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全面打响,扶贫工作既是各级干部手中的“头等大事”,也是压在干部头上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扶贫工作做了几十年,现在国家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脱贫,既是组织的要求,也是群众的迫切期盼。如何打赢这场“攻坚战”,是摆在各级干部面前的现实问题。 扶贫要先“扶志”。贫穷有两种,一种是物质贫穷,一种是精神贫穷,脱贫也有两种,一种是愿意发家致富,走出贫困,一种是消极对应,完全“等靠要”。人民日报就报道,在一些贫困地区,有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着送小康”的懒汉心态、“靠人来救济”的依赖观念、“要钱还要物”的功利想法。精准扶贫,就是不广撒网,而是户户到樘,对贫困户“区别对待”,既要传达中央、省市的扶贫政策,更要打通扶贫干线,解决脱贫的观念和意识,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天等人民不等天”的精神头,培养“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志气。 “输血”更要“造血”。扶贫就是去送慰问金,还是逢年过节送米送油送物资?当然都不是。钱物只能缓解一时的窘迫,却不能改变贫困的处境。在“扶志”的同时,各级干部也要转变观念,开动脑筋,为贫困群众“打造”切合实际的脱贫计划,要减少只送钱物等“简单粗暴”的扶贫方式,要增加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造血”式的扶贫方法,送技术、送知识、送市场信息,让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 做好“持久战”准备。多年扶贫,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老、少、边、山、库”地区,是贫困程度深、发展能力弱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无法抄近路。当前,针对脱贫攻坚,国务院提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各省(区)也出台相应的脱贫举措,不仅要让贫困群众脱贫,更要让贫困地区改换落后的面貌。落实这些举措,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无法走捷径,需要各级干部沉下身子,甩开膀子,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和巧干,有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有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更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实干精神,脱贫攻坚的硬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