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桐川剧忆往昔 粉墨春秋绽新花
2020-07-03 17:14
南桐川剧 忆 往昔 粉墨春秋绽新花
一、南桐川剧源起
明清时期各地移民大量涌入四川,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亦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在与四川的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说唱曲艺、民间小调融合后,逐渐衍变为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声腔艺术——川剧。 万盛地处川黔三县交汇,是通湘要塞,这里商贾云集、会馆林立。民国时期,泰和班、从龙川剧团等戏班常应行帮邀请,前来万盛场、青羊市、兴隆场等地演出。其中,万盛场万天宫、大夫第常有戏班驻场表演川剧。
二、辉煌岁月
建国初期,川剧界在重庆实验剧场建立了第一个国营剧团——重庆市实验川剧团。1953年,桐梓县新声川剧团来到煤码头桃子荡驻场演出(后改为桃子荡川剧团),1956年冬撤回桐梓县。1958年8月13日,重庆市委、市府,为关心和支持刚刚组建的南桐矿区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以重庆市川剧院第三团为班底,并抽调了一、二团的部分优秀骨干53人,组建了重庆市南桐矿区川剧团,简称南桐川剧团。由徐笑侬任团长、廖啸风任副团长带队到南桐矿区扎根。
《重庆日报》1958年8月18日刊“南桐矿区有了川剧团
南桐川剧团1960年全体学生合影
南桐川剧团庆祝建国10周年游行舞蹈剧照
南桐川剧团“小刀会”剧照
南桐川剧团参加省、市各种形式的戏曲汇演12场,获创作演出奖37个,获奖演员达46人次。其中,最值得自豪的是全团成为当时重庆市的一百面红旗之一。团长 徐笑侬曾受到周恩来、陈毅、郭沫若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3年,时任团长 陈代科参加四川省振兴川剧赴京汇报团演出时,受到邓小平等亲切接见。这些成就书写了几代川剧演员辉煌 人生。
南桐川剧团赴北京怀仁堂演出《 芙奴传》受周总理接见合照(左起:郭沫若、徐笑侬、高凤莲、周总理、陈毅)
南桐川剧团在煤矿慰问演出
三、保护传承
随 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舶来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市场逐渐萎缩,包括川剧在内地方文化也受到严重冲击,门票骤减,观众流失。1987年,南桐矿区政府决定撤销南桐川剧团。 曾任南桐川剧团团长的陈代科退休后,一直与几位剧团的老川剧演员为川剧的复苏做不懈努力。通过他们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对川剧的高度重视,在万盛地区举办的各类重大的文化活动中,都有南桐川剧的身影。
南桐川剧于2013年被确定为重庆市级非遗项目。万盛博物馆通过开设专门展厅和举办专题讲座再现南桐川剧的辉煌历史。万盛非遗保护中心从经费、制度、保护传承等方面予以扶持,编制了川剧保护计划。 万盛戏剧曲艺家协会作为川剧保护和传承的具体实施单位,在万盛经开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实施了一系列川剧保护计划。
一是经开区陆续投资在万东镇五和村修建以弘扬戏曲文化的梨园,在万盛老街等处恢复戏曲遗迹,重建万年台等基础文化设施。二是将原万盛文化馆旧址划拨给万盛戏剧曲艺家协会作为川剧活动阵地。三是在中盛小学、和平小学开设川剧培训班,大力培养川剧表演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