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书画界,素来流传着“画因字而苍劲,字因画而舒朗”的说法,为历来的书画名家所推崇。因此,画家不仅仅要掌握绘画的技法,更重要的是掌握绘画中包含的超越法外的精神内涵。一幅好的绘画,不仅要注重外形美、表象美,更要追求其更深一层的美,即意境美、神采美。这些,光是画好画面就很难办到了,所以常常要用文字来作些补充,让欣赏者与作者在心灵上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我认为,这种说法对摄影作品也同样适用。大家都知道,每一幅摄影作品,除了摄影时花费的大量精力外,后期制作也是一个艰苦、繁复的过程。但要使它产生最大的效应,达到欣赏者与作者的心灵共鸣,就常常要辅以文字来给以宣染和说明。因为必要的说明能激发欣赏者对作品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作品的兴趣,能在作品中享受到作品带来的愉悦和快乐。 一般来说,每个人所发表的摄影作品,都是以自己的审美眼光来进行评判的,欣赏者并不一定能认识得到。再者,画面展示的内容,欣赏者不一定见过,也不一定能了解,这就要通过说明或介绍来加以领受和了解了。若看不到对画面的说明或介绍,欣赏者或者会像瞎子摸象一样地去揣摸、去猜测,或者干脆就弃之而不顾,把注意力转移至别处。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不会领会到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有的甚至南辕北辙,错误地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作品不但达不到作品所应有的效果,而且作者所付出的辛苦劳累也会付之于东流,这就是世人所调侃的“又费马达又费电”。 其实,对每一幅作品来说,拍摄制作、后期整理已经走了九十九步,文字就只是最后的一步了,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山成九仞,功亏一篑”,这一步就是形成山峰的“一篑”,而整个作品的完美也缺不了这最后的“一篑”,有了这“一篑”,作品就完整了,而缺了这“一篑”,作品就存在巨大的缺陷。为了不让自己的心血付之一炬,我们可不能让它“功败垂成”呀。 作品的说明或介绍,不论其字数的多少、篇幅的长短,都是与欣赏者作的心灵交流,这样,你与欣赏者的距离就拉近了,站在了一个对等的位置进行对话,这就有了一种亲切感,这样才能拉近双方的心,融入对方的心。 为了让每一个作者花费了大量心血的作品能发挥出它最大的效应,因此我主张:把我们的眼、脑集中在一张张优秀的作品上,即对具体的摄影作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交流各种不同看法和认识,其结果,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