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154|评论: 100

四川(南充)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8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远的苏武

(作者:南充市白塔中学---陈大权)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烈(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5-6-28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阅卷老师评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   阅卷老师在看过这篇满分作文后表示,从此篇作文可以看出考生在文章中很好地熔铸了历史的材料,扣住了命题的思考指向,抒发了自己对苏武的赞美。 与其他作文相比,这篇文章的优点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审题很准,文章紧紧扣住了“忘记与铭记”来抒写自己对苏武的赞美;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夫很高很深,文采也很好;另外,作者对苏武的那段历史故事有自己独特且非常到位的思考。此篇文章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

 楼主| 发表于 2005-6-28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满分作文第一人 总分也精彩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本报6月15日刊出今年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但一直不知道作者是谁。昨日,远在南充市白塔中学的文科考生陈大权打来电话,告诉记者,他就是该文作者,这次高考取得了语文137分,总分636分的佳绩。陈大权家在农村,所以直到23日他才从老师那里知道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满分作文,找来一看,就是自己写的。他告诉记者,《永远的苏武》这篇文章自己以前写过,这次只是根据题目要求,做了些修改,因此也算比较顺畅。但陈大权称这次发挥并不太理想,数学只得了126分。

 楼主| 发表于 2005-6-28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此文吵得纷纷扬扬的, 不负责任的文章(后经省的关部门调查核实, 8个错别字考生自已已更正6个, 只是为了卷面的整洁, 所以把更正后的正确字写在了括号内, 根据评比分标准, 错别字在3 个就扣一分, 所以此文未被扣分)《永远的苏武》不能评满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16:54 人民网   出自职业的习惯,也出自个人的爱好,每年高考过后,我都一如既往地守候着满分作文。15日一大早,四川的第一篇——大概也是全国的第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终于新鲜出炉了。   迫不及待地,从《成都商报》上一口气读完这篇满分作文,不知怎么的,失却了以往读《风,可以穿越荆棘》时的那种激动,失却了读《甜蜜的负担》时的那种喜形于色……更没有了读《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时的那种近乎“亢奋”的兴奋——尽管这篇作文至今仍处于争议之中。   四川每年评的满分作文不多,也就是那么几篇,但这几篇作文含金量甚高,在全国很有些声誉。每年,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在内的各大网站,众多的报刊,教辅图书,都少不了要选用四川的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还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但今年评出的这篇《永远的苏武》,却不能尽如人意。   客观地讲,这篇文章还是有不少优点:   从选材来说,苏武的材料来源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高二册的语文“读本”中就有《苏武牧羊》一课。苏武“这种坚持气节与操守,始终不忘自己职责的人,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脊梁,他的精神已深深渗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考生选择这样的材料很有典型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提倡“大语文”教育,主张学生在语文课本之外去拓展视野,但也不忘叮嘱学生要用好课本里的材料——课本里有着丰富的写作材料的宝藏。这名考生立足于课本——且是被许多学生忽略的“读本”,将“苏武”的材料“系统地”用起来,这值得充分肯定。   从立意来说,《永远的苏武》立意应是比较高的。看得出,“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便是全文的“纲”。   从结构和内容来看,文章开篇点明主旨,次写苏武的“夙望”,再写苏武在多重尖锐的矛盾中作出抉择,紧接着,写感人至深的“苏武牧羊”,之后,是一连串的赞美与感叹。文脉总体上说来是清晰的,也看得出,考生的知识面还是比较宽的。   从语言表达来看,考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的功底,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使文章较有文采,文中不乏精彩的句子,亦有写得较好的段落。   但是,这篇文章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别的不说,单是那几个错别字,就够刺眼的了。大概是为了保持原文的真实性,《成都商报》在刊登作文时,保留了考生的“错别字”,将之改正后,用括号表示。先看看这几处“错别字”:   1、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笔者以为(以下7处省略此4字),“飞虹”“架”亦可,“驾”亦可,从“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来看,考生用“架”是得当的。   2、朔风凛烈(冽)   “凛烈”的“烈”明显错了,应为“冽”。   3、他与冷月作(做)伴   “作伴”的“作”是“当作”之意,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青春作伴好还乡”句,“作伴”的“作”没有错。   4、他与孤冢为(舞)伍   “为伍”就是“同伙;做伙伴”,考生的“与孤冢为伍”是拟人化的说法,“为伍”的“伍”没有错。   5、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忘。   “富贵犹能忘”,从全文表达的意思来看,考生就是要强调苏武忘记富贵,故这里的“忘”字可认为没有错。   6、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   查《广韵》等工具书可知,“汗,可汗,蕃王称”,“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金人和蒙古人等称其皇帝为“大汗”,狭义的“大汗”专指成吉思汗。此句的“大汗”系“大汉”之误。   7、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   “震憾人心”在报刊上并不鲜见,考生的“振”字明显错了。   除了已标明的外,还有一处:   8、胡茄幽怨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乐器中,有一种叫“胡笳”,而没有“胡茄”,“胡茄”的“茄”显然错了。   综合以上情况,考生一共错了4个字。对之,本月12日的《成都商报》在《高考满分作文出来了》的一篇新闻中,就特别报道了:“据介绍,此次高考优秀作文的要求为语言优美、文字工整无错别字、标点符号正确,同时,考生在列举具体事例时没有常识性错误……”据此,《永远的苏武》仅错别字就应扣去1至2分。特别是“大汗”,我们可以推测,这一处可能是笔误,但此小小的笔误却酿成了大错——既是“铭记下对大汗忠贞不渝的信念”,何谈铭记“大汉”而忠于祖国?   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存在几处较为明显的问题:   1、苏武是手持汉节而牧羊,“羊鞭”的提法不妥,若要用“羊鞭”,也要加引号。   2、“矮纸斜行”出自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句,全句的意思是“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的练习草书”。鉴于此,何有“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而言?   3、“冰雪飘零”中,“冰”是不能“飘零”的。   4、“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忘”一句,本是暗引孟子的名句,却又来了一番“翻造”,将“富贵不能淫”改成了“富贵犹能(望)忘”,大概是要通过改千古名句来证明“忘记富贵”,但这样“翻造”后,文气就不贯通了,表意也不明确了,读起来感到别扭。   5、“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一句中,“一曲”与“诗篇”不能搭配。   6、“那流放于荒山野原”一句中,“荒山野原”系生造的词语,只有“荒山野岭”,而没有“荒山野原”之说。   全文语句甚至意思重复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总的说来,《永远的苏武》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不容忽视的缺点——或说是“硬伤”,评满分是不妥当的。   高考作文的“满分”是对考生写作水平的最高评价,写出满分作文的考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下届,下下届的考生,以及更多的人,将从满分作文中借鉴宝贵的写作经验,或是获得阅读的愉悦,故而,社会上对高考满分作文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实事求是地讲,满分作文不可能完美得来皆是不刊之论,就是入选教材的作家的作品,如魏巍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都先后修改了几十次;但是,也不能将标准放得过宽,满分作文公诸于世后,一定要让大多数读者都表示认可。   意见提完了,我也真担心,对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如此之大张挞伐,不知“后果”如何;但左思右想,还是应该忘记个人得失,而要铭记:高考,应该是公平竞争!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