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木必长,浚源流必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是我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开辟了新时代“中国之治”新境界,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大厦的“牢固地基”,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的重要责任。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推动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系统解决好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久远的命脉。基础牢则政权稳,基层治方能天下安。疏通泉源,培固根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高度新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是“中国之治”的“密码”所在;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一环。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只有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才能使每一个基层组织都健全而充满活力。 源丰流长,根深树昌,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不断完善基层组织培育模式和管理服务模式,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突出温度表达,增强基层张力和社会认同,自觉对标对表地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解决改革的“堵点”和“痛点”,发展的“瓶颈”和“难点”,才能行稳致远,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前哨”。 浚源流远,固本木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寻求社会意愿和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从根基上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是各项工作落实落细的重要支撑;是增进人民福祉的生动实践。 扎实“固本强基”,方得“大树苍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释放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是彰显制度优势、发挥治理效能的关键;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只有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担当起“答卷人”的重任,才能有效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作者:李跃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