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97|评论: 0

[百家争鸣] 从剧团养编剧谈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6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剧团养编剧谈起


梨园张三2025年07月22日 10:58安徽



      近一个时期,关于编剧在戏曲中的地位,关于编剧的培养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有关领导亲自发文阐述,有关部门和组织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交流相关工作。在各方交流中,不免提及剧团与编剧的关系问题,有些专家便提出剧团一定要养编剧的观点。
      这个话题的提出,对于编剧培养工作来说,有其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未免有大而化之的问题,还将面对很多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有必要深入梳理分析,以利于澄清认识、推进工作。有几个与此相关的问题,需要首先厘清。
      1.养编剧和培养编剧不同。一名编剧的养成,有很多途径,但基本路径也就那么几个,有的是从演员蜕变为编剧,有的是在剧团熏陶为编剧,有的是大学才子培养为编剧。但不管是什么成长路径,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编剧特别是高水平编剧的养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是偶然性。一名编剧的成功,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毋庸讳言,好编剧都是天赋型选手,必须具有相当的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对于剧团来说,养一名编剧不容易,但培养一名编剧更困难,因为培养编剧具有太多不确定性,试错成本太大。对于已经成熟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编剧,剧团将其纳入麾下,是十分有益的,也是一个现实的选择。这就是种树和摘果子的区别,剧团如果选择从种树开始,施肥浇水投入不说,这棵树能不能结果,结的果子甜不甜,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投入产出是极不成比例的。
      2.大剧团和小剧团不同。大剧团项目多、实力强,资金来源广泛,养一个甚至养几个编剧都不成问题,但小剧团不一样,在当下多数剧团经营都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很多小剧团养几个演员都费劲,更遑论养编剧了。另外要看到,养编剧还不仅仅是发工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剧本排演。如果仅是每月给编剧发工资,却不肯排演本团编剧创作的剧本,那就无所谓“养编剧”一说了。从目前情况看,受人员、资金、时间等因素限制,一个剧团一年能排演的剧本很有限,如果这些排演机会,不能给与本团自己的编剧,那编剧就可能面临“无戏可拍”甚至“无戏可写”的窘境,这对于编剧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3.大编剧和小编剧不同。不仅剧团有大小之别,编剧也有大小之别。当下的编剧市场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大编剧本子质量有保证,名气大、影响大,常年邀约不断,稿费可观,日子滋润的很,不需要养,一般的剧团也养不起,即便养得起也养不住。对于这些编剧来说,他们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市场,不会也不愿意被某一个剧团约束。比如江苏的罗周,据说一个剧本上百万,一年要接受好几个戏,不需要哪个剧团养,也没有哪个剧团能养得起。他们通过市场化手段,就能够过得很好。但小编剧不同,有的是写不出来戏,有的一个戏要写几年,有的写出来也没人愿意排,不拍戏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不能可持续。所以,对于大编剧、好编剧来说,有没有剧团养并不重要,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压根就不需要剧团养,吃饭的门道多得很。真正需要剧团来养的,是哪些创作水平不高、剧本缺少市场、生活没有着落的编剧。
      4.缺编剧与缺剧本不同。从当下情况看,我们并不缺编剧,纵观各地从事戏曲编剧的人数,虽较其他行业人才来说不能算多,但也有相当的数量。我们真正缺的是好编剧、好剧本,是作品具有相当水平的编剧,真正缺少的是剧作家,是剧作家的传世之作。据我了解,有的剧团一边养着好几个编剧,一边还要花高价从外面找编剧创作剧本。从这个角度上说,剧团养的编剧如果不能提供优质剧本,养了反而不如不养,徒增剧团负担而已。
      5. 剧团养和养剧团不同。《要从根本上解决“剧本荒”》一文中提到,无数事实证明,不是剧团“养编剧”,而是编剧在“养剧团”,一位好编剧,就意味着一大批优秀剧目,甚至塑造着一个院团的演剧风格。这说明,真正的好编剧,不仅不需要剧团养,还能够反过来养活剧团,编剧通过剧本创作,可以让剧团过得很滋润,甚至可以让一些非常困难的剧团脱贫致富、起死回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剧团愿不愿养编剧、能不能养编剧,可以从剧团和编剧自身两个角度来讲,但不管从哪个角度,都存在一个利益的考量。而现实告诉我们,平衡利益最有效的手段,还是市场化,想要解决剧本的问题,必须通过市场的手段。把剧团和编剧都放在市场中,让剧团自己决定养不养编剧,同时也让编剧自己决定进不进剧团。
      电视、电影等艺术领域也存在剧本的问题,为什么他们没有剧本荒,就是因为这些艺术形式已经高度市场化,正是市场手段的调控,吸引了大量编剧进入其中,也让大量优秀编剧脱颖而出。戏剧之所以存在剧本荒,主要原因还是市场化手段发挥的不够,而缺少市场化调控的结果,一方面,导致戏曲编剧这个职业对创作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另一方面,导致一些优秀的编剧人才无法脱颖而出。
      当然,强调市场化的手段,并不意味着否定有关部门的作为,有关部门可以也应当积极发挥行政手段的作用。对于有关部门来说,现在的最紧要的问题是,怎样做大编剧群,怎样养活小编剧,怎样培养好编剧。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都不是剧团能够胜任的。放眼望去,如果单独依靠剧团的话,没有哪个剧团能够做得了、做得好这些工作。还得政府发挥作用才行。但是推进三个阶段的工作,在方式、方法上又不能相同。
      1、怎样扩大编剧群。培养更多优秀编剧,首先必须尽可能的扩大编剧队伍的基数,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吸引更多年轻的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文化队伍中来。怎么吸引人才,一要多宣传,二要多培训,三要多激励。建议针对广大高校学生和相关社会群体,多做宣传、宣讲,解决不知道的问题,让更多年轻人多接触、多了解编剧行业,让更多的编剧小白、文艺爱好者加入编剧队伍。可以采取剧本征集等形式,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吸引年轻人投入剧本创作中来,提高年轻编剧的创作积极性。对于年轻编剧来说,举办各类培训班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现在主管部门抓编剧队伍建设,更倾向于掐尖办培训班,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都是择优录取,各个部门各个层级都组织,省市县都有班,结果培训来培训去,从上到下就那么几个人,不停地从这个班换到那个班。不可否认,多一些培训和交流,必然有利于人才的快速成长,有利于他们的更快成熟,但是对于一些已经崭露头角、颇有成就的编剧来说,培训班对于他们来说作用是不大的。
      大编剧、好编剧不是培训出来的,如果试图仅靠举行几次培训班,就能培养出剧作家来,就有点太理性主义了。没听说哪个剧作家,因为参加了一个或者几个培训班以后,便醍醐灌顶、顿然开悟,编剧水平突飞猛进的。如果开个班培训几天就能写出传世之作,就能实现剧本的高质量,那所谓的“剧本荒”早就解决了。
      我非常赞成办班搞培训,但培训对象一定要普惠,多给新人、素人机会,决不能只是掐尖。此类培训班,应该办成学前班、进修班,而不能是研究生,应该多做浇水施肥的工作,而不是顺手摘果子。
      2、怎样养活小编剧。大编剧都是从小编剧成长起来的,名编剧都是从不出名的阶段走过来的,没有广大的小编剧的高原,就没有大编剧的高峰出现。所以,必须建设一支庞大的小编剧组成的编剧队伍,让数量众多的小编剧积极投入戏曲创作中,才有可能形成名编剧涌现的生动局面。调动小编剧们的积极性,必须首先要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必须首先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只有如此,小编剧才能越来越多,他们的创作才能源源不断,才有了更多成长、成才的机会。
      剧团养编剧,有很多养法,可以用编制养,可以用工资养,但最好的还是用剧目养,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养。建议用好现有的剧本孵化、签约作家等方式,加大对年轻编剧的支持。关于剧本孵化,现行的方式是让剧团申报,建议改革现有做法,把顺序调整一下,改成直接由编剧申报剧本,针对好剧本的编剧,直接给与一定资金奖励,让支持直达编剧个人,给剧本更多机会,也等于让好剧本带资进团。剧本不像其他小说,篇幅有限,通过成品剧本,筛选有潜力、有前途的年轻编剧,重点支持、重点培养。
      3、怎样培养好编剧。要想真正提高编剧水平、帮助编剧成长,还是要在创作上想办法,让编剧多写本子、多排戏,并采取改稿会等形式,想办法帮助编剧不断修改剧本,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建议成立剧本对接筛选平台,选择一定数量的优秀剧本,放在平台上,由剧团和编剧对接,让剧本接受剧团筛选,让优秀剧本脱颖而出。这样一来,平台事先对剧本做一轮筛选,之后再由剧团做一轮筛选,两轮筛选后再进行一轮评审,酌情给予重点支持。这样,既有利于编剧的成长和进步,也有利于剧团的剧目排演。
      总而言之,剧本是一剧之本,编剧是剧本的生产者,剧团是剧本的演出方,围绕剧目创作,编剧和剧团形成紧密的利益相关方。不管是剧团养编剧也好,还是编剧养剧团也好,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编剧离不开剧团,剧团也离不开编剧,只有互惠互利,才能实现双方共赢,才更有利于戏曲事业的健康发展。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