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老站长退休不褪色 带领蚕农走上科技兴农路身着条纹T恤,腰间系着一条宽宽的皮带,虽然已经年过六旬、头发花白,但李德明走起路来十分矫健,做事也很麻溜。
作为东兴区新店乡蚕桑站的站长,他为乡里的蚕桑产业发展贡献了自己几乎全部的力量。2013年,李德明到了退休年龄,但因为乡里缺乏成熟的蚕桑技术员,在领导和群众的挽留下,他又回到了岗位上,直到今天——
勤奋学习,他从农民变为农技员
5月4日,记者在东兴区新店乡金鼓村的一片果桑地里见到了李德明,他正和乡里的另一名蚕桑农技员贺忠华查看果桑长势。
4月中旬至5月,是东兴区果桑成熟的季节,许多游客到新店乡的果桑种植地里采摘果桑,此时也是李德明和蚕桑农技员比较忙碌的时候,他们必须随时下地去关注果桑是否存在菌核病。
和土地打了四十多年交道,李德明认为,要从土地上获得收成,离不开技术,更离不开勤劳。
1970年,与当时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一样,读了两年初中的李德明回到老家,当起了农民。
在当时的农村,初中文化已经算是比较高的学历了,所以,在干了几年农活后,李德明干起了村里的农业技术工作。因为有文化,1975年,李德明被推选为生产队(今称村民小组)的会计,专门负责管账。
直到1977年,李德明的工作才算基本稳定下来——乡里的农业技术员,专门为农民、农业服务。
“能够为别人服务,我感到很高兴,说明自己还是有价值的。”李德明说。
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李德明向老一辈的农技员请教,买来书籍自学,也通过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劳动来探索农业技术提升自己。
1980年,李德明参加了东兴区农业局组织的温室育秧技术培训,回来后,他便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宣传指导。那时候,乡里还没有通公路,李德明到各个村子推广技术全靠步行。晚上吃过晚饭,他还得到乡里的广播站通过广播向农民宣传。
李德明说,利用广播宣传必须在晚上七点半《新闻联播》结束以后才能进行,而当他结束播报,还要走4公里的小路回家,回到家时,常常已经是夜里9点过了。
1990年,李德明又前往设立在东兴区农业局的农业广播学校学习了农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专业知识。通过这次系统学习,他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要为别人服务,首先自己要懂,所以必须学习,而且要不断地学。”正是基于这样的服务理念,李德明一直在坚持学习,他最爱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的农业频道,那些从电视节目中学习到的农业技术,也被他一次次地应用到了工作中。
发展蚕桑,他义不容辞担任站长
2006年,东兴区开始发展蚕桑产业,每个乡镇也开始单独设立蚕桑站。新店乡的蚕桑站建起来了,但是谁来当站长,成为了乡党委政府发愁的事。
最后,考虑到李德明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充足,乡领导推荐李德明担任蚕桑站站长。
听说自己被推荐为蚕桑站站长的消息后,李德明既担心自己干不好,又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期待。思虑再三,他接下了站长这活,而当时,整个蚕桑站只有他一个人孤军奋战。
发展蚕桑产业,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推广起来难度特别大。
“群众不理解,都不愿意种桑树。”李德明说,在那之前,新店乡是种植过桑树的,但当时缺乏扶持资金,加上蚕茧行情不好,种植户们便失去了信心。
当上蚕桑站站长的李德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鼓励、协助农民种植、管理桑树,然而许多老百姓根本不愿意种,或者直接敷衍了事,栽的时候故意栽得很浅,降低成活率。
而让李德明记忆尤其深刻的是金鼓村6组的一名种植户。
一次,李德明和乡里的干部去地里查看农户们种植桑树的情况,在金鼓村6组的一片种植地里,整齐的桑树苗令李德明和干部们都很欣慰,大家都在夸奖这块地的主人。
可是,当李德明走到地里,轻轻提了提桑树苗,整株树苗居然被轻松拔了出来,大家这才发现,原来树苗的根部已经被砍掉,只是一根光秃秃的枝条插在地里。
李德明再一次明白了老百姓对发展蚕桑产业的怀疑和排斥。怎样才能激发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成为李德明接下来思考的问题。
李德明想,要让老百姓信服,必须要让他们看到政府的态度以及蚕桑的效益。于是,他向所有村民承诺:只要家里种了桑树,不管面积大小,哪怕只种了一棵,自己都会上门指导,提供技术支持,送服务上门。
后来,通过他的坚持不懈,农户对他的态度和对发展蚕桑产业的态度逐渐改观,加上后来蚕能够健康成长,蚕茧的行情逐渐好起来,政府免费发放蚕桑种苗等因素,种植户的热情渐渐高涨。
2013年,新店乡通过蚕茧旋转方格自动上簇的新技术,蚕茧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全乡平均单产由每张38公斤提高到了每张42公斤。到今年,全乡的蚕桑种植户已经由2012年的仅40户发展到近百户,蚕茧的单产、质量等指标在全区名列前茅。
深得信任,退休的他再次上岗
李德明今年已经64岁。2013年,他到了退休年龄,原本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他,最后还是被“叫了回来”。
“当时招了一个蚕桑技术员,但是没过多久就辞职了。”李德明说,领导再次找到他,希望他回去帮忙。于是,他又毫不犹豫地回到了蚕桑站站长的岗位上。
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7点出门,去农户家里讲解政策、指导养蚕技术、开院坝会培训农户,或者直接到田间地头给农户讲解桑树种植、管理要点、对蚕农的蚕房建设进行管理等,都是李德明工作的内容,而下班也要等到晚上七八点。
“我之所以愿意回来继续干,一是为了帮政府排忧,另一方面是想为百姓解难。”李德明说。
在新店乡蚕桑技术员贺忠华眼里,李德明是一个“实干派”,说干就干,做起事来毫不含糊,而且经验特别丰富,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重新上岗后,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李德明自费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摩托车,有了三轮摩托车后,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实际上,这辆三轮摩托车除了用于工作外,李德明还将它用来孝顺母亲。
蚕桑站的工作很琐碎、繁杂,而且一直没有间歇,几乎一整年都在忙碌。但是,李德明总会挤出时间陪伴家人。他的母亲今年已经95岁高龄,老人乐观开朗,喜欢四处走走,但腿脚不太利索。李德明就时常开着三轮摩托车载着母亲到周边乡镇和农村看看风景,“旅游”一番。
这个勤劳孝顺的蚕桑站站长,在新店乡早已出了名。不管他走到哪里,熟悉他的人总会亲切地招呼他“李站长”、“李老师”。(全媒体记者 姜晓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