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人面前,常显得手足无措、脸红心跳;一看到密密麻麻的东西,就浑身起鸡皮疙瘩甚至感到恶心;在电梯、车厢等封闭空间内,会忍不住心慌气短、晕厥……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着对特定事物感到恐惧的心理。其实,这些害怕的心理主要源于对人、事以及未来的不了解。要想克服它,首先应找到是什么因素在作祟。恐惧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如何克服恐惧?看心理专家教你轻松对抗恐惧。
1、选择恐惧
【典型特征】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人每天要做70个选择。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选择僵局”,小到洗发水选去屑的还是柔顺的,大到毕业生决定考研还是找工作、白领选择生孩子还是升职……不少人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好不容易做出选择,到头来却后悔,下次选择更纠结。
【心理良方】
当你面对选择,与其纠结,不如行使好自己的权利。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通过对比优劣帮助下决心。是在拿不准主意,可采取“自问自答”的心理自疗技术,如“为什么选择不升职?因为要陪家人”。另外,要增强自我安全感,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2、社交恐惧
【典型特征】
不敢喝陌生人说话,不敢喝别人目光对视,不能在他人的注视下工作……这种害怕人群,在他人面前,常显得手足无措、脸红心跳、行为笨拙的表现正属于社交恐惧。这种症状常常来源于早期社交经验缺乏或社交挫折,由此引发的负面情绪,久之,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恐惧感。
【心理良方】
要想克服社交恐惧,须从战胜自己开始。
首先,认清恐惧来源于心理而不是外界环境。试着说服自己交一两个知心朋友,体验真实的社交。
其次,不苛求自己。不要过分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要懂得人无完人。
再次,多与亲近的人沟通。可先试着和家人、信任的朋友交流,谈话中多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多参加讲座、聚会。到人多的地方去,让不断过往的人流在眼前经过,试图给人们微笑。
3、黑暗恐惧
【典型特征】
很多人一到晚上就特别害怕,不敢呆在黑暗的房间、睡觉时也不关灯。不敢走夜路,害怕停电等。
严重者:一到黑暗的地方就会感觉喘不过气来,心慌、手脚发凉。这些怕黑的表现,往往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分离”。
如果孩子在睡梦中醒来没看到、听到或摸到照顾者,就会产生恐惧感、甚至觉得被遗弃,并不自觉把这种不良感觉“归咎”于黑暗,产生“空黑情结”。此外,如果在黑暗的环境中受到过强烈惊吓,也容易留下后遗症。
【心理良方】
生活中,我们要清楚怕黑其实是人的正常反应,只要不是病态的恐惧,就无须太在意。如果担心有坏人藏在衣柜里,可以在睡前打开衣柜,看清楚里面什么都没有;如果担心盗贼闯进来,就告诉自己门窗已经锁好了,屋里很安全;如果一个人在家,不妨闭目养神,想象房间白天的样子,也许能帮你克服恐惧。假如以上办法都无法缓解对夜晚的恐惧,或者脑海里总是呈现恐怖的画面,则需要做心理治疗,找出恐惧的特有病因。
4、密集恐惧
【典型特征】
发觉自己一看到密密麻麻的东西就恶心,这是一种以对特殊物体或情境产生强烈惧怕为特征的焦虑障碍。
发病时,常伴有头晕、心慌、出汗等症状,虽然对恐怖的物体或情境极力回避,但却不能控制。这类恐惧起病较晚,平均年龄在18-35岁之间,有慢性化趋势,一般病程较长,治疗效果越差。
【心理良方】
密集恐惧症通常是由心理暗示导致的。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森田疗法——在面对密集物体时,应顺其自然的接受各种症状的出现。正视消极体验,对出现的情绪和症状不去在乎,而是着眼于自己的目的去做该做的事。
系统脱敏疗法——舒适地躺在床上,微闭双眼,想想引起较弱刺激的恐惧,放松全身,知道恐惧感接近消失;由低到高逐级想象引起更大刺激的恐惧,同时配合肌肉放松,亦逐渐增强对恐怖刺激的耐受性,直至恐惧反应完全消失。
如果自我治疗难以奏效,那么就要找专业人士咨询。
5、广场恐惧
【典型特征】
一旦到了人多拥挤的地方、或者空旷的场所,就会感到莫名紧张害怕、没有安全感,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等生理反应,严重时会晕倒。这种不正常的表现,就是广场恐惧症。这里的广场,是泛指户外的开阔场所,比如超市、饭店、电影院,以及公交车、地铁等公共场所。
【心理良方】
缓解广场恐惧,陪伴很重要。如果有人陪在身边,焦虑会大大减轻。另外,这种恐惧往往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因此,重新建立安全的条件反射非常重要。可由小到大、由远到近,循序渐进地适应不同的场所。最后,害怕时试着坚持下来,恐惧感会大大降低。
6、幽闭恐惧
【典型特征】
是一种对封闭空间的焦虑症。患者在电梯、车厢或机舱内,都可能发生恐慌,如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浑身发抖、晕厥等。
幽闭恐惧症的原因包括成长经历、性格因素、心理压力等。
【心理良方】
治疗幽闭恐惧症,最好的办法是——暴露法:让病人不断地直接暴露于令他恐惧的环境中,令其无法逃避。剧烈刺激后,患者并能没有受到实质伤害,从而建立对恐惧对象正确的认识。
还有一种方法是——缓慢暴露发:首先设定阶梯式恐惧值,然后让患者循序渐进地暴露于引起恐惧的场所中,如封闭的教师、火车、飞机、电梯等,使之对刺激的恐惧程度逐渐降低。
7、电话恐惧
【典型特征】
不敢给领导打电话的人,多半出于对权威的恐惧,他们幼年时可能有个苛刻的家长,常常被否定。怕打给陌生人,常会主观臆断,发现自己的缺点。怕打给亲人,可能是怕唠叨而产生逃避心理。怕接电话,一听电话就烦,多半工作忙,讨厌被电话声打扰。
【心理良方】
职场人离不开电话,想克服电话恐惧:
首先,要明白正因看不到对方面孔和表情,才可以不受干扰地通话,还能突出重点。
其次,越怕打电话就越该强迫自己多打,在高频率通话中积累经验,提高沟通技巧。
再次,通话前给自己积极暗示,如“对方很喜欢我,我能跟他沟通好”。另外,还要全面了解对方的情况,列好“通话提纲”,才不至于无话可说。
最后,避免过于直白的开场白。不妨先问问“您现在说话方便吗“,以确定对方有时间通话。
8、高度恐惧
【典型特征】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现代都市人,91%曾出现过恐高症状,其中10%的人症状更严重。对怕高的人而言,站得越高,眩晕、心慌等症状就会越强烈。这是因为视觉信息缺乏。引起的心理恐惧。当人从高处向下看时,会让你的视觉信息大减,身体更容易失去平衡和定向能力,安全感会在瞬间缺失,继而产生恐高。
【心理良方】
专家指出:平时,可以多爬山、上楼梯,并有意识地让自己俯视脚下,随着高度的逐渐递增,你就能慢慢适应了。另外,克服恐高也要从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入手。尤其是应该从儿童期开始,多走独木桥、翻筋斗、跳跃、转圈等。
然而,怕高并非恐高症。若你站在高层建筑的屋内也惊恐万分,总有不安全感就不正常了。这种对高处产生的过分恐惧的情绪、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符,明知自己恐怖过度,却无法控制的情形才是恐高症。
9、深海恐惧
【典型特征】
看见深海的图片,会想像自己在里面溺毙,感觉到压抑,胸口闷,尤其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深海更像一个恐怖的深渊。
产生深海恐惧的原因有很多,如成长经历、刺激、心理压力等,同时跟有深海亲身经历关系非常之大,患者一般来说都跟深海打过交道,如潜水员等,潜水员如果在深海中遇到惊险的事件,要是没有及时的进行心理干预,就会导致深海恐惧症。
【心理良方】
科学系有关知识(如了解生物进化论,各种海洋生物等)、习惯所惧怕的景物,行为上的训练(尤其是加强对潜水员的高压环境训练)等多层面的来放松患者的紧张情绪。
深海恐惧症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也是人类对未知事物的莫名恐惧感,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根据自己平时的各种深海恐惧症的表现,来确定自己的恐惧症是否到了严重的地步。一般来说,深海恐惧症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力逐渐去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