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37|评论: 0

[第一时间] 国家只字不提“调控” 房地产老板无恃有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4 13:13 | |阅读模式
        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对房地产只字未提,而2011年、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连续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
  “2013年之前的十多年,虽然说楼市是政策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年年出,但其实我们并不害怕调控,因为知道大体方向在哪里,但是从2013年开始,中央对房地产调控提得少了,这让我们感到心里没底。”北京一家大型房企开发商对《华夏时报》记者坦承。
  上述开发商进一步表示,尽管房地产应该由市场主导,但多年以来,政策变化对房企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一天忽然没政策了,我们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走。”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本届政府就任以来,对房地产淡化、低调处理的态度非常明显,不再刻意突出中央政府在调控中的主导角色,也很少针对房地产单一产业陈述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中央对房地产领域政策没有规划,未来中央会更多调动市场和地方的积极性。
  刻意淡化房地产?
  本届政府在多个领域强调了市场化思路,这与以往的调控路径不同。而对房地产市场,除了今年两会提出将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以及10月底李克强总理提出“稳定住房消费”之外,中央层面上很少进行正面表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其实更多的是反映中央政府对下一年经济工作的方向和态度,连续两年不提房地产,表明本届政府正在刻意淡化房地产调控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上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
  不过,他也指出,毋庸置疑,房地产投资对宏观经济很重要,因此,“中央不提,不代表中央没有想法,相反,不提房地产的背后,其实透露了中央的很多意图。”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政府在减少对楼市行政干预的同时,也在试图减少对房地产行业和土地财政的依赖。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的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其中,化解高杠杆风险主要是针对目前企业以及地方债务比重偏高,化解泡沫化风险则主要针对楼市以及股市。
  “按照中央的构想,希望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方式来降低对房地产的依赖,比如通过定向降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而非房地产业,逐渐适当打开金融、医疗、电信、铁路等垄断行业“弹簧门”,引入民间资本。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逐渐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上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强调。
  上述业内人士则认为,即使中央政府对楼市的“冷处理”能够促使宏观经济逐步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房地产市场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占比仍然较大,因此房地产市场应当适时“软着陆”,为经济转型提供时间。
  开发商的担忧
  一家在港上市的房企高管告诉记者,从今年楼市调整以来,一直都在担忧房地产行业被政府“抛弃”,直到央行[微博]颁布房贷新政,这种担忧才有所减少。
  由于房地产业所依赖的传统路径和前景可能由此改变,不少开发商对中央关于房地产的每一次表态都很敏感,并对后市走向产生较大分歧。
  “本届政府的主导思路是要求在结构性改革中实行去杠杆化和以短痛换取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这一主导思路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势在必行。”一位接近住建部的知情人士曾对记者表示,不过由于今年前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下滑明显,中央层面感到有压力,因此在房地产市场调整没有到位的前提下,出台了“9·30”房贷新政。
  尽管房贷新政犹如一剂强心针,令多个城市在10月份迎来成交小高峰,但进入11月,这剂强心针的效应迅速减退,各地楼市乍暖还寒,即使在当月21日央行降息后,楼市也未明显升温。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任志强公开表示,尽管央行出台了房贷新政并降息一次,但目前供求关系的“供”仍未变成正增长,短期内房价不会迅速上涨或下降,供求关系估计要到明年年底才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上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短期来看,中央层面不会放任房地产一调到底、急速萎缩,同时,也不会允许释放大利好、过度刺激,相对而言最好的情况是,对房地产市场适度刺激,给整体经济的结构调整以缓冲,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应该会相对平稳。
  “过去房地产市场就是一个趋势性的机会,销售连年增长,但今后房地产投资增速很难再保持两位数以上,明年就有可能下降到个位数。”中国房地产协会名誉会长朱中一在中国写字楼综合体发展论坛第十一届年会上表示。
  业内分析人士陈剑波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都不支持楼市再现大涨行情,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都需要适应楼市新常态。
  一家全国性大型房企老总对记者表示,在新常态下,中央已基本将楼市调控的权力下放给地方,不同区域的政策将出现较大差异,目前很多房企都在调整企业战略,下放给区域公司更多决策权和管理权。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