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早,洗漱、吃食,收拾停当,挎上尼康相机出门,沿青年西路、梅溪桥路、竹荫街、洞庭南街、洞庭北街走到岳阳楼景区游客售票广场。广场宽阔敞亮,左右两尊麒麟青铜雕像炯炯有神,入口殿门上方有一蓝底金字“巴陵胜状”匾牌,左右殿柱有明代诗人魏允贞所题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售票窗口交七十孔方兄取游览票,排队过门闸慢步入内,每一步都是那啥换来的呀,得细细观赏。老汉儿我脑壳活泛,临时入围进入有导游喇叭声讲解的参观人流中,又不收费,又长知识,何乐而不为?这是对北方方言“蹭”字的灵活运用,慢慢的随人流,享受着导游小姐姐百灵鸟儿般悦耳的讲解吧!
进入园内就看到五朝楼景观,这里重现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筑格调的岳阳楼,均采用H78号黄铜微缩铸造、青铜色作旧。五座岳阳楼为水蜿蜒环绕散布于湖岸,巍楼倚碧水,以满足游客们的遐想。哇塞!明代的岳阳楼门紧闭,咋不让老汉儿入内呀?微缩!哈哈-----。
进双公祠,门额"双公祠"三字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玄孙儿范先生题写;门联为“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双公双绩双德,联珠璧、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由北大教授龙协涛先生撰联,原书协主席沈鹏先生法书。祠堂单层砖混结构,坐东朝西,采用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白墙青瓦,此祠是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现代仿建。祠内有沿廊设有两个陈列厅,分别是“岳阳天下楼”展示岳阳楼的建置沿革、形制演变、历代名人咏叹岳阳楼的诗文;“双公忧乐情”范仲淹与滕子京俩人生平简介和对岳阳楼的贡献,还有范仲淹与滕子京青铜坐像,名人附雅书画。
回折,踏石径步道经玉蘅亭、天枢亭,直接来到清代岳阳楼下。
岳阳楼始建于汉三国(二百二十年)前后,前身相传为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楼处于古城墙上,背靠岳阳古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
主楼高三层(十九点五米),面宽十七点二四米,进深十四点五四米,占地约半亩。主楼为纯木结构,运用插榫法构造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构架,整个楼宇由四根金丝楠木柱、十二根廊柱和二十根檐柱支撑,屋面为国内独一无二的大型盔顶式建筑,重叠飞檐、翘首腾空、如意斗拱、叠合精美、脊饰浮雕、栩栩如生,二层明廊环绕、精巧别致,三层同二层,只是无明廊,整个建筑结构严整,工艺精巧,造型庄重。
进入一层堂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神驰已久的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紫檀木雕屏,雕屏由十二块紫檀木屏组成,由清代乾隆年间刑部尚书、书法家张照法书。
真正的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真迹,据说是匾不是屏。滕子京接到范仲淹的书法真稿《岳阳楼记》,当即请宋大书法家苏舜钦(字子美、一零零八至一零四九、诗人、书法家,祖籍梓州铜山人今四川中江)书写、请当地著名雕刻家邵竦(无考)将苏体雕刻在木匾上。于是楼、记、书法、雕刻全称“四绝”,真可惜呀,宋神宗年间已毁于大火,呜呼!
导游小姐姐说二楼厅堂也有同样一幅,有蹊跷吆,靠大家的眼力鉴别吆!
上二层楼,进入二楼厅堂映入眼帘的又是一副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紫檀木雕屏,雕屏由十二块紫檀木屏组成,由清代乾隆年间刑部尚书、大书法家张照书。奇怪!层层楼堂空间有限又占位置,重复悬挂何意?导游小姐姐说:清道光年间,岳阳吴知县看到了张照书写的《 岳阳楼记》,惊叹于张照的书法、精巧的刻工和名贵的木质,萌生邪念想据为己有,悄悄请民间高手仿刻了同样一幅雕屏。但雕刻高人知其吴知县居心叵测,便将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居”字的一撇故意刻得很细,以暗讽吴知县的居心不正。吴知县离任时李代桃僵,把真品带上船,不料船行洞庭湖中乌云盖顶,风浪大作,船翻人亡,雕屏沉入湖底。枯水时节赶巧被渔民打捞上来。民国重修岳阳楼时,巴陵名士吴敏树出资200光洋寻购得到后,就重新悬挂于岳阳楼二楼。哇塞!老汉儿兴趣盎然的下楼上楼的跑,对“居”字的撇划对比,有长短有粗细之差,还发现有个别字的挖填痕迹,原是如此,活到老学到老,长知识呀!这两块《 岳阳楼记》的笔迹太相似了,即会是赝品,经过上百年的历史了也成文物了。所以假的《 岳阳楼记》雕屏就挂在岳阳楼的一层,真的《 岳阳楼记》雕屏就挂在二层了。当鉴赏二楼张照的真迹时可发现,《 岳阳楼记》全书采用了四种不同的字体,从开头至“前人之述备矣”,这一段是对岳阳楼的总括,用的是楷书;而从“然则北通巫峡”到“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是用流畅的行书表现出范仲淹的心情;“嗟乎!”至“吾谁与归!”则用行楷书写;书写完毕,张照可能甚为满意,落款是淋漓酣畅的草书。再仔细看全书中“怒”字似两把利剑,“临”字像把酒迎风、衣襟飘飘的士子。令人称赞的如十个“之”字的起落笔划皆不同、“江浩浩汤汤浑”六个“三点水”都不一样,的确是书法瑰宝。
再上三楼,厅堂正中紫檀木雕屏,是伟人毛泽东先生草书唐杜甫《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运笔行云流水、酣畅淋漓。雕屏两边的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出自唐李白诗句。
千百年来,“文以楼存,楼以文名。”无数政要、风流名士、文人骚客、布衣庶民在此登揽胜境,凭栏抒怀,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楼观岳阳尽,川迴洞庭开”,明李东阳《书岳阳楼图》“江汉间多层楼杰阁,而岳阳为最。”
老汉儿临窗远眺,八百里洞庭,天光水色,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衔远山,吞长江,气象万千,极目楚天舒,心旷神怡,良久,景己两忘,思绪全无,不忍下去。一声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今人古人情抒尽。江山代有才人出,心有灵犀自然成。”,缓缓下楼不忍离去。告别了岳阳楼主体建筑,再观景区内的其它景点已索然无味,按照岳阳方言说:精华的“冒滴哒”了。
岳阳楼景区内还有三醉亭,据民间流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而建。还有仙梅亭、怀甫亭、瞻岳门、岳阳西门、碑廊、吕仙祠等多处景点,绿荫修竹,环境幽雅,文化气氛浓郁。
想到家乡皇泽寺的古建筑则天楼大殿,原为清道光年间的建筑风格,在八十年代初,由民族小学马鸿安老师主持修缮。马老师个高、面目清瘦、慈祥和蔼、浓眉大眼、鼻梁高耸,声如洪钟。马老师技艺高超,事必躬亲,亲力亲为,仅仅用费十余万元,对则天楼大殿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使得则天楼大殿焕然一新,堪称邑内古建营造高手。
忆往昔,老汉儿曾在广西的千山万弄景区,观日亭主峰观粤桂大地,喀斯特地貌世所罕见,十万漫峰十万弄,云烟中磊磊落落,簇十聚百,扶老携幼,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从云贵高原滚滚而下直扑桂琼南疆,拱卫南海,浩然正气,壮美!
老汉儿曾在川北朝天区两河口,巴山主峰之一的大尖山顶观巴蜀大地,噫吁嚱!蜀道难,危崖耸云天,巉岩不可攀,枯松倒挂倚绝壁,天梯石栈相钩连,古地中海的地壳运动,使巴蜀周围群峰陡岩向外矗立,阳坡环绕巴蜀平原,盆地内聚集的物宝天华,足以邑人安居乐业,地灵! 老汉儿曾在冀东“神岳”碣石山顶观沧海,“北望辄见碣石,高峰隐峙天际”冀东平原地沃物丰,渤海辽阔,众多渔场,海产丰富,燕赵拱津门。今古多少志士登碣石观沧海?唯有李大钊先生七登碣石山,完成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革命论著,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碣石山由此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
不上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不知有“仙”则名。登上东岳泰山玉皇顶,才知旭日磅礴、黄河如带、群峰拱岱、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登上西岳华山莲花峰才知天险独路、雄伟险峻;登上北岳恒山大茂峰,才知山为地之胜、山为地之灵,恒亘绵长;登上南岳衡山回雁峰,才知独秀如飞、寿比南山、犹如衡器、可称天地;不登中岳峻极峰,不知天地浩气,炎黄祖源,横空出世,三代都地,生生不息,嵩阳书院乃儒家文化圣地,老汉儿至今未登中岳,甚叹遗憾,呜呼! 人类的发展史亦是迁徙史。地壳运动,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祖先从高原、大山,大河源头一路迁徙,人神共治环境,河清海晏,到山边、到丘陵、到平原、到湖泊、到江流、去海边、上岛屿。生存及发展,战天斗地,借势地理位置优势及环境优势,周而复始,则事半功倍。对个人和家庭亦是如此。撤漂,打道回客栈。(待 续)
已亥年 仲秋 红珊瑚石于利州城北 石蘭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