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96|评论: 1

[原创] 从“有偿新闻”到“有偿不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7 10:54 | |阅读模式
有偿新闻,是个老货色了,新闻界内外,耳熟能详。无非是得了人家的钱财,于是变为人家的吹鼓手,一厂一企,一品一货,怎么地花好桃好,怎么地誉满天下。有的地方,新闻之“偿”,还有牌价,一版多少,通讯几何,交易双方不必开口,到了大家按照行情办理的娴熟地步,上海话叫做“拎得
清”,广东话称为“识做”。


  但是有偿新闻,近年来竟有了新的发展,变成了“有偿不闻”。“有偿不闻”,不是指那些“没有职业道德”的“记者”,收了人家的银子,居然不发稿子,不同“东家”结账。“有偿不闻”,是指你出了纰漏,出了乱子,本该“舆论监督”的,但是如果你“有偿”,而且“到位”,他就可以“不闻”,不报道,不曝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山西繁峙“6·22”特大爆炸事故,11名记者掌握了炮弹,本该万炮齐轰了。然而因为繁峙县长出面,一人发两个金元宝,于是就“关掉”了,充耳不闻,不发一声,因为“有偿”,所以就“不闻”。还有一个例子,某地因为管理不善,所以出了水上交通大事故,那里的一家报纸,已经写好了稿子,排妥了版面,单等机器一开,就是数万份上市了。但就在马达轰鸣前的半小时,那事主找到了报社,说是如果“不闻”,可以在你那里做30万元的广告,以解生计之急。于是因为“有偿”,看在30万元广告的面上,那报纸居然临阵换马,拆版子,重新编排,硬是不讲那水上大祸。这家报纸的数十万广告费,当然是进了公家账的,不像前例繁峙之事,是把金元宝装进自家口袋,但“有偿不闻”,性质是一样的。

  “有偿新闻”向“有偿不闻”的变种,使某些媒体的不正之风更加恶劣,也使少数从业人员借此走上了敲诈勒索的邪路。按照已经被揭露的事实,某报驻某地的记者站长,因为抓到了某企业的“痂”,于是打一个“曝光”的小样,摊在厂主面前,说是如果没有表示呢,就发稿,但如果“有偿”,而且“到位”,就可以“不闻”,就这样斩了厂主一万元大洋,当面把小样“撕掉”了。至于由被动受偿,到“主动出击”,为了“报社的利益”,打个批评的小样,去拉事主的广告,或以要曝光为由,去出别人的血,拉人家的赞助,就更不在罕见了。“有偿不闻”的恶例一开,连新闻界外的骗子,都看懂了,不是经常有这样的“假记者”,拿着地摊上20元钱买来的“记者证”,以“见报曝光”为名,到处去敲竹杠么?

  从“有偿新闻”到“有偿不闻”,是个新怪物,起先的时候,人们还看不大懂,以至湖南省首先出台“八条规定”,其中第5条,曰“严禁以‘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方式索要赞助、强拉广告、推销报刊或要挟他人以谋求其他不正当利益”,出来的时候,不少善良的人们还以为是无的放矢,其实这就是所谓“有偿不闻”,一种变相的敲诈,在少数媒体人员中已经蔓延,而且不少事主也已经“看懂”。对揭发出“兰州第一大股票诈骗案”的《甘肃经济报》优秀记者王克勤,那些事主,不是一方面扬言要出500万买他的人头,一方面又托人要奉30万封他的嘴巴,叫他“有偿不闻”么?可见这股歪风,已经不容忽视。当前,中宣部正在媒体中发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可谓完全必要,非常及时;“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也要与时俱进,也要有针对性,针对那些近年来不正之风的新品种、新变种,将例如“有偿不闻”那样的怪胎,彻底地封杀清除掉,以保护“舆论监督”的正义性,以维护新闻队伍的好风气!



  
来源:解放日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3-11-17 11:13 |

钱的问题

如果在新闻行业内“高薪养廉”,兄弟们兴许就没有诸多烦恼了。[em50]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