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农产品供应“成绩单”
●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43.2万吨,同比增长3.4%
● 园林水果产量16.98万吨,同比增长6.1%
● 生猪存栏133.72万头,生猪出栏120.26万头,增长1.0%
● 肉牛出栏1.28万头,增长2.1%
● 特色水产品产量7.73万吨,增长4.5%
◇内江融媒记者 严浩 文/图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餐桌,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内江农业平稳运行,蔬菜及食用菌、园林水果、肉类等农产品供应充足,“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稳稳当当,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绿意盎然,“菜篮子”越拎越满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威远县向义镇水口村连片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进大棚,满眼绿意,鲜嫩的丝瓜、苦瓜挂满藤蔓,红、绿的辣椒压弯枝头,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菜农们忙碌其中,摘丝瓜、装苦瓜,一筐筐新鲜蔬菜从大棚里搬出,转眼就装上冷链货车。“露天黄瓜每亩收3000斤,大棚能收5000斤,加上错峰上市的差价,每亩能多赚3000元。”水口村党总支书记刘念介绍,村里主要种植丝瓜、黄瓜、苦瓜、鲜食玉米、辣椒等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的蔬菜品种,年产量1.6万余吨。
今年上半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143.2万吨,同比增长3.4%。为了保障“菜篮子”供应,内江积极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升蔬菜品质和产量。
在资中县鱼溪镇蚂蟥坪村,灰平菇成为了当地的“致富伞”。走进一处闲置厂房,一排排菌包整齐排列,一簇簇肥厚的灰平菇破袋而出、长势喜人。“灰平菇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不用太大体力,比较适合我们这样空巢老人较多的村种植。”蚂蟥坪村“第一书记”杨平介绍,灰平菇每年能种4次,种一次可采收3到4批灰平菇,不仅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带动村民学习种植技术,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小小蔬菜,不仅丰富了市民的餐桌,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在内江广袤农村,一个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蔬菜种植基地正铺展出“小蔬菜大民生,产业兴日子甜”的生动图景。
果香四溢,“果盘子”越装越丰
“甜果”飘香时,丰收满枝头。
“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炎炎夏日,在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的西瓜种植大棚内,瓜农们正收获夏天里的“甜蜜”回报。“种了30多亩西瓜,本季总产量预计接近10万斤。”种植户刘文志笑着说。
近年来,郭北镇通过“科技+产业”双轮驱动,实现规模化种植麒麟西瓜600余亩,年产量达3500吨,将西瓜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跨越时空,这份“甜蜜”在威远县新店镇石坪村成为“甜城味”的新注解。时下,荔枝园内,红彤彤的荔枝已挂满枝头。“今年进入盛果期的100多棵荔枝树,估计能摘6000-8000斤荔枝。”种植户钟超笑意盈盈地介绍,因独特的地理气候,威远荔枝比其他地区晚熟一个月左右,采摘期将持续到8月中旬。
在威远,香飘满园的还有无花果。单果重量可达200克的波姬红、糖度超过18度的甜城红、蜂蜜般甜的芭劳奈……全县超过90种的无花果品种是威远无花果的“甜蜜密码”。目前,威远5万多亩无花果进入采摘期,“采摘园大概有1000亩,无花果平均每天采摘量超过1万斤,今年总产值估计在600万元以上。”四川远歌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峰介绍。作为中国无花果三大产区之一,威远县将无花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做大做强,已形成集研发、育苗、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无花果年产值约6.9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果子”。
硕果不止于此。放眼内江,资中血橙既丰富冬季柑橘市场又填补春季柑橘市场空白;葡萄架下,夏黑、阳光玫瑰等品种相继上市;树上,甜脆的李子、多汁的蜜桃……据统计,今年1-6月,全市园林水果产量达16.98万吨,同比增长6.1%,一颗颗新鲜饱满的果实从田间地头出发,不仅填满了市民的果篮,更鼓了农户的钱袋。
“产业兴则乡村兴,水果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内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肉香弥漫,“肉案子”越摆越稳
在保障“菜篮子”“果盘子”的同时,内江也狠抓“肉案子”,确保肉类市场供应稳定。
在威远新店镇的乡间,百余家个人散养户猪舍与二十余家小型家庭农场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当地生猪供应的“基本盘”。“今年上半年出栏生猪约2万头,完成全年目标的62%;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2000余头,较年初增长5%。新增3家规模化猪场,为全年供应打下基础。”新店镇动植物疫病防控站干部陈铈澳介绍。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内江生猪存栏133.72万头,生猪出栏120.26万头,增长1.0%。为稳住这一民生“刚需”,内江精准出台扶持政策,从鼓励养殖户扩能增养,到强化疫病防控技术指导,再到打通产销衔接堵点,全方位为生猪生产“保驾护航”。
肉牛养殖的“成绩单”同样亮眼。资中县新桥镇畅达集团万头大型肉牛养殖基地项目现场,3000头肉牛在标准化牛舍中悠闲踱步、咀嚼草料。该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内江肉牛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今年上半年,内江肉牛出栏1.28万头,增长2.1%。
水里的“鲜”同样为“肉案子”添彩。市中区的青山绿水间,一个个圆形池塘“串珠成链”,池塘内一尾尾白乌鱼畅游其中,泛起一朵朵“金浪花”。“一共投放了7000尾白乌鱼苗,预计今年年底亩产在2000斤左右,总产值达到25万元。”市中区精壹鸿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敏介绍。作为“中国白乌鱼之乡”,市中区白乌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有白乌鱼养殖面积约6800亩,年产量600吨,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
6月23日,在隆昌古宇湖,随着渔网的收拢,成千上万尾银白色的鲜鱼在网中翻腾跳跃,水花四溅,这是古宇湖夏季捕鱼季的丰收场景。“我们坚持‘轮捕轮放’原则,每年开展两次成鱼捕捞,单次产量约15万斤。”隆昌市古宇庙水库事务站副站长周文波介绍。
数据印证内江水产养殖的活力,上半年全市特色水产品产量7.73万吨,增长4.5%。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上半年,内江在“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上的努力和成绩,不仅让市民的餐桌更加丰富多样,也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