,总算传起了!
作者:
青烛
时间:
2011-7-11 14:10
特来关注。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22:31
呵,谢谢关注哈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22:31
八 中梁柱倒 渐走下坡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圆滑,什么事都能“从长计议”。
也有很多人说,中国人的这种圆滑,是来自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编制,这种圆滑从我们的先人开始,就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22:35
可是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我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证明,中国古代有非常多的人是宁可折不弯的——宁死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身在曹营身在汉的关羽……当然,就是还有今天我要写的主人翁杨廷和。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22:43
在“议大礼”案中,嘉靖首先因为“孝”字要尊其父为“先皇”,其次因为皇权的权威要维持自己的意见,其实今人看来都无可厚非。
杨廷和作为首辅,要是圆滑一点,为了个人及其家族的政治前途,甚至可以说为了天下的苍生百姓(他继续当首辅就可以继续去搞他的改革,或许嘉靖年间的历史就会重写),与嘉靖妥协,让嘉靖的父亲当个“先皇”又有何不可?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22:45
然而,虽然杨廷和知道嘉靖最想在为自己父亲正名上得到他的支持,但他同样极力反对——我们的杨老先生是个程朱理学的忠实捍卫者,绝不会在这个他认为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让步,否则就有损他一世英明。
我只能说,这就是孔老二追随者的迂腐可笑之处。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22:47
于是,年事已高的杨廷和对朝政心灰意冷,想到了退休——虽然并非完全心甘情愿。
为什么要说是并非完全心甘情愿呢?从他个人来说,为了自己的声誉而急流勇退是心甘情愿的,但人不是光为自己活的,他还有一个大的家族啊!
杨家在朝中势力正在蒸蒸日上,儿子杨慎是状元出身,在翰林院六年的考核优秀,眼看可以官运亨通;二儿子杨惇于嘉靖二年中了进士,目前正在兵部实习,作兵部观政之职,三年实习期满就可选官;弟弟杨廷仪现为兵部左侍郎,离兵部尚书只一步之隔。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22:48
如果他在这时告老还乡,无疑是对杨家的仕途釜底抽薪——但他还是做了,果敢地上本乞归,并没有征求弟弟和儿子们的意见,因为他认为,他的尽快抽身,也许才能对杨家的后人留下一条路——此所谓姜还是老的辣,是比杨家那些官场新手要看得远些。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22:50
嘉靖其实也不算一个太坏的皇帝,除了要为自己的父亲争名,除了想自己活得长点,还是想为天下百姓做点事的,虽然他对做这些事不太懂,但他却很聪明,懂得怎样用人。
在杨廷和辞职这件事上,虽然他当初很想挽留,但知道杨廷和去意已决后,便决心成全他了。于是经过三辞三让后,杨廷和终于“衣锦还乡”,在受到嘉靖大肆褒奖和赏赐后,在锦衣卫的护送下风风光光的回到四川新都颐养天年。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22:51
明朝杨氏家族这座大厦,终于中梁柱倒了——当然,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谓“虎死余威在”,杨廷和的弟弟和儿子们照样在朝廷当官,而且也还算当得比较顺利,虽然发展不算大。
而杨升庵同学,却没有听从父亲的教诲“慎言谨行”,而是选择了作忠臣、铮臣,同嘉靖同志斗争到底,还领头百官进行哭谏,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是坚持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是大孝,同时他认为是对朝廷的忠——但毫无悬念,最后的输家是我们这位状元。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1 22:52
杨廷和辞职后,杨家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之后就慢慢没落了,不再这么显赫,不再这么有名气了。
可以想象,如果杨廷和圆滑一些,如果杨升庵到领会了杨廷和这首“百般忧念百般难,一度书来,一度宽。经年间阻终年盼,利名途祸患。端做闲官,只守闲官。常守三缄口,常怀一寸丹。怕人情翻覆波澜”([水仙子]八月十六有怀,寄京师两儿),如果……那历史必定将会改变。
所以,我们现在做事,也应该多些“如果”……
作者:
不在状态
时间:
2011-7-12 10:08
杨状元在新都还有后人吗?
作者:
水晶@恋
时间:
2011-7-12 10:13
四川人的骄傲哈哈哈
作者:
zzq924
时间:
2011-7-12 10:57
:D:D:D:D:D
作者:
凤凰山浪子
时间:
2011-7-12 11:21
请问杨氏在新都还有后人没有??????
分布在哪里,人数大概多少?????
作者:
凤凰山浪子
时间:
2011-7-12 13:33
请问杨氏在新都还有后人没有??????分布在哪里,人数大概多少?????
作者:
云天逸舟
时间:
2011-7-12 13:57
好奇!
作者:
神圣中国
时间:
2011-7-12 14:47
学习了,我对杨状元也很感兴趣。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2 23:00
有后人,在新都马家镇,而且还有杨升庵的宗祠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2 23:01
81#
发表于 2011-7-12 11:21 |只看该作者 |摸Ta一下
摸Ta一下
跟Ta聊天
加Ta好友
给Ta留言
Ta在干啥
串串门
串串门
Ta的微博
Ta是谁?
Ta的靓照
Ta的日志
Ta的主题
Ta的回复
Ta的分享
Ta的好友
请问杨氏在新都还有后人没有??????分布在哪里,人数大概多少?????
————————————————————————————————————————————————————————————————————————————————
有后人,在新都马家镇,而且还有杨升庵的宗祠,但人数不太清楚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2 23:02
83#
发表于 2011-7-12 13:57 |只看该作者 |摸Ta一下
摸Ta一下
跟Ta聊天
加Ta好友
给Ta留言
Ta在干啥
串串门
串串门
Ta的微博
Ta是谁?
Ta的靓照
Ta的日志
Ta的主题
Ta的回复
Ta的分享
Ta的好友
好奇
——————————————————————————————————————————————————————————————————————————————————————————————
呵,请继续好奇!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2 23:03
学习了,我对杨状元也很感兴趣。——————————————————————————————————————————————————————————————————————————————————————————————————————————
互相学习哈,多谢版主哦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2 23:05
78#
发表于 2011-7-12 10:08 |只看该作者 |摸Ta一下
摸Ta一下
跟Ta聊天
加Ta好友
给Ta留言
Ta在干啥
串串门
串串门
Ta的微博
Ta是谁?
Ta的靓照
Ta的日志
Ta的主题
Ta的回复
Ta的分享
Ta的好友
杨状元在新都还有后人吗?
————————————————————————————————————————————————————————————————————————————————————————————————————————
有,在新都区马家镇,而且还有杨升庵宗祠呢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2 23:05
发表于 2011-7-12 10:13 |只看该作者 |摸Ta一下
摸Ta一下
跟Ta聊天
加Ta好友
给Ta留言
Ta在干啥
串串门
串串门
Ta的微博
Ta是谁?
Ta的靓照
Ta的日志
Ta的主题
Ta的回复
Ta的分享
Ta的好友
四川人的骄傲哈哈哈
————————————————————————————————————————————————————————————————————————————————————————
对,四川人的骄傲,但我们不能老是以他为资本!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2 23:06
发表于 2011-7-12 10:57 |只看该作者 |摸Ta一下 摸Ta一下
跟Ta聊天
加Ta好友
给Ta留言
Ta在干啥
串串门 串串门
Ta的微博
Ta是谁?
Ta的靓照
Ta的日志
Ta的主题
Ta的回复
Ta的分享
Ta的好友
————————————————————————————————————————————————————————————————————————————————————————————
谢谢关注哈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2 23:16
今天忙得太晚了,就暂不更新了哈!明天继续更新!
作者:
LANJING1966
时间:
2011-7-13 00:19
呵呵。遂宁市安居区正在投资拍摄《黄峨传奇》。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3 18:32
93#
发表于 2011-7-13 00:19 |只看该作者 |摸Ta一下
摸Ta一下
跟Ta聊天
加Ta好友
给Ta留言
Ta在干啥
串串门
串串门
Ta的微博
Ta是谁?
Ta的靓照
Ta的日志
Ta的主题
Ta的回复
Ta的分享
Ta的好友
呵呵。遂宁市安居区正在投资拍摄《黄峨传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我也在建议拍点杨升庵的电视剧或电影:(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3 18:41
九 门当户对
写下这个标题我就在想,到底什么是门当户对?其实,从杨升庵与黄峨的婚姻就知道了什么叫门当户对。
杨家从杨枚开始到杨升庵这一代,可以说是“四代书香门第”,而且还有一个当大官的爹。
而黄氏一家呢,也是一个背景很深的家族。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3 18:47
明代遂宁黄氏家族,世居遂宁西眉镇(今属遂宁市安居区)北六里黄安桥黄榜石,号称“诗人世家”、“官宦门第”。从黄峨曾祖黄鉴,至其侄黄若榛,共历五代、一百余年,黄氏家族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尚书、布政使、知府、进士、举人、贡生多达十余人。
其中,以黄珂官做得最大,且文武双全。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3 18:52
黄珂,字鸣玉,成化二十年进士。授龙阳知县。(明史)
后来,黄珂擢御史,出按贵州、畿辅,授山西按察使。正德四年(1509)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今山西榆林县),屡立战功。六年(1511)秋,入为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后改刑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九年(1514)擢南京右都御史,寻拜工部尚书。后归家病卒,葬遂宁土桥铺 (今安居区聚贤乡) 鸣钟山。赠太子少保,谥简肃。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3 18:57
黄华则是黄氏一家官做得第二大的。
黄华,字秀卿,号梓谷,黄珂之子、黄峨之弟。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任户部主事,转郎中。嘉靖十九年(1540),赴任松江知府,奏上正风俗等十二事,切中时弊,时称良吏。历江西副使,升江西布政使。
黄珂之父、黄峨之祖父黄宗泗(字遵鲁)则是明正统六年(1441)辛酉科举人,当过云南大姚知县。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3 19:06
对了,我的微博上也可以看连载哈:
http://my.tianya.cn/5758102#app=t
http://t.qq.com/ynn760525?pgv_re ... con&ptlang=2052
http://t.sohu.com/home
http://weibo.com/1632496733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3 19:11
都关注我的微博吧,也可以看到连载的哈!
作者:
杨升庵转世
时间:
2011-7-13 20:26
文学成就则是以黄峨居首。
黄峨(1498一1569),字秀眉,黄珂次女。明代最杰出的女诗人、散曲家,有“曲中李清照”之称。隆庆三年(1569)病逝与杨慎合葬。
欢迎光临 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https://bbs.mala.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