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一位草根妈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保守苦恼,强烈希望朋友们一起交流育儿方法,让子成龙,让家幸福。感恩大家。
首先来与大家分享《任何成功!也无法弥补孩子教育上的失败》
如果您还没有意识到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您正在苦恼没有找到真正合适有效的方法
相信“累积法”可以帮您找到教育的信心……
如果我们告诉您,有一套系统完善的教育理论、科学高效的学习法和配套教材,可以让您每天只需花半小时时间,用2到3年的时间,就轻松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
而且还能让您的家庭变得更和睦和幸福!您愿不愿意尝试!
当有许多家长朋友,正在轻松、高效、快乐地培养着孩子
您却仍在为如何培养孩子而烦恼、而痛苦!
对您来说,这应该是最严重的失误!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一个房子没有地基叫做什么?
混凝土中少了钢材?叫“豆腐渣”工程,对不对?
那我们反思一下,假设我们的教育没有给孩子打地基,我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孩子的地基,
那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不是教育上的“豆腐渣”工程?
如果这样的话,还谈何让子成龙,让女成凤呢?
那么什么是人的地基呢?我们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都很重视教育,多数的家长都会让孩子去学钢琴、舞蹈、绘画等各种技能,以及奥数、英语这一类课程,但是对于孩子怎样做“人”,如何健全孩子的“人格”和“品德”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没有真正思考过,更没有认真去实践探索……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教育是在0-13岁之内完成的。
而这13年的早期教育又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是0-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完成60%;
二是3-6岁完成大脑发育的80%;
三是6-13岁基本完成大脑发育。
超过13岁,人脑发育的敏感期就基本结束了,人的聪明程度就基本定型了。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教育应该在0-3岁完成,其次是3-6岁,迟也不能超过13岁,但是,如果真超过了13岁,那么您最需要做的就是当下开始。
现在,儿童的早期教育却被大部分家长忽视了。一些家长以为自己传给孩子优良的基因,孩子无需教育就能成才。
另一些家长认为随便教教,顺其自然就可以。这些错误的想法让孩子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贻误孩子终生。
亲爱的朋友们,
如果您爱您的孩子,就要尽早的给孩子最好、最合理的教育。
不要等孩子头脑发育完成以后,再参加各种补习班。
更不要等孩子长大再埋怨孩子不争气。
教育要越早越好,应该从今天就开始。不能再浪费孩子的天才了。
那么,现在早期教育都有哪些内容呢?
早期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思维的训练;
第二类是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类是人文素养的教育;
目前,多数家长重视的是第一类教育:思维的训练。
思维的训练主要通过数字和图形的方式,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
一些早教机构也比较重视第二类教育:动手能力的培养。
但是绝大多数都忽视了最重要的教育:人文素养的熏陶,
为什么人文素养的熏陶很重要?人文素养如何教育?靠什么来教育?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只能通过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著作,从中吸取智慧,学会做人的标准和道理。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智慧宝藏,这些经典之中,本身就是一个开发性的、一个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你要涵养你的性情、你要增长你的智慧、你要提升您的眼界、你要增进您的道德勇气、都必须靠这些永恒的经典来启发你,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从小系统修习,就能健全孩子人格、开启孩子智慧、奠定他的人生格局,为孩子一生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情大坏,你争我夺,造成了世界毁灭的危机,举世动荡人所共知,科学登峰造极,并无挽救之方,其威力是摧毁世界而无遗,人只知其利不知其害,不知苍生万灵,命在旦夕,此时正是万物毁灭危险之时,这是为什么?
环顾社会的种种教育,传统文化的内容微乎其微,白话文的教育一统天下,连一封信都写不好的大学毕业生,我们又如何指望他们明白孔孟大道,如何指望他们躬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文化的传承,期待教育的落实,德行的养成,有赖文化的熏习。
汤恩比博士曾说过一句话:“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他谈到二十一世纪社会会非常纷乱复杂,能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普及全球,让这个世界真正能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谐。
中国文化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全世界能找到统一的局面,只此一家。
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所以,人人有必要学习国学。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名人所说的话的深刻意义:
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
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前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
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 季羡林(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四岁时,就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还是读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我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
我看《纲鉴易知录》,又看《御批通鉴辑录》,并点读《资治通鉴》,这便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步。
—— 胡适先生(近代思想家)
少儿读经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在年幼时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怎么用。
—— 牟宗三先生(国学大师)
我小时候就读很多《唐诗宋词》,妈妈当时要求一天背一首,后来大一点就背《孟子》,父亲每天用一个小时来教我《孟子》,教了一个半暑假,把将近三万八千字《孟子》从头到尾都背了。
我读了《孟子》就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知道这个中国人的哲学。
中国的哲学,对我这一生的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远比那时候我的父亲教微积分,找一个家庭教师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
—— 杨振宁(博士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一个对于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没有了解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没有自信心和尊重的人,是很难让他生起爱国心的,我想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当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倡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
—— 楼宇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生导师)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人的所有的能力,语文能力是最最基础的。
—— 王登峰(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
文化是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并且创新的!
—— 黄涛(温州大学教授)
我们今天诵读经典,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借古人的眼界,审视我们身边的自然。
—— 邵永海 (北京大学副教授)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尔贝斯曾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要回归到轴心时代去寻找新的动力,使轴心时代的文明重新燃气火焰。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宣言中说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西元1995年,赵朴初、冰心,夏衍、曹禺、启功、张志公等就为德高望重的老人,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
目前,育心经典已影响上百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