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陈智敏

转载:释名“无文雅”先生

  [复制链接]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1-10-29 12:18 |

发表于 2011-10-29 14:06 |
回复 红一角基金会 的帖子

呵呵,放鸟的不来给我道歉赔礼,你这个红一角又跑上来打岔来了?亏你还是政府办的工作人员,你东说西说想混淆视听?你既然认定我在百度上面找到的内容不是假的,那就是应该肯定你那个朋友翠屏放鸟的人所说就是打胡乱说!不想你却在这儿百般狡辩,历史就是要尊重事实本身,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如果百度和上面有位朋友提供的“广安文物网”上所概括蒲殿俊的经历和历史定位都不正确的话,难道凭你红一角吃竹子屙笆笼肚子里编出来的还有人敢信吗???我说过蒲殿俊是广安历史上的一个名人,他在那个时代是思想先进的人物,但他不是辛亥革命志士也是没有说错的,我的观点是什么?我的观点就是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历史人物,我不会引伸编造历史事实,更不会像你等人所说的有人还怀疑“阿Q正传”也是蒲殿俊写的,即使不是他写的,至少也是在他办的“晨报”上发表的,你若真是研究历史的,估计历史人物在你手中肯定会变脸变色变模样,你的言语的确把我吓到了,为广安史学界有你这等人物感到不耻!红一角,我从没有想过当英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网民,就是因为这论坛公开公平透明我才愿意来,如果我的发言让你等感到难堪下不了台的话,请理解,那是我对你等的爱,也是对广安历史之爱,所以爱之深则责之切!虽然嘴巴像刀子却并无恶言相向吧?有理讲理,你不让人说话咋行呢?这不是你家的论坛吧?你说你们本来要罢战了,请问这战从何而来?交战双方是谁?我是旁边人,如果你们算一方,吴老先生算一方,咋不见吴老先生出来和你们对骂呢?却只见你等人极端恶言丑化别人呢?两者相比道德人品之高下立马显现!

发表于 2011-10-29 14:22 |
致“刀子嘴儿”说法
按照“刀子嘴儿”的说法,“无非就是(吴文雅)给蒋英胜的一封信阻碍了你们所创作的剧本《辛亥保路》至最后没有搞成嘛,”“其实学术问题可以发表文章公开辩论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刀子嘴儿”究竟要干什么?
众所周知, 吴文雅先生是一个离休干部,离休前不是管文化创作的干部,也不是文化创作部门的领导人,而且离休后,广安区委、区政府也没有在文化局、宣传部之外,委任吴文雅先生管理全区的文化创作,再缩小一点,浓洄办事处也没有委任吴文雅先生管理辖区的文化创作,那么,吴文雅先生阻碍他人的创作是否合理,是否合法呢?再者,我们党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吴文雅先生仅“无非就是他给蒋英胜的一封信阻碍了你们所创作的剧本《辛亥保路》至最后没有搞成嘛”,这是否符合党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如果“刀子嘴儿”认为这是正确的话,那么何必在今天10-29 11:02因为管理员设置了需要对新回复进行审核时发出“我的一个普通评论回复就弄起要审核???”的感慨呢!如果“刀子嘴儿” 还认为吴文雅先生阻碍他人的创作是正确的话,岂不让吴文雅先生直接成为“请你慈悲”博文中“不是宣传部长的宣传部长、不是文联主席的文联主席,不是文化局长的文化局长,是领袖广安老城水塘堡方圆二里半文坛之霸主”了,我想“刀子嘴儿”,这恐怕不是你自己的意愿吧!
不知“刀子嘴儿”是否写过文章,知不知道写文章的甘苦,唐代贾岛有“推敲”的典故,杜甫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写作体会,一个人写作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其艰辛程度虽然除作者外其他人无从知道,但有人常常将其比喻为妇女怀孕,认为从构思到完成创作的过程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全过程。本人赞同这种观点,由此,联想到陈智敏先生他们创作剧本《辛亥保路》的事儿,比照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全过程。当剧本刚刚完成,竟遭“无非就是(吴文雅)给蒋英胜的一封信阻碍”,“至最后没有搞成嘛”,宛若一个孩子刚出生,就被人杀害,而且母亲还必须不得生气,不得痛苦,不准保护,因为凶手是老地下党员、老革命,而且八十多岁了,而且痛失孩子的母亲还必须遵从老幼有序的传统,向凶手行鞠躬礼,祝贺凶手万寿无疆。如果陈智敏先生等人做不到这点,显然就是对吴文雅的谩骂侮辱的确有点网络暴力的味道了!完全没有了文化人斯文大气包容的作风!水平和修为就如此低下不堪了?如此看来,“刀子嘴儿”早就羽化登仙,不食人间烟火了,又何必事必躬亲地来“说你们和吴文雅之间的恩怨”,并且“看出了个七八分了”呢?
“刀子嘴儿”认为,“你们和吴文雅之间的恩怨”,“其实”是“学术问题”,“可以发表文章公开辩论的”,应该说,蒲殿俊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学术问题,也完全可以发表文章公开辩论的。本人十分欣赏“刀子嘴儿”的这个观点。然而,八十多岁的老地下党员、老革命吴文雅先生在对待这个学术问题时,采取了权术,也就是说,采取了权术的方法对待学术问题。首先,获知陈智敏先生他们接受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创作剧本《辛亥保路》,吴文雅先生则自恃自己是八十多岁的老地下党员、老革命,不愿与陈智敏先生他们交换意见,而是给区委书记写信,借领导之手“阻碍了你们所创作的剧本《辛亥保路》至最后没有搞成”。事实胜于雄辩,难道吴文雅先生的这种行为,还是“刀子嘴儿”认为的“学术问题”?如果“刀子嘴儿”还认为这是吴文雅先生的“学术问题”,那么,“文革”之初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由此形成的“文革”的文风,是不是在今天还应该继续下去,而且要发扬光大呢?

















发表于 2011-10-29 15:33 |
回复 翠屏放鸟 的帖子

翠屏放鸟,你是不是应该先给我赔个礼道个歉再说话?你先前说我随意篡改词条,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请问你现在看了我给你的网址后,你如何自圆其说?你可不可以给自已掌嘴一个?我没有写过文章,我不是作协的人,但你们写的我看得清,你们说的我读得懂,我也知道写文章很累很累,但是有一个前提,如果所写内容的确与史实有出入或者说定位有差错的话,我相信任是哪个领导也不敢看在你“怀孕”辛苦的情况下同意上马啥?因为这必定是历史,不是写小说,可以胡编乱造,不然让我们的后代看了咋个以史为鉴呢?当然你如果说是吴文雅凭老革命的资历打压了你等,你们也可以找领导摆事实讲道理吧,不相信蒋英胜同志只听吴文雅一个人的话?如真如你所说他阻碍了人家的合法创作,你也可以诉诸法律啥!顺便问一下,你可否公布一下蒋英胜同志能吴文雅回复的内容?还有我说过吴文雅给蒋英胜的信所言有关蒲殿俊的史实基本与“百度”和“广安文物网”所点评内容一致,如果你们认为有问题可以找国家相关历史专家修正嘛,至于这是不是你们的恩怨所在我不再多说。

发表于 2011-10-29 16:09 |
回复 云童 的帖子

哈哈哈哈,你这下怎么不用你陈智敏的真名发帖了呀?终于换成了“云童”这个网名了嗦?
老兄,你跟吴文雅的“那些事”本是你们之间的事,鄙人是不应该来发言的。当初,看了你的《释名“无文雅”先生》的帖子后,主要是考虑到吴文雅是一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是折腾不起的,故而,想劝你最好不要将你们之间的“那些事”拿到这个论坛里来说事,仅此而已,绝非与你过不去。既然你等还要坚持说下去,鄙人也不再理会了,由你们说去吧!鄙人之前对你等的冒犯,尚请海涵!

发表于 2011-10-29 16:16 |
回复 川东闲人 的帖子

我知道你是谁,我也不想跟你再说了。你们的事,就由你去说吧!只要有网友支持就行,但愿有几个支持者。

发表于 2011-10-29 16:34 |
回复 刀子嘴儿 的帖子

他们并非人员众多,其实就那么两个人在说,只不过多用了几个网名轮番上阵罢了。所以,看似队伍庞大,其实是虚的。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1-10-29 17:09 |
再读,感觉像 文学观与史学观之争;蒲氏后裔与吴氏老人之争。

发表于 2011-10-29 17:13 |
      无文雅之流好好细读。这样的广安人不宣传、不歌颂? 难道去宣传、歌颂老假打分子吗?
    蒲殿俊先生简历   
    1875年农历5月17,蒲殿俊出生于广安县城北仓沟。
    1893年(光绪十九年),蒲殿俊刚满18岁,童试冠军,为县学生员;
    1899年,24岁的蒲殿俊与胡俊、顾鳌、聂开基创办新式学堂紫金精舍。聘成都的吕翼文、南充的张表方(张澜)等为教员。后历尽千辛合并甘堂及培文书院,成为广安第一所真正综合性新式学府—广安高等小学堂
1901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那拉氏70岁“万寿”恩科,蒲殿俊到北京参加朝考会试,中三甲,同进士出身而未点翰,其原因不详。后冯玉祥(焕章)逼宫,档案抛弃当废纸出售,在废纸里发现了蒲殿俊的考卷,确实文思并佳,只因考卷末尾字迹不端而降格未取。
    1903年到成都参加乡试,入考场时被四川总督锡良指“与康党有染”之罪,取消考试资格而被挡于贡院门前。后经学使吴雨生说情,最后进入了考场。在这一次乡试中,蒲殿俊又夺得了冠,考中四川第一名解元
    1904年蒲殿俊进京参加延续千年的科举考试最后一场会试与殿试。进入圈的科举考试,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北京贡院的会试,于1904年7月4日进入在保和殿由皇帝名义监考的殿试,中二甲进士。是年公派日本,进入东京法政大学读书。
    1906年蒲殿俊在日本悉获川汉铁路公司成立后的种种弊端与恶行,遂约集留日的川籍300余人,组成“川汉铁路改进会”,他被推举为该会正干事(即会长),与主要成员一道,联合写信给四川总督锡良,寄呈了一份《川汉铁路公司商办建议书》,蒲殿俊撰写的这份建议书,措词激昂,揭露了铁路公司官府经办的种种积弊,义正辞严,入木三分。
    1909年10月14日上午9时,四川成都纯化街四川咨议局召开了成立大会。出席成立大会全川的议员共104人。蒲殿俊以76票的过半数当选为第一届四川咨议局议长,肖湘和罗纶被选为副议长。
    1910年创办四川咨议局机关报《蜀报》;8月9日,北京成立了全国咨议局联合会,蒲殿俊被选为联合会副主席,汤化龙被选为联合会主席。
    1911年6月蒲殿俊以咨议局和川汉铁路公司为基础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并担任会长,罗纶担任副会长,此后便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孙中山先生: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11月27日“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蒲殿俊任正都督。
    1914年成都少城公园内,建成了一座庄严雄伟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由蒲殿俊、赵熙、颜楷等人亲笔题字,纪念“成都血案”。
    1919年毅然谢绝北洋政府委任他教育部长之职,去作北京《晨报》总编辑。蒲殿俊到任不久,在李大钊的协助下,从北京《晨报》副刊栏目里,增设了《译丛》和充满民主气息的《自由论坛》,并约请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胡适、郁达夫、徐志摩、闻一多、王统照、冰心、刘海栗等一大批文化界名人写稿,大力从事新文化、新思想与新知识的倡导与宣传。当时,鲁迅用“巴人”的笔名,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阿Q正传》连载,揭露封建帝制专横跋扈的丑恶面貌,和善良忠厚的黎民百姓,在铁蹄蹂躏下的悲惨遭遇,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引起读者强烈反响与思想上的共鸣。与此同时,蒲从事戏剧改良,创办《戏剧》月刊,创立北平最早演出话剧的“新民大戏院”。他提出传统戏的改革方向必须“面向劳工”,戏剧创作必须“以民众的精神为原动力”。在《戏剧》月刊上,他先后发表《戏剧为什么不要写实》、《南通、西安两处戏剧的教育比较观》等文,探讨戏剧创作技巧、戏剧教育和戏剧评论。同时还创作《道义之义》、《阔人的孝道》两个话剧本。
    1922年冬,又集资创办中国第一所职业戏剧学校专门学校,自任学校主任,聘陈大悲等执教。
1930年初,蒲撰《辟治广安天池议》,呼吁各界人士筹款万余元建成广安天池公园。当年农历年底,国民革命军二十军进驻,蒲因故受辱,迁居重庆。
    1934年去北平,同年10月29日病逝。
    蒲先生擅书法,且自成一体,其行书遒劲、妩媚、秀润,深受爱好者称道。
   (以上部分文字摘录1994年版《广安县志》789-790页)

发表于 2011-10-29 17:21 |
这是baike.baidu.com/view/477782.htm蒲殿俊的资料
蒲殿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民国初年的蒲殿俊
蒲殿俊(1875年-1934年10月28日),字伯英,号沚庵,四川省广安县人。民国政治人物,四川保路运动领袖。
[编辑] 生平
1904年赴京应试,创办“蜀学会”,中光绪甲辰进士,被官费选送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1906年在日本组织“川汉铁路改进会”,鼓吹川路商办,任正干事(会长)。1908年回国,在京任大清政府法部主事兼宪政编查馆行走,次年任四川省咨议局议长。同年创办《蜀报》,任社长。
1911年任“宪友会”四川支部的负责人。同年创办四川保路同志会,9月7日被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激起民变骚乱,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11月四川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被公推出任首任都督。12月8日成都兵变,逃离成都。1917年加入研究系政派,任段祺瑞政府内阁的内务部次长兼北京市政公所督办(相当于北京市长),仅四个月,随段祺瑞内阁辞职。同时任研究系机关报北京《晨报》总编。1922年在北京出资,与陈大悲创办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1924年停办。1927年辞去《晨报》职务,回故乡广安照顾母亲。1934年返回北京,10月28日因伤寒在北京逝世。
1899年蒲殿俊在广安创办广安紫金精舍,1912年改名广安中学,邓小平曾在该校就读。
这是archives.scu.edu.cn 蒲殿俊的资料
蒲殿俊:尊经书院走出的保路领袖

蒲殿俊:尊经书院走出的保路领袖

   蒲殿俊,字伯英,一字沚庵,号雪园。1875年生于四川广安,清光绪年间得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尔后官费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归国后任四川咨议局议长,后组织四川保路同志会。“五四”运动后,创办《晨报》、《蜀报》、《实话报》等。1934年在北京病逝。
  1905年,清廷官员蒲殿远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从那时起,他就已经开始为川人保路而筹款,此后他一直为此事奔走,即使身陷囹圄也未曾退缩一步。
  接受康梁维新思潮
  蒲殿俊,四川广安人,祖父蒲瑞溪是老贡生,父亲蒲玉林是县学生员,在当地颇有些名望。但蒲殿俊的启蒙老师,却是其母李氏。
  李氏能赋诗做文,算得上是位才女,她亲自监督、教授年幼的蒲殿俊读书习文,天资聪颖的蒲殿俊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很快。待他年岁稍长时,就拜县里的饱学之士周煦笙为师,同时也跟从祖父蒲瑞溪、叔父蒲慕学习诸子百家的文章。蒲殿俊十八岁时,就考中秀才,名列第一。关于蒲殿俊在尊经书院的学习经历,史料上鲜有记载,但书院里的新学风气,对他日后维新思想的形成,可以说关系密切。
  1895年,20岁的蒲殿俊参加州科考,又得了个第一,很是踌躇满志。他的姑丈胡骏在北京做官,他就随姑丈一道,赴京赶考,却意外地栽了跟斗。他写得过于投入,洋洋洒洒,时间到了还没写完,于是落第。
  落第后的蒲殿俊呆在北京,开始和提倡维新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往来,思想渐渐转变。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后不久,康有为、梁启超于1898年4月12日发起保国会第一次大会。蒲殿俊和姑丈胡骏也来到北京广东会馆参会。在两百多个维新人士和爱国军官参加的大会上,康有为在台上慷慨激昂地演讲:“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台下群情激昂,蒲殿俊也激动不已。
  这次集会的影响很大,北京很快出现了保滇会、保浙会等,蒲殿俊也迅速成立保川会。不久,蒲殿俊回到家乡,与胡骏、顾鳌等人创办紫金精舍,张澜、罗纶等人纷纷来校任教,所授课程除经史词章之外,还有时务、舆地、博物等现代科目,蒲殿俊在这里废八股、倡新学。
  一年后,蒲殿俊与胡骏受刘光第、杨深秀的嘱托,邀集尊经书院的学生们,在成都创立蜀学会,创办《蜀学报》,与北京遥相呼应。
  日本筹金办铁路
  此时,蒲殿俊已是提倡新学的名士,但他对自己当年科举落第的事久久不能释怀。1903年,他参加四川乡试,中了头名解元,一年后又到北京参加会试,考中二甲进士,被授刑部主事,终于当上梦寐以求的京官。1905年,清廷派蒲殿俊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
  在日本,蒲殿俊深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人高谈阔论。他那雄辩的口才和犀利的文笔也是在这里练就而成。但他并没有忘记远隔重洋的家乡,他鼓励家乡的少年留学日本,甚至自己出钱资助。其中两个学生郑鸿基和何庆余在日本留学回国后,分别在成都创办了四川第一所法政学堂——四川法政专门学校和四川第一所体育学堂。不久,留学日本的川籍学生发出了川人自办铁路的倡议。蒲殿俊联合川籍学生三百余人,甚至发动所有的亲戚朋友,尽力认购筑路股金,共筹得三十万元钱。
  在他们的努力下,川汉铁路公司成立,遗憾的是,不懂筑路知识的官吏只知道中饱私囊,并无实质行动。1906年,蒲殿俊约集留日川籍学生三百余人,组成川汉铁路改进会,他被公推为该会正干事(会长)。这个改进会每月出版一期《川汉铁路改进会报告书》,并由蒲殿俊领衔,由邓榕、胡骏、邵从恩等44名留日学生联合署名,发表《改良川汉铁路公司议》,指出:“近年来兴学、练兵、办警察等赔款竭泽而渔,势已不支”。
  中奸计身陷囹圄
  1908年秋,蒲殿俊留学归来,在北京担任法部主事兼宪政调查馆行走。第二年,清廷令各省成立咨议局。蒲殿俊久怀盛名,也是川人所推崇的通晓新政的好官员,于是成都各界纷纷邀请他回川。不久,蒲殿俊来到成都,被选举为咨议局议长。
  蒲殿俊一到来,咨议局就成了民主思想的阵地,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与四川总督赵尔巽所代表的旧官吏集团“斗法”,一些不法官吏纷纷被弹劾。但蒲殿俊最热衷的,还是办报。1909年,咨议局的机关报《蜀报》诞生,蒲殿俊任社长,他在日本练就的犀利文笔终于派上用场。他撰写了许多文章,介绍国外科学论著,评议国家大事。而那些贪官污吏的腐朽生活,也逃不脱他的笔伐。
  蒲殿俊这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他又办起《白话报》、《西顾》、《启智画报》等报刊,抨击守旧官吏。但此时,保路的纷争并没有解决,1911年5月,清廷忽然以上谕宣布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大家都非常明了,这只是个幌子,来自民间的资金全部被清廷没收,路权全出卖给了洋人。蒲殿俊知道后,异常愤慨,他在《蜀报》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以死力争之”,要“死中求生”。同年6月17日,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成立,到会的两千多人推选蒲殿俊为会长带领众人抗争。蒲殿俊让众人到总督衙门请愿,同时散发各种保路传单,号召全省群众起来“破约保路”。保路的风潮很快传遍各地,发展到一百四十多个县,参加者达数万人。
  1911年,成都等地的民众决定以罢市、罢课、停纳捐税的方式来支持保路运动,清廷命总督赵尔丰把此事镇压下去。消息传出后,蒲殿俊马上组织群众在川汉铁路股东大会门口散发《川人自保商榷书》的传单。这可给赵尔丰找了个好借口,他说《川人自保商榷书》“俨然共和政府,逆谋日炽”,再让保路同志会和股东大会的领头人物去督署看邮传部的电报。蒲殿俊、罗纶、张澜等九人不知是计,准时赴约。不料钢刀就架在了脖子上,九个人就这样被老奸巨滑的赵尔丰诱捕了。此后,铁路公司的文件乃至蒲殿俊、罗纶的私人信件,都被搜查,铁路学堂、股东招待所、各印刷处,《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和《西顾报》等宣传保路的报刊都被查封。
  这事很快传遍成都,成都的群众纷纷涌向督署示威,要求释放蒲殿俊等人。没想到赵尔丰竟然下令手下对一大群手无寸铁的请愿者开枪,数十人当场死亡。赵尔丰竟然宣布:“三日不准收尸”,群众被赵的马队践踏受伤的亦是不计其数。大屠杀的消息传出后,城外居民人人头包白布示哀,青壮年冒雨赶来城下抗议示威。赵尔丰竟然再次命令军队镇压,数十人又被残杀,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成都大血案。
  同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惊慌失措的清廷迫于形势,于10月下旬电令赵尔丰释放蒲殿俊等人,赵尔丰却不乐意了,他说:“只能放些情节较轻者,如鼓兰村、江三乘、王铭新等,祸首蒲殿俊、张澜等还不能放。”“这几个劣绅一旦放归,必纠合党徒与群匪联通一气作乱,那其势更不可收拾矣!”但没过多久,赵尔丰就收到了清廷对他的免职上谕。无奈的赵尔丰只好在11月14日把蒲殿俊他们全部释放。
  两次拒绝袁世凯
  蒲殿俊被释后,成为“大汉四川军政府”的都督,但他没想到,这个官自己只做了十二天。这年年底,蒲殿俊在东校场阅兵,巡防军当场发动暴乱,会场大乱,阅兵台上的蒲殿俊慌了手脚,四处躲藏逃避。哗变的事情解决后,蒲殿俊有些沮丧,他知道自己写诗做文还可以,却没有打仗带兵的本事。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想请蒲殿俊担任众议院副议长。蒲殿俊不为所动,婉言谢绝,他说:“在共和国体立宪政体之下而言政治,舍政党则岂更有他道?”在北京,他与梁启超、汤化龙等人组织“民主党”,大力推行其立宪政治的主张。
  1915年,袁世凯和蒲殿俊见面。在交谈中,袁世凯不由自主地自大了起来:“我袁世凯,恐怕就是两个曹孟德也不过如斯而已。”蒲殿俊这次却没有给袁世凯面子,他回答:“天下自认为不为人欺者终被人欺。”当天,蒲殿俊就离开了北京。
  袁世凯称帝后,蒲殿俊与梁启超、汤化龙等人主持计划促蔡锷回云南起义。而1917年张勋两次演出复辟帝制的丑剧,蒲殿俊则在天津每日与梁启超、汤化龙“密图匡复”,积极赞助段祺瑞讨伐张勋。
  段祺瑞果然成功,理所当然地邀请蒲殿俊出任内务部次长兼北京市政公所督办。蒲殿俊雄心勃勃地走马上任,想大展才智,干上一番事业,但仅仅四个月之后,他便辞职了。因为他这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大力支持,满怀希望的反复辟斗争,“结果成功的是一个假共和的民国”。此后,心灰意懒的蒲殿俊决心“脱离政治生涯”,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尽力于舆论指导和社会教育”。
  赴任《晨报》总编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政坛几度沉浮的蒲殿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谢绝了北洋政府请他当教育部长的“美差”,而应北京《晨报》之聘,就任总编辑。后来蒲殿俊的女儿蒲耀琼回忆,《晨报》编辑部当时设在北京顺治门大街一所大屋内,蒲殿俊一家人和编辑部周建侯一家人都住在这所房里,为了节约时间,三餐都在报馆吃。
  蒲殿俊担任《晨报》总编辑之后,在李大钊等人协助下改组《晨报》副刊,增设了“自由论坛”和“译丛”两个栏目,并请梁启超、胡适、王国维、鲁迅、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冰心、刘海粟、王统照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替副刊撰稿。鲁迅脍炙人口的名篇《阿Q正传》就是以“巴人”的笔名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发表的。
  面目一新的《晨报》很快得到文化界人士的交口称赞。蒲殿俊自己的笔头也闲不住,他以“止水”和“蒲伯英”的笔名在报上发表文章,“凡朝政之得失,法制之良否,学风之醇肆,人心风俗之隆污,无不削切敷陈,婉曲讽谕。”
  1927年,呆在北京的蒲殿俊之母因为思念家乡,常常提出要回四川。蒲殿俊是个孝子,他毅然离开《晨报》,抛下一切事务,一大家子回到广安。
  他在老家倡办丝厂、染织厂和木器厂等,甚至募修公园,什么事都做,但却多次拒绝军阀的高薪聘请,过着卖文鬻字的清贫生活。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止酒从医谏,因逃恶税征。已无民畏死,安用壮拢人。饥饱凭毫瀚,兴亡听鬼神。此身浮来了,差免附朱门。”
  蒲殿俊一直蛰伏到他母亲去世的1934年,此后再次举家迁往北京,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不料刚到北京,他就染上伤寒,于1934年10月28日凌晨病逝,终年59岁。


发表于 2011-10-29 17:49 |
蒲先生应得到应有尊重和宣扬,反对他的人心怀叵测,至少是嫉妒。与人民为敌、与潮流背道而驰的人最终得不到好下场的。

发表于 2011-10-29 17:49 |
"刀子嘴儿"说,如果所写内容的确与史实有出入或者说定位有差错的话,我相信任是哪个领导也不敢看在你“怀孕”辛苦的情况下同意上马啥?因为这必定是历史,不是写小说,可以胡编乱造,不然让我们的后代看了咋个以史为鉴呢?
首先陈智敏先生他们写的是剧本,是历史剧本,而"刀子嘴儿"要求的是"所写内容的确与史实有出入或者说定位有差错的话”,”哪个领导也不敢看在你’怀孕’辛苦的”.不知霸气十足的"刀子嘴儿"阅读上述资料后,能否代替一下蒋英胜同志判断一下”所写内容的确与史实有出入或者说定位有差错”,是否看在你“怀孕”辛苦的情况下同意上马啥?你仍然可以像吴文雅先生那样,再向蒋英胜同志写信,打压文学创作!

发表于 2011-10-29 17:53 |
宣扬蒲伯英与诋毁蒲伯英之战

发表于 2011-10-29 18:02 |
图形1.jpg

发表于 2011-10-29 18:05 |
注:笔误,“谰”实为“澜”

发表于 2011-10-29 18:10 |

回复 刀子嘴儿 的帖子

如果蒋英胜同志对吴文雅先生的信,持否定态度,那么 刀子嘴儿的态度是否会倒向陈智敏先生呢?如果蒋英胜同志对吴文雅先生的信,持肯定态度,那么 刀子嘴儿的态度是否会继续打压陈智敏先生呢?
如果真出现上述情况,刀子嘴儿是否还能这样霸气十足,也就是说,猪的思想不知采取了何种高科技,被移植到了人的头脑里.

发表于 2011-10-29 18:22 |
所以本人奉劝刀子嘴儿 一句,对社会上的一切事情,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不应该人云亦云,指鹿为马,不应该再给人当枪使,因为这样牺牲了,既当不成烈士,还不知道如何死的,实在的可悲,可笑,而且不划算!
发表于 2011-10-29 19:06 |
刀子嘴,鄙人没有混淆视听,你跟翠屏放鸟之间是因为你们各自采信了不同的网络说法,而我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跟见解,倒是我们的区别在于对广安历史、对广安历史人物研究层次的不对等,其实换了你是别人的话,至少要多查查资料再回贴,你真是太冲动了,我不会因你说我不耻就觉得不耻,我的观点经得起广安史学界检验,就你那点发言就想让我难堪甚至下不来台,你真是太看得起自己了,你终究没有豆腐心,终究是逞口舌之利,至始至终,我都没有对你恶语相加,是因为我感觉到你是在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来看待当政者,用你自己的话叫爱之深责之切,可是这不是表达爱的好方式,你错了,于广安而言,我们都不是旁观者,你的言论与你的观点不相一致。鄙人深爱自己的家乡,我的言行都是为家乡发展出言,就此贴陈吴之争而言,我建议吴老颐养天年,希望陈老师跟广安的文化人们多出好作品,多挖掘广安的历史文化积累沉淀,多让广安人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你呢,你的希望是什么?难道是下一个痛快的骂战!

发表于 2011-10-29 20:06 |
吴文雅告状文章.前后逻辑十分不合,一看就没有章法,不知何以得出: 蒲殿俊的政治本色始终是立宪派保皇派的结论,很难以理服人。

发表于 2011-10-29 20:25 |
主帖虽然有些搞笑成分,但是跟贴很有水平,这谢贴子说明广安论坛还是很有人才的嘛。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