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有个华光楼,半截矗到天里头。”这句民谚流传于阆中城乡,人们熟悉阆中古城,无不从华光楼的历史和雄姿开始。 华光楼是一座跨街门楼,横跨古城大东街南头,位于上、下华街之间,临嘉陵江,正对南津关古渡,上重三层木楼,在古城大片民居中拔地而起,气势恢宏,且典雅壮丽,在号称“五城十二楼”的阆中,华光楼被称作“阆苑第一楼”。
据相关资料记载,华光楼建在唐朝滕王元婴所建的南楼旧址上,明朝嘉靖年间还被称作南楼,而后叫镇江楼、华光楼。南楼屡遭大火,屡毁屡建。现存为同治六年重建,占地8亩,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嘉靖《保宁府志》的《宫室·南楼》记载,华光楼起初名为南楼。后又被命名为“镇江楼”,大概从清朝开始被称“华光楼”。
“华光”的字面意义是“光华,美丽的色彩”,对这座矗立于千年古城,雄伟瑰丽而又永远闪耀着文化光华的名楼,何尝不是准确的写照。
“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宋朝诗人李献卿的《南楼》一诗描摹了登上此楼所览阆中江山胜景,华光楼一直是古城阆中的标志性建筑。
走近华光楼,楼底石台基南北相向成拱形门洞,供行人通过。楼身建于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通高36米,共四层,全系木结构,各层装花窗,12个飞檐凌空,宝顶摩云。内有梯可以层层攀援,更有诗文匾额供人赏叹。在进口大门有著名书法家钱绍武题写的“华光楼”匾。在进口二门有郭沫若题写的“独秀三巴”横匾。
走进“阆苑第一楼”,爬着陡峭的楼梯,层层欣赏着名诗名画,触摸着“阆苑十二楼”的模型,不得不感叹古城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厚重。
|