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澳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252家带“国有”背景的上市企业,2012年年报中公开披露的业务招待费一项,总计65.25亿元。其中仅业务招待费过亿元的上市国有企业便有八家之多,中国人寿业务招待费最多,达14.18亿元。(5月14日,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较之前媒体曝光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业务招待费8.37亿元更吸引眼球的是,中国人寿的业务招待费还远甚于此,高达14.08亿元。所谓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为生产、经营业务的合理需要而发生的应酬费用,其实简单的来说差不多就是吃饭、送礼等内容。 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需要,列支一定的业务招待费本无可厚非,但上市国有企业如此巨大的金额,不禁让人要问:这些钱倒底是怎么用的?用到哪里去了?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业务招待费一直是一笔糊涂账,业务招待费如何支出、如何审计、如何公开,在制度层面始终缺乏明确规定。关于国有企业业务招待费的公开问题,只在由监察部、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于1998年(监发〔1998〕4号)发布的《关于国有企业实行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向职代会报告制度的规定》中略有提及。事隔15年,社会经济生活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原有的一些规定显然已经不太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在如今注重人际交往的商业社会中,“吃吃喝喝拉关系”成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企业正常的商业竞争反而成了“业务招待”的竞争,近年来,国有企业中因此产生的贪污腐败层出不穷,各类“天价”事件时有发生,业务招待费成了滋生腐化堕落的“温床”。因此无论是基于国有企业给投资者一个合理说法的需要,还是国有企业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国有企业的业务招待费都应该公开透明,以正视听。 业务招待费不是不可以发生,而是要做到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巨额业务招待费的发生从何而来?是否经得起审计、耐得住检查呢?能不能理直气壮地给出一个合法的理由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拷问的。中央在“六项禁令”中已经明确规定,一律不准用公款宴请、送礼等,不仅适用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也必须照章遵循。 国有企业的业务招待费为什么就一直居高不下呢?在这方面,民营企业的费用控制做得远胜国有企业。从制度上讲,国资委、监查部、审计署等职能部门应该加强源头的监管,通过明文规定来约束和规范国有企业的行为,就是要坚决禁止某些企业、某些人借机干违法乱纪的勾当,就是要消除某些企业、某些人的铺张浪费之风。 从根源上讲,如果我们不摒弃“关系基本靠送、业务基本靠请”这种不良习气,企业不以过硬的质量、优秀的服务来赢得市场,那整个社会风气和经济环境就会败坏。国有企业只有带头净化了整个经营环境,才会有良好风气生存的空间。 基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国有企业一定能及时转变观念、采取应对措施,让“巨额招待费”靠边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