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来无事,在这个时候想对启发我们 “1+1=?”但最终让我们懂得“1+1=人生”的老师们说声:老师辛苦了!老师,我爱你们! 我们的老师很辛苦,从前几年的工资难兑现的“劳心苦”,到今天育人方面“吃力难讨好”的“劳力苦”。巴中的教师承担了或许与其他地方的教师不一样的压力,从他们的骨子里,并不甘心于他们的能力就比其他地方教师的能力差,但教育成效的不理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他们心里很苦,他们心里很痛! 巴中教师之痛就是巴中教育之痛。那么,巴中教育痛在哪里?记者粗浅的认为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特定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和用铁水铸就的“应试教育”是巴中教育之痛。目前的教育模式全国基本同型,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巴中教育可以归纳为几个阶段。①、“关”出来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人生走向辉煌的第一步(学校都是这样教育家长的),只要孩子一进入学校,他们的自由基本被无情地剥夺,为了“安全”这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学校大都用一扇铁门将孩子和大自然无情地分离在各一个世界,走进教室,他们则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闭上小嘴巴,眼睛看老师,两只小手像犯人一样背在背上。谁不听话,就不给糖吃!现在谁家都不少糖吃,但那一粒糖却象征着高尚,象征着荣誉!吃不到那一粒糖的负面影响,绝不亚于成年人拿不到年终奖金。下课后,孩子只能在固定的范围内,无奈地重复着无奈的游戏!没有几个幼儿园会大胆地将孩子放飞到田野,放飞到自然,因为从安全的角度讲那叫“冒险”。放学后,家长在铁门外排着队,像接犯人一样把孩子押送回家,走进另一个远离大自然、远离童真的封闭世界。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一般不允许他们接触其他小朋友的,“怕学坏”!孩子们从进幼儿园开始,一直就这样被“有期徒刑”了三年。②、“苦”出来的九年义务教育。孩子6、7岁,便开始了漫长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在这个九年中,每天早上6、7点钟左右,孩子的父母都懒得起床,孩子们却要“背起书包上学堂”了。如果是冬天,不少学生走到学校天都还没有亮明白,他们就开始在惨白的日光灯下为他们的人生而“努力奋斗”了,到了上午8、9点钟时,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他们却昏昏欲睡了。好不容易熬到了上午放学了,回到家吃过午饭,来不及运动就挺着鼓鼓的肚皮立马午睡了——为了不影响下午的学习。到了下午又昏昏地走向学校……。累了整整一天后,背着疲倦,背着一大包作业,晚上还得挑灯夜战!缺乏人性的小学教育模式严重地摧残着孩子们的健康,10%以上的孩子眼睛近视,30%的孩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30%以上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厌学(据权威发布和记者调查得知)!在汶川大地震中,绝大部分孩子听说因地震的原因放假而欢呼雀跃。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规规矩矩读书的孩子不少是不说不笑的“傻子”,不安分不守纪律的孩子多数有弃学上网的记录!只有极少数的人既活泼可爱又成绩优秀,但这样的孩子算是凤毛麟角了。③、“熬”出来的高中教育。孩子一般16岁左右就该上高中了,在农村,只要成绩不是比较优秀的,大都选择了打工,相比在学校去苦苦地熬那“前程未卜”的三年,不如现实一点及早挣钱,现在读个高中,至少要耗费万儿八千的,如果考不上大学,就白扔了。出去打工一年至少挣他个万儿八千的,农民弟兄可现实了,就选择打工吧!家境稍微好点的,就让孩子去熬吧,本着对孩子负责任的心态,耗费着浸透汗水的学费,苦苦地支撑着孩子的学业。但熬过三年后,至少50%以上的人还是得走上他们原本就不想走上去的打工路!也许你说,为什么要去打工呢?不如当自己的老板啊!是的,这话不错,他们何尝不想当老板呢?也许你说,打工也是一种就业渠道啊,这话也不错,但谁愿意将自己的心甘情愿的送去“打工”呢?这里说的打工是从事无需多少文化就可以从事的行业,不属“蓝领”“白领”之列。这九年里的艰辛,谁都可以说上几天几夜。即使孩子考上了大学,又有50%以上的人将在“大学生涯”里慢慢滑落,泡出来的文凭和白纸没有什么区别,“有文凭没水平”的论点需要相当一批“大学生”做论据! 置身于这样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老师们只好连连叹息,苦苦地盼望着教育体制真正改革的那一天,虽然教育部门天天在高唱改革的赞歌,但教育体制改革真正的春天还迟迟未到。巴中教育也不例外,“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谁也不敢冒险,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的前提是“可以走”的。但是,是悬崖是一马平川都只有50%的可能。要么粉身碎骨,要么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个风险,太大了! 二、教育基础设施的滞后,是巴中教育之痛。无容置疑,巴中教育的投入力度无可厚非,在全市财力相当吃紧的情况下,巴中教育动的脑筋还真不少,教育设施毫无疑问上了相当大的一个台阶。但距教育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一个历史的原因是“普九”教育的乱摆摊子给今天的教育事业发展留下了后患。尽管很多人把“普九”教育作为功德碑,但看看不少刚刚修好就废弃或者廉价转让的学校,决策者不脸红耳赤那的确需要一定的境界,或者干脆归咎于“上面”的规定罢了。而真正需要发展的地方却因投入欠缺而举步维艰,不少学校的教室里坐满了人,老师的面前是黑压压的一片人头。80人90人甚至超百人的班额不是记者凭空杜撰,学生的课桌已经和老师的讲桌并排了,不出几个近视眼才不正常。与之造成反差的是一些边远学校一个教室里装几个学生,甚至还有复式班,其余的教室全都空着,卖不掉,维修又没有意义,那就让他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消失吧。也许有人要说,农村孩子向城镇集中这是一个趋势。但记者认为:这些问题应该让我们的教育决策者以此为镜。 三、教师、学生的流失,是巴中教育之痛。最近几年的高考让巴中教育已然失却了“面子”,升学人数不尽人意,让巴中的教育欲哭无泪。优秀学生的人数和已可预见结果的现实,让巴中的教育背上了沉重的行囊,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流失再给巴中教育温柔一刀,没办法,忍辱负重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品德,他们得为自己的崇高品德而忍辱负重!而一个难以遏制的恶性循环还在继续,生源越流失,教育成效越不明显;教育成效越不明显,生源越流失。巴中高考势单力薄,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似乎没有了招架之功。2010年高考后,记者采访时谈到这个问题,一个从教30多年的老教师伤心泪下。是啊,巴中的高考横向比也并非毫无建树,但他们承受了无奈的疼痛! 那么,哪里才是遏制生源流失的拐点呢,毫无疑问是要咬紧牙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几个叫得响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强力推行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关键,控制优秀教师的流失是第二个关键,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教师是第三个关键,杜绝“庸才”走上讲台是第四个关键,采取有效办法创建优秀学生激励机制同样也是一个关键。当然,决策者们关心重视教育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四、不少乡镇教育质量的每况愈下,是巴中教育之痛。从记者最近几年的调查得知,不少乡镇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有所淡化,教育责任有所松懈。记者在同一省重点中学校长交谈时,他说有的初中一年有那么一两个考入重点中学A层次的,有的学校几年都没有送一个A层次的学生了。不知这个校长一席话,有多少校长该脸红?一个校长经营几百人的学生队伍,就像作了绝育手术一样生不出一个A层次的子儿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写下这些文字,不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也不为“看到暗处说天黑”。只为表达一个意思:重视巴中教育,请全社会共同关注!为了孩子,为了巴中教育不再痛,更为了巴中的发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吧!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