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07|评论: 5

攀枝花仁和区大河河道改造“河底铺水泥”是否科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5 12:05 | |阅读模式
    昨天去了一下仁和,看到仁和农贸市场一带的河道,往日的污水横流现象已经明显改善了,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光鲜清澈,环境变得有些宜人,空气似乎也比以前清新了许多。仔细一看,原来河底被铺上一层水泥,河道两边的围墙还没拆,稍远处的施工还在进行中。
     
回家查了一下资料,知道这种做法叫做“河底硬化”,专业术语是“河道衬砌”。
     
很困惑,水泥铺上河底只是人为的把河底的混泥脏砂掩盖了起来,并不能杜绝水源水体的污染。等到污水再流过来,泥沙垃圾厚厚的沉积于河底,到时该怎么办?莫非像小鱼塘一样,水越来越脏,再把水抽干,反复整治清理?
     
一般自然的水体,因为有水生生物和自然循环,具有自洁自净的功能,而水泥隔绝的水体还有没有这个功能呢?
     
原来的大河据说是有鱼虾的,而以后水泥地上长不出来水草和水藻,鱼类虾类会不会灭绝,大河会不会成为一汪“好看”而已的死水?
     
另外,水体被人为地与地面隔绝,会不会影响地下水循环,从而甚至影响当地的气候?
     
总而言之,表面上环境是好看了,但是治了“标”,是否能治“本”呢?
     
于是,再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河道衬砌”的做法至少早在10年前就已经有争议,并被专家、民间环保组织及媒体否定了的。2000年9月6日《中国青年报》曾经用了几乎整版篇幅的报道反对"河道衬砌"。当今世界各国整治河道的方法与之恰恰相反,非但不“硬化”河道,反而会拆除河底的水泥,对河床进行“软化”,再进行综合整治。

相关新闻
http://pzh.scol.com.cn/sdxw/content/2011-03/10/content_51080318.htm?node=110743

《“大河”换新颜 仁和添景观》
四川在线                         ( 2011-03-10)来源: 四川新闻网-攀枝花日报
……
    据了解,2010年10月23日,仁和区启动投资1.35亿的大河流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该项目沿河道长约5.1公里,宽约120米,分两期实施:一期为仁和宝灵寺山脚至仁和老桥段,长约2.2公里,主要是对该段的污水进行整治,并对现有景观进行改造升级,包括对攀钢小区段及仁和电影院段景观进行重新打造;二期为仁和老桥至仁和路歇桥段,长约2.9公里,主要是该段河堤建设及堤岸景观打造。一期综合整治项目目前共修建排污箱涵2100米,河底硬化10万平方米,修缮河堤2100米,铺设滨河栏杆4200米,大河流域城区段水面环境大有改观,为我市“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
    据仁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堤内建设的暗渠排放生产生活废水,彻底实现清水、污水分离。通过大河流域城区段河道整治,可实现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将仁和区建设成为集经济、文化、休闲与生态于一体的新型城区,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最终提升民生质量。今年年底,5.1公里河道内将形成22万平方米的清洁水面景观,为市民提供优质生活空间。


http://pzh.scol.com.cn/qxxw/content/2011-07/06/content_51117014.htm?node=110759
《仁和城区“变脸”记》
       四川在线 ( 2011-07-06)     来源:四川新闻网-攀枝花日报                 
……
    大河流域的改造是仁和城市建设的精彩之笔。近年来,仁和区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但处于辖区腹地的大河流域一直存在河道污水横流、堤岸景观杂乱、市政设施缺失的现象,群众要求治理河道污水的呼声很高。为此,仁和区坚持以人为本,确定了“以河道生态化整治带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河道整治思路,将大河流域城区段市政设施恢复重建项目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0年10月23日,大河流域整治建设的一期工程开工,为了赶在春节前夕蓄水,以仁和区住建局为首的相关单位的党员干部日夜奋战在河道工程现场,抓质量、抢工期。

    2011年1月26日大河一期工程橡胶坝蓄水,主体工程完工;4月底完成景观绿化。大河新建河堤和河底硬化形成的11万平方米的清水面景观,取代了曾经荒滩乱石、污水横流、垃圾满溢的仁和沟,“臭仁和”的帽子被彻底甩掉。如今大河二期开建,从仁和老桥到路歇桥,1200米的河堤修建、15万立方的淤泥清理、18000方混凝土浇筑已经完成……
    清水大河成了仁和区繁荣城市、经营城市的诗意点缀……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2:06 |
下面贴一些资料,欢迎各位朋友一起探讨

《科技潮》 2002年12期
北京河道衬砌之争孰是孰非

  2000年9月,正值京密引水渠二期工程即将开工之际,是否应该继续衬砌的争论达到了高潮。除了反对衬砌的专家外,民间环保组织及媒体也开始关注此事。2000年9月6日,《中国青年报》用了几乎整版篇幅的报道反对“衬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环境报》等也纷纷就此展开讨论。
  2001年舂,京北的清河治理开始,依然沿用了河床全线衬砌的方式。而惟一一条发源于北京、被称为“母亲河”的温榆河的部分河段,也开始了衬砌工程。首都的做法又被各地效仿,不少城市的治水者纷纷来京取经。
  2002年,菖蒲河的改造工程开始启动,采用的也是河底衬砌的方式。
  河道衬砌的问题从一开始就曾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形成了反对和支持的两大阵营,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反对的理由
  北京大学生态学讲师李迪华,是河道衬砌的坚决反对者。她列举出河道衬砌的四个弊端:其一,在以水泥石料修葺的河道中,具有净水功能的水生生物生长非常困难。长此以往,河水将失去自净能力,水质可能恶化。其二,砍掉两岸树木,会导致河水受阳光影响而水温变化过大,不利于水中生态平衡的建立。特别是高温季节来临时,容易使传染病菌孳生。其三,没有天然植物作为屏障,会使岸边的垃圾轻易入水,造成污染。其四,水中生物少,岸上又缺乏天然植物,直接影响沿河野生生物种类,比如水鸟。
  李迪华认为:“这种做法阻止了水渠与自然界的交换,让它变成了一个人工制造的水泥池。”
  对衬砌同样持反对态度的,还有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高工吴峙山。他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指出了这项工程的不合理性。他说,我们可以利用的水,70%来自地下。但河道衬砌会阻止水的渗漏,破坏地下水的补充。同时,衬砌河道中水流速度加快,会加快水资源的流失——水从密云水库流到天津入海,只需10多个小时,而渗入地下,可以保存4年
  据统计,北京共有404L立方米水可用,其中27亿立方米是地下水。
  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俞孔坚教授,也对河道衬砌的理念提出了质疑。“设计者鄙视自然、杂草和泥土。”这位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说,“他们认为,只有钢筋水泥才是现代化的,要用这些材料将城市河 道包裹起来。事实上,水就像城市的血脉,是土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有生命的。而这种方式,也与国际上通行的做 法背道而驰,德国、日本,乃至美国最 缺水的洛杉矶,为了保护生态,已经将原本被衬砌的河道恢复自然。”
  坚持的原因
  但在水利规划者眼里,京密引水渠的全面衬砌,却是当时的惟一选择:北京的缺水已经让他们无暇他顾。
  20世纪50年代初,密云、官厅两座水库在北京周边先后竣工。这两个巨大的“水盆”,一度成为北京饮用水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官厅水库的水质日渐恶化,现在只能作为工业用 水,密云水库就成了北京惟一的地上饮 用水源,全长106千米的京密引水渠成 了北京的生命线。
  近年来北京严重少雨,增加了这一地区的缺水状况。目前,密云水库 的存水量只有约ll亿立方米,而北京市民人均拥有的水量,已排到了世界大城市的倒数20名左右。以前北京从水库向河道放水都以亿立方米计算,现在每年只能放几千万立方米。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保证生活供水。
  而衬砌水渠所节约的8000万立方米水, 对于北京的节水有着重要意义。京密引 水渠毕竟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渠道,主要功能是向市内输水。
  曾任北京市水利局高工、现为北京水利学会顾问的刘延凯先生,反驳了有关专家“水渗入地下可以存留”的观点,他说:目前北京地下水共缺少40亿到50亿立方米,在如此缺水的情况下,让京密引水渠8000万立方米的水渗入地下,这是不能接受的,何况与地上取水相比,地下水源的开采需要付出太多成本。
  在这场争论中,河道衬砌相继完工。争论的硝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平息。然而,就在不久前传来了菖蒲河水开始有异味的消息,这距离菖蒲河衬砌完工不过短短一个月,可能大部 分北京市民都还没有见到过改修后的菖蒲河的美丽风景。
  据专家论证这是“水华”现象,是由于水中微生物不能与土壤中的微生物相互融合造成的。目前的解决方式是往水里放入其他能抑制这种现象的微生物,或者架设水车装置,利用人力带动水的流动。
  然而,不管专家们想出了什么样的方法应付目前的状况,都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水源问题 就必须看到问题的根本。一味进行议而未决的争论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据闻,有关方面已经开始采取补救措施,我们希望可以看到一个好的方案出现在我们面前。
  (责任编辑 刘俊)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2:06 |
http://news.sina.com.cn/o/2005-12-29/05457844917s.shtml

北京:让河流自由“呼吸”(关注·城市河湖生态修复)
2005年12月29日05: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按:河流治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曾几何时,用水泥硬化河道、河岸的做法风行全国。实践证明,给河流“穿”上“水泥外衣”不仅不利于水质的改善,反而把有生命的河流变成了窒息的死河。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始改弦更张,采用生态修复的措施,还河流于自然。

  生活在拥有河流的城市是幸福的。但愿在今后的河流治理中,我们能吃一堑长一智,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让河流恢复往日的生机,为城市添彩,为市民造福。
  挖掘机轰鸣着铲除河底和岸边的水泥,工人们把岸边残留的大石块一块块撬出……这是记者日前在北京积水潭附近看到的场景,这里正进行着北护城河综合整治工程———以往河底和两边河岸完全以水泥和石头衬砌的“三光”河道将被拆除,按照生态的理念进行治理。

  给河道“穿”水泥外衣得不偿失

  阻止水的渗漏,破坏地下水的补充,加快水资源的流失

  北京市规划市区范围内有30条河流、26个湖泊。1988年,北京开始大规模治理河道,目的是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让北京水系达到水清、岸绿、流畅、通航的标准。在京密引水渠、清河等河道的治理中,“河道衬砌”首先被采用。所谓河道衬砌,就是在河岸及河底铺以水泥或石头,取代以前的土壤。
  主张这一做法的人强调,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大城市,河道衬砌可以阻止水的渗漏。其次,河道衬砌还可以防止水草疯长,草是阻止水流、阻碍供水的最大障碍。另外,如果不做衬砌,流水的冲刷会让河道逐渐变宽,而对于北京城内的河道来说,两岸已经是楼房林立,河道根本没有扩充余地。很快,北京的做法被各地效仿,不少城市纷纷来京取经。
  不过,不少环保专家反对这一做法,认为这阻止了水渠与自然界的交换,让它变成了一个人工制造的水泥池,这会阻止水的渗漏,破坏地下水的补充。同时,衬砌河道中水流速度加快,也会加快水资源的流失。
  “就像身体之血脉的城市水系,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善待,”北京大学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说,“以往北京水系治理就犯了一个大忌,片面强调水系的排洪、泄洪和排污功能,将水系截弯取直后以钢筋水泥护衬,以为这便是将水系‘治服’,以图一劳永逸。其实,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需要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方能维持健康的。”
  著名环境教育工作者李皓认为,在国际上,无论是对自然河道还是对大型的引水工程,要尽量营造河道的天然状态已成为共识,具体行动包括:除去以前人工在河岸或河底建造的水泥板,软化河床;尽量使河流自然弯曲;让两岸长出多种野生植物,使河水中的水生生物与岸边的植物、栖息昆虫、小动物、鸟类等形成天然的生态环境和平衡,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河水的自我净化功能。

  让河流自由自在地“呼吸”

  从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再回到大气水。这是水自然循环的规律

  专家们的意见,逐渐得到了水务工作者们的充分重视。北京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生态治河”工程。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焦志忠在今年10月发表的一篇题为《构建循环水务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的文章中强调,要“研究和把握水的规律,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为指导,构建循环水务”,而循环水务“首先是指水的自然循环,从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再回到大气水。这是水自然循环的规律。顺应这一规律,就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水和谐,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也要避免人对水的侵害。”
  据了解,北护城河综合整治工程2005年8月开工。据介绍,由混凝土构成、10厘米厚的衬砌使河道三面光溜溜,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拆除不透水、不透气的河底衬砌,让河底能够自由自在地“呼吸”,是整治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次综合整治工程中,近一半的河底衬砌将被拆除,护岸改为斜坡后种植绿色植被,以恢复和谐的生态景观。
  李皓对拆除河道水泥衬砌的消息非常欣喜。“是大自然教育了我们,不科学的做法迟早要纠正,还河流以生命。”
  实际上,2002年开工的北京城市水系综合治理三期工程中,就开始吸取了前两期工程的经验教训,生态概念凸显起来。这一工程包括转河、亮马河、青年湖、高碑店湖的治理,以及各河湖之间的连通。
  记者看到,转河采用宜宽则宽、宜弯则弯、驳石护岸、仿木桩护岸等方法,尊重水的自然循环功能,促进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河道两岸种植了大量的柳树、白杨、榛树等喜水特性的植物,它们用发达的根系,坚固河堤,有效抵御汛期洪水的冲刷,也起到保护河堤的作用。在温榆河的进一步治理中,水利局还特聘一位推崇生态治河的美国水利专家为顾问,在温榆河沙河水库闸下规划出约两公里的示范地段,借助天然植被和湿地改善水质。而这种生态治河的费用,比全部衬砌节省50%。
  近几年来,北京市的水务工作者提出“维护河道健康生命,做河流生态代言人”的口号,着力使北京城中心区主要河道除担负输排水任务外,还为城市增添了水的灵气。
  凉水河治理工程就形成了三道生态治理系统:河道天然自我净化系统。整个河道有起有伏、有隐有显、有坑有洼、有缓有急,使水质得到净化;植物天然净化系统;水生动物天然净化系统。
  北京市水务工作者还采取大量生物措施改善城市河湖水质。在永定河引水渠、南护城河、昆玉河等河道采用景观生态浮床种植美人蕉,插种水葫芦,安装生物栅,养鱼除草等生物措施;在什刹海、后海安装收藻设备;在北展后湖、西海、后海等水域投放鱼苗,抑制藻类生长、繁殖等,有效防止了内城河湖大面积爆发水华。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9日第十六版)

发表于 2011-8-5 14:39 |
有利有弊,我发现现在河底好多泥沙,不知道仁和政府咋想的,为啥不在上游治理
发表于 2011-8-5 14:44 |
简单一点嘛

发表于 2011-8-7 15:33 |
路过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